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唯识与修证 [打印本页]
作者: acarewang 时间: 4.8.2008 21:11
标题: 唯识与修证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谓的绝对,就是唯一实相──「我」(能觉知的主体)和「我所」(所觉知的客体),都是由第八识幻化出来的。初地以上的菩萨由于体认到这个事实,所以不落入二边,远离名相的分别,是真正的中道。第八识即是真心,不能觉察外境,亦不觉知自己的存在,故其体性本来清净。(妄心才会执着自己的存在,乃至执着真心的存在。真心则是一切无所谓。)要亲自体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定要先认明清净本心,知悉第八识的总相。
有些佛学研究者把唯识学归类为无关乎修证的佛教哲学或名相之学。这种说法很不妥当,好像是在讲:「佛闲来无事搞一些无用的理论来消遣大家。」唯识是佛在三转法轮时,为已悟实相般若的菩萨而说。慧可悟后,达摩祖师传他的《楞伽经》也是唯识的经典,唯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唯识学很难懂,未悟的人不明白,往往诽谤。已悟的人才知道,唯识的经典,几乎已经将清净本心的密意写出来了,障碍少的佛弟子,只要了解唯识基本理论,配合参禅的功夫,不必多久就可以破参明心。唯识学其实是修证的关键所在。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此识体性清净但含有染污种子,很难说祂是真还是妄。阿罗汉断尽我执,其阿赖耶识改名为庵摩罗识或异熟识(有时称之为第九识)。成佛时庵摩罗识所含的识种已完全清净,再改名为无垢识或真如(有时称之为第十识)。第八、九、十识本是同一个识,只是依所含种子是否清净而给予不同的名称。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是前五识。眼识能分别色光,耳识能分别声音,鼻识能分别香臭,舌识能分别酸甜等滋味,身识能分别粗细冷暖等触感。前五识的功能不同,但体性相同,都是任运而不取舍外境。例如我们虽然讨厌粪便,鼻识不会因此就闻不到臭味,眼识也不会因此将它看成巧克力。五识永远都是如实的分别,不加任何判断。意识(第六识)就不一样了,祂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辨别五尘,了知五尘在生活上的意义,有时会有错判的情形,特别是心里已经预存成见的时候。
离四句绝百非
意识会观察和解释现象,逐渐形成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符合真相的见解称之为正见,反之则为邪见。大多数的人由于欠缺反省,思想缺乏体系,有明显的矛盾而不自知;他们是「为善无志,为恶无胆」,与世浮沉的一群。思想有完整的体系,但与真相不完全相符的,则是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等;他们有一贯的思想,可以号召人群鼓动风潮,造善造恶的力量远超过一般人。人类的行为受到思想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佛法的修习,特重智慧;透过正思惟而得到正见,这必须依靠意识。
前五识大家都很清楚是什么,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第六识(意识,有时简称为「识」)、第七识(末那识,有时简称为「意」)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有时简称为「心」)。为了讲解的方便,意识、末那识二者,通常合称为妄心;第八识则称之为真心。(若以真谛自境实际来说,真、妄二者,都是了不可得。)妄心有「见分」(能够觉察)、「自证分」(能够领受境界)和「证自证分」(能觉察到自己的存在)的功能。既能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又能领受境界,如果祂误认自己就是「我」的话,就会起惑造业。然而在造业的同时,另有体性清净的第八识协助妄心完成这些惑业,这就很少人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我」,有时候是指向妄心,有时候则是很正确的指向真心!您知道这个秘密吗?
凡夫和外道所认知的不灭的心,都是落在妄心上,这是常见。如果他普遍的观察、思惟,发现这些心都是无常,于是否定有恒常存在的心,就落入断见。精通般若、中观理论的学人,知道要「离四句,绝百非」──遣除空、遣除有、遣除亦空亦会有、遣除非空非有,乃至遣除一切的见解。然而,「离四句,绝百非」之后,是什么呢?如果说是一无所有的话,就落入断见。如果说有个中道的话,因为他没有亲证,这个「中道」纯粹是想象的东西,无法明确的讲出来,也没有见道者应有的解脱功德受用,这样子就流于戏论。
意识能观察、思惟、分别法尘,能够回忆过去、憧憬未来。所谓的法尘,是指五尘(色、声、香、味、触)微细的部份。美女亲吻自闭症患者,问他感觉如何,后者答:「湿湿的。」(电影《雨人》的情节)。这是因为他的意识不发达,无法领略那种销魂的滋味。人类的意识能对法尘做精细的分别,远超过其他物种,这使得人类有能力创造文明。
意识能够觉察、能够领受境界,又能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凡夫因此误以为意识即是「我」。他们没有注意到,沉睡无梦时意识是不存在的。(昏迷、无想定、灭尽定、死亡之后中阴身尚未现起的时候,意识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没有意识,人还可以继续活着?这就证明除了意识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在控制生命的现象。
作者: acarewang 时间: 4.8.2008 21:11
“藏镜人”的真面目
人在熟睡的时候,如果忽然听到吵闹声,乍听之下无法分辨那是什么,只知道外境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就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知道有变化和想弄清楚,二者都是末那识的功能。然后我们就会清醒过来,终于能够辨别:「噢!那是婴儿的哭声。」──这是耳识和意识的功能。然后他才会决定,要起床处理,还是继续睡觉。
末那识就像是一个坐在密闭独立屋内的警卫,屋子有毛玻璃窗户和监视器。毛玻璃可以看到外面,但是很不清楚(比喻末那识本身也能够观察五尘境),所以大部份要透过监视器(比喻意识和前五识)观察外面的动静。但监视器使用太久必须关掉休息(比喻意识和前五识在熟睡时中断),这个警卫还是会继续看着毛玻璃,要是发现有什么重大的变化,他就会重新打开监视器,看清楚是怎么回事。
末那识对自己的存在有强烈的执着,只有在断尽我执以后才无执着,在无余依涅盘时断灭;其他的时候祂都是随时保持清醒,不断的取舍境界,依赖并指挥其他七个识造作种种的善业、恶业,她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您要是想看清这个「藏镜人」的真面目,今晚不妨将闹钟拨到凌晨三点,观察自己在无想无梦当中是怎么醒过来的,如果您找到那个不休息而对五尘了别能力很差的东西,那就对了。之后,再观察祂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运作的。若能清楚的了知末那识,很快就会找到第八识。
一般所谓的证量,多半是指对清净本心的证量;但证量的原意,是指亲自体验的知识,所以说找到末那识也算证量──对末那识的证量。即使还没有明心,没有证得无漏慧,只要能观察到末那识起贪瞋的过程,运用这个智慧,也可以有效的化解贪瞋。
找到末那识之后,您就会知道,控制生命功能的应该不是末那识。如果是的话,自杀就不需要那么麻烦,直接叫心脏停掉就好了。末那识一向处处作主,想死而死不了,可见祂管不到生命的功能。
六祖惠能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妄心虽然有许多过失,但是我们不可能离开妄心来修行。因为前五识和第八识都是任运、无造作,只有六、七二识可用来修行。
末那识「恒缘现境」,比起意识的「审而不恒」,更适合用来贯彻修定意愿;而且祂能作主,所以可以生起取证法的决心。祂不休息,不因死亡、眠熟而断灭,所以可以使愿力贯串生生世世,不达成佛永不罢休。不过请大家注意,说末那识不因死亡而断灭,只是随顺世俗的说法。其实七转识(前五识、意识和末那识)都是念念生灭,由于速度极快,灭后生起的东西又和前一类似,勉强说祂还是同一个。
意识能够以符合真相的思惟,来转化末那识的执着;祂又能观察心识的活动,找到那个不生不灭、本来解脱的真心;所以刚开悟的人会这样说:「开悟的,不解脱;没有开悟的,本来解脱。」开悟的是妄心,刚开悟的人还没有办法断除贪瞋,所以不得不解脱;没有开悟的则是指真心,开悟这种事情和真心不相干,祂从来没有烦恼,本来就是解脱。
末那识有见分、自证分,又能够指挥其他七个识,使人觉得祂是真正的主人。祂真的是主人吗?如果是,为什么当造恶众生在地狱受极重纯苦的时候,末那识拼命的想离开地狱却办不到?又为什么我们决定要做的善事,总是受到恶习的左右,无法贯彻到底?由此可见,必然还有另一个东西决定业报和习气──这个是阿赖耶识。
知是菩提不会是菩提
从来没有一个朋友和我们如此的亲近,对我们的作用这么大,帮助我们完成一切的事业,但是我们却对「祂」不知不见,甚至将「祂」弃之如敝屣的。「祂」具足大修行人的体性,从来都不知道要抱怨,也不会向您表功。您知道「祂」是谁吗?──就是底下要说的第八识。
明明白白的第六识,作主的第七识,其实都及不上第八识。后者随时了知妄心的意向,无半点差池,是真正的了了常知,不像意识有时昏昧。第七识只能缘现有的境作主,而现有的境则是由第八识根据过去的业行所创造出来的,非第七识所能作主。何况,第七识的作主,往往是一种条件反射的惯性,这种惯性的形成,则是第八识的功能。因此第八识才是真正的主人,祂的功能,非意识思惟所能及,真正是不可思识!
阿赖耶识具备以下的体性,所以祂能够决定业报。第一,祂与妄心同时存在。第二,祂了知妄心的心行(否则祂无法纪录众生的业行)。第三,祂不受六尘的干扰(不然的话,祂一定会对苦乐产生反应;不能自在解脱,就无法忠实的实现果报)。第四,祂的本体永不断灭(如果祂会断灭的话,所纪录的业行就会毁坏,无法在千千万万劫之后,遇缘而呈现果报)。第五,祂所含藏的种子不停的流注变迁,所以有其性用,能被开悟的人所证验。
讲到这里,就不好懂了。因为我们对于不属于我和我所的清净本心,完全没有实际上的认知;用我们习惯的思惟方式,要想明白第八识,跟本是缘木求鱼。《圆觉经》说:「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这个真心一定要亲证,不能光谈理论。
《维摩诘经》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这是前述的第二和第三个体性。有的人就是参这两句而开悟的。笔者也建议大家参这二句,因为这两个体性极为具体,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想象,任何人都可以当下现观、现证,正是密意的所在。
如果您参究这二句,忽然间顿悟了,您所悟的是真心在动中的运作方式,至于真心在静中如何运作,您未必知道,解脱功德受用也未必现前。但是只要能承担得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惟整理和验证,不必多久就会像一只头上长角的老虎,一切未悟的众生都无法抵挡您锋利的问答。
前面说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阿赖耶识是遍一切处的。现象界的一切,既然都是从祂所生,那么从这些现象的起灭,自然可以见到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楞伽经》中大慧菩萨问佛:「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此处的「藏」是指如来藏,「业」则是指身心所显现的烦恼。大慧菩萨问:「从大海波浪的鼓动就可以看到不曾变化的水。同样的,观察烦恼的起灭也可以明白真心,为什么众生却无法明白呢?」应该是很简单的东西,大家却不明白。这是前述的第五个体性,下一回继续说明。
作者: acarewang 时间: 4.8.2008 21:12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有内外二层意义。就外部的意义来说,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由有情的共业,也就是由多数有情的阿赖耶识所共同创造的。这个是佛学常识,大家都知道。就内部的意义来说,阿赖耶识能够产生内相分,使不属于物质的前五识能够觉察。后面这个事实,就很少人去注意了。
未来世人类受到计算机的宰制,计算机发送电波到大脑,产生虚拟现实,使人们认假为真,不能自拔──这是科幻电影「黑客任务」的情节。虚拟现实和梦境很类似,都不是真正的五尘,但前者是由电波所构成,属于物理的现象,而梦境不是物理现象,它是什么东西构成的呢?
我们看东西的时候,实际接触到光线的是眼睛(眼根的扶尘根),大脑(眼根的胜义根)接触的只是神经所传送的讯号,眼识和意识不属于物质,更不可能接触到光线。同样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不能接触到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即使在清醒的时候,前五识所能接触到的五尘,和梦中所见的,是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称之为「内相分」,它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阿赖耶识变现内相分,就像镜子显现色相,祂本身不动、任运、无取舍。
内相分并不等于外五尘,正如监视器的影像并不等于实际上的影像。不同的有情所现起的内相分也不相同,因此而有「一物四境」的说法:人见为清水,天人见之为琉璃,鬼见之为脓血,鱼见之为窟宅。甚至每一个有情所现起的内相分都各各有些许的不同,谁都不能说自己看到的才是正确的。五尘境是如此,法尘主观的成分更加严重。所以说,七转识所认识的现象界很虚假。意识和末那识又对自己的功能产生执着,于是从中生起一切的邪见。
末那识非常的顽固,没有十足的证据祂不会服气的。如果我们只是从经教上去理解,不管再怎么说心说性,实际上还是以妄心为我。我们一定要先找到阿赖耶识,亲自体验后者的体性,对照之下,才会明白妄心自己的虚妄不实,用这个见地来修行,就可以进一步断除贪瞋。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明心、见道之后,仍然会有贪瞋?明心的功德,主要在断一切的邪见,没有邪见的人不一定就没有贪瞋。就像我们都明知道电影并不是真实的,但是仍然会随着剧情而起贪瞋。见道的人也是如此,虽然明知道现象界的虚幻不实,还是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他只是不会被贪瞋所牵引去造作恶业和执着善业而已。所以《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悟后必须起修,才能渐渐销除事障。
唯识学最难的就是阿赖耶识,佛将祂列为最高机密,不许明说(参见深忍编译《向上一路 千圣不传》《真佛报》280期)。为凛遵佛诫,本文也不得不保留三个(实际上只是一个)问题给读者自行参究:
一、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我」,在什么时候是很正确的指向真心?
二、「离四句,绝百非」,然而不落入断见或思惟想象的,是什么?
本贴由无依于2003年8月22日08:59:06在〖平实中国〗发表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