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中日甲午之战,中国输在哪里
[打印本页]
作者:
琴心剑胆
时间:
30.4.2006 17:53
当我仔仔细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时,我不禁十分惊讶:原来当时我们的国力不逊于日本,我们的军力不逊于日本。<br />在甲午战争前我们也有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矿业已开始用机器采煤,仅开平矿务局,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抵制洋铁入口,开工兴建汉阳铁厂,至 1893年全部竣工,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成立了电报总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设了电线,总长度达到一万数千里,连厦门、台湾之间都架设了海底电缆。轻工业也在此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同年,李鸿章也派人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上海、宁波、镇江、武昌等地向全国蔓延开来。 1882年,广州开始有了自来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继办起了自来水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民用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br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网上的一些同胞就感觉良好,踌躇满志的话,那洋务运动三十年后中日的实力对比就更值得骄傲了,当时的清政府的岁入可不象今天一样与日本有好大一段距离,而是日本岁入的1.5倍!我想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872年,李鸿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这是“经济改革”的成就,而相比之下,直到1894 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日本政府的总年收入才八千万日元。 <br /><br />军事上呢?“1884年朝鲜“甲申事变”后,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决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了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二千吨级巡洋舰五艘,加上其它大小军舰,共二十多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八艘。四支舰队共计大小舰船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但这仍远远没有实现李鸿章等人的理想,据他们设想,海军主力舰要有二十四艘,而当时仅有七艘。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还以巨资修筑了旅顺、大连、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等配套设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营建,使中国拥有了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仅在旅顺一地,就装备了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成为世界著名军港之一。洋务运动期间,陆军也开始过渡为专门抵抗外国侵略的国防军,这是具有近代化意义的职能转变。<br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命令淮军向洋兵学习西洋枪炮和阵法,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 6,000多人的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支,炮兵六、七个营。淮军从1871年开始改装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钢炮,到1884年已装备 370多门。左宗棠所部湘军从1863年开始建立洋枪队,1867年进军西北后,洋枪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等近代化军队已经遍布东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数剩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才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中法战争中,出关作战的滇军主要装备是毛瑟枪,另外还配备了哈乞开斯连发枪、克虏伯钢炮等。陆军不仅装备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军事训练。许多军官都经过军事学校的培训,军队的素质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战争初期,迅速调集二万多军队开赴朝鲜和鸭绿江边,说明军队的机动性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br />在 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既使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强于日本,也决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弱于日本。如果我们想想今天的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想想日本的八八舰队,金刚级战舰,宙斯盾系统,更不用提空军的剧大差别。如果说我们2000年能达到小康,我问一句:我们何时才能达到象甲午战争时那样的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呢? <br />近来一些文章,把一堆经济数据堆起来,而且堆的很高兴,就等着去东京大屠杀了。且不说日本也会发展,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可能维持那么高的增长率。我只是想问我们以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输的吗?如果我们对未来踌躇满志的话,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以前在经济,军事实力都不亚于日本时输给了它,而且输的那么惨。 <br />甲午战争不同于鸦片战争,不是大刀长矛对抗坚船利炮的战争。我又一次打开那段屈辱的历史仔细查看。是的,我们不输在经济实力,不输在军事装备,更不输在爱国热情。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爱国的。中日初次交锋,日舰截住运兵船高升号,船上的清兵宁死不当俘虏,用步枪还击日军,最后被击沉,绝大多数士兵遇难。在随后的平壤等战役中清兵也拼死一战,日军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优势兵力,才能攻克一个阵地。根据日军的《清日战争实记》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损失惨重,中日的伤亡人数对比是基本相当的。 <br />但我们还有一些败类,如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当日军拿下平壤外城时,当日战斗就战死189人,伤516人,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艰难。叶志超却丧失了抵抗信心,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br />在海军上我们也并不输于武器装备与爱国精神。有关中日黄海海战的参战实力对比大部份人都看过,具体说来基本是双方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中国军舰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没有投入战斗,参战军舰10艘共31000吨。日本海军实际参战12艘军舰共38000吨。中方胜在巨舰大炮,装甲厚;“定远”、“镇远”都是远东数一数二的铁甲战列舰。日方强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舰管带不少是由中国留学生担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军水兵也很勇敢,富于爱国热情,士气很高,并不亚于日本海军。大家都知道致远号在管带邓世昌的带领下,弹尽舰伤之时勇撞“吉野”,不幸为鱼雷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可很少有人知道在同一场海战中“经远”号负伤后,管带林永升(他是一个留学生)临危不惧,操轮撞击日舰。不幸,也中鱼雷沉没,全舰270人除 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 <br />我们输在哪里?我们输在制度的腐败。象慈禧老佛爷,要做寿,要搞庆典,修园子;反正国家的利益在她的私人利益之下,北洋的经费她可以任意取用,挥霍,而使北洋舰队老化,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连吉野也因此由中国定造舰变成日本舰。甲午海战旗舰“定远”更是因年久失修,开炮竟震塌舰桥,让整个舰队失去指挥。还有一帮清朝的军需官腐化堕落暗饱私囊,购来一些低劣的炮弹甚至教练弹充数。因此虽然有多次日舰中弹,却未见炮弹爆炸。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也是同胞的中国人这么有“胆量”,直到今天还有人敢在假药,工业酒精兑酒,修桥上玩这些勾当,他们没想到这是人命关天的事? <br />清廷还是“威严”的。叶志超,方伯谦之流全被斩首,就连没劝叶志超的将领也被诛杀。然而他们造成的损失却再也补不会来了。问题是在这种制度下,再强调爱国,还是会有叶这样的人官路亨通,还是有个谁也管不到的老佛爷,把一人,一家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纵观甲午战史,叶,方这样的人还不算太多,北洋舰队的官员们还没“都烂掉”。我不知要是大多数官员都开始发霉,发烂又会怎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叶之所以能爬上具有决定性的清军朝鲜统帅的位置是因为他谎报牙山胜利。这种“大胆”作风让我吃惊:难道就不怕被揭穿吗?我不明白我们这个民族哪里出了问题,直到近百年之后还有人敢慌报各种信息,甚至亩产万斤。<br /><br /><br />面对历史我默然无声。从小时候老师就教我: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我没认真想过这句话,直到今天我重温历史。 <br />我在想,如果我们已知历史,如果时间再重给我们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们还是不是必负于日本? <br /><br /><br />既使重来一次,我们还是必输!我在内心痛苦地承认。任何一个史学家都知道:甲午的命运在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两种不同的变革兴起时就已种下。既使我们能侥幸获得一二次的战术胜利,也难逃最终的战略失败。 <br /><br />如果是经济,我们可以强国;如果是军事,我们可以强军。但如果是制度的腐败,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既使先让我看过历史真相,再把我送回到甲午战争三十年前,我放声高叫:“不维新变法,既使三十年后经济,军事都不弱于人也会被打败”又有几个人能相信我这句话?<br />
200282214264347.gif
(59.1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0.4.2006 17:53 上传
作者:
Jochen
时间:
30.4.2006 18:45
原创吗?写得不错。
作者:
ylzl98
时间:
1.5.2006 09:29
恩,指挥不行是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很勇敢...
作者:
weiweidikaiy
时间:
1.5.2006 19:32
叶志超,字冠群,号曙青,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3月生,花岗镇泾井村人。幼孤,少年帮舅父放牛.青年参加解先亮团练,身长力大,勇猛过人.清同治年间投入张树声部下,参加镇压太平军,捻军.从兵进升至记名总兵,赐号额图浑巴图鲁.1875年(光绪元年),署理直隶正定镇总兵,率新式练军守天津新城,为大沽口后路,拱卫海防.后调防山海关,李鸿章荐其智略,得实授总兵.1889年(光绪十五年).升直隶提督.1891年,热河朝阳金田道教教民起义.叶志超率军镇压,擒杀教民首领李国珍.1894年(光绪二十年,旧历甲午年)6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电请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命叶志超率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等共2000人航海赴朝鲜牙山.这时,日本也借口保护侨民,派大军侵入朝鲜,与清军对峙.牙山清军总数增至4000人,日军总数却增至1.9万人.6月26号,日军偷袭牙山清军,清军在成欢驿反击,杀伤大批日军.然后向北突围.与国内中断联系40多天.7月初,李鸿章向清廷转呈了英商北河轮船从朝鲜密探得来的情报,谓成欢之役:"叶军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清廷诏令赏该军将士银2万两.7月中旬,叶志超由某教会电告国内成欢战况:"毙倭千数百人."七月下旬,叶志超率军撤至平壤.由陆路来援清军4支共达万余人亦会集平壤.清廷任命叶志超为诸军总统.此时敌强我弱,弹药军械粮草均缺,叶志超复电力辞,清廷不许.8月初,叶志超派精锐7000人初级黄州附近日军,日军分路进攻平壤.8月10号,叶志超撤回黄州之军,指挥各军分守平壤城内外至大同江岸.13日,日军进攻,叶志超指挥分守平壤南门的盛,毅两军将日军击退.14日,日军四面围攻平壤,叶志超重悬赏格,激励杀敌.卫汝贯,马玉昆两军将江东之敌击退七八里,毙敌不计其数.马玉昆夺炮7尊.由北路渡海的大股日军及成川之敌万余人,同时来攻城外营垒.叶志超与左宝贵,丰升阿亲督数千人,设伏袭击,至晚敌势始弱,各军奋力齐攻,追至4里外,擒斩日兵200余名,射击毙敌更多.清军共伤亡300余名.日军在进攻平壤同时,分出7000余人从两路绕袭平壤后路安州,安州清军仅3000余人,不敢出击,日军迅速截断平壤后路,给平壤清军带来极大压力.16日,日军分路猛攻平壤,清军分路出战,激战之中,左宝贵阵亡,奉军阵地崩溃,日军乘机突入玄武门.叶志超闻讯回城视察情况,部将江自康却擅自撤退.平壤北门已难再守,如日军合围,清军将会全军覆没.叶志超与众将商议后,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失败,清军后路更为危险.叶志超率军突出重围,急行军回到国内. <br /><br /> 清廷下令夺叶志超超职,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不许.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械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赦归家乡.1899年1月8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去世.葬黄老郢. <br /><br /> 子叶御璜(1862-1894),字殿选,号少卿,官至广东候补道.历任北洋制造局会办,芦,榆,淮练军马,步水陆各军营务处兼转运官,办理热河教案善后,广东水师学堂总办等.曾主持修建叶大圩(芮店乡境).甲午中日战争中闻其父亲败朝鲜,急从广东渡海至天津,因忧急咳血死.孙叶斗楠,曾在合肥创办最早的电灯公司,任经理.1948年去台湾.已病故.
作者:
weiweidikaiy
时间:
1.5.2006 19:33
这是一段历史。<br /><br /><br />傅斯年说,历史学本质上是史料学。<br /><br />无论结论正确与否,使用一些较主观的字句如“庸劣无能,毫无斗志”都绝非研究历史的态度,等于废话。这决不叫做陈述事实。 P.S 非常厌恶如“**贼”“**案”之类说法,以为是国内历史教育的一大恶习,毒害了整整一代人。<br /><br />教会人学会动脑如何获得信息以便做出自己的判断,远比做出什么样的判断重要<br />告诉人们事实,远比告诉人们结论重要<br />告诉人们什么事问题,远比告诉人们什么是答案重要。
作者:
AltWerther
时间:
2.5.2006 08:4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小伙子写得不错!<br />中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br />一衣带血的友好邻邦,当然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br />不过闲来没事,分析一下将来冲突起来的话,我们赢的条件和输的风险所在,是爱国青年的作为。<br />
作者:
Guest
时间:
3.5.2006 19:45
现在再对比一下中日海空军力,还不甲午那,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人叫嚷用核弹炸日本,胆怯两字罢了!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