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3602|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华转贴)佛门里的规矩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6.4.2007 11:35:45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br /><br /><span style='font-size:21pt;line-height:100%'>佛门里的规矩 </span><br /><br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礼敬佛佗    <br /><br /><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这一篇我们所要谈的问题,可以说是在家修学佛法的居士们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定要知道的。<br /><br />佛门里有很多规矩,所谓规矩,是一种定下的准绳。俗话说:“规矩能成方圆”。那就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有他规定的标准,循着这个规定的标准,那才能塑成一个完美的形体来;如果把规矩放在人格上,那人的人格一定是很完美的,今天我们把规矩的尺度衡量在佛门里来,那么佛弟子就没有违规毁矩的了。<br /><br />大凡各种宗教里,都有他们的规矩,佛教也不例外。所谓佛门里的规矩,是指佛教里无论修学哪一宗派,共同约守的一个清规,虽然不全是戒律,但那是由戒德所演化出来的。这个规矩,是不同于世俗的,是严肃的,恭谨的,如法的,而达到自律。这里所谈的是一般大家通用的规矩;好比禅宗、律宗、密宗,尚有其个别的规矩。就不在这里赘述。<br /><br /><br />(一)规矩的基本要素<br /><br />哪些是规矩的基本要素?第一,恭敬的(意)。第二,庄严的(身)。第三,谨慎的(口)。这三者表示了身口意的清净,它可以摄心一处,自然而然可以循规蹈矩,使佛门更能令众生崇敬与归向。<br /><br />第一,恭敬的——就是说一切思维言行与身、口、意三业,是发自内心的恭敬,而自然生起对三宝——佛、法、僧——的无上崇敬与仰慕,也就是说在佛门的一切一切不能离开恭敬心,舍开恭敬心,便不能有所利益,那么佛门的规矩,就是以恭敬心为起码的条件,在在处处都对三宝五体投地的礼拜、歌颂、忆念与追随。<br /><br />第二,庄严的——佛门内的佛像、寺院、经典、法器、僧伽,乃至一草一木,莫不是庄严的,庄严着无上的菩提。这一切都时刻在无语的开示着我们,只是我们没有用庄严心态去观察、去觉得,往往忽略了庄严给予人们的启示。在佛门里,您不去庄严自己的心,如何能体会庄严的道场?您更不用庄严道场的心,您又如何能庄严自性的佛陀呢?佛法是不舍离庄严的,舍离了庄严,那与污秽的世俗又有何两样呢?<br /><br />第三,谨慎的——指对言语和行为而说,这道出身教与言教的无形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时常将恭敬与庄严的心,处处表现出佛弟子不同于凡夫俗子庸浮散乱,时时为凡夫俗子的表率,经常由身教中去启示人生宇宙的真理,叫别人一看,也可以皈向佛陀座下。所以佛门中的规矩,有了这个因素在,自然使它产生了自他二利的功效。<br /><br />(二)佛门中的规矩<br /><br />1、佛像——凡佛弟子见佛像必须恭敬、礼拜、供养、护持,虽然是木雕、纸印、泥塑,应观做等同真佛,所以不论佛像在任何地方都应如是,不可分别像之好坏、大小、寺院或家庭,如是作观,福不唐捐。凡“买”或“要”佛像时,一律要说“请”,不能说“买”或“要”,附带说明:佛经、佛具、香花,如用钱买,或向他人要,也应一律说“请”,此是恭敬心。<br /><br />有的佛像是纸印的,日久欠净,或有破损,实不能再供,应于佛像前言明另请新像再供,此旧纸佛像可恭敬焚化,切不可任意撕毁弃置,如是所做,即如出佛身血,罪堕无间;另木刻泥塑之像,如有损毁失修,佛弟子应护持圣像,发心修补,金漆剥落,当发心再贴金刷漆;因众生礼佛,即能成佛故,可知佛像可度众生,常令相好光明,令众生起欢喜赞叹心。尚有金银、玛瑙、玉、翡翠等制佛菩萨圣像,不可毁坏,改做其他装饰物品,如是所作,则获重罪。有人制香,香上有观世音菩萨纹形,焚香时显现菩萨形状,香熄之后,圣相塌毁;又有人以蜡烛做成观世音菩萨形状,上有灯蕊,以火燃化,烛燃相毁;以上两则,殊大不敬,商买之人,被财货所迷,不知所造无边重业。又有用佛像作为商标者,众生不察,难免任意丢弃,实非所宜,皆不知佛陀伟大,众生滥用胡为,皆失谦恭,罪报难逃。<br /><br />若画佛像,要用好笔、好墨、好纸。若绣佛像,要用好针、好线、好布。若印佛像,要用光泽好纸、形色清晰、印刷精美。若雕佛像,以金、银、铜、玉、翡翠及诸般宝石,或檀香、沉香等上木、瓷釉上料,印刷雕塑诸佛菩萨圣像,应沐浴斋戒,燃香谨制,摄心一处,不令分心,感应道交,可获不可思议功德。<br /><br />配身小佛像之挂链及配汽车之挂像,有欠恭谨,然作方便,未尝不可。若存恭敬,尚可获福,如有亵渎,仍自获罪。所以配身小佛像不可当做装饰品,那根本不是佛教徒所应有的态度,而应有虔诚祈求加被护身一切吉祥想。<br /><br />还有一种卡片印的佛菩萨圣像,可以带在上衣口袋。这种卡式小佛像,是为了个人在旅行、在作客、在单宿舍时,做功课取出供养礼拜,乃便所需。有人也兼用为护身平安之用,原无不可,但也以存恭敬心,难遭遇想。此种小佛像,只宜放上衣口袋,如放裤子口袋,即为不敬,利而未获,过咎先至。<br /><br />再有,一般不信佛的人,常将佛像当做艺术品做摆设陈列欣赏,或与其他物品杂陈并列,皆非正因。如能劝化他人勿做艺术品欣赏,而应恭敬、礼拜、供养,则为利他觉他的菩萨行了。佛教徒见到佛像,无论大小及任何形式,必须要恭敬、礼拜、供养,福德无量。<br /><br />此外,有见到每一佛者,皆应恭敬,如[地藏经]中有“称佛名号品”,又如[千佛名经]及[万佛名宝忏]中所载名号皆由世尊金口宣说。一一佛名皆常恭敬、礼拜、供养,功不唐捐。<br /><br />最后要知道的是迎请佛像时,无论是铜的、木的、瓷的、纸的,一概以难遭遇想,恭敬捧迎,不可轻率从事,佛像用双手捧于胸前,切记不可反复在腿上,不可像包东西一样,用手一提。请纸像最易犯过失,把佛像拿着垂向膝下,或夹在腋下,如是种种不敬之过,看来没有什么,其实不知不觉中已获罪过。凡诸佛像,那必须视同报身、化身佛一样的尊敬,此种功德又岂是凡夫俗子的我们所可揣摩到的呢?<br /><br />2、佛法——一切佛法皆由佛说,若无佛说法,众生无由解脱。故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者未必能遇佛法,遇佛法者未必能起信,此溯至其宿世有无种植净因。今生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又起正信,实属稀有难得,此定久植净因,恭敬三宝而来。佛法为三宝之一,如面吾师,如受教诲、如示导归,应常依教奉行,恭谨修持;况且佛法乃出世了脱生死之大法,非世法所可望其项背,因此稍具智慧之人,得遇佛法,如获无价至宝弥足珍贵。时下,因印刷术之进步,较以前用木刻版印刷方便多多,流通量大增,学佛人多可轻易活动饿佛经典籍,对佛法不知尊重;恐有犯失意过而生轻慢心,致法益未受,徒增罪业,此又不得不说,故略述之以期互勉,提高觉照。<br /><br />考玄奘大师留学天竺,取经以还,大译法音,广宣妙旨,大师功德岂可思量?取经之时,跋涉数千余里,纵横於荒凉边域,将经顶戴而回,大师对经典之迎请恭敬,值得吾人深思。由此观之,一切佛经所在,即为有佛,且有无量诸天护法圣众,周匝围绕。今人看经,漫不经心,任意放置,尤以听经之时,许多人将经放置腿上,乃大不敬,有则改之。又请经时,应该双手捧回,然今人捧经者已少,拿者(单手)尚可,但不可过腰下,夹腋下亦不可,男居士更不可将佛书卷起放入裤袋中,女居士不可将佛书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杂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经只宜放入上依口袋,否则犯失敬意,虽细微小节,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应再犯。玄奘大师是顶经而回,我们怎可将经放在腿上、夹在腋下或放入裤袋中呢?岂可如此冒失。<br /><br />盖佛法为出世宝筏,不可与世间一般书籍混淆不清,世间任何书不可放佛经书上,陈列书橱中也当佛经放置最上,世间书放下,最好分开放置为宜。佛书如按分类法放置时,大经先放右边,依次顺排;若置上下时,以大经置上。至於何者为大?依三藏言以经为先、律次之、论再次之;就经典言,以华严、法华、般若、方等、涅槃、阿含依序而排,最要者不可将世法书与佛经杂列。又一切佛经佛书不可携入厕所、夫妇房间及不洁净之处,如果单身居住,房只一间,不得已而非故意犯者勉可通融。看佛经书均不得躺卧床上看,看时应当洗手翻阅,翻阅佛书不可摺角,不可在上涂写钩书,如作札记摘录,也当用别纸为之。翻阅时切忌用手沾唾液来翻。有破损不堪之佛经当於佛前言明无法再阅,送至寺院焚化炉中或净空地上火化。如有绝版佛经或有价值普及之佛经书,应发心集资影印流通。流通时当注意是否伪经,如[佛说三世因果经],并非佛说,而伪造者冠以佛说,虽然内容多述因果劝善之作,仍有伪造佛经之罪,不宜流通。另有道家假藉佛教观世音所造之经典甚多,不可不察,应查大藏经目录中有无载入。又[白衣大士神咒],不载入大藏,为梦授之,然时下也多传诵,每有感应微验;盖观世音菩萨无刹不现身,道教也多崇拜之,此乃观世音菩萨与中土众生缘深,且也在神道中种种示现,以播净种,此乃菩萨度众生之方便苦心也。佛教人士初以[白衣大士神咒]做方便前导可也,终当指归劝诵[大悲咒]、[普门品]方为合法,此依法不依人故。<br /><br />凡印佛经书要慎选版本,要用好纸,装订牢固,设计朴素,使令庄严,并严格校对,不令错谬,总之不可马虎从事。借阅他人佛经书,应按时送还、应视同己物般珍惜,切不可任意涂抹、窃剪、撕毁;依出世法论则为毁法,依世间法论有欠公德心。常住所有佛经佃户,未经许可不要动用,私自动用,则犯过失;若私自取走不还,为盗僧祗物,而获大罪。一切报纸型之佛刊,不可做包扎物品之用,也不可任意丢弃、撕毁,应侍机转赠他人阅读。凡流通之佛书不宜存置,而应辗转流通,咸令受益。<br /><br />复次,看经时,身应端正,不宜妄动;口应禁语、不宜杂言;意应集中、不可乱想,此为三业清净,自能摄心一处,浏览经意。欲看时,净手洁案,徐徐翻阅,一字一句,不令空过,燃香一炷,可令经行,心不外驰。用功行者,直看经文,不假注释,阅之一遍,不明大意,毋退心志,三、四、五遍乃至十数遍时,自能体会妙旨。真用功者,不用妄识,一切经文,值了观照,文字相中,般若性显,久久与真心智海,打成一片。故古德宗密圭峰大师圆觉经而心开意解;六祖惠能大师因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彻悟心源;天台智者大师诵法华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而入定;倓虚著书说有刘文化居士因阅楞严而现妙境破了识蕴。以上诸德,足资楷范。可见一字一句,一颂一偈,一旦豁破,皆由自性流出般若智性,与文字般若互相呼应,融化为一,等无差别。<br /><br />无论诵经、看经,功德都大,经行之后,皆应普皆回向,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开佛智慧,归敬三宝,速证菩提。此为如法作,但愿诸上善人,珍重法宝,礼拜恭敬,精进不懈,如是熏修,已入宝山,不空手归,百千万亿众生中,吾人最为幸运,恭敬法宝,必获净智大慧。<br /><br />综上已知,佛法为度众之津梁、成佛之阶梯,缺此无由解脱也。佛法自诚敬中求,故细微小结也不可犯,如获宝在手,光芒四射,怎可使此宝损毁污秽?由是求法,法益自获,莫因轻忽,而障自性。<br /><br />3、僧伽——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有许多人以为出家的人叫做僧伽,其实僧伽是指受具足戒的和合众,也就是说能守持戒律的行者,达三人以上的清净团体;单独的个人不能称为僧伽。出家男,受具足戒的只能称为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三意)。出家女,受具足戒的只能称为比丘尼。比丘与比丘尼之个人,不能称为僧伽,但可通称为沙门。所谓沙门的译义叫做勤息,就是指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今人多指出家之个人为僧,那是错误的。我们吧出家的沙门通称为法师,其实法师也不能适用一般出家众,因为法师之称必须具备精通三藏佛法,而能宏化的出家行者才能受之。今人又或对出家之皈依师称为师父,这也是顺俗之演化,如我们接受皈、接受戒、接受法出家比丘,我们是应该专称为和尚的。和尚译义为力生,是有亲教师之意的。我们既然求他授皈、授戒、授法,都有亲教之意的,如对出家的比丘尊称为和尚,那是至高无上的尊敬。<br /><br />世尊在世时,他的僧团中,凡证大乘果位的都成为贤圣僧,对没有证果位的自然都是凡夫僧了。大在家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无论对贤圣僧或凡夫僧都应一概恭敬、礼拜、供养,不可取分别心的;在家弟子见出家二众不依法恭敬、礼拜、供养,是为犯轻慢罪。不只於此,凡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皆是我师,皆当依法恭敬、礼拜、供养;也就是说,十方各地都有僧伽,其个人、团体皆为我师,更不只限於所皈依时的皈依师,皈依师在佛前做证明,证明你自今日起成为三宝弟子——为说三皈、忏悔、发愿。有人说这是我师父,那不是我师父,这是“外行话”了。<br /><br />我们要问出家众的尊称法号时,要说:“请问师父(或和尚、或比丘、或比丘尼)的德号上下?”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所以皆以释姓为之,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众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受戒师、传法师可以呼的,我们在家弟子不可以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外号,称呼外号也不可称某某,依今例,称为某某法师或某某师。尊敬如法的称呼,应该称为上某下某法师。我们对别的在家同修问起皈依哪位法师时,应该说:“请问您皈依师的德号?”答时应称:“我皈依的法师德号上某下某”。这种规矩不但每一位在家弟子要知道,更要将此一礼节养成习惯。<br /><br />凡夫僧是未证得果位时所称,其实他的发心与修持上已超出一般凡夫太多太多了,这只不过是对贤圣僧而言。现凡夫僧相者,因其执与惑未断,或执断惑未断,尚有习气烦恼所束,在用功修持上、个性修养上、守戒威仪上有些欠缺,但在家居士不可背后批评指说,更不可将道听途说、且未曾亲见亲闻所确知的消息加以渲染传布,此则犯谤僧之过。如见出家众犯了某些过失,可当面虚心恳切地加以劝谏,如他不能采纳,或仍我行我素,也当以恭敬心待之。但可远离,不宜毁谤,所造因果他自担当。如在家居士毁谤僧伽及破和合僧,皆获重罪,不可不知。我们不但对出家众不可念其过失,就是在加同修之间,也不可念其过失,儒家尚有隐恶扬善之美德,何况佛弟子的我们,更是不可念四众的过的。<br /><br />凡出家众之僧团所有,是为常住物,常住为十方所共有,个人是无权动用的,凡所有物为十方僧伽所当均享,个人一发不可捉持。如果在家众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为盗僧祗物,其罪过甚大。所以去寺院时,切要注意不可轻犯。在加男众去尼庵,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庵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在家女众去寺院,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寺院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在家男众与比丘尼应保持六尺之距,在家女众与比丘也应保持六尺之距,更不可任意搀住。<br /><br />在家众与比丘(或比丘尼)一起行路时,应以戒腊最高者先行,在家弟子居后随行。若三人并肩行时,以比丘(或比丘尼)居中,居士在两边行。<br /><br />与比丘(或比丘尼)只二人并肩行时,以在家众左手边为上首,应让比求(或比丘尼)行,在家众在比丘(比丘尼)的右手方行。<br /><br />在家居士在寺院中时过当用斋,悉依寺院清规。最好自己动手添饭取菜,如有出家众为我们添饭取菜,我们岂敢受用!一起用斋时,在家众不可与出家众同坐一桌;如出家众少,一定招呼在家众同坐一桌,不得已时,也应身居下首。午斋时,食前应先合掌念供养文(或咒)。<br /><br />在任何地方遇见比丘、比丘尼,均应合掌问讯,此是在家居士最起码的礼节。在走路时及比丘卧床不必顶礼外,其他地方见到出家众是应该顶礼的,且不论出家众的年龄大小;即使是一位60岁的在家居士,也应向一位20多岁受具足戒的比丘顶礼的,此乃依法不依人,是折服我慢心、增长恭敬心的最有效方法。<br /><br />每一寺院都以佛像为尊,一进寺院先往大殿礼佛,在礼佛前,不可先顶礼出家众,但可先向持家众问讯,礼佛后,当礼拜住持和尚及诸沙门。此外,在比丘说法时、传戒时、法会时、共修时,必须要向主持的法师顶礼。<br /><br />僧人衣钵,在家人不可穿著、持用,在家众受三皈五戒后可著海青。今在家众受菩萨戒也搭缦衣,此衣为沙弥衣,不知始处。<br /><br />************<br />注:今在家众受五戒、菩萨戒也搭缦衣,名“礼忏衣”。唯上殿听作佛事、忏悔之时,方可披著。若恒著名犯。——尘露注<br />************<br /><br />4、寺院——谈到寺院,就得把佛教所属的寺院庵堂和道教所属的宫观庙祠给分清楚。二者往往混淆不清,是不对的。先说佛教的寺,寺在汉代是朝廷所属的官署,当时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之用,永平年代中佛法入中国,当时招待摩腾与竺法兰二位印度法师, 也是在这个寺;后因西域境内法师来的渐多,乃建白马寺於河南洛阳,凡外来之僧侣皆招待於白马寺,此为寺之立名的来历,按寺的解释就是嗣,治事者相嗣续於其内之意然佛寺是指清净众人所聚居,生殖道芽圣果以续佛慧命之所在。寺乃僧园之总称,院乃寺内之别舍,此为寺与院略别。今有出家众单独用院之名称,多规模略小。庵者多出家女众所居,中国各省庵堂甚多,皆只住比丘尼众,此颇合佛制。堂是为简单的只有一个厅或只有一间小殿之谓;佛道二教多有通用此名称的,那就要看所供奉的像才能知道。另外尚有茅蓬,是属于比丘个人在山林村野间,以简单建材所造,行精进苦行的居所。佛教又有用精舍的,是指精进修行者所居之所,也表佛音演化之所;在我国汉代儒者教授他们学生的地方,也称为精舍。佛教精舍之起源,始於印度给孤独长者将买得祗陀太子之园林奉献给佛陀,作为说法度众之场所,故也称祗园精舍,为最早的佛教精舍(按:其园地为给孤独长者向祗陀太子买的地而建精舍奉献佛陀,惟其树林茂密,由祗陀太子自留其树供养佛陀)。念佛修行者多用莲社之名,莲社是东晋莲宗初祖慧远大师集念佛人於庐山,创白莲社,为莲社名称之始,凡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皆以莲花为化身之依所,故莲社都以修持净土法门为主修,今人设莲社念佛即仿此之意。除以上所说的,还有“讲堂”、“佛堂”、“净舍”、“学舍”、“学会”、“学苑”、“觉苑”、“净苑”、“行苑”、“佛社”、“居士林”、“念佛会”等等,皆是以寺院演变出的别称。<br /><br />再者,宫、观、庙、祠,一般不可用在佛教上,在世法上略需区别;这些都是道士所设专为打蘸、祝寿、解厄、拜斗或丹鼎派修心养性之所。(北京雍和宫是属例外,其为藏传格鲁派佛教道场。盖因其原为清雍正帝即位前的官邸,清雍正三年改为行宫,乾隆九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尘露注)。其中庙和祠除了道教所用外,一般民俗祭祀祖先宗亲也通用之。如有人说“寺庙”并谈时,多指包含佛、道二教修行之所在地,单指佛寺不可说为寺庙;其实庙在君主时代的朝廷也多称用,供奉神、仙、祖宗也用之,多为神道所设,如土地庙,是供土地神之用。惟观者则为道教丹鼎派用之为多。宫是较高大广阔的屋宇过去皇帝所居之所在为宫,后人供奉天界神明也多称为宫。祠是专为祭祀的地方,通常很小的屋宇供奉祖先、宗亲、先贤、烈士者属之。<br /><br />现在已明白了寺与庙的分野之后,再进一步就是进寺门,应该称为山门,也称为三门,如果只有一个门,也称三门,但一般大众都称之为山门(三门表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之意)。寺院按事相上说,以住持为一寺之主,依法理上说则以佛常住世应化,此为道场故。所以进了寺院先要进大殿烧香礼佛。一般寺院将供佛之所在称为“大雄宝殿”,简称大殿,大殿上通开三门,行者不可由正门入,因正门为住持大和尚进出之门,应由旁门进入。自右旁门入,右腿先跨入;自左旁门入,左腿先跨入。如大殿只有一门,也应由大门右边门框或左边门框进入,进入时跨腿也如上述;绝不可大摇大摆由大门正中间冲入,此犯轻慢过失。已入殿内,自应净手、烧香、礼佛。礼佛时先上香。随后礼佛时,不应跪在中间的拜垫上,此中间之拜垫为住持所用,如果大摇大摆在中间拜垫顶礼,也是轻慢及失仪。拜佛不可用三拜九叩礼,宜用古印度之五体投地礼。所谓五体是指额、两肘及两膝;此五体(部位)悉投於地,不触地面则不如法,此点甚为要紧。在印度以头顶为最尊,以足为最卑;对圣哲贤德之人,最恭敬礼,就是头额触地,两肘、两膝皆伏於地,双手抚托受者足,如是为最敬之礼,此表达心悦诚服之意。外道多用作揖(两手;抱拳手)、三跪拜、三叩首,佛弟子不可用外道礼仪,必须按佛教礼仪方为如法。<br /><br />礼佛后,应礼拜住持师,以表示恭敬僧伽及顶礼一切十方僧。顶礼法师时一拜即可;若再遇其他法师时,皆可以问讯礼行之,合掌当胸,合十为礼,此礼等于问好之意。问讯礼,更严谨的则先合掌当胸(合十)稍弯身,合掌之手顺着向地时,立即将右手之中、无名、小指叠於左手之中、无名、小指上,二手之食指尖相结作半圆形,不可为尖形,二手之拇指尖也相结,直身,此印举向上至两眉际间,此手印叫毗卢遮那印。作此印时,我们本具之佛性,刹那与佛的法身结成一片,此是以心印心,佛即会意,理上问讯之最崇高大礼;行此问讯礼时,贵在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一念不生,一念不灭,功德难思。<br /><br />对於寺院中有许多职位名相也应知道。如寺之住持方丈,在中国各寺院皆称寺主为方丈,其实为住持之住所;方丈即今之住持。住持之意即住於世而保持法统之传承。此外就是监院,监院就是现在所称的当家师,小的寺院只有一位,大的可以两位以上。维那师司寺中法务者,在法务时於念经、诵戒或作佛事之领众者,过去在丛林有犯清规戒律者,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维那有维持纪纲之意。香灯师是管佛殿事务的。知客师是接待云水僧及宾客者,并管理清众的告假与销假事务。<br /><br />还有,寺僧所住的叫清众寮。挂单的行脚僧所住的叫云水寮。厨房叫做香积寮。病僧所住的叫如意寮。<br /><br />此处须一提的是挂搭,也称挂单;凡到处参访的行脚僧,在十方丛林僧堂之钩上,将衣钵锡袋悬挂其上,寺主默然许可,即可依止。这些常识在家居士都应该知道。 <br /><br />5、其他——在家居士吃饭也有规矩,这规矩只限用素食,荤腥为凡食,不得用此法。凡吃饭前先合掌称念(人少默念亦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念毕放掌,以左手指触筷子尾端,以右手捏筷子上端。佛教斋堂摆筷子都是横式摆法,主要怕所披僧之衣大袖把筷子打落地上。筷子那起来先以筷子触手端着的右边饭米粒默念:“愿修一切善”;次有筷子触左边饭米粒默念:“愿断一切恶”;再用筷子触中间饭米粒默念:“愿度一切众”。此是禅门规矩,行者加此运用,功德更大。用斋时不可打妄想、不得偏食、不得杂语、筷碗均不可有碰撞声、吃食也不可有吞吐声,要默然无声,碗内及面前菜盒内均不可剩有残食。食毕称为结斋,在大众用斋时有僧值师,见大众用斋毕居中向上站,默示结斋,维那师举腔,大众随念:“萨多喃,三藐三菩陀,具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準提娑婆诃”。接念:“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辨,具诸佛法”。然后顺序出堂。禅宗把吃饭的地方叫做观堂,把饭菜叫做药石,观饿为病,观饭为药,禅宗以禅悦法食,故在未达此法食时,作此观想。<br /><br />斋的意思是时,也就是时食(午前食)之意。诸天早食;佛午食;饿鬼于夜间出觅食,以咽喉出三毒火故,虽食不得;佛以慈悲故,乃过午不食,称之为持午。所以我们凡夫不能持午而需晚间一食的,不必念供养文,不必念结斋咒偈,只要发惭愧心即可。后人将斋之意改为吃素不吃肉,这也是慈悲的转化吧!其实斋的意思很广泛,不限於吃素,因其中尚有净心止念屏绝嗜欲的意义。吃素的人不能说成是不吃荤腥。要知道,荤是指五辛而言,所谓辛是指有辛味的蔬菜,这种带辛味的蔬菜,也不可吃。什么是五辛呢?五辛是指蒜、葱(含洋葱)、薤(像蒜之样子,但不是一瓣一瓣的,而是如洋葱一层一层的)、韭、兴渠(一说是中药的阿魏)等五样。其中常见的是前四种,后一种兴渠,相传生长西域于阗,中国不生。此五辛何以称荤,其气上冲于脑可令头晕,依戒律言,若故食犯轻垢罪。实则此五辛物皆有秽气味,天龙八部不乐此味,而护法远离;魑魅精怪反喜此物,而障正道,复多增淫欲,故佛律戒止。此荤不指肉而言,甚为明确。兽、畜、水族类为腥,皆带有腥臭臊膻此味障慈悲心,惟罗刹喜好此味,故不可食,今言吃素者,不可说不吃荤,应该说不吃荤腥,才是正确的全名。<br /><br />又在家居士皈依之后,是否一定要吃素呢?吃肉食的众生,是多生累劫的习气,互相啖食,无有了期。但是一但信佛,立即叫他吃素,或许很难断,甚至退道心;所以佛开方便有三净肉之说,即“见杀不吃,闻不吃,为我而杀不吃”,除此三净肉之外,皆与杀因太近,尚未修行,业报现前。要注意的是,一切大小生命,绝不可杀害,否则沙参必定堕落,没有侥幸可言。三净肉也非佛教就此准许可以吃肉了,乃是不得已所开的方便之门。在家居士应学习渐断荤腥,起初可以早斋(早晨一餐吃素)。朔望斋(农历初一、十五日)、六斋日(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二十八日起);準提斋也称十斋日(农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月小二十七日起);观音斋(农历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十九、四月初八、二十二、五月初三、十七、六月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三、七月十三、八月十六、九月十九、二十三、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十二月初八、二十四);月斋(农历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以上吃素日期,是为渐断荤腥之法。或有利根者,也可一次断尽荤腥。有人念佛,念久一吃荤腥就呕吐干净,此为身心不受,自然断却。如果仍未吃素的,不要吃牛、狗、蛇、狐、猫及各种野兽肉,以及无鳞鱼之类,如鳖、龟、泥鳅、鳝鱼、河蚌,有鳞鱼如鲤、鲫鱼等。十方佛、菩萨皆以断肉食而兴慈运悲,所以学佛的人最后一定要断肉食,修行才有进步和成就,否则如蒸沙成饭,决无成功的道理;所以楞严经上说的很好,如果修行人,不断肉食的,不管智慧如何现前,仍要依因果律往罗刹鬼道里去报到受报一番,那又何苦来哉?!因为肉食者的行为是与罗刹相通的。大乘菩萨要长养慈悲心,最后是一定要断肉食的,才能与佛、菩萨相应。<br /><br />或有人问蛋可以吃吗?依佛法言不可食,因胎、卵、湿、化,皆属有情生命,就鸡蛋未被公鸡所乘,以其由鸡身所生,仍是不净腥物,故不应为食。乳类为肉体中榨出者,真苦行者必不会食,实在说以豆浆代乳,更为营养,故乳类非不得已时才可食,今人则以营养为说,古人逢年过节才有鸡肉之食,也未有短命的;今人日日大鸡大肉之食,不但未长生不老,营养过剩的糖尿病、心脏病都来得很凶,甚至癌症,至今医学束手无策!古德一日一食成就甚多。虚云老和尚在山中只食芋而能入定,密宗米勒日巴祖师食麻而能飞腾,足资精神重于物质,精神克服物质。世尊六年苦行,过尼连禅河,行中流身虽难支,以定力故,而达彼岸,由牧羊女供乳,此皆示不得已而食之表法。真修行者,概不重物质条件,由此更可明矣。 </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16.4.2007 13:48:51 | 只看该作者
参禅悟佛贵在精神境界,任何东西如果拘泥于形势,只能说离所谓的道越来越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6.4.2007 14:5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6.4.2007 16:10:03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uu08+16.04.2007, 14:45 --><div class='quotetop'>QUOTE(uu08 @ 16.04.2007, 14:45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释迦摩尼成佛前不是也喝羊奶来着?<br />[right][snapback]1303628[/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當時如果農女供養豆漿或米粥大概也是一樣的。湊巧是奶而已。<br /><!--QuoteBegin--><div class='quotetop'>QUOTE</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我们现在吃的食品由于施用化肥等, 营养已经不如以前的了<!--QuoteEnd--></div><!--QuoteEEnd--><br />這不是理由。如今的蛋,奶,肉類所含毒素很多。<br /><!--QuoteBegin--><div class='quotetop'>QUOTE</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而且不吃蛋和奶 怎样才能保证营养呢<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應該不成問題的。人本來就是素食動物。只是習慣養成了,不容易改。<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6.4.2007 16:29:41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冥河的眼睛+16.04.2007, 14:48 --><div class='quotetop'>QUOTE(冥河的眼睛 @ 16.04.2007, 14:48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参禅悟佛贵在精神境界,任何东西如果拘泥于形势,只能说离所谓的道越来越远~<br />[right][snapback]1303633[/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拘泥形式自然不對。不過,規矩,如果理解了所以然,是對修行有幫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6.4.2007 18:16:30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游侠+16.04.2007, 17:29 --><div class='quotetop'>QUOTE(游侠 @ 16.04.2007, 17:29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拘泥形式自然不對。不過,規矩,如果理解了所以然,是對修行有幫助的。<br />[right][snapback]1303773[/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规矩,然也?所以然也?孰之然也?孰之所以然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7.4.2007 09:51:40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冥河的眼睛+16.04.2007, 19:16 --><div class='quotetop'>QUOTE(冥河的眼睛 @ 16.04.2007, 19:16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规矩,然也?所以然也?孰之然也?孰之所以然也?<br />[right][snapback]1303796[/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 <br />精神境界的东西同样离不开肉体的行为,除非你已经成仙了道了。所以,修行就有行为的规矩。慢慢体会。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 <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7.4.2007 11:37:25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uu08+17.04.2007, 12:12 --><div class='quotetop'>QUOTE(uu08 @ 17.04.2007, 12:12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什么叫 应该?? 我就看见好多人到庙里去打七 回来后头发都白了 我问这个问题 其实也是想健康的吃素嘛 怎么就没有人提供好的可行的素食方案呢 <br /><br />我可不想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到处走 还没到那种境界呢<br />[right][snapback]1304101[/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biggrin.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biggrin.gif' /><!--endemo-->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 不至于吧。哪有吃素七天头发都白了的。不说僧人,就我们这些人当中吃素超过七天的多了。我还真没见过或听说过谁因此头发白了。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 <br /><br />另外,想当初(不管是外国还是中国,除了狩猎者外)普通人家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肉吃。也没有因此白头的。<br /><br />素食方案网上能够查到。佛教非佛教的都有。<br /><br />我说应该,那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我不敢保证所有的人都不需要肉类蛋白的补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7.4.2007 11:5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7.4.2007 12:35:13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uu08+17.04.2007, 12:12 --><div class='quotetop'>QUOTE(uu08 @ 17.04.2007, 12:12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 我就看见好多人到庙里去打七 回来后头发都白了 <br />[right][snapback]1304101[/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不想怀疑你所说,所以还想问一下:是在哪个庙,打的是什么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2:0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