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心理学,是有缘由的。因前生莫名的原因,今世不知为何,十分的害怕和厌恶婚姻。本来好好的朋友,一旦向我求婚,我就对他产生不好的情绪,最后连朋友也没得做。开始时,我以为是人不合适的缘故,只是普通朋友嘛,突然求婚,觉得怪怪的。后来次数多了,才发现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密友分析说我可能有“恐婚症”。为了弄清自己的状况,于是开始学心理学。这一学,就学出了许多的想法。
一个极开朗的教授问我们:同学们,请你们知道告诉我,什么才是最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快乐,幸福,还是激动?
他停了一下,心满意足的环视着教室,舞台剧般的挥着手说:你们肯定以为,答案应该是快乐,对吧?但我要告诉你们,错!既不是快乐,也不是幸福,当然更不是激动。在心理学上,最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平静。
哈,我差点晕菜。还以为他要告诉我屠龙刀在哪里呢,就这么个道理,也值得他作如此煽情的表演?
佛陀老早就告诉我们了,唯有平静的心,才是理智和有思考力的,也才是最正常的。
类似这样的事,有很多。它揭示了一个法则,在同一空间内,真理的生命力不受时间的限制。
一次课间预习,突然看到书上一行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对于我们的生存有真实意义的仅仅是我们的此时,此地。所以我们应当……
我大跌眼镜,赶紧坐稳了身子,免得掉到桌下去。
“活在当下”,2550年前,佛陀说。
2500多年前,佛陀就体悟到的道理,现在的心理学家经过了许多年的探索,终于也发现了,虽然在深度广度和厚度上都难以企及佛陀的感悟,但也很了不起了。这个版权属于佛陀。
大陆的心理学教科书,和教这门课的人一样,多多少少烙上了一些意识形态上的痕迹。关于宗教,他们的说法有失公允,欠缺客观和科学的精神。我因此有点郁闷。
那天,一个台湾的著名教授来讲课,台下坐了200多个听众。(许多人从各地赶来)
教授看上去黑黑的,微笑着,挺瘦。我舒服的靠着椅背,看他说些什么。
他从精神分析学开始讲,很温和,没有一点凌厉的架势,而且,一副人文主义者的作派。
讲着讲着,他说:这个心理状态,其实李白早就准确表达过了,‘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地难为情’这是多么美丽的描述啊。我国的唐诗宋词里,有许多关于心理学的描写,我们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可惜了。
我睁大了双眼,好家伙,有点意思。
他又以《论语》为例,指出孔子对人心理的看法,并接着拿《三字经》和我们互动。
没有一个人接得上他的问话。
《论语》我读过,《三字经》?真没看过。为什么不问我《列子》、《世说新语》或《战国策》呢?在座三分之一是老师,且以语文老师为多,他们都哑口,我也心安理得的保持沉默。
他很奇怪:这是中国的文化,你们是中国人啊,难道都不读的吗?
他眼中的失望深深的刺痛了我,第二天,就跑去新华书店,捧了一大堆《三字经》《千字文》回来,此是后话。
他又说:前面我说的这一切,都不外乎是人和人,人和自己,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大家读诵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话,应该有更正确和深刻的认识。
我一下子坐正了身体,嘿,真没想到,来的,原来是个真正的好汉。
他随口诵了一段《心经》。
接下来的时间,一片风吹素磬满室香。他在讲学的过程中,分花拂柳般的穿插进佛学和中国古典文学,明白的表达出他的宗教取向和深厚的文学积淀。心理学在他的口中开始生动起来。
听者,鸦雀无声。
最后,他说:台湾新竹乡下,有座庙。庙里有副对联,上联是“看看世界摇摇头”;下联是“摸摸良心点点头”,我经常摸自己的良心,还好,还能够点点头。
看这篇杂谈的朋友,您在摸自己的良心时,是不是也能点点头呢?如果是,我在此献上香茗一杯,哎,免费的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