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偷情被撞破 法轮功教主一男对多女
[打印本页]
作者:
苏笑笑
时间:
21.10.2014 07:54
标题:
偷情被撞破 法轮功教主一男对多女
近日,美国华人圈里疯传法轮功教主李洪志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开豪华总统套房,包养多名“神韵艺术团”的女演员,以一男对多女,且由于房事太过热闹还遭到了房客的投诉。此事竟然还得到了法轮功方面的佐证。近日,极尽造谣能事的法轮功网站给李洪志“辟谣”,声称在拉斯维加斯开房包养女演员的人不是李洪志。正所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法轮功网站的“辟谣”正是他们自导自演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好戏。
李洪志一男对多女,可怜女娃父母心
邪教教主历来好色,法轮功头目李洪志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这次是一男对多女,且是他亲自培养的“神韵”女演员,功力着实见长。
早在1998年夏,李洪志与其女弟子刘崭在北京东花市北里西区的房子里鬼混。李洪志的结发妻子李瑞让司机王辉忠带着她急匆匆地去刘崭家找。进屋一看,李洪志和刘崭正在调情,刘崭穿着薄如蝉翼的睡衣,里面三点暴露无遗。李瑞一见顿时醋意大发,摔门而出。2011年刘崭到美国找到李洪志再续前缘。李洪志曾明文规定不信任2005年以后出国的法轮功弟子,不许他们加入大纪元、新唐人、神韵和明慧网。可是刘崭一到,李洪志就把她安排到新唐人电视台“工作”,可见李洪志对情人关爱有加。
李洪志自己好色也就罢了,还打着“男女双修”的名义为自己“正名”。且当笑话来听听李洪志是怎么说的。
李洪志在《转法轮》中赤裸裸地教唆弟子:“在修炼界有这么一种修炼方法,叫做男女双修……在雕刻的佛像或画像中,看到一个男体抱着一个女体在修炼。在男体有的时候表现形式是佛,抱着一个一丝不挂的女人……”同时还大谈“男女双修”与修炼“圆满”的关系:“男女双修的目的是要采阴补阳,采阳补阴,互补互修,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目的”。李洪志还在《法轮大法大圆满法》中向弟子传授“男女双修”的方法:“男的左手在上,女的右手在上……男的要抑制你的阳,发挥你的阴;女的要抑制你的阴,发挥你的阳,达到阴阳平衡。”
只是可怜了这些“神韵艺术团”女演员的父母,他们含辛茹苦地养大了自己孩子,还以为把她们送到“神韵艺术团”就是找到了一份正当的职业。哪曾料到她们的老板李洪志竟是个色胆包天的魔鬼。
受李洪志的影响,他手底下的骨干也都不干净。据美国警方记录,2012年6月,新唐人电视台新闻总监庞钟因在美国加州一个宿舍性骚扰一名女性,遭其太太举报。庞钟被警方逮捕,关押数十日后被保释。2014年1月9日,河南省辉县法轮功人员孙某因涉嫌诈骗罪和强奸罪被辉县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孙某以“称自己是李洪志的父亲,主张与其他女性‘转基因、修恋’发生性关系,将自己身体内的高能量物质(精液)注入到其他女性体内,帮助其他女性净化身体,提升悟性,开启身体各种功能,使其达到先天圆满,回归高层世界”为由,先后引诱多达17名女性与其发生性关系。
敛财、逃税、诈骗,一个都不能少
此外,法轮功网站还辩解称李洪志没有偷情、没有豪宅、没有敛财、没有逃税、没有为假冒释迦牟尼转世而改生日,这全都是徒劳的。且让我们来看看李洪志是怎么扇自己嘴巴的(以下仅为部分例证,还有很多很多)。
2007年11月1日《华尔街日报》记者史可雷的《李洪志实现了美国梦》一文报道:一向标榜不敛财的李洪志来美不到一年,居然能买得起几十万美元的住宅。
1994年4月,李洪志在吉林省现代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以每平方米17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145平方米的越层式住房,以每平方米3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间21.5平方米的车库,合计购房款为31.1万元。1994年8月,李洪志捏造了一份虚假的购房协议书,假协议书上的每平方米售价为800元,合计购房款为133200元。税务部门代征6%的购房契税,合计为7992元。李洪志通过做假购房协议的办法,偷税10668元。
李洪志篡改生日给出的“理由”是“当年当兵复员落户时年龄搞错了”。首先,从逻辑上不符合常识。李洪志是1978年复员,如果当时“年龄搞错了”,为何不在第一次办理身份证即1986年12月30日提出变更申请?而是在传播法轮功两年后,意欲假冒释迦牟尼转世才改成的5月13日。其次,变更出生日期之前,李洪志一直认同自己是1952年7月7日出生。最典型的实例是他1976年1月6日亲笔填写的《入团申请表》,李洪志在该表的“出生年月日”一栏亲笔写下“1952.7.7”,说明“年龄搞错了”显然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作者:
aibai
时间:
27.10.2014 03:29
桃色事件吗
作者:
巴塞罗那l
时间:
23.11.2014 22:31
{:3_50:}
作者:
有容乃大
时间:
28.11.2014 10:58
垃圾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