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智伯的头颅为何成了饮器
[打印本页]
作者:
niyeyi
时间:
17.10.2010 17:31
标题:
智伯的头颅为何成了饮器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
读《资治通鉴》,翻到智伯的故事时,不禁会心一笑,从《声律启蒙》中背得滚瓜烂熟的这句话就突然从脑子里跳出来。
晋文公(姬重耳), 是春秋五霸之一。在他即位之前有流亡20年的经历,当时跟随他的部下历经艰险,在严酷的政治形势下受到锻炼,增长了才干,终于发展成六大家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在晋文公去世以后,六大家族逐渐掌握了晋国政权。
智氏为晋大夫逝遨之后,本姓荀,因荀首食邑于知(通智),遂以邑为氏。当时智氏的族长为智宣子,他生有三子。一个叫瑶,一个叫宵。由于瑶相貌英伟,果敢能干,技能出众,能言善辩,深受父亲的喜爱,就决定将他立为继承人。当时族中有一个叫智果的人提出反对,他认为瑶虽然才能出众,却无仁德之心,若是由他当继承人,智氏迟早灭亡。但智宣子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对于这个长着美鬓,身材高大的儿子的喜爱,使得他依然立了瑶。也就是智伯。智果只好改依别族(辅氏)避祸去了。
智伯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在他继位后,开始他雄心勃勃的统领。于晋出公三年,智伯即率师伐齐,亲擒齐大夫颜庚。晋出公七年和晋出公十一年,智伯两次率师伐郑。之后又合同韩氏、赵氏、魏氏家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晋出公对四卿的这种行为大为恼怒,向齐、鲁两国求援,欲倚仗两国的力量讨伐目无国君的四卿。结果四卿先发制人,合兵攻打出公。出公兵败逃住齐国,死于途中。从此晋国的实际权力落在了智伯的手中。
而随着势力的膨胀,智伯贪而愎的毛病也越发的明显。贪,也就是贪得无厌,好大喜功;愎,则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正是这两大缺点使他走向灭亡的道路。
早在晋出公十一年伐郑时,智伯已表现出骄横的本性。那次赵无恤他一同率兵出征,他酒醉之后,强灌赵无恤喝酒,还动手打了无恤。尽管如此,他不但没有赔礼修好,反而在回国之后,向赵简子建议,让简子废掉无恤的世子身份。如此专横的行径,致使赵无恤与智氏结怨其深。后来晋出公十七年,赵简子去世后,赵襄子(无恤)继位,智伯更加的肆无忌惮,不可一世起来。他和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这两个族长于蓝台饮酒时,戏弄康子,又侮辱桓子的总管段规。他的族人智国进谏,劝他谨慎,他却狂妄自大的说:“灾祸的发生,出于我手。我不制造灾难,还有谁敢兴风作浪?”
为了实现他侵吞三家的野心,智伯开始公开向他们索要土地,意图通过蚕食的方式一统晋国。韩、魏两家顾虑智氏的强盛,不愿公开与他作对,又寄希望于智伯多行不义,广树敌人,故各将一个万户之邑献给智伯。而赵襄子与之积怨极深,不肯将蔡、皋狼之地给他。智伯大怒,开始引发大战。
赵襄子力量不足,他想起父亲在世时告诉他,有难时就前往晋阳向尹铎求救。于是,逃亡晋阳。这就有了历史上相当著名的“水淹晋阳”之战。
智伯纠合了韩魏两家的兵力包围晋阳,但晋阳军民一心,死守了一年多,硬是攻克不下。最后,又使用引水灌城之法,城中成了汪洋汪洋泽国,城墙淹至只剩六尺,“沉灶产蛙”,百姓只好“悬釜而炊”。无米可吃,竟饿得“易子而食”。任是赵氏再怎么英勇抗战,也已经到岌岌可危之时。但骄傲的智伯带着韩康子、魏桓子巡城时,得意的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灭他人的国家呀!”韩康子、魏桓子顿时想起各自家门口的汾水、绛河之险,因着“狡兔死,走狗烹”的念头,立时起了杀机。
这时,赵襄子派出秘密使节张孟谈,乘黑夜悄悄出城去见韩康子、魏桓子。(张孟谈是个了不起的外交人才,我们现在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他的名言。)张孟谈以“唇亡齿寒”作为沟通要点,直指人心。他警告魏氏、韩氏说:“赵氏灭亡之后,接下来就轮到你们了。”于是魏氏、韩氏反过来跟赵氏结盟,约定倒戈的日期。
当时智伯的下属,一个叫郄疵的人有所察觉,就向智伯进言:“韩,魏之君必反矣。”智伯问为何,他说:“现在眼看就要胜利了,他们两人却都没有喜悦之情,反而忧心忡忡,这不是要反叛是什么?”智伯却不太相信,还将这些话告诉他们。两人连连否定。智伯也就放心的等待进城收拾襄子了。
当襄子乘夜杀死守堤的军兵,决开河水倒灌智伯的军队;当韩魏两家的军队从旁协助赵氏军队大败智伯时,智伯才如梦初醒。但一切已经太迟了,他被杀掉,他的整个家族都被灭(除了最先改姓的智果),而智伯的头颅,更是被愤怒的赵襄子漆成饮器。
原来,胜败就在一线间。
后来的故事却相当感人。这样一个人,却有一个非常忠诚的国士——豫让。他为了替智伯报仇,先是暗藏宝剑躲在襄子家中的厕所里,被抓后襄子认为他是一个真忠义之士,便释放了他;他又漆污身子,装做得了癞病,口吞木炭,使声音嘶哑,在市场上讨饭度日。朋友看到他这个样子,流泪说:“凭你的才华,去侍奉赵襄子,他一定会重用你。到时你再想法报仇,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豫让说:“如果我去当他的臣子,又想杀他,就是怀有二心了。我今天所作所为,常人是不容易做到的。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天下后世那些心怀不忠的人感到惭愧啊!”后来,他躲在襄子必经的桥下试图刺杀他,又被抓住。襄子为了成全他,就杀了他。
在这一段故事里,司马光主要想说的是:“德才兼备的是圣人,才德兼无的是愚人,德胜于才的是君子,才胜于德的是小人。用人时,若是得不到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君子用才在善的方面,小人用才在恶的方面。愚者虽然也不善,但智力不足,不能胜,就像小狗和人打架,人很轻易就可以将它抓住。小人智力之高使得他可以实现奸诈,勇敢使他达到施暴的能力,如虎添翼,所害之人更多。然而有德之人受人尊敬,有才之人受人喜爱。喜爱则愿意亲近,尊敬则容易疏远,所以大多数人容易为他人的才华所迷惑,而忽视了品德。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造成家破人亡的太多了!”
在这里,小人的意思是广义的,只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称号,即涵盖了品性不佳的人。有人钻牛角尖,说智伯不是小人,因为他做事光明,野心勃勃,所以最多是说他是个野心家。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理解,硬生生非要将现代狭义的“小人”套到一两千年前的概念上。
智伯本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他的野心说起来也无可非议。在当时的战国时期,不是你吃我,就是我吃你。且对于政治家而言,若过于慈善也是当不得的。但智伯的错,在于他过于骄横、盲目自信,还爱口出狂言。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认为,对人的欺凌,可以换得他人对他的尊重。打无恤耳光,戏弄韩虎,侮辱段规,还满心希望他们对他言听计从,实在是相当自大。若是他懂得谦逊,收敛,使得强大的晋国不分裂成后来的赵国、韩国、魏国,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历史或许需要重写,秦始皇是不是能统一中国,也不得而知吧。
读《通鉴》,品历史,更多的,是品人心。
作者:
有容乃大
时间:
17.10.2010 20:09
签名好看。
作者:
liebercc
时间:
17.10.2010 21:53
头像也很好看嘿嘿
作者:
人中翘楚
时间:
16.12.2011 14:15
作者:
Ping09
时间:
23.12.2011 22:28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