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NND,我成诈骗犯了 [打印本页]

作者: 五香    时间: 15.2.2010 14:03
标题: NND,我成诈骗犯了
我是苏州那一片的人,春节给家里打电话,因为爸妈都出去吃饭过年了,所以用了skype打的爸妈的手机,(以前都是skype直接打家里座机),我妈第一回不敢接,我不气馁继续打,好不容易打通了,结果刚说一会儿,电话就被苏州电信局给掐断了,然后我妈手机上马上收到一条短消息,说是谨防诈骗电话....
" Z/ w4 N- h+ e! b" ^我成诈骗犯了?!?!?!?6 d, W- F5 D$ o2 v" I$ L1 u
PS:打我阿姨电话,相同情节继续发生
0 A8 G/ V1 i4 o" q3 B0 D
( ~7 w2 L6 p4 [! f国内的电信局真是负责啊!!!
# N" O/ {4 H4 z值得表扬!
作者: 萝卜土豆    时间: 15.2.2010 14:10
我一直用voip打, 到没发现类似情况, 刚才也打了。
作者: einfisch    时间: 15.2.2010 14:11
我给家里打电话skype他们也不敢接...
作者: 还魂的小哈    时间: 15.2.2010 14:12
没给你算政治犯,就是很好聊
作者: dietotenhosen    时间: 15.2.2010 14:13
用的skype,蛮好。。。今天早上还用了
作者: 呵呵2009    时间: 15.2.2010 14:14
晕,咋这样啊,网络电话他们赚不到钱所以才这样吗
作者: dietotenhosen    时间: 15.2.2010 14:15
用德国普通电话打苏州电信也赚不到钱吧
作者: 还魂的小哈    时间: 15.2.2010 14:16
你往国内打长途,他们也赚不了钱的
作者: 还魂的小哈    时间: 15.2.2010 14:17
估计是对方付费电话,也就是你一接,你就得为他打你电话付钱的那种
作者: DickChinas    时间: 15.2.2010 14:18
可申请用自己的手机号码变成SKYPE的显示号码的
/ Z2 E: G. l- m8 @6 l难道都没试过吗?
作者: 五香    时间: 15.2.2010 14:18
其实我觉得挺好的,真的
, v9 \( e/ Q* v% D" C因为现在诈骗电话确实一般都用的网络电话. ~- Q! [* K6 M9 N& h! N: R9 ?' n
我们觉得天方夜谭一般的诈骗情节,还是会有很多人上当受骗的9 O: a+ g5 F' y" K0 I# _8 }
电信这样做也不错,可以提醒很多人
作者: shermanren    时间: 15.2.2010 14:23
如果是国外进来的电话,座机好像无所谓,手机即使免接听的也是要收费的,还很贵..., |" r& ]* s. Q; Q* o: @$ X
voip好像是转接国内的ip打的,因为上个月曾经有几天他们的ip卡没钱了,一打就提示请尽快充值..3 t4 \5 W1 V! h- E
用德国普通电话打苏州电信也赚不到钱吧5 Y3 b: I& M! ?0 ]
dietotenhosen 发表于 15.2.2010 14:15

作者: 五香    时间: 15.2.2010 14:26
我说的不是手机收费问题啊( J8 p' O" J3 d" g
我说的是电信判断可疑电话,然后提醒用户5 Y! {4 H" {! j8 W% h( f/ u
很赞!
作者: axperson-2    时间: 15.2.2010 17:09
为社么要掐断呢,为社么不能在这个电话结束后补个短消息告知下谨防上当,人家聊好好的硬给掐断,凭社么,
作者: yeemee    时间: 15.2.2010 19:31
说明我们苏州人做事把戏
作者: qinpeng    时间: 15.2.2010 22:28
skype怎么搞的这么夸张~
作者: 笑对人生    时间: 16.2.2010 01:48
是不是skype和苏州电信有摩擦?
作者: 丢失的心    时间: 16.2.2010 06:04
打国内干吗不用UUCALL啊,很便宜很便宜
作者: louise    时间: 20.2.2010 00:40
会不会是skype的问题,听国内的朋友说,他们用这个软件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翻墙出来,有防范隐私侵犯协议
作者: reggiexx    时间: 20.2.2010 21:57

作者: azulazul    时间: 21.2.2010 10:14
摩擦啊
作者: 其實很在乎    时间: 26.2.2010 00:59
額。。。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