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409|回复: 3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蒙古独立内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7.3.2013 17:0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1986年7月28日,仅有四十七万二千人口的苏联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一下子成了举世关注的太热点:

  善于捕捉信息、嗅觉灵敏的各国资深记者纷纷云集该城;

  众多国家的元首及其军政要员也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聚焦到这个小城;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街上彩旗飘扬,巨大的横幅上书写着“热烈欢迎戈尔巴乔夫总书记”、“谁也打不赢核战争、核战争永远不能打”、“迎接亚太和平曙光”……街心广场的灯光新闻牌上不断闪烁着牵动世界的醒标题新闻,过往行人驻足而视。

  身佩绶带、钢盔,手戴白手套的武装卫士在大小路口列队而立,还有荷枪实弹的卫队在街头回巡逻。

  大雨滂沱,直到早饭时分才停了下来,透过厚密的云幕,偶尔可看见一些微弱的阳光。习惯一早奔向各自工作岗位的市民和有说有笑去上学的孩子们,也一改往日积习都变得脚步匆匆。

  就在这时,一阵刺耳的警车鸣笛声打破了小城的安静,一辆辆小轿车风驰电掣般地驶向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政府礼堂。其中一辆特制防弹黑色的小轿车内,端坐着一位身体结实、服饰鲜亮,神态非凡,颇有学者风度的官员。他不是别人,正是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他将在那里向全世界发表关于亚大地区格局大变动的主要演说。

  戈氏从莫斯科动身前夕,苏联外交部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放出这样的风声,戈氏要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就亚太安全问题来个大动作!

  风声一出,各国从政府到舆论界立刻有了反响,做出种种揣测,其中议论最多的是中蒙边境。

  1921年随着苏俄红军进入中华民国的外蒙古,继而外蒙古宣布“独立”,从此,苏联势力就稳固地扎下根来,对外蒙古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谈中,苏、美、英三国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要求中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这笔交易实际是罗斯福和斯大林之间进行的。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1月5日被迫正式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来又撤销承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以及以后的数十年中,外蒙古完全处于苏联的势力控制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苏联在远东就部署了十七个精锐师和近千架飞机,还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部署了太平洋舰队(以一百艘潜艇为骨干),同时使用着旅顺、大连军事基地,由此不难看出苏联在“帮助中国”的名义下,其“良苦用心”。

  1969年,苏联在阿拉木图开设了新的集团军司令部,当然这也是针对中国而采取的旨在加强战力的措施。根据后来的情报判明,苏联还在塔什干成立了中亚军区,利亚申科大将任军区司令。

  中国“文革”期间,中苏边境纠纷日趋激化。据英国战略研究所的资料,1978年前后,苏联布署在中苏边境仅地面部队就达四十四个师,比1965年时增长了2.6倍。

  1975年,苏方在中苏边境方向上的各军区司令全由上将担任,在全苏联16个军区司令中还有三名大将,而他们都长期在中苏边境地区任职。

  70年代未,苏联在中苏边境修建了三百个机场,以备战时随时增加所掌握的航空兵力。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清楚地意识到苏方的用心,不敢有丝毫怠慢,进行了各方面的加强战争的准备,中国把北京到外蒙古的宽轨铁路改换成中国式的窄轨铁路,还接通兰洲--包头铁路线,并在延长包头向北的支线,以便加大抵抗苏联的纵深。

  中国还在内蒙古南侧的长城一线加强防御,构筑了马其诺防线式的要塞地带,准备以顽强的抵抗保卫首都北京和华北这个重要地区的安全!

  两军对垒,而且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对垒。在中苏两国七千公里的国境线上,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布署了百万大军,国境线上平均每七米有一名士兵。

  苏联全球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不允许在它的身边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国,因为这是苏联扩张其势力范围的巨大障碍。

  这样的两军对垒,严阵以待,言其“投一石以震动亚洲,跺一脚全球皆惊”并不过分。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苏联乘着美国在越南战争之后从亚大地区收缩力量之机,执行它的“南下战略”,出兵阿富汗,并支持越南发动侵柬战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方又大量集结陆、海,空三军团于中蒙边境,严重威胁了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安全!

  亚太局势的恶化和复杂化,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苏军入侵阿富汗的第七今年头,那里的流血冲突仍在继续,阿人民坚决抗战,使苏军深陷泥淖,不能自拔,也使苏联的国际威望江河日下,这是苏联犯的重大战略错误。

  柬埔寨的抗越战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中国和其他国家决心支持束抗战力量,直到最后胜利。

  苏联军事开支以每年百分之三的速度递增,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维持在百分之十一至十三的水平上,经济力量所承受的军费负担比美国高一倍以上,而其经济实力只相当于美的2/3。就连苏联当局也不得不认为,“军费开支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危险象沉睡的火山一样在袭击着80年代的苏联。忧心忡忡的戈尔巴乔夫如坐外地,权衡利弊,他果断下了决心,一定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搬开通向东方的绊脚石。撤军,是以退为进,是为图谋东方、缓和同东方大国中国的紧张关系。

  戈氏的视点首先投向了中蒙边境,他要在这个全球炙手的热点处打开一扇向东的窗子,正如有些外国评论家所言,戈氏要利用中蒙边境问题向中国“求爱”了。

  经苏联高层决策部门的反复磋商。“求爱”的地点选在了离中国最近的苏联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

  在弧形瓦房盖顶,巨大的椭圆形政府礼堂的讲坛上,戈尔巴乔夫小心翼翼却又是极其严肃地向全世界发表了一个声明:

  目前苏联正同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一起研究撤出驻外蒙的一部分苏联军队!

  这个声明,顷刻通过大大小小的有线、无线电波,传遍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数月之后。

  1987年1月5日。苏联外交部宣布,1987年4-6月间,苏联将从蒙古撤回一个摩托化步兵师。

  1987年1月11日,苏联国防部宣布、苏军驻扎蒙古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和几支独立部队开始从蒙古撤回苏联。

  岁月匆匆,时光易逝,然而,被蒙古人称之为“俄国佬”的苏联军队撤出外蒙的步履却颇显难难,一点都不利索。

  1989年,苏联宣布,他们将在1990年从蒙古撤走他们5万驻军的75%、以此作为部署在中国边界地区的军队减少20万人的一部分。

  一年之后,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发表的一篇题为“在蒙古,苏联人撤走并不很快”的报道,现摘录点滴如下:

  “在铁路的运货车上,停着一辆辆苏联的T-52型坦克,坦克的履带上挂着一根根冰柱,它们正等待着被运回国内。不远处,空空的停机库洞门大开,就象建在白雪皑皑的草原上的爱斯基摩人的圆顶茅屋,苏联的车队正在撤出蒙古,这场运动是要结束插在中国和苏联之间的这个缓冲国的69年之久的新殖民地的地位。”

  “在站台上,一位中年妇女朝薄薄的冰面上吐了一口痰,然后咒骂了一句‘俄国佬’,表达了大多数蒙古人对驻扎在蒙古的估计为15万苏联士兵和技术人员的蔑视。苏联驻军的人数接近蒙古人口的8%。”

  1990年,苏军在蒙古撤军史上又艰难地碾下了蠕动的一环。

  1991年8月19日,苏联爆发了改写苏联70年历史的“八·一九”事件,戈氏被高高架空,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整个苏联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苏联何去何从,这对戈氏来说,己如衣服上的扣子,无需他去多想了。

  1992年,撤军工作完毕!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外蒙“独立”终于拉上了帷幕。正如蒙古政府的一位新闻官员所言:“在苏联操纵下的‘独立’滋味受够了,真正的独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评论家惊呼:

  “呵,苏联东进!代价多么大的高姿态啊!”这句话言中了一半,至于代价,与沙俄17-19世纪的东进比起来,这算不了什么,那蒙古独立的前后的风风雨雨,无言地诉说着这一切……
2#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08:3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中华北疆——外蒙古

              第一节 悠悠高原情

  中华大地的正北部,横卧着广袤、多山的蒙古高原。在这里,绵延着一片辽阔的富饶的沃土,她就是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过去中国人习称为外蒙古的地方。

  不熟悉外蒙古的人,常常觉得那是一大片宽阔无垠的浩瀚沙漠、除了苍茫沙野、骆驼刺和荒原孤烟等混合而成的一副雄浑、古朴和静寂的景象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人的景致,置身其中,难生激荡的情怀。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要告诉你:不!决不是这样。这里的地型风貌,和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的民族,都有一种奇异的迷人风采,一种与众不同的超凡情调,令人神往,令人忘返。

  这是块真正的热土。

  她有无穷的魅力,这不仅是因为她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广阔外貌,气度阳刚而又不失阴柔,更因为她哺育着一个神勇、剽悍的民族,这个马背上的部落总是顶着一个灵气十足、万人景仰的光环。

  正是靠着这些天赋异禀,在奔流不息的苍茫历史长河中,她虽然没有那种气吞山河、发聋震聩的大手笔,但却是独树一帜,大有任你姹紫嫣红,风景这边独好的气势。

  多么神奇的地方!

  袅袅的炊烟。

  熊熊的篝火,

  这里是蒙古人生长的地方。

  ……

  古老的民谣是高原情调的真实写照。是啊,白烟人云,牛马粪干燃起篝火,每当蒙古人用他们那独具特色的悠扬长词吟诵时,整个高原上都流动着一种自豪,回荡着那一声声“我是蒙古人”这肃穆的宣告,委实让人神往、陶醉。

  真正的高原情调远比这些民谣内涵丰富。

  蒙古几乎没有象撒哈拉或阿拉伯半岛上那洋的沙漠,这里的沙漠大都镶嵌在山脉之间,象依偎在母亲怀中酣睡的孩童,虽然面积不小,但由于山峦的分割,并未形成一望无际的气势,没有构成地貌的主流。这就给另外一些有灵性的天地造化留下了些许裕余,使得那山泉、瀑布、草木和湖泊,在群山和大漠共同装扮了这片沃土,使她阴阳兼具,物华天宝。

  蒙古多山。但山的王国里弥漫着钟灵毓秀。西北部和北部,蜿蜒着阿尔泰山、唐奴乌拉山、萨彦山和肯特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只可惜,它既挡不住年复一年的西伯利亚寒流,使这里的生灵免受酷寒的肆虐;也未曾挡住沙皇俄国的大举入侵,使这里的先民免受异族的蹂躏,横亘在版图中段的广阔的杭爱山,和在疆域南部伸展开的蒙古阿尔泰(阿尔泰奴鲁),都改变不了这种地理的、历史的命运、只能默然挺立着,为历史作见证。

  这里的山太柔和、太可爱了。它们大多轮廓柔和、连绵,很少有鬼斧神工、陡岩峭立的悬崖绝壁。或许是因为无力使生灵免受气候、异族侵袭的缘故吧,这里的山峰大多终年戴孝,银装素裹;那散居其间的冰河,大概就是她们的眼泪凝成的!?

  山亦有情,“阿尔泰”一语源于“阿尔坦”,原意是“金”。在蒙古高原上,“阿尔泰,表示阿尔卑斯那样的草地,和可以游牧的山峦。“杭爱”,则表示水草肥美、森林茂密、气候凉爽。绿色是生命之色,是灵异之色;她使绿山脉脉含情,显示出一种高贵的气度,依托起一个坚韧的民族。

  蒙古多戈壁,文人多雅致,所以汉语中变幻出了“瀚海”、“大漠”“龙沙”“朔漠”等,不一而足;用作蒙古高原的代词。其中,“瀚海”一说广为流传,浮想连翩的文人雅士。往往情怀激荡地意会:黄沙飞腾,似浊浪滔天,人或马消失就象沉人海底一样,不露痕迹:当然,看起来象海,但绝不是真正的海域。对于其中的浮夸之处,却无心甄别。

  渤海,外貌“山阜连绵、沙石间杂”,脾气变化无常。当气侯稳定时,她是那样的无边的平静敛声息气,而当风翅骤展,天色突变的时候,她就变得狂暴、躁动,而到了严冬,她又是“渤海阑干百丈冰,悉云惨淡万里凝”,令人怯步。

  渤海非旱海,这里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窥布尔”(浅泉),随便用手清理一下,水就能涌出。流动的泉水汇成小小的沼泽,招来水鸟翔集,游人至此莫不流连忘返,忘记这是在沙漠瀚海之中。这里青草肥美,色泽洁白,是牛羊驼马的上好饲料,也是编织艺人采用上乘的原料。这里多碛石,五色兼备,玲珑透剔,很象琥珀;每天旭日东升之际,远远望去,到处铺锦,极为壮观,似乎顽石有灵,在娓娓述说关于远古苍茫浩荡的水域的故事。

  翰海的灵异,更在于她拥有海市蜃楼的奇景,蒙古高原雨水稀少,天空非常晴朗。白昼一片蔚蓝,夜里星光闪烁,在阳光充沛、视线清楚的日子里,翰海温顺至极,平等至极,偶而能触动人的感觉,使人摆脱那种死寂的,只有海市蜃楼——瀚海之梦,在沙漠和辽阔的平原上,眼前骤然涌现湖泊、河流、沙野、绿地,层次分明,近在咫尺,历历如画,恍若仙境。探险家们称瀚海之行为“梦之旅”,这大概是一种祝愿,也是一种推崇,不管怎样,能亲眼看到海市蜃楼,可算是达到旅行的最高地界,才可以说不虚此行。

  蒙古多河湖,有高原母亲河之称的色楞格河气度雍容,河宽流朴,水质清澈,流域长达千里。沿途,到处绿草畅茂,野花烂漫,铺地如画,牧草和田禾一色、畜群与犁锄齐驰。克鲁伦河、鄂嫩河、翁金河……,群星拱月,小心翼翼地保卫着、服侍着母亲河。河水,应该说地天造化的乳汁,哺育着万世臣民,支撑着这里的文明,难怪游牧人世代依恋!

  “陂陀折叠路回环,到处盐场死水湾”。这是元朝人邱处机对高原的记述。“死水湾”是由内流河水在一些洼地潴集而成的湖泊。高原平湖,水泊连天,自然为静寂、变幻的高原增色不少。湖水或咸或淡,或温。咸湖中水不用煎熬,不必风吹日晒,可以随便取用;淡湖多鱼,潮涨时鱼出水无数,足以养活人家;温泉经常是在千山回合处,形成云蒸气吐的气象。

  ……

  蒙古高原的奇异难以描摹。

  她绝不是古人眼中的“山无绿兮水无情,风既毒兮沙亦腥”,或者“云沙映茫天光闭,河色阴沉海色凝。”

  但是,她也并不优越: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酷寒、大旱、使马背上的人终年艰辛。的确,蒙古高原先天不足。神奇的她,似乎是神话中身有残疾的佳丽,她那美丽中总有几分哀怨,几分凄楚。一方水土一方人。

  正是这样的高原,养育出了有铁一般性格,不怕苦,不辞贫,不避风寒,不羞简陋,纵横驰骋的马背上的民族。这个民族的独特风采是高原赐予的。

  文明,起源于马背,又从马背开始延伸。

  历史,始于游牧,更从游牧开始嬗变。

  于是,在宏阔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许多痕迹,是涂鸦,是妙手丹青。自然,那入画的不仅有毡鞋、骏马、蒙古包、更有那凝聚着千年文明的蒙古魂,查甘沙拉(白月),那达慕:
   日日的日子来到了
   在院子里铺上自檀
   我向明朗的天空鞠躬
   我向美丽的
   羊任、杜力木叙述
   自己秘密的思想
   ……

  这是蒙古民谣描述的查甘沙拉(白月)——新年节。按月历算,它是第一个春季月份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人们穿着盛装,赞颂蔚兰的天、亲爱的富有的养育者——土地,和即将到来的春天、灿烂的阳光、崇高而忠贞的山峰。

  “那达慕”,意为游戏、娱乐。古时,每一家族的亲属,为了分配牧场,检查自己的力量,每年夏季都要举行和平的竞技活动,通过共同参与骑马、射箭,摔跤等骑士“三艺”,祀祭保护神。

  每年七、八月份,辽阔草原上,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蒙古族人身着五颜六色的盛装,闪着绚丽的光彩。游人群群聚集,花团锦簇,就象织在地图上的图案一般。喧闹声、笑语声更使这场面增添了活跃的气氛。每当此时,蒙古人常常千方百计地用华美词藻夸赞自己的伙伴和良友——骏马,赞赏它跑起来象草原上的疾风,漫步如海上的浪花一样柔和,毛色象闪电那样火红;往往千方百计地赞扬、敬酒,歌颂蒙古勇士的丰功伟绩和灵巧技艺。每当此时,蒙古人那粗犷、刚强兼忧郁凄凉的长调,总会响彻高原:

   它那飘飘欲舞的长鬃,
   好象闪闪发光的金伞随风旋转;
   它那炯炯发光的两只眼睛,
   好象一对金鱼在水中游玩;
   它好宽阔无比的胸膛,
   好象滴满了甘露的宝壶;
   它那精神抖擞的两只耳朵,
   好象山顶上盛开的莲花瓣;
   它那宽阔而舒适的鼻孔,
   好象巧手编织的吉祥结;
   它那潇洒而蓬松的尾巴,
   好象色调明快的绵缎;
   它那坚硬的四只立蹄,
   好象风驰电掣的风火轮
   他从七勃里处挥舞而来,
   震得山岳动荡不已;
   他从八勃里处跳跃而来,
   踏得大地震撼颠簸;
   从前面猛一看云,
   犹如一支斑虎;
   从后面乍一看云,
   犹如一只猛虎。
   他有雄师般的力气,
   他有巨象般的身躯。
   这摔跤手的功夫呀,
   实在令人惊奇!

  骏马、勇士伴着颂歌,分明在展示一个民族的英魂,分明在呐喊“我是蒙古人!”。这种自豪、自信、感染了神奇但并不豪阔,优越的那山、那“海”和那河湖,她们为子孙骄傲;于是,那山、那“海”和那河湖愈发神奇、奇异。

  高原,情悠悠。

  蒙古人,情亦悠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09: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一代天骄撼欧亚

               一、高原鹿正肥

  蒙古高原上的游牧人,首先是匈奴人、他们自称先祖是夏人苗裔。

  在蒙古人心目中,“匈奴人——原始蒙古人”其颠朴不破的,同样是神勇、剽悍、刚毅,同样是大漠驰骋,同样是攻城掠地、威震朔方,从那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历史中,他们似乎很容易就找到了自己民族魂的根源。

  触目所及,今日已经没有匈奴这个民族了。后世蒙古高原的游牧人相继兴起,其实未必是它的嫡裔。

  云雨高原草木青,风尘战地山河腥。

  在匈奴人的生命记录中,有和平、辛勤的劳动,也有激烈的浴血奋战,而战斗的号角往往比竹野芦笛吹得宏亮、吹得持久,他们在马背上称雄,在马背上衰落,在马背上消逝。

  匈奴先人的强盛,少有具体、直接的反映,但间接的印证,还是有的。秦、赵、燕曾竞相构筑长城,那长城的亭燧箭垛,面对着的不就是匈奴吗,涛朝有个胡曾的人作诗“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其实,“防胡万里城”可不是虚设,实在是很必要。

  可到了头曼单于时,情况已大不相同了。烽火连天,匈奴已经被驱人一条败亡的狭谷。东胡轻视他。月氏又要他的太子冒顿充人质,在南边,他又不是秦朝的对手。可昏庸的头曼只管与爱妻打猎取乐,还废太子另立爱妻生的少子。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冒顿登上了历史舞台。

  羁旅异域,饱尝屈辱的冒顿,是从月氏那里盗马逃回的。父亲头曼根本没料到他能生还,就在仓促中封他为“万骑”。历尽磨难的冒顿决意不等待、不乞求,他时刻提醒自己:“要篡夺!一定要篡夺!”

  他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终于研制了一种发响的箭族——鸣镝,他命令下属:

  “鸣镝射向那里,你们就射向那里,违者立即斩首!”

  他先后选择了野兽、自己的骏马和美貌的爱妻作目标,诛杀了那些胆小的士卒,用鲜血染红了自己的训令。当他确信自己的训令已经足够神圣时,他就把鸣镝射向了头曼。

  鸣镝一支定龙庭,冒顿自立为单于。

  雄才大略的冒顿征东胡,讨户氏。蒙古高原上出现了大强国。

  西起今鄂毕河上游和叶尼塞河上游,中经安加拉河上游,东至贝加尔湖以东。

  确实是泱泱大国,威震朔方。匈奴人不仅在百蛮中首屈一指,而且使当时的汉朝也不敢小瞧。

  只可惜,有盛有衰,枯宽松常更迭。匈奴人虽然曾经有过使汉兵卒”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弯弓弩“那样的军事上的辉煌,但在之后的岁月里,和亲加征讨,使匈奴木叶离落,当年那种际会风云,纵横天下的盛景,日趋颓萎。

  祸起萧墙,匈奴合了分,分了又合、再分……分崩离析的匈奴,或者归汉,或者灭亡。

  东汉时,鲜插人从发源地辽东往西迁移,占据了曾经是大国的匈奴旧地,漠北高屋子,即今逢春。

  北魏时,游牧部落丁零改称高车,但丁零人自称救勒,古民谣有救勒川:

   阴山下;
   天似弯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救勒人臣服北魏。后来,柔然占据了漠北。

  北魏末年,突厥灭了柔然,威服朔方,漠北重现大国。

  东起辽海西,西到里海,南起漠北,北到贝加尔湖。

  之后,突厥内乱。历史的悲剧再度重演,或者归顺,或者灭亡。隋朝时,突厥就开始南下归顺,唐朝时,南投的趋势仍在继续。

  唐朝贞观年间,太宗在色楞格河上游、鄂嫩河与克鲁伦河之间、肯特山一带、鄂嫩河上游、乌兰巴托东北、杭爱山东端等处,设六府七州;又在阴山南麓设燕然都护府,统辖上述州府。后来,又多次改制。

  唐后,这里相继出现过契丹族(辽)、女真族(金),那时的中华北疆,西起叶尼塞河上游东至黑龙江上游,其间包有贝加尔湖周围地区。

  朔漠高原,征战未息。

               二、弯弓射大雕

  “蒙兀室韦”中的“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汉文译名。“蒙古”最初出现在元代文献中。

  “蒙冗”(蒙古)原先只是古代民族部落群中的一支,后来演化成这些部落的统称。

  “蒙兀室韦”发源于额尔古涅·昆,也就是额尔古纳河山谷。统冶北方的回纶部瓦解后,他们就开始向西迁移,占据了东起兴安岭,西至三河源头的广阔森林和草原,游牧狩猎,生息繁衍。慢慢地这里变得人丁兴旺,部落星罗棋布。只是,“人多散居,无所统一”。

  在现今的杭爱山·肯特山脚下,色楞格河叶尼塞河河畔,当年的蒙古人征战不休,到处血腥弥漫。

  《蒙古秘史》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

   星空团团作转,
   各部纷纷作乱,
   谁能在床上安眠!
   都去劫掠财源。
   大地滚滚翻腾,
   天下到处作乱。
   谁能在被窝里安睡,
   人们相杀相残。

  蒙古高原一片凄凉。

  天下扰攘,互相攻伐。谁都相信“强权即正义”,谁都希望占有对方。可以想见当时的暴虐和野蛮!

  时势造英雄。高原上升起一颗璀璨的明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名字叫铁木真。他生逢乱世,九岁时,戎马倥惚的父亲也速该死在塔塔儿人部的筵会上。曾经是八面威风的也速该没能护住先人传下来的权力,没能庇护自己的后裔。他死后,部属鸟散,家庭破败财物被洗劫一空。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弟兄们穷途末路,感到“深池已经干枯了,坚石已经破碎了”。

  为了生存,年幼的铁木真跟母亲、弟兄们流落远方,靠钓鱼、打猎,挖野葱、草根谋生。在窘迫中铁木真的母亲经常教导他,鼓励他恢复家庭霸业。

  宝剑锋从磨砺来。铁木真变得冷酷、权力欲强烈,英勇善战。在火与剑中,他终于成长起来。

  他称雄高原,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畔称成吉思汗。

  蒙古人齐心协力,箭上弦,弓满月。

  在成吉思汗称雄二十年的时间里,蒙古铁骑已踏遍了半个亚洲,所到之处,无不臣服。

  铁蹄翻飞,谱写血泪史诗……

   当年征服世界的人,
   原是沙漠出生,
   他们离别未婚的情侣,
   佩挂锋利的刀剑出征。

  蒙古快骑在成吉思汗副将哲别和速不台率领下,由里海口南绕道北上,横扫高加索。挥舞大刀,征服这里的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异教徒。将士们在基辅大公的尸体旁,摆酒庆功。

  到1237年时,蒙古人的征服浪潮再度冲击欧洲。这里的王国仍旧是四分五裂,人们仍然沉浸在因征服而引起的恐怖中。拔都(木赤之子、成吉思汗孙)和速行台率领游牧铁骑,使那些异族部落、王国象烧焦的牛皮纸一样枯萎凋落,大败波兰、匈牙利军队,兵锋逼近维也纳,整个欧洲在颤抖。蒙古铁骑的狂飙,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

  蒙古人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马背上托起了泱泱大国。元朝一统中国,震撼欧亚。

  后人曾这样追忆当年蒙古铁骑西征:铁装骑手打马飞奔,铁蹄踏出的印痕,就是蒙古的疆域。具实,汉骑西征充斥着血与泪、剑与火。元朝统治者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他们设置行中书省,有效管辖急剧膨胀的北方疆域:鄂嫩河、克鲁伦河河域,时尼塞河流域,安加拉河流域。

  铁木真称雄百余年后,蒙古人合力创建的元朝帝国大厦气数渐尽。1368年,元顺帝杯揣玉玺,带妻子、老小,一只逃回蒙古高原,虽然国亡:但蒙古铁骑雄风犹在。明朝多次动刀兵,但蒙古余部败后分裂。使得明朝不得不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从军事征服转为招服贸易等怀柔政策,明代勉强维持着对中华北疆的控制。西起叶尼塞河上游,东到黑尔江上游往北,包括现今贝加尔湖地区,悉数归中华。

  疆域依旧人己非。昔日金戈铁马。铁骑撼欧亚的族人已退出历史舞台。那些悲壮、雄浑的历史场面,仍旧为游牧人传唱。那种用长调唱出的英雄史诗,在讴歌先民千秋功业的同时,也流露着几许无奈、几许凄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09: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大清帝国擎天柱

  在松花江东、长白山麓、鸭绿江源头、渤海之滨等处,曾经生活着这样一个民族:

  性格悍剽勇猛,喜好战斗,能忍耐饥渴,不畏艰辛,在陡峭的山坡上打马如飞,在河上纵马飞渡。喜欢射箭,打猎。

  一个神勇、强劲的民族!

  他们就是女真人。

  女真人,曾经有过阿骨打那样的英雄,箭无虚发,出生入死,率领族众建立金国。南下入关,掳走大宋皇帝徽宗、钦宗。女真人,也曾用兵如神,使得在两年时间内从阿穆尔河打到黑海和波罗的海的蒙古铁骑,不遗余力地征战三十年,才制服女真人。

  潮涨潮落,天地造化。女真族人的命运也是如此。

  四百年一次轮回。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立后金。女真人花开两度,再次挥师入关。逐鹿中原,终于得到了天下。自此,大清王朝置上了历史舞台。

  靠坚兵利刀夺得龙庭的大清王朝,在中原的地位还不稳固。而此时,边疆烽火已起。“北极熊”(俄罗斯)在黑龙江流域虎视耽耽,随时准备着燃起入侵之火。

  边疆多事、实为大清隐患。到底该怎么办呢?

  清朝当权者认为,“鄂(俄)罗斯僻处西北”,而蒙古和大清干系很多。因此应该和蒙古和平共处,多多仰仗、合力对付“鄂罗斯”,“软硬兼施,控驭藩服,稳定北疆,维护清廷”,是大清王朝奉行不谕的准则。

  早在满族兴起,图谋称雄中原的时候。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中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人物: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顾实(始)汗,达赖汗,林丹汗。他们势均力敌。别人征服不了他们,而他们也无法统一蒙古。

  后金掘起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和后层发生过摩擦。后来,许多蒙古部为了逃避其它部的攻击,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归顺后金。1636年,漠南蒙古各部首领同满汉贝勒(王公)一起,尊奉皇太极为“宽温仁圣皇帝”,自此,漠南蒙古归顺清朝。

  漠北喀尔喀蒙古、西北厄鲁特蒙古,也纷纷向清朝交纳贡品。喀尔喀蒙古还有了固定的贡品:自驼一峰,白马八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九自之贡”。精明的满洲人也多次到喀尔喀蒙古部慰问,准许他们选择水草肥美的地方游牧,灾荒年境可以越境游牧,不遗余力地维护他们的利益。清朝的笼络政策确实生效。当沙俄策动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并把矛头指向喀尔喀蒙古时,喀尔喀蒙古人在宗教首领哲布尊丹巴率领下,沿着苍茫大漠,南迁内蒙古;长途跋涉使许多蒙古族优秀儿女丧身翰海,南下之路铺满了血泪情仇!然而,威武不能屈的喀尔喀蒙古人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厄鲁特蒙古各部与清朝的关系富有戏剧性。在厄、清交往的历史舞台上,既有册封臣服、诚心纳贡的大团圆,又有听信沙俄谗言、反目成仇的闹剧,也有万里归中华的义举。当年,偏僻的西北疆域也曾皇思浩荡。顺治帝御赐顾实汗盔甲弓箭,加封“遵文行义敏慧顾实汗”。大清的思宠使厄鲁特蒙古人心说诚服,纷纷纳贡称臣。后来,对中华大地垂涎三尺的沙俄从中挑拔,声称“我与中华,一道同轨”的尼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率先发难而惨败,野心勃勃的辉特部首领、噶尔丹的外甥阿睦尔撤纳再度发难。当然,分裂祖国是没有好下场的,两次发难都被大清王朝从容消解。1771年,远离故土、寄人篱下的土尔眉特部,不远万里,不畏万难,不惜生命,回归祖国。

  厄鲁特蒙古终于全部归属大清龙庭。

  满洲人痛感“以蛮制蛮”的弊端,为了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在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设立盟、旗,并且规定,“凡内外札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越入他人之地者,罚俸半年”。

  内蒙古和外藩蒙古成为属地。蒙古高原仍旧魅力无穷、风采特异。只是,这里的富庶之地全被满洲人占领,成为大清王朝的牧场。

  千里高原龙旗猎猎。高原成了清朝的军事大本营,与此同时,高原上的勤劳民族也亲手创出了巨大物质财富。

  神勇剽悍的蒙古族人,在休养生息的时日里,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哺育着大清王朝。在烽烟连绵的时日里,他们跨上骏马,拿起武器。浴血沙场,虽九死而不侮,痛击沙俄,维护祖国边疆。

  蒙古人虽然没有了当年金戈铁马撼欧亚的雄采,可雄心犹在,雄风不减当年,多么强劲,神奇的民族,多么灵异。富庶的高原!

  真不愧为大清帝国的擎天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09: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垂涎三尺的“北极熊”

              第一节 祸水东渐

   紫貂就是神话中的“金羊毛”,
   掠夺成性的俄罗斯为之垂涎已久,
   那永不消逝的动人的魅力,
   驱使他狂奔疾走,
   横越整个大陆。

  中华北疆,物华天宝。

  沙皇俄国对我国广阔的土地和富饶的物产馋涎欲滴。他们深知,那中华北疆的茫茫翰海中,滚动着的是令人心醉的财富。他们从偏僻处极目远眺,仿佛耳边响着那悦耳的驼铃、雄浑的民歌,眼前闪过那长长的驼队、沉甸甸的财物。他们感叹:

   “天旋地转,
   岁月奔驰不息,
   茫茫沙碛,
   一望无边无际,
   牵骆驼人领着他们的驼队,
   迎朝阳,
   送落日,
   横越戈壁。”

  可是,羽翼未丰的沙皇俄国对泱泱东方大国和雄踞北疆的骁勇强悍的蒙古族又望而生畏。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曾几何时,蒙古铁骑的征服浪潮,使俄罗斯举国震恐。哲别、速不台、拔都,曾亲率蒙古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到黑海和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王公只能从征服者手中乞求权力。心有余悸的俄罗斯人对那段血腥、恐怖的历史记忆犹新:

   当年征服世界的人,
   原是沙漠出生。
   他们离别未婚的情侣,
   佩桂锋利的刀剑出征,

  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统治,另立门庭,并斗胆称沙皇的俄罗斯首领,无法挥去那记忆中的阴影。

  然而,狼子野心加上对“金采毛”的贪欲,驱使沙俄小心翼翼开始了一场持久的追逐。

  “北极熊”举步南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09:48 | 只看该作者
 一、我是蒙古人!
  
  狰狞的面目。

  预兆着战争,

  彪形的大汉,

  敢于冒险求逞。

  北欧海盗的子孙——哥萨克,以沙皇的名义,肆意烧杀掠掳。在他们扩张的途中,武器不够精良,只凭强弓利箭,组织又不够严密的鞑靼人,难逃死亡或沦为奴隶的命运。

  哥萨克为自己的胜利而欢欣鼓舞。推进的步伐加大了。

  在森林地区和冻土地带,江河四通八达,湖海星罗棋布,这些条件都对侵略者很有利。但往南去,却是游牧民族世代居住的,既无森林又无河流的大草原,这里情况迥然不同,地区开阔,有利于人口众多的牧民采取统一行动,他们健壮有力,脉管中充满着战斗的血液,又具有征服其他民族的历史传统,他们不仅善于保卫自己,而且他们攻击令人生畏。

  厄鲁特蒙古人就是这样的民族古代的地图绘制家十分风趣地描绘:

  “黄金汗”端坐在湖畔的毡帐里,周围簇拥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他的部众人丁兴旺,俯首听命;他的牛羊成群,多得不计其数;还有一位赐予天恩的圣者来拜访他,他不是长着翅膀,来自天堂的天使,而是由梵天佛士降世的“活佛”。

  的确,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厄鲁特蒙古人安居乐业,与鞑靼诸部落和睦相处。那里,曾经是一块乐土。

  鞑靼人挡不住哥萨克南下的脚步。唇亡齿寒。所以,厄鲁特蒙古人就不得不拿起武器,抵抗外侵。

  1607年。额尔齐斯河畔。

  群山巍峨,连绵不断,山上长满雪松,山麓上满布着低洼的草地。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宁静。可惜,这里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哥萨克的皮鼓声已在耳边响起。饱受欺凌的鞑靼人,和即将被侵略的厄鲁特蒙古人同仇敌汽,歃血为盟。执剑佩弓的蒙古“头鹰”在宣誓:

  “马上生,马上死!冲击吧,为了不辱没祖先——成吉思汗!……”

  不可一世的哥萨克吉先发起了攻击。他们层层包围了额尔齐斯河畔的小要塞库尔拉拉。结盟的厄鲁特蒙古人和种客人,勇猛抵抗;双方展开了猛烈厮杀。

  远道而来的哥萨克麻痹大意,三百多人宿营在额尔齐斯河两条支流汇合而成的一个小岛上,夜里,阴雨蒙蒙,漆黑一片,被长途跋涉折磨得精疲力竭的部队,相继进入了梦乡。

  得知这一情报的盟军,半夜里派出一支精兵,悄悄模向敌人的宿营地,他们渡河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劳扑向敌人。在黑夜和混乱中,俄国人来不及拿起武器,几乎没有抵抗就被击溃。自以为骁勇无敌的哥萨克四散奔逃、或者被杀,或者落入河中,因为盔甲太重而葬身河底。

  额尔齐斯河畔一役,哥萨克死亡二百余人,伤者近百人。

  沙俄吃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清醒之后,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赤裸裸的武力征服是行不通的,必须软硬兼施、威逼诱骗。

  他们把矛头指向了克尔木克蒙古人。

  克尔木克蒙古是蒙古人的西支。克尔木克是音译,又作“厄鲁特”。十七世纪时,它主要有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胞肯和和硕诗(和托辉特)。

  1607年,沙俄塔布拉城将军西拉·加加林公爵,打着和平亲善的旗号来到了额尔齐斯河流域。这里居住着杖尔伯持部和土尔扈特部——曾经给沙俄下马威的族人。

  这里又重新恢复了往昔的和乐、宁静。伪善的加加林受到了蒙古人的礼遇,领略了这里的风光,了解了这里的富庶。

  这里积雪可达一俄丈,象狼一样的狗拉着雪橇,疾走如飞。雪野上,褐孤异常醒目,一点也不怕生人,比别处的更漂亮、更优良。那神话传说中的“金羊毛”——紫貂,随处可见……

  加加林陶醉了。他恨不得把这片沃土扶上雪橇,运回本土。他鼓动三寸不烂之后,极尽说服、威逼之能事。

  “全俄罗斯专制君主。拥有许多王国的领主、大君主和沙皇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大公、英明神圣,垂怜遐迩。游牧人象没有根的树,没有源的水。还是转入俄国国籍吧!”

  好客的蒙古人心平气和地打发走了加加林,不为所动。

  回到塔拉城的加加林,眼前似乎总晃动着额尔齐斯河流域那诱人的画而,白雪、褐狐、紫貂……仿佛在无声地戏弄着他。

  未能得逞的加加林寝食难安。两年后,他派戈鲁平再度出使士尔扈特部驻地。

  戈鲁平先是旧话重提,企图引诱蒙古人臣服。他的无理要求遭到蒙古人的严辞拒绝。恼羞成怒的戈鲁平撕下伪善的面孔,咆哮道:

  “你们必须宣誓忠于沙皇,否则,不准你们游牧:哥萨克会更清楚地告诉你们!”

  土尔扈特首领、蒙古人的“头鹰”和鄂尔勒克,勃然大怒,他“嚓”地一声抽出佩刀,砍掉了桌子一角;面向众领主,慷慨陈词:

  “这是我们的游牧地,我们游牧民族,想到田里游牧就到哪里游牧。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阻拦我们,那他的下场就跟这桌子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0:01 | 只看该作者
 众领主齐声喝采,并扯出各自的佩刀,高高举起,以示决不臣服。

  戈鲁平仓惶逃出土尔扈特部。

  两次碰壁的沙俄,笃信“芝麻总会开门”。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和硕特部。

  1605年,托本斯克总督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沃林斯基派出了一个负有秘密使命的使团。

  使团里面有三名特殊成员:总督代理人,他们组织了一批商人,乔装成贸易使团。认为采取这种方式,既可以蒙蔽他人,又可以减少沿途遭受袭击和抢劫的危险。

  不料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发生了战争,使团不得不返回。尽管如此,他门也不是一无所获,它带回了关于和顿特部的一些情报。

  俄国人把和硕特部首领顿垒乌巴什的称号“珲台吉”,译作“阿勒坦汗”,意即“黄金汗”,这本身就给人以富有和威严的印象。在地理位置上,“黄金汗”的领地是沙俄通向中华大国的唯一之路。因此,沙俄很想把该处据为己有。

  1616年,以丘麦涅茨和彼得罗夫为首的哥萨克远征队,带着以沙皇名义赠送给“可汗”的礼品,肩负着使和顿特部臣服的使命,历经艰辛,来到了乌布萨湖畔。

  和硕特部以礼相待这远方的来客。

  顿垒乌巴什派幼子率领五十位领主,按照族内习俗,带上酒肉,到离营地两里的地方,迎接“嘉宾”。那酵香四溢的马奶酒,着实令人心醉身醉;那蒙族人的盛情,更是令人忘怀。

  在那金碧辉煌的蒙古帐内,倍受礼遇的丘麦涅获·彼得罗夫暄宾夺主、厚颜无耻地宣称:“你们应以实际行动表达向沙皇归顺的愿望,就本地区所产物品向陛下纳贡,按自己的习俗宣誓效忠……”

  奉令行事的和硕特王子,领主悉尽地主之谊,对沙俄使节的过份要求未作制止。他们采取了克制的态度。

  沙俄使节被安顿在离硕垒乌巴什的毡帐的半里地的地方。

  几天以后,和硕特部举行传统的拜佛仪式。顿垒乌巴什珲台吉决定在拜佛仪式上接见沙俄使节。他派人送马到俄使驻地,由自己的宠臣玛穆泽来作陪同,把俄使迎到呼图克科礼拜寺。

  呼图克图礼拜寺一派节日气氛。

  毡帐内拧满了各色花布,地上铺着毯子、毯子,墙上挂着用羊皮纸画的图画。

  诸领主身穿彩色绸缎的节日盛装,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一人:他就是甘顿特部首领硕垒乌巴什珲台古。沙皇心目中的“阿勒坦汗”。他虽年逾花甲,却体态魁梧结实,脸上一簇黑髭更显得仪表堂堂。他身穿金缎长袍,盘腿坐在半膝高的毡座上。

  当俄使致辞时,硕垒乌巴什依礼脱帽,问候沙皇健康;俄使呈上以沙皇名义赠送的礼品,他也恭谨地接受了。

  之后,盛大的拜佛仪式开始了。硕垒乌巴什命令他的先知呼图克图,率领诵经班照经卷涌经,诵经后,硕垒带领众领主,设宴款待俄使。

  第二天,是宗教仪式的高潮,硕垒和通经班和众领主一起,高举黄金铸成,形如孩童的神像,进行跪拜。

  至此,呼图克图礼拜寺拜佛仪式便宣告结束。

  拜佛仪式后的第四天,顿垒委派两名使臣,带上礼物,与俄使同行,前去觐见沙皇。他还向使节赠送了礼物,食品:每人良马三匹,饰有海狸、紫韶皮的羊皮斗篷一件,年轻姑娘一个、生羊十六只。

  善良的和顿特蒙古人仁至义尽。可那表面伪善、背地里狼子野心的沙俄又是怎样领受他们的善意呢?得意洋洋的丘麦涅茨和彼得罗夫到处吹嘘说“阿勒坦汗已归附俄国”,井绘声绘色地描述那神秘的“入侵籍仪式”——实际上是拜佛仪式。蒙古人根本没有宣誓效忠的习惯。他们向佛像献上哈达,并随着音乐缓缓举起,只是一个古老相传的仪式罢了。

  俄国人从硕垒呈给沙皇的菲薄礼物中悟出了事实的真相,但仍然自欺欺人。

  就在丘麦涅茨和彼得罗夫出使和硕特部的同时,沙俄也派使节立陶宛托米尔科·彼得罗夫来到了哈萨克帐落。达里是准葛尔首领巴图尔的游牧地。

  剽悍的蒙古族人平日里牧马放驼,当钟声响起时,便胯下马背、驼峰,用那健壮的大手执定经书、摇铃,虏诚地涌经、磕头。战时,则乘骏马,佩快刀,奋勇冲锋。

  这里的游牧人象敬奉佛祖那样敬奉明朝皇帝。他们心悦诚服地向皇帝交纳贡赋,骆驼两百峰,马、羊各千头;他们尝试着信汉人的宗教——佛教,学习汉人的文字。

  显然,这里已经成为中华大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到实情的托米尔科知趣地离开了这里。

  侵略成性的沙俄不达到目和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0:13 | 只看该作者
 一年后,肩负着同样使命的托博尔斯克哥萨克头人伊凡科·萨雄利耶夫,再度出使准噶尔部,来到了哈萨克帐落。

  巴图尔对俄使的再度来访极度厌恶,命令手下人给他们安排住处,就让他们在离台吉营帐三箭射程远的地方落脚。受到冷遇的沙俄使节用毯子和大袍勉强搭了个宿处。

  入夜,哥萨克使节饥寒交迫。他们依偎着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简陋的帐子外,天阴沉,风怒吼。

  翌日,巴图尔下令召见俄使。

  营帐内毡毯铺地。威武的巴图尔盘腿而坐,两旁待立着儿子、正妻和喇嘛。

  内心空虚的俄使者调重弹,劝说巴图尔归附沙皇。巴图尔谈笑风生,不置可否。沙俄使节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声称“阿勒坦汗已归附俄国”。精明的巴图尔十分警觉,决定答应俄便派人觐见沙皇的要求,想趁机派人刺探虚实。

  巴图尔考虑到沙俄诡计多端,阴险狡诈,于是就选派了老成持重的布噶和能言善辩的科沃丹,随俄使去朝见沙皇。

  布噶和科沃丹受到了沙俄使节事务部秘书们的接见。

  使节事务部的秘书们盛气凌人,象连珠炮一样发问:

  “你们奉巴图尔台吉派遣出使俄国的使命是什么?”

  “你们是否持有巴图尔的书信?”

  老成持重的布噶从容应对:“我们没人识字,更没人会书写,因此并没带来什么书信,但我们愿意转达巴图尔让我们向陛下陈述的事。”

  狡猾的秘书波亚科夫说道:“金帐汗国的阿勒坦汗,衷心希望臣服,事事听从沙皇陛下,这是明智的!”

  科沃丹机智地问:“阿勒坦派使臣到这里,那未免太远了。来见沙皇的,大概是他兄弟派人来的吧?”

  “你们对真实情况一无所知,怎么可以这样说呢?”萨瓦秘书有点沉不住气了。

  “你们有什么可以让沙皇高兴的东西?你们应该明智些,早早寻求沙皇庇护。”波亚科夫加重了语气,目露凶光。

  科沃丹鄙夷地说道:“你们要什么干脆直说。至于别的,我们没奉巴图尔台吉的命令,绝不能轻易答应!”

  言毕,科沃丹、布噶就要求返回准噶尔部。

  沙俄无计可施,只好以礼相待,送他们回国。

  四处碰壁的沙俄决定改变方式。他们从出使通好的过程中了解到,准噶尔部和和硕特部之间有矛盾,于是企图从中挑拨,削弱中华北疆边防,坐收渔人之利。

  真可谓机关算尽!

  蒙古高原上的游牧人豁达、克制,嫉恶如仇。他们决心以火与剑迎接那凶残的哥萨克,以哈达和美酒善待那些“和平”使节,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他们的光明磊落、爱憎分明,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凛然昭示:我是蒙古人。

  与之相反,在谦谦君子面纱掩盖下的沙俄,却是一副可憎,卑劣的面孔。

              二、聪明反被聪明误

  沙皇亲自出马了,他要扮演“渔翁”的角色。

  全俄罗斯专制君主,拥有许多王国的领主,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大公,亲自致函顿垒乌巴什·巴图尔。在信中沙皇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他一面声称硕垒面临巴图尔的进攻,一方面又装成对被侵扰者绝不袖手旁观的诈子,明确表示他的西伯利亚总督们会保护他的安全的,他以同样的手段欺骗巴图尔。

  性情暴烈又缺乏冷静思考的蒙古人,原本多摩擦,再加上沙皇的从中挑拨,干柴烈火,哪有不燃之理?

  于是,同室操戈。

  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静谧的哈萨克帐落,杀声震天,尸横遍地。

  莫斯科的沙皇从西伯利亚总督们那里闻讯,喜不自禁,在宫中摆酒宴庆贺,击节称快。

  在和顿部蒙古人征战连绵的日子里,首领顿垒乌巴什病逝。长子俄木布继位。

  沙俄频频派出使节,拉拢俄木布。

  年纪尚轻、阅历尚浅的俄木布,依先王旧制,恭谨克制,以礼相待。

  沙皇把俄木布的谨恭礼让理解为态度暖昧,于是,又于1636年派斯捷布格列恰宁出使和硕特部。

  库逊塔凯河畔,俄木布营帐里,事务繁忙,对沙俄没什么好印象的俄木布,下令接见俄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0:27 | 只看该作者
他端坐在毡帐中,不怒自威。

  他手下的一名礼仪官,一本正经地向俄使问候沙皇的健康。

  格列恰宁对此十分不满。他急促地说:

  “尊敬的汗,如果您想问候沙皇的健康,就该站起来,亲自开口!”

  俄木布息事宁人,制止了欲动武的部属,接受了俄使的请求。

  格列恰宁对俄木布的向候作了回答,并呈上国书、礼品。之后,他开始宣读训令:

  “……我的奴仆,你理应使吉尔吉斯,这个桀骛不驯的民族循规蹈矩,理该亲自宣誓效忠……

  俄木布闻言,勃然大怒:

  “蒙古人耻于受人奴役,在我们的传统中不允许由首领本人出面向别国君主宣誓效忠!”

  克制已久的俄木布拂袖而去。

  格列恰宁呆若木鸡。

  几周以后,精明的俄木布还是克制着与沙俄做了笔交易,沙俄提供少数武器装备,用“臣属”代替“奴役”;和硕特部迫使吉尔吉斯等异族部落就范。

  此时的俄木布,似乎不敢过分违反先王旧制,所以很克制。故而,格列恰宁总算不辱使命,但两年后,俄木布已经更清楚地看到沙俄狼子野心;1638年再度出使的瓦西里·斯塔尔科夫、斯捷潘·涅维罗夫的遭遇,与格列恰宁就有天壤之别了。

  斯塔尔科夫和涅维罗夫一行,翻过白雪皑皑的山岭、河湖;途中还险些命丧民风骠悍的牧民之手,并且花费了许多“买路钱”,才终于抵达库逊塔凯河畔。

  他们苦苦等了三周,才受到接见。

  接见仪式上,双方对谁先问候谁一事产生了分歧。

  最初,双方都保持缄默,都要求对方先讲。

  斯塔尔科夫坚持说:“既然你们已承认了沙皇的宗主权,就理该先向沙皇问候!”

  而俄木布的幕僚则说:“我们台吉既蒙你们尊为‘汗’,并且身为成吉思汗的后裔,出身高贵,怎么能先问候沙皇?”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俄木布命令手下,把讲使赶出金帐,把沙皇的礼物扔出去,收回分给他们的食物。

  当夜,俄木布率众迁往克穆齐克河冬营地。临走前下令,不准供给俄使食物。

  俄使整整饿了四天。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被打了下去。

  后来,又经通融贿赂,俄木布又重新接见了他们,仪式草草收场。

  在归国途中,准噶尔属部吉尔吉斯人截住了他们,涅维罗夫经哀求、送礼才免于拘禁,吉尔吉斯人藐视地对他说:

  “今后不准俄国使节再通过我们的地区!”

  斯塔尔科夫·涅维罗夫倍受羞辱,仓惶归国。

  一直是恭谨克制的蒙古人,已经失去了那种委屈求全的耐心,已经明白贪恋财物极为危险。

  沙俄“派使通好”之举,已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沙皇为使节遭受的冷遇而震怒。他咆哮如雷,而其远行的急先锋——哥萨克更是摩拳擦掌,扬言要蛮人尝尝北欧海盗子孙的厉害。

  “北极熊”的脚步向蒙古地区迫近,形势越来越严峻。

  游牧的蒙古人纷纷归附新兴起的清朝。祖国也对这些远方的游子张开了博大的胸怀。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兄弟阅于墙,而外御其侮。

  1640年。在塔尔巴哈台,蒙古四十四部首领共同议事,制定了《察津·必祉克》,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各部首领一致同意:联合抵抗外敌入侵,严惩发动内战的败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0:37 | 只看该作者
  会后,准噶尔部巴图尔洋台吉怒斥俄使,决意不惜一切力量抗拒沙俄。有其父更有其子。巴图尔病逝后,长子僧格继位。同样是怒斥俄使,拒绝称臣;并且与土谢图汗联合,严惩内奸额琳沁(俄木布之子)。

  大清王朝,威名远扬。

  神圣《法典》不容亵渎。

  游牧人的心并不游离。多年来,他们曾互动刀兵,兄弟相残。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尽释前嫌,携手御敌,此情此义,天地可鉴。

  苍茫朔漠,众志成城。

               三、图穷匕首现

  硬来不行,拉拢又不成。坐镇莫斯科的王公们殚精竭虑,苦思不得良策。

  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要死了,但仍没忘记告诉其子孙……征服那桀骛不驯的民族。继位的沙皇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未达到其目的。继之,“遗训”又被性情粗野的彼得一世承继。

  1686年,莫斯科的王公贵族一片惊慌。

  一向自负强劲的俄罗斯人实在不愿相信,大清帝国一举收复了雅克萨,北欧海盗的子孙——哥萨克被打得溃不成军。

  众位王公垂首侍立,彼得大帝在焦躁地走动,他那冷酷、旁若无人的吼叫,令在场的人心惊胆战,宫殿似乎都在瑟瑟发抖。

  冷静下来的沙皇敏感地意识到,大清已经开始了军事行动,有必要忍让一下,签订和约,但也有必要采取强硬措施,给那些游牧人点厉害。

  签约。动武,这项使命非同小可。它要求使节具有高度的机智,又有军事征服时必须的组织能力。谁能当此重任呢?沙皇选中了一个年轻人:三十五岁的费·阿·戈洛文。

  戈洛文虽然年轻,但学识渊博、精明强干,为人自负又很残忍。他善于外交应对,又颇懂攻城掠地之术。深受沙皇器重。

  野心勃勃的戈洛文欣然领命。他亲自挑选译员,文书、两副使、20余名随员和500名火枪兵,组成了一个“大全权使节团”,也许是因为这次出使不同以往吧,沙皇特授洛文外交和行政全权。

  大权在握的戈洛文审时度势认为当务之急是掌握蒙古王的确切消息。于是,他派出了得力干将斯捷潘·拉罗文,先行一步在使团未达之前,便已向蒙古诸王公送礼、送信联络感情。

  戈洛文一行沿途又招募了六百名骑兵,浩浩荡荡地经西伯利亚、伊尔库斯克、乌丁斯克。最后抵达色楞格斯克。

  1687年秋,色楞塔斯克。

  阿尔泰山这不住那强劲,凛例的西伯利亚寒流,高原清冷异常,色楞格河已经被厚厚的坚冰封住。

  经过长途跋涉,他有些面色憔悴、疲惫,但他不肯休息,反反复复地问自己:“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1.2025 00:2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