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健康通论——天道篇。转三七养生论坛。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倍莹    时间: 5.4.2010 09:57
标题: 健康通论——天道篇。转三七养生论坛。
健康通论——天道篇

    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天人合一。怎么合?人要顺天行道。“天”就是大自然,“道”就是规律。人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养生。
    那么,天道是什么?中医文化,讲究取象比类,用有形的现象来体现无形的规律。每天,太阳升起降落,万事万物随之变化,这就是天道,就是“升降”。升降的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温度就是热量,就是能量,中医称之为“气”。温度-热量-能量-气。热气上升,冷气下降。温度升高,热气上升,万物春天发动,到夏季最热,生命功能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到了秋冬,温度下降,功能收敛【或者叫不足】。所以,温度控制着万物的变化,包括人。这里面还有一个无形的功能和有形的形态转换的过程。温度的变化,影响的是功能,如何体现到物质【器质性】变化呢?

    一杯有形的水,加热之后,就会化为无形的热气,无形的热气上升到天空中,遇冷,无形的气就会凝结为有形的水下降。所以,有形的物质也是由无形的能量变化而来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规律,可以统领有形的器【物质】的变化。所以,中医是用道【规律】来了解并作用于物质【人体】的。了解了道,就了解了人体的规律【疾病的规律】。

————————————————————

    先看春季。

    春天,气的升发,功能的释放,最先体现为什么自然现象?换句话说,春天到了,自然界最早的变化是什么?——雾气的出现。冬天,万物沉寂,能量收敛,气藏于地。春天,气升出来,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可是天还是凉的,把蒸发的气凝结在地表,就形成雾气,凝结为露珠。雾气在中医叫什么?——湿气。被雾水粘到头发,我们会感觉到“粘稠”、“沉重”、“束缚”——这就是湿气的特性,中医用这些内涵来形容疾病,只要具备这三个特征的疾病,都叫湿病:关节酸痛沉重束缚、头脑晕沉、咳吐粘稠的痰、粘稠的溢脂性皮炎、湿疹、脚气,排便后肛门重着下坠,因粘稠而成形的各种肿瘤、脓肿、痤疮、痘痘……等等。

     湿病怎么治?首先要知道湿病怎么来的。天人合一的原理,人与大自然是同步的,被环境所影响的。那么,当环境变得“湿气”很重,生活在其中的人肯定就容易感受到“湿”的变化而产生同步变化,但根据自身正气能量的不同,有的人能够化开湿气的束缚,有的人不能,就生病。所以,人导致疾病,一个是外因:环境的变化;另一个是内因:自身的正气不足。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要怪有苍蝇,要怪就只能怪你为什么成了“坏”蛋。学术一点的话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于是我们就知道,湿病的产生,来自于空气水分增加,雾气加重,多发于春季【多雾的季节】。那么,只要把雾气消散了,就可以解决湿病的产生。问题就简单了:雾气怎么消除?换句话:雾气什么情况下最容易消散?——太阳出来,还有风。太阳取“热”能发散,风,也是发散。其实,风就是热空气膨胀流动的现象。于是,治疗湿病的方法就出来了:热、发散。

     具备热和发散的是什么?——姜枣汤!并且还要大剂量的姜枣汤【首次使用生姜200克红枣30枚,熬水后方红糖适量】。

     治湿用姜枣汤??姜枣汤能够化湿?用实例来告诉你吧:北京听课现场,一位老人家服用大剂量的姜枣汤后,立即吐出一口浓浓的痰,足足有乒乓球那么大【手势比划】,“这口痰堵在胸口半个多月了!一直压着好难受!”

     如果没有洗洁精,还有什么方法洗除油污?——热水。阳化气。热就有分解的作用。这就是姜枣汤化痰的原理。陈皮半夏苍术茯苓这些燥湿化痰药有没有用?有,但是只能化解已经形成的痰湿,而不能让痰湿不再产生。痰湿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热不足【也叫寒】,分解的动力不够。燥湿药相当于洗洁精,只是起分解的作用,而不针对寒的凝结,没有温阳散寒。相当于冷水放洗洁精,分解于当下,但是没有排出去的动力。

     这就是为何温病学派医生最怕治疗湿病的缘故。只用燥湿的二陈汤,不用温阳散寒的理中汤。既知道阳化气,就应该知道阳化痰。为何伤寒论不讲燥湿化痰?这种说法是形而下的物化论【痰湿有形】,伤寒论是讲气化论的,只讲阳化气【气无形】。所以,伤寒论是六经【六气】辨证,后世的五行辨证和脏腑辨证更多的着力于有形病邪的辩证了。落实于药物,温病学派讲半夏是燥湿化痰,经方家只会讲:半夏降气。温病学派即使讲到气化,也是平面的,偏重讲气足不足,升降这块,模糊不清。所以只会看到肺气太甚上火,看不到阳明不降太阴不开,也看不到相火不位、外热里寒的变化。

     湿其实取的是一个收敛的力量,这个力量来源于寒气的收引。热取一个发散的力量。当温度渐渐升高,雾气就会发散越来越高越来越浓。到农历三月,春夏交际,寒热两股力量相持,此起彼伏,就会出现乍暖还寒。谚语:三九乱穿衣——农历9月是另一个寒热相持的阶段。这时候容易就出现感冒——大家想想,感冒时是不是又怕冷又发烧的?以这种特征为病情的,伤寒论就叫少阳病,半表半里之病。对治的处方也是半寒半热的,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柴胡汤【里面就包含姜枣汤】。这一段时期的感冒或者任何时期只要表现为寒热交替的病情的,都用这个处方就可以解决。

     温度渐高,阳气渐盛,寒气在最终被打败时,会出现一次竭力反扑,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倒春寒。倒春寒前后,都有一次寒温力量持平的时期,这个时候,潮湿闷热无风,最不利于身体,但是最利于细菌病毒的滋生。敌强我弱,疫病就产生了。西医命名为:非典,禽流感,猪流感、H5N1流感,后续还会有更多更多不断的变体和命名——但是在中医,还是叫感冒!还是按感冒的方法治疗就可以。为什么?变的是病毒,不是人,人是不变的,人是病毒生存的环境,把人治好了,病毒不适合生存了,自然就会跑掉,即使进来了,也存活不了。把污秽的砧板洗干净,苍蝇自然就不会飞过来了。只是用杀虫剂只能杀死苍蝇【病毒细菌】,但改变不了环境,苍蝇【病毒细菌】还会继续飞来滋生。

     这就叫中医治人西医治病
     这就叫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所以,与其研究病毒怎么变,不如研究人体怎么不被侵袭。要预防病毒入侵,还是得学学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什么叫正气?阳气!什么叫阳气?热气!什么补热气?——姜枣汤

     热,有助于人体正气,所以一般不容易导致疾病,容易导致疾病的是寒气。导致感冒有两种气:热气寒气。分类就叫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伤寒论的叫法是“中风”,热就是风】。大家就会发现,前面都带一个“风”。风有一个特性,走窜很快。就很容易侵入我们的防卫系统。如果只是寒热,是难以伤到人体的。正是风的走窜特性,导致我们容易被伤——所以风又叫百病之长【Zhang首领、统领】。

     与自然界的外风相对应,我们人体内还有一个“内风”——导致血液流动的动力,这股阳气,就叫内风。还是依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思路,外风之所以伤害到我们,是因为正气不足,正气是以流动的状态运行,就是我们的内风。外风之所以伤了内风,是因为什么呢?大家可以看看高速旋转的陀螺,任何碰到它的小石子都会被弹开,无法动摇它,就是因为它自身速度快,动能风能充足。我们体内血液循环的动力-内风如果足够强大,也会象这个陀螺一样,不会被外风侵袭。之所以被侵袭了,就是自身的动力不足风速变慢【迟脉,缓脉】。所以,内因是能够导致外应,导致会生病的根源。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也就很明白了:增强内风的旋转动力【数脉】,就可以治疗预防外风的侵袭。治风,增强内风动力热能的是什么?——姜枣汤

     所以,中风为什么要用桂枝汤【内含姜枣汤】啊?为什么要用热啊?就是这个原理。但是温病学说就不是这样治疗了。他们把人体抵御外寒的发烧视作为寒气的变身【风寒入里化热】而要清除之。这就是为什么伤寒论叫“中风”而不是叫“风热感冒”的原因。叫“热”就会引导向“治以寒”。

    麻黄汤证,是寒气被我军关起门包围起来群殴【无汗,脉紧,脉数】;桂枝汤证是城门大开,两军混战,胜负不分【有汗,脉缓】。小柴胡汤证是寒气和我军各有胜负,势均力敌【我军胜则发热,寒气胜则怕冷,不同战场胜负不一,于是同时出现有发热又怕冷的症状——教材里还有同时出现和先后出现的不同,个人觉得,区分意义不大,反正打胜仗就热,而怕冷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寒气侵入更多占上风;还有一个是寒气被我军赶出来经过皮肤时就感到寒】。不管什么汤证,说白了就是寒气来捣蛋,只要是加热就没错就可以,所以,都可以用姜枣汤。

     疫病病情一般到夏季就停止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夏季热气腾腾!寒气早飞到九天云霄外去了——化为云了!所以,老天其实早就告诉我们怎么治病了。

     春季的养生,就是要帮助阳气的升发:要早起床,早上洗热水澡,多晒太阳。还要助热避寒——俗语“春捂秋冻”。


接下来,到夏季。     夏季最典型的病就是中暑。中暑原因,就是热量散发不出来。热量发不出来有两个原因:其一,没水,无法形成汗液留出来泄热;其二,通道闭塞,毛孔打不开,有汗出不来。没水有两种情况:其一,绝对没水,就是不喝水的人,这种好办,多喝水就行,不需要治疗。还有一种是相对没水。夏天喜欢喝冷饮的人,一定有这种感觉:冷饮或者冰冻西瓜吃喝越多,口越干渴。甚至于喝到满肚子都是水,口还渴。为什么?口不渴,是因为有口水滋润,那么口水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热的蒸发。肚子里面有热量,水分蒸发上升,就形成口水解渴。可是你现在喝的是冰水冻西瓜,肚子里冰凉冰凉的,水分无法蒸发上行到口腔,于是越喝冷饮口越渴。所以应该怎么办?加热,蒸发水分上升,所以应该喝什么?——姜枣汤。
     毛孔打不开,什么原因?空调寒凉闭塞毛孔。去寒开窍用什么?——姜枣汤。
     这个世界很荒谬:用来解暑的寒凉饮食【西瓜、绿豆、冰镇可乐】空调,偏偏就是导致你中暑的原因。都不想生病,可都在制造生病的环境!夏天本来是最不容易生病的,一来阳气最盛,正气最足;而来很容易就流汗,病邪的出路很宽敞很方便!只要夏天能够多流汗多喝水,有病都会没病。百病都从汗液流走了。这本是老天给人最大的帮助,可是人们偏偏不要。偏偏要吹冰冷的空调。偏偏就不要流汗。所以,夏天生病,更多是自找的。夏天没有排出来,积压下来,只能到第二年的春夏再排了。但年年复年年夏天都不愿意出汗,那就等着大病重病上身吧!不用到医院检查了,我告诉你绝对会得病的。种下什么因,必然得什么果。预防疾病不是检查出毛病了再做,而是你还没有病的时候就开始的。即使我告诉你用姜枣汤可以解暑,但是你还继续用空调,喝冷饮,不改变习惯,那喝了也是白搭。改变不了工作环境的,先喝姜枣汤顶着,再穿长袖【不要怕别人说你怪  健康比怪异更重要】夏天回家晚餐那顿饭,不开风扇空调,刻意流一身汗,就可以把大部分寒气排走。
    记住了:解暑用姜枣汤
    夏天可以理解为“过”热。但这个热是应当的,不是太多了,而是就应该这样。夏天的热是用来排寒的。伤寒论用“对位”来形容。温病学说则容易把这个热当作“太过”来看待,才有了夏天要解暑降温用凉药的方法。还是因为前面说的原因:温病学派没有升降论,看问题都是平面的,眼里就只有“多或者少”,肺气不是太多就是太少。但是伤寒论不是这样看,升降论是这样看问题:夏天热是好事,越热排寒越多,说明阳气的时间季节和位置同步了,或者说中午越热越好,但是到了晚上,到了冬季,它自然就会降下来的。白天夏天在心,晚上冬季在肾,有表里之分,上下之分,季节之分。这样就把人体看做是一个动态整体了,就不会局限于单个脏腑的太过或者不及,自然就不会得出夏季肺热心火太甚的看法了。这种认识论本质就是定“位”。学名叫相火归位或者相火不位。只定量多少的,叫君火“明”或者“不明”。君火相火之分,就是伤寒论的高明之处。
    我们说了,热意味着功能的加强。总的来说,我们应该追求功能偏强盛,那就要助阳。修炼之人,练什么?练气。练气很讲究,这个不能那个不能,因为阳气很难保留,而很容易消耗。所以,我们就说“阳常不足”。表面阳气太甚了,不能理解为太过,而应该理解为该归位的能量阳气没有归位。不同的定义,内涵很不一样:定义为太过了,就会导向消减,用药就是寒凉泄阳。而定义为不归位,就会导向为引导归位,就会用甘凉润,涵养。用寒凉的可以理解为花钱,用甘凉润的可以理解为存钱。存起来和花掉是本质的不同。
    温病学派的思想正是总看到一派热像,火太多了,所以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而泄阳养阴。
    伤寒学派的思想看到的是阳气的重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提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我认可阳常不足,但不认可阴常有余。人就像一盏油灯,灯油是阴,灯火就是阳。人一生下来,灯油有多少是定量的,灯油只会越来越少,并且只要一用神点火就会耗油。所以,阴怎么会有余呢?这是被这种互文对应文体所暗示误导了。
    我的看法是:阳常不足,阴易耗损。
    若说,这样对立的说法,是要确立一个主要矛盾,以便确立以补阳为主还是养阴为主。我是这么认为:阴阳量的多少不是确立何为主的依据。阴阳作用的影响力,这才是确立阳为主导还是阴为主导的理由,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阳为主导。
    所以,我的学术思想就是以上两者的结合:阳常不足,阴易耗损。阳为主导。
    所以,我创立的处方,用心的人,就可以看到,和温病学派处方不一样,和火神用方也不一样。每个处方中,都是阴阳兼具,助阳顾阴。和澄空老师的不一样,和三七先生的也不一样,而是融合了两位老师的特长。威猛的霸道有,柔和的王道亦有,并且是以王道为常道。文武兼具,攻守兼备。形神皆力守中庸,而又不失灵活变通【早服助阳方,晚服养阴方;或者几日扶阳,后续几日养阴;效捷而力浅不持久的汤剂同时送服效缓而深入持久的丸剂】。
    我试图建立一种“大局大势”的观念,这个局势的观察会放大到周月年的跨度来看,而不以当下的细节变化所惑。比如,服药后三个月不来月经,在大局观念下也是正常的【能量不足严重,身体截留本就不多的血液储存到体内清洗垃圾,到第四个月再来月经时就会带出大量的污浊血块】。这样就能够突破只解决当下症状的辩证思路死角了。也更强调医生应该着重于人的长期整体辩证而不是一时一日的证了。辩势,比辩证更有着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从容。战略眼光,有着战术所不及、也代替不了的作用。
    夏季的养生,就是多喝水多流汗。不必刻意避热【当然也不必刻意暴晒】——这点或许有争议,但是以我个人经历体会来言:正午40度的高温下,我脚踏三轮车载重近千斤历程2个多小时,浑身凉爽,因为我大汗淋漓。



作者: 李倍莹    时间: 5.4.2010 09:57
接下来到秋季。
    秋季是比夏季更高的温度!为何不是变凉而是更热呢?道家有句话形容天地人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遵循的意思,以谁为主导的意思。人是被地气主导的,地气又是被天气主导的。夏季,天气地气都往上升,人体内的气也是上升的,就如顺水推舟,波澜不惊。到了秋季,天气下降了,但是地气还继续上升,两股气就相逆了,犹如逆水行舟,波澜壮阔。虽然说地法天,但是不是乖乖的顺从的,是被征服的。两股力量的交战,空气高压,对应在人的气体交换的器官-肺的高压高温。肺的能量骤然蓄积,其实是一年之中肺部最好的排毒时机。于是就会出现诸多肺排毒的现象:剧烈咳嗽、哮喘发作、发烧、一系列皮肤病发作。不理解原理,惧怕发烧的母亲,这个季节是最胆怕心惊的,也是我半夜接电话最多的时间【1~3点肝木将军开始出兵打仗排寒,发烧最高】。还可以体现为失眠、多梦、焦虑、烦躁——都是肺的降气功能不足导致的。这个时候自救能力强的人,就可以通过一次腹泻就把肺部的热气给引导下泄,病也就好了。所以,秋天能够腹泻是最好的事情了。

     这个寒热相持的状态,在前面春季的时候有讲过,高热高温又无风,俗语“蒸笼天”,容易导致细菌病毒的滋生,疫情就又发作了。我们血液循环的动力,还来自于外界温度的波动【体现为风的流动】,当外风静止了,我们体内的风的流动也就变缓了,气的交换能量的补充更新变慢,功能立即受限,我们立即就感觉到胸闷,然后就会喜欢吼吼,舒一口气【人为引导带动气的流动】,或者立即吹风扇模拟外风。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内风动了,就可以抵抗这种无风带来的伤害。那么,什么可以加强内风的流动呢?——姜枣汤!

    要帮助地气归顺收敛,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加强天气的寒降——用寒凉【白虎汤】;另一个的泄掉地气上升的力量——可以用寒凉,还可以用热散。

    一个人一天的能量消耗都是有一个定量的,早上用多了下午就少了,就容易疲劳。而早上不用,一觉睡到中午,整个下午直到晚上就精神抖擞,只有当这股能量消耗完了,才可以安然入睡。所以,有部分失眠,完全就是早上太晚起床导致的,根本不用吃药——早起床花完该花的能量,自然就睡着了。所以,要治疗好失眠,一定要在医嘱中强制规定早上几点起床。

    那么,同样的原理,如果早上就把能量消耗掉,用掉,下午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天意了,也就很容易的就归顺了。前面我们讲了,阳为主导,阳气是很宝贵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宁可用热散的方法,而不用寒凉的方法去引导。所以,热散的方法是什么?——姜枣汤!

    但是这个方法只能在早上阳气上升的时间用,下午阳气下降了,再用就是助天不助人了。下午就应该改用收敛下降的而又不寒的方法【甘润凉的生脉饮,或者我自创的生脉熟地枸杞饮,或者加味生脉理中汤——三个处方凉性依此递减,生脉饮最凉。注:凉类似于冷水,寒类似于冰水。生脉饮相当于冷水,加味生脉理中汤就相当于温水,生脉熟地枸杞饮介于中,白虎汤就是大寒的冰水了】   

    当地气最终被收服之前,会有一次倾力而出、最后一击,热气会全部释放,温度骤然升高,我们叫“秋老虎”——和春天的“倒春寒”相对应。这个反扑力量之大,甚至于逆反了气流的流向,因而成就了一段千古历史名战:赤壁之战。诸葛亮正是算准了秋老虎反扑的这一天会把西北向东南吹的风逆反为东南向西北。关于赤壁之战的发生时间一直有争议,但是如果你明白的秋老虎的作用,时间就不会定在冬天了。

    当天气最终战胜了地气,天变凉,首先表现为秋雨——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又是“阴成形”【寒凝成形】的典型体现。当水分凝结,于是,代表秋天特征的“燥”出现了。燥应该用什么来治疗?“润以治燥”——那你就错了!表面解读,你是对的,但是,燥来自于什么?——天冷了才燥,所以,燥来自于寒。润就是湿,前面我们说春季,湿来自于什么?——热的蒸发。空气湿了就不会燥了,所以,秋天的燥,是寒的凝结,是水分不蒸发导致的,就应该治以热,蒸发水分上升润泽肌肤。所以,秋燥应该治以什么?——姜枣汤!

    润的药比如党参、麦冬、沙参、玉竹、枸杞、熟地,都是偏凉性伤阳或者滋腻妨碍阳气的运化的,越用阳气越不足,水分越不蒸发,皮肤就越干燥——越养阴越干燥。但是刚用下去都有短时间润的作用,但很快就又干燥了。这就是为什么温病学派推崇养阴的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有效果却又难以持久,而需要长期服用的道理。

    民间流传的秋燥服用鸭子炖雪梨,也是凉降的作用原理。也是和六味地黄丸的原理一样。有食欲【化阴的火力热气足够】才可以服用,否则就会起到反效果。

    美容院的润肤养颜,也只是起表面作用。就像一颗大白菜缺水,表面喷喷水,光泽亮丽的面子改变不了里面缺水的本质。美容产品还经常用到的概念:活性分子——说白了就是动力足的分子,加热就动力十足!生姜的辛辣就是最大的活性分子动力。红枣红糖水煮起来是粘稠的——这就是锁水了。补水+锁水就可以美白、除皱,如果加上山楂,酸能化软分解稀释,就还可以祛斑。

    所以,姜枣汤=补水+锁水+活性分子——这可就是天字第一号简便效廉的美容方子啊!!

    秋天养生,以帮助阳气收敛为要:外宜寒,里宜热。   里热,服热性食物,外寒:多冻冻——俗语:春捂秋冻。
作者: 李倍莹    时间: 5.4.2010 09:58
接下来,到冬季。
    冬天最明显的就是寒冷,万物沉寂。抽象表示为:收藏。这个冷,是阳气收藏,不是没了或者少了。对应到人,正常即使收藏也不会手脚冰冷,冷了,生冻疮了,半夜睡觉手脚冰冷,明显比别人怕冷,冷到思维都短路了,这一系列怕冷的症状,就显示人的阳气热气不足了,加热用什么?——姜枣汤。这个季节,加点当归在姜枣汤里面还是不错的。

    同样是补阳气,秋冬和春夏不一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谓养阴是帮助阳气的收藏。如果水是阴,热是阳,养阳就是加热,养阴就是加水。阴是阳的载体,水的热的载体。半杯水只能装半杯的热,开始热不足,可以加热,有明显效果,可是顶多只能加到半杯水的度数,继续再加热,就会发现没明显效果了,因为装热的水不够了。这时要再加热,就必须先把水加多一点,才可以把更多的热加进去。

    春夏就是加热的季节,秋冬就是加水的季节。同样服用姜枣汤,春夏多姜,少枣;秋冬多枣,少姜。春夏用补阳的处方多,秋冬用养阴的处方多。养阴是为了涵养阳气,所以,阴药中要加入阳药【干姜】防止伤阳。六味地黄丸就不合适,桂附地黄丸比较合适。

    关于桂附地黄丸,一直定义为补阳的,但是我认为是补阴的。里面的主药是干地黄【来源于金匮要略,用的是生地,后世改用熟地】,熟地滋腻妨碍阳气的转化,耗阳;生地性凉,直接伤阳气。桂枝【有用肉桂】和附子用量只是最小的比例,和干地黄对比,是1:8的比例。这样一个处方,怎么可以定义为补阳的呢?要说,也只能说帮助阳气的收藏,就是前面说补水【就可以装更多阳气】的作用。里面还有茯苓、泽泻、丹皮这些泄利性凉之药,顶多只能算是半补半泻,严格意义上的补药都不算。

    【关于桂附地黄丸解释比较好的一篇文章:http://ngotcm.com/bbs/?action_viewthread_tid_77729.html

     低等动物都知道冬天要收藏要冬眠,高等的人类,却在可笑的炫耀冬泳——以证明自己多么强壮健康。确实,冬泳的人基本不生病,连感冒都不会有——但是,只要一生病,就会是重大迅疾难以救助的病。

     人体有很多的系统,头脑可以叫思维系统,还有循环系统,还有排除垃圾的我们定义为排毒系统。各个系统运作都要消耗能量。当能量不足严重时,根据系统重要性,人体会优先选择供应重要系统,减少甚至停掉最不重要系统的能量供应——就如电量不够就会保证政府和医院供应而平民老百姓的电就会停掉。我们身体最不重要紧急的系统就是排毒系统——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大容器可以藏污纳垢藏很久很多。所以,当身体的能量从收藏的状态被调出到皮肤抵抗冰水的寒冷,用来显示身体的健康时,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还占用排毒系统的能量供应;同时,一年只有冬天是涵养能量的季节,被耽误了,其它季节是补不回来的。一年的冬天相当于每一天的晚上,晚上不睡觉,白天睡再多也是补不回来的。于是,身体能量一直处于大量消耗,没有储藏的状态。能量总量一直减少,排毒系统就更加排不上能量供应的名单,不排毒,就没有症状,就表现为没病——本质是根本没有能量生病排毒。当病气垃圾堆积到一个总量的时候,就会“突然”爆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你是看不到环保问题的,当政者会向你保证只要你提供GDP,没人会敢查你的。当中心转变为“和谐社会”的时候,全国各地的环保问题就突然爆发了。

     真是突然吗?

     现代社会不乏这类人:

     第一类:工作的拼命三郎。每天睡觉3个小时,但是几乎就不生病,并且精力还超级好!比你一天睡7、8个小时的都好。

     第二类:在位的领导,即使天天胡吃海喝,虽然只是胖了点,但依然精力十足旺盛,还满脸通红,额头放光!不但没病,还不会吃坏身体【所以对素食理论是不屑一顾的,他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三类:家庭主妇,天天忙累就没问题,一休息停下来就这里不舒服哪里不舒服,还非得忙起来病痛自然消,因而感叹:“我这就是劳碌命!”

     同时还有这样的事实:

     第一类人:突然哪一天就英年早逝了!还附带一句:“平时都很健康啊!”——演艺界例子多了,商业圈更多!
     第二类人:才退位不到一年,再看见时,恍若几年不见了——头发斑白,脸色暗淡,神情涣散。同时病痛缠身。
     第三类人:辛苦一辈子,子女行孝,得以休息了,却发现,患上绝症了……

     突然“早逝”的,是能量耗完了,或者垃圾满到无处可去堵塞重要通道【血管】。“突然”得到癌症的,是当终于退位,休息时,繁忙的头脑终于不得不静下来时,耗费在头脑的能量减少了,能量回归,就会立即处理堆积了几十年的垃圾,排毒系统开始工作,症状就此起彼伏,一到医院检查,才知道“竟然”有这么多病。

     人犹如一盏油灯,一生下来,有多少灯油是定量的,只会越来越少。而灯火就相当于功能活动的发挥。功能用得越多,火焰越大,油就消耗得越快。寿命就相应的变短。如果连享福的命都没有了,你还拼什么呢?忙碌什么呢?担忧什么呢?人有时候真应该多想想——活着是为了什么。

     以上三种人,本质和冬泳者是一样的。表面的“不生病”下是危机重重。学会收藏,是一种智慧——特别是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

     农谚有这样一句话: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雷来自于云层的交接触发,云的前身是什么?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雾气”。雾气来自于地热升发,所以古人云:地气上升为云。冬天应该收藏,却出现地气的开泄升发,收藏之性被破坏,远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天阳气没有收藏,已经发散,到了发散的春天,两股热气结合在一起,就会出现温热太过的病。近的,地气上升,云层增加,冬雷作,大雪大寒,农作物会受冻,动物【牛】也会受冻生病死亡。病痛灾害多,牛都要死一大半。【而历来牛是最健的,乳名牛伢子狗伢子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地气的发散,种子能量没有蓄积【就像前面冬泳的道理】,到了隔年春天,种子发芽就瘦弱,农作物收成就不好了。

    与夏天用空调对应,还有冬天用暖气。今年11月到北京亲自体会了北京的冬天——室温25度,我盖被子光膀子睡觉都得手脚不时伸出来散散热。这叫什么冬天?应该叫“若春”。北方的优势,就是阳气容易收藏。可是,却被科学的供暖设备搅黄了。室外温度零下,我住的屋子21度,地热系统总控,改不了。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想不生病都难。人都逆天行道,再测算五运六气,意义还有多大呢?所以,不要以为南方就热,北方就冷,处方还得要考虑人为干扰因素。有时候失眠难治,搞不好就只是暖气开太大了而已!甚至于大冬天热到流汗。这种情况下,秋冬开春夏方的机会是大把的。辨证看来还得加上一条:室内温度是多少。暖气开太大,阳气外泄,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焦虑、烦躁、脸红、手足心热——冬伤于热,当即病温。

     但不是还有一句话叫“瑞雪兆丰年”吗?为什么这个也是大雪,却不好呢?瑞雪的作用是使阳气好好收藏。但雷打冬的大雪,却是地气开泄导致的,内涵已经不一样了。并且在量级上,这样的大雪,是太过了。太过不及,都为病。

     很不巧,2009年这个冬天,这个月,正好就有一场“雷打冬”。大家可以观察,对应。

     老天的“雷打冬”少见,人类的雷打冬,却经常见——冬天过性生活。人的精华都在精,性生活就是在泄气泄精。中医养生最讲究的,是在冬三月【农历】必须禁欲,一次都不可以——有谁见过动物冬天交配的?冬天房事的人,隔年开春就容易得情绪焦虑、脾气暴躁、燥热、失眠的病症。我的女助手们自述,经历过一次禁欲冬三月,隔年都有惊喜的收获:丰乳了,细腰了,细腻有弹性了,神清气爽了。藏精就是世界上最补的药!

    冬季的养生,在于减少能量消耗。三少一多为宜——少看少说少想,多睡觉。
作者: 李倍莹    时间: 5.4.2010 09:58
大家回头再看,就会发现,中医说的六气【自然界的六种气的变化】其实就是一气变化而来:
    风——热所化
    寒——热不够
    暑——热不透
    湿——热蒸化
    燥——热不足
    火——热太过
    本质为一,运用时需要化为二,就是寒热。所以,只要把握寒热,就可以明了这个大千世界万物万象包括病情的变化了! 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六气过度了,超过人的适应能力导致疾病就叫“六淫”——淫是过度的意思。六气本来就是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所以,要断绝疾病产生的根源,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改变人来适应自然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改造大自然”,是很荒谬的一件事!

    大自然的存在本来就是最完美的,需要改造对象应该是人自己。对环境的消毒灭菌也是改造大自然的一种表现。这种思路会导致对自然的恐惧——恐惧空气中有细菌病毒,恐惧太阳会导致中暑,恐惧下雨会导致霉变……大家发现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你与大自然越来越远!你生活在高科技中!可笑的是高科技却以靠近自然为卖点。你宁可花大价钱享受科技过滤后的自然【负离子空调】,却不愿意走到大自然中享受免费的纯天然的负离子。昂贵的楼盘以空中绿化为卖点,却忘了这本来不花钱就可以得到的。

    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背离自然,于是,我们需要回归到文化,回归到天人合一的中医文化。中医宣扬的是,把你自己的正气保养好,然后,尽情的拥抱大自然!正如我所推崇的:早上晒太阳,下午赤脚下地——我们祖先一直在这么做。晚上早睡觉,睡觉前泡热水脚。感冒了熬一杯姜汤盖被子发发汗——如果知道高科技的后人现在居然非常惧怕感冒【现在大肆宣扬恐惧的各种病毒性感冒】,我们的前辈看看手里的姜,再看看半夜里紧张哭泣的表情,医院急诊科里热闹非凡,估计会瞪着迷茫的眼神,嘴巴张合着,无语……

    根据寒热变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推论出:  

    生病:
    偏热(功能太过)
    偏寒(功能不足)
    药性:
    偏热(助长功能)
    偏寒(削弱功能)

    治病原则: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疾病类型及治法:
    上热下寒证——治以上寒下热(的处方)
    外热里寒证——治以外寒里热(的处方)

    组方原则:
    根据病情的寒热【病阳病阴】——定性
    根据寒热的多少【君火以明】——定量
    根据寒热的位置【相火以位】——定位

    心法:阳为主导,阳主阴从
               阳常不足,阴易耗损

    透过以上格式,大家会眼睛一亮:啊!治病原来这么简单!是的,万病本来至简,只是聪明人太多,把它搞复杂了,就可以有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来精细研究,条分缕析,智力研究的盛宴热热闹闹了几百年。研究精神很好,可是一头扎进去后,结果连阴阳根本都认不清,那就本末倒置了。变化是为了阐释、让人明了“道”,变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由简入繁之后,还要由繁入简,通达了,何处不是方?何时都是法!明心见性证大智慧。

    ……

    大家肯定会有疑问:难道什么病都可以用姜枣汤就能够解决?不是。姜枣汤要告诉大家的是——阳气很重要,而不是姜枣汤万能。或者说,保健上,姜枣汤适应性很广,但说姜枣汤能够治疗任何疾病,那就不合适了。只要你限定姜枣汤的定义——“保健,普适,只为便于推广扶阳的理念。”你的困惑就可以解除了。要一个普适的东西【保健】承载针对性很强的内涵【治疗】,那是不可能的,姜枣汤所要表达的,是“热气”的万能规律,天道的变化就是热气阳气的变化,把握这个规律就能够把握自然的变化,身体的变化。

    关于姜枣汤,可以看姜枣汤详论:http://www.yyttcm.com/read.php?tid=1595
    气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一个:升降。但是升降的变化,必须在物质基础上运行。气的运行基础就是血液。以上所有姜枣汤的建议,都必须考虑阴血是否充足。

    关于阴虚辨证,可以看论养阴:http://www.yyttcm.com/read.php?tid=1776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