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献爱心、救震灾-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发起募捐
[打印本页]
作者:
爱心救助小组
时间:
13.5.2008 15:46
标题:
献爱心、救震灾-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发起募捐
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已经及时发布了为灾区人民募捐的消息。全文转载如下(原文请见
www.casd-ev.org
):
, L' a, w! V5 }2 w7 J
1 K! P9 S% v+ S( n4 U9 @
====================================================
1 R5 x% p e: V
献爱心、救震灾
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捐款号召
今天,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动了祖国大地,四川汶川7.8级强震已经夺取了8000多同胞的生命。灾难牵动着我们广大留德学者学生的心,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代表全体会员发起为国内震灾受灾人民捐款的呼吁,所捐得款项将于每一个星期一转交给国内救灾机构。
0 v8 t. p2 P" ~# x/ P) K, C
( d; D+ z% r n5 `7 u6 e& c4 R
捐款账户:
$ P2 T+ n0 }0 M J P% w6 j: A" P
户主:CASD e.V.
6 a1 ~5 F& ]7 ^% P6 e1 C
帐号:962965207
: |8 u5 P2 a5 ]0 Y2 h+ H9 q
银行代码:20010020
" H9 U$ u* Y, j+ P& u
开户银行:Postbank Hamburg
# d5 `8 `* f/ z- `; p7 F$ L( ?4 g% m
捐款目的:Besiegen Erdbeben
* S/ c- ~! G4 b& x- A
! e+ b6 g3 I! W
捐款状况我们将每周在网站上公布。
- u0 Q* X3 ]* a
1 Z& q1 ?% R) T2 P; @
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9 d @) z# X' P( s1 H
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 2008年5月12日
; Q5 o" @" s- M7 P/ @; q4 s
www.casd-ev.org
% p9 M ]! K- n
. A" J! [8 `. w& |
联合发起:
6 }& M1 \$ ^; J7 F" M2 w7 f
拜罗伊特中国学生会
# L. T' D& R8 O. y0 X1 _5 _
吕贝克中国学生会
: c7 Q3 z0 z d2 [" E9 [& a
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
3 \2 h( }$ m' s" W! `
图宾根学生会
x7 I. c, r) C( C& D4 g+ ?& {
柏林波茨坦地区公派学生学者联谊会
! K8 R+ T1 w- ]) j: u
哈勒华人学者学生联合会
( e# O @" U: Z
===================================================
( V: A+ x, s( A$ w3 `
9 u x6 m" }. d6 N6 L
正在接受新一轮化疗的陈萍同学听说之后也表示要为家乡人民尽一份绵薄之力,把爱心传播出去。
; Z$ ]+ M5 ]) S3 O J' E1 o
同时我们对纽伦堡学生学者联合会募捐的组织工作致以敬意,并希望能够帮忙做点儿什么。
& A: t, Q r3 Z- {, z
$ ^6 v1 ~3 m, A
[
本帖最后由 爱心救助小组 于 13.5.2008 16:48 编辑
]
作者:
纽伦堡学生会
时间:
14.5.2008 00:34
爱心救助小组是纽伦堡当初为了救助陈萍而成立的一个自发性的组织,其爱心活动当然不限于救助一个人了。面临国内地震这样的特殊大事件,爱心救助小组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爱心奉献协会,在学生会的大力配合下,吸引更多的同学一起来,把爱心救助的活动面扩大,让不仅是中国人,更有更多的德国人一起为需要帮助的人行动起来。
$ \" |1 [: z; f. m& p. v2 U7 L' K$ i
" ^2 i; g4 W# m
所以希望广大同学积极响应,加入到爱心救助的活动当中,一起把周六的爱心募捐活动搞好,让西方人也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做真正的人权和人道主义。
& j4 G( P9 |% m; L4 ^% @6 @. D
/ G2 A% w/ t* u5 I# Y& U) u( C
建议爱心救助小组的负责人可以负责起来,把周六的爱心募捐活动搞好,做好宣传,让爱心救助真正成为一个长期的,自发的,有广大同学共同参与的好活动!
3 X" @" ]' V w! |2 ^: w# |& E
! o2 d* ?6 l. G
全纽伦堡的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