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苏联的1941年和1991年
[打印本页]
作者:
琴心剑胆
时间:
6.4.2007 12:37
(ZT) <br /><br />徐焰 <br /><br /><br />苏德战争的开始至今已经60年,苏联的瓦解恰恰也整整有了10年。对苏维埃国<br />家仍充满感情的一些人称,这个联盟国家的历史上有两场大悲剧:即1941年和1991<br />年。虽然相隔50年,二者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r />对于1941年的悲剧,此后50年内苏联军人一直刻骨铭心。在1941年入伍、80年<br />代担任总参谋长的谢?费?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曾有一句概括性的总结――“苏联军<br />事思想的核心,就是不使1941年的悲剧重演。”为此苏联在战后40多年的和平时期<br />始终保持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力量。当1991年的“8?19”行动失败后,这位元帅觉<br />得比1941年更严重的悲剧已无法扭转,便于8月24日上吊自杀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br />里。<br />苏联上层防范努力的这种失败,使人们对1941年悲剧的原因确有必要重新认识。 <br /><br />现代战争史上最惨重的胜利代价 <br /><br /><br />1941年苏联的悲剧,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令人震惊的。这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br />起“闪击战”后,在5个月内不仅打到距莫斯科市区仅10公里处,还成建制地歼灭了<br />苏军19个集团军和250个师,使苏联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br />此后,苏联依靠动员起来的巨大潜力,经过苦战最后成为胜利者,从这点出发<br />人们当然要从总体上肯定斯大林的战争指导。然而现代观念要求的不仅是可行性而<br />要追求最优性,进行战争也要讲效益,即以少的损失取得大的战果才能算指挥艺术<br />高超。如果按照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那么就不能笼统地只歌颂胜利,同时还要考<br />察一下付出的损失。<br />斯大林于1945年春战争结束后即要求调查死亡人数,得到的不完全统计是1500<br />万人,翌年他在演说中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其原因既是由于冷战开始想避免暴<br />露国力虚弱,同时也不愿让世界知道自己指挥的战争付出的代价是如此沉重。赫鲁<br />晓夫当政后,宣布了军民总共死亡2000万人的笼统数字,却不谈具体损失。到了苏<br />联瓦解前夕,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消灭历史的“空白点”,国防部通过研究历史档案,<br />得出的死亡总数为2660万人。<br />苏军损失如此严重,在近现代战争史上实在是独一无二的。相比之下,战争中<br />苏军共击毙德军300多万人,俘虏130万人(不包括战后受降),是以多于敌人几倍<br />的惨重代价取得了胜利,何况苏联在物质技术力量上并不弱于德国。毛泽东为首的<br />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对苏联的军事模式并不佩服,重要原因也在于此。<br />如果具体分析一下,苏军损失最惨重的阶段又是1941年下半年。整个战争期间<br />苏军被俘的362万人,至少有280万人于此间被俘。同时苏军还有430万人伤亡,连同<br />逃散的80万人(当时也列入失踪统计),开战后半年间的战斗损失总数便有800万人。<br />德军同期的战斗伤亡失踪,总计只有85万人。俄罗斯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的<br />报告中比较客观地叙述了这一时期的损失后,承认随后“等于是重建了军队”。<br />对战争初期的惨痛损失,苏联开始虽有意少报数字(斯大林在纪念十月革命的<br />公开讲话中只承认战争开始的四个月间损失170万人),却无法回避人所周知的战场<br />败绩。当时的解释都说法西斯对爱好和平的苏联有突然袭击的优势,同时在兵力兵<br />器上占优势,即推诿于客观原因。其实,对敌人的突然袭击防备不够而存在和平麻<br />痹,这本身就是主观上的战略判断失误。至于说到兵力,明显的事实是苏联人口和<br />军队数都远远多于德国。苏联在对外宣传工业成就时,又一直说战前的技术兵器生<br />产数量及质量都超过了纳粹德国,这一说法又与上述的解释自相矛盾。<br />苏联当时对领袖加以神化,实际上就失去了进行自我批评的可能。斯大林只是<br />在1945年5月24日胜利宴会上那篇著名的“祝俄罗斯人民健康”的讲话中说过一句:<br />“我国政府犯过不少错误。”谁都知道,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就是斯大林,若说有间<br />接的自我批评也就仅此一例。<br />到了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时,走上另一个极端,把战争初期的失败责任全部<br />推到斯大林身上,而回避体制上的原因。如此说来,又是个人品质决定胜利和左右<br />历史,显然与苏联领导人自己也宣布信仰的历史唯物主义相矛盾。<br />再看一下当年的苏联元帅们的回忆录,谈到1941年的失败时差不多也都批评决<br />策者战备观念差,并归咎于装备技术不如敌人。他们不进行更深层次的总结,原因<br />也可以理解。<br />1941年的惨败真是由于装备原因吗?<br />说斯大林忽视战备,显然与历史实际不符。俄罗斯的重要传统便是社会军事化,<br />苏联诞生后日益突出军事特色,在二次大战前便是世界各大国中国防开支比例最高<br />者。从1929年开始的两个五年计划,斯大林都反对发展“印花布工业”(即解决人<br />民消费),而一直以“重工业-军工”为主。<br />1941年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居民的面包、衣物都长期凭票限量供应,生活水平<br />远低于西方国家,而作战飞机、坦克的数量则保持着世界第一。实际上,希特勒对<br />苏的“闪电”袭击只能达成战斗的突然性,而苏联在战略上早就为大战进行着长期<br />准备,斯大林只是对战争爆发日期判断有误。开战后仅两星期,苏军总数便由500万<br />扩充到1000万以上,说明对战争潜力的动员能力很强,一时的突袭对那样广阔且又<br />长期军事化的国家并不起决定作用。<br />根据战后苏联和德国的档案材料统计出来并为军界公认的数字,将1941年夏德<br />苏两国在战场上的军队和主战装备的数量(不包括西线德军和远东苏军)进行对比<br />可以发现,德军只有汽车的数量多于苏军。<br />而从装备性能的综合情况看,当时苏德双方各有长短,基本处于同一档次。<br />战后西方的战史专家经分析都总结说,德军于1941年对苏开战时,在装备方面<br />只拥有飞机性能和无线电通讯这两项优势,如果讲后备的人力、物力资源,德国更<br />是居于绝对劣势。<br />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苏联方面又是正义战争,按理说应该占有人心士气上的<br />优势,初期的战果却与正常推理相反。过去一讲战争之初,苏联便宣传有多少人踊<br />跃参战,并歌颂失败时仍英勇不屈的勇士,这些无疑是事实。然而另一方面无法回<br />避的事实又是:数百万身体健全、手持武器的军人面对国家的敌人竟会弃械就俘<br />(苏军恰恰又不许官兵投降被俘,规定对其家属还要流放),这本身就不能仅用军<br />事原因而要从政治层次来研究。如果具体看一下苏联瓦解前后解密的一些历史档案<br />记载,许多事例就更惊心――开战后的第二个月,在白俄罗斯战场竟有三个整师不<br />战而集体向敌缴械,投降时还打死了各级政委。同月,斯大林的长子亚科夫大尉被<br />俘,当时混在人群中身着士兵服装,马上被旁边的人向德军指认出来。陷入包围圈<br />中的苏联元帅库利克(战后被处决,50年代得到平反)和官兵们一同突围时,首先<br />要脱掉元帅服,换上坦克兵的连裤衣,目的也是防备内部坏分子的暗算。<br />从这里得出一个人们不愿承认却又难以反驳的原因,便是战前的苏联政府在很<br />大程度上失去了相当多的群众拥护。如果看看3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和清洗都造成了<br />数以百万计的无辜者死亡的事实,其造成的后遗症在随后的战争中不表现出来反倒<br />会是怪事。<br />应该说,1941年的悲剧发生有着复杂的综合因素。与诸如开战日期估计错误、<br />训练水平和经验不如敌军等原因相比,政治体制上的弊病应该是第一位的。苏联官<br />方长期却回避最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吸取教训的方式,自然就是在和平年代也要使<br />军事力量超出现实和潜在的对手,从而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 www.6park.com<br /><br />被希特勒踢门反使危房更坚 www.6park.com<br /><br />其实,希特勒于1941年敢于进攻苏联,首先考虑的也是政治因素而不是军事实<br />力。当时攻苏不仅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德国上层普遍也知道自己的综合国力并不<br />占优势。作为“第三帝国”二号人物的戈林于开战当日,便在日记中写下了“东线:<br />死线”这不祥的预言。面对周围将帅的忧虑,希特勒却自信地解释说:“只要我们<br />在俄国的门上狠狠踢一脚,它整个社会制度的房子就会倒塌下来!”<br />德军开战后两星期便长驱直入500公里,英美等国的舆论普遍预测苏联会崩溃,<br />可能分裂成许多个民族国家(这些在50年后倒成为事实)。然而德国入侵后的残暴<br />掠夺和屠杀从反面教育了人民。有意思的是,希特勒在占领区还不肯解散集体农庄,<br />认为利用这一组织便于征收粮食和管理居民。许多过去不满苏维埃政府的人特别是<br />农民,很快就纷纷投身游击队(此前苏联还不允许在百姓中发武器建立民兵游击队),<br />敌后广大农村在几个月内实际又回到了苏联的控制下,从而使深入腹地的德军两面<br />受敌。苏军的意志在战争中也变得越来越强。在历史档案中曾有一份列宁格勒方面<br />军的投敌统计,在1941年每月都数以千计,翌年上半年每月以百计,下半年以十计,<br />至1943年便基本不再有这种可耻现象。<br />本来在人数和武器装备数量方面便占优势的苏军,一旦振奋起斗志,又利用了<br />敌军的兵力分散和不适应冬季作战,不久便扭转了战局。希特勒凶狠的一脚踢到苏<br />联的国门上,却使俄罗斯各阶层又团结凝聚起来。20年代便被取缔的东正教会被苏<br />维埃政府允许恢复活动,牧师们都以称德国人是“恶魔”,颂扬斯大林是“上帝的<br />使者”的方式,动员教徒们参战。当初列宁曾号召“大家都去与邓尼金作斗争”,<br />这个昔日头号白卫军头目此时却在美国流亡地发表声明,呼吁海外白俄援助过去的<br />死敌布尔什维克抗德。俄罗斯档案还说明,1942年间苏联驻美大使馆甚至与邓尼金<br />商谈了让他回国的地位安排等条件。只是由于随后战局扭转,斯大林考虑到让他回<br />国则对已镇压和仍关押的许多人不好交待,才又取消了原议。<br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会战结局已定后,德国被迫实行“总动员”,在武器装备<br />的产量上超过了苏联,此后却又反而无法抵挡战斗力日益增强的苏军。有的学者认<br />为,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入侵,从某种意义上倒是巩固了这个战前已经潜伏着重大<br />危机的国家。不过从消极面而言,残酷激烈的对外战争虽可以锻炼人,却也会掩盖<br />内部矛盾。战后的苏联在几十年里遇到劳动生产率落后于西方,人民日用品匮乏及<br />种种社会弊病,都推诿于战争的破坏,以致不少人抱怨说:“德国当年的入侵成了<br />我们的垃圾箱。”<br />由于对1941年的教训乃至卫国战争的结果做了片面的总结,战后的苏联仍然坚<br />持国防优于一切的旧有体制。<br />本来,苏联拥有世界上所有国家不可比拟的丰富工农业资源,高科技水平也属<br />一流,使人民的物质生活赶上西方应不成问题。然而苏联在经济总量只及美国三分<br />之一至一半的情况下与对手展开几十年的军备竞赛,长期把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用<br />于军事及相关部门,这只有靠压低人民生活和延缓民用工业发展来维持,长此以往<br />必然形成恶性循环。苏联在军备上能与美国比肩,卫星上了天,百姓却买不到足够<br />鞋袜。<br />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曾在作品中嘲笑法国人:“我们的妻子袜子破,你们的衣服<br />确实好,但是德国兵能到巴黎大街上溜达,却进不了莫斯科!”此话在战争年代讲<br />起来能有自豪感,然而到了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年代,让人民长年陷入“袜子破”<br />的境地,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苏联虽然长期在军事上对西方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br />政治上却要靠“柏林墙”一类的封闭措施取守势。一旦按照过激的“新思维”突然<br />打开国门,让老百姓意外地看到西方的生活实情,过去政治宣传维系的思想信条便<br />会从根本上动摇,这是多少优势武器装备也无法扭转的。<br />靠得到实惠的人民拥护是根本之计苏联长期潜伏的危机,终于在1991年那个炎<br />热的夏天总爆发。8月下旬,在青年人纷纷上街的一片喧嚣中,只有几个胸前挂着旧<br />日勋章的老人为自杀的谢?费?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举行了葬礼。合棺之前,元帅的<br />妻子在丈夫冰冷的额头上最后吻了一下,痛心地讲道:“他从18岁起便参加了同德<br />国法西斯的战斗,可是如今我们的国家被民主派法西斯分子从内部攻克了。”<br />“民主派法西斯分子”这一用词是否妥当姑且不论,拥有世界最强军事力量的<br />苏联确实是从内部被攻破。1991年出现的国家瓦解,其政治原因这次再无法回避。<br />人们可以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总结出千条百条经验教训,然而最基本的一条还是人<br />心向背问题,即原来苏联的错误政策造成了人民的不满和失望。<br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句名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千百万真心<br />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得到群众拥护的国防,才是最巩固的国防,无论武器装<br />备发展到什么水平这都是真理。<br />对于中国人来说,研究苏联的经验教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孙中山曾有句名<br />言――“中国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而长期学习了苏联模式后,人们又应得<br />到的体会是,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非以苏为戒同样断无成就!<br />摘自《百年潮》/徐焰<br />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