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已有 1044 次阅读22.12.2014 16:33
《老子》有句很著名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刍狗”。
从字面上来看,刍,就是草,“刍狗”可以解释为草与狗。《庄子·天运》将“刍狗”解释为草扎的像狗的祭品。可见“刍狗”是牺牲代用品,是很低贱的东西。
有人(如王弼)却别出心裁地把这句话解释为:“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当作小草和狗一样,任其自然生长;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这显然无法解释“不仁”的含义。在老子五千言里,共有八处提到“仁”字,都是仁爱、仁义的意思。先秦诸子的著作里,有哪一子哪一句可以将“仁”解释为“无所偏爱”、“不感情用事”呢?
还是刘师培先生对“刍狗”的理解最到位:“始用而旋弃。”
如果说刍狗非常卑贱,那么,天地、圣人,则非常“高贵”,所以历代皇帝自称“天子”,自诩为圣人,臣民们皆称皇帝曰“圣上”。自从帝制被推翻,“圣上”、“圣人”就不怎么时髦了,取而代之的名词叫作“伟人”。老子的话,是否可以替换为“伟人不仁,以人民为刍狗”呢?
我看可以置换。“伟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在他的眼中,老百姓(人民)只是“刍狗”,始用而旋弃,弃之如敝屣。
以毛“伟人”为例,他视功臣如刍狗、旋用旋弃的例子就不用说了,他对“人民”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