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的发现与认识神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8.2006 14:44:5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科学与信神 zt<br /><br />转自新人福音季刊 <a href='http://www.thenewman.org/index.htm' target='_blank'>http://www.thenewman.org/index.htm</a><br /><br /><br />科学的发现与认识神<br /><br />一 科学发现与认识神的关系<br /><br />近代科学近四百年的发展中,在大至银河星系、运转、位移的宏观系,小至基本粒子和量子的微观现象,都有极其重大的发现。这些发现破除了许多迷信传说和科幻故事的想象,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解释。这使得极少数骄傲自大的科学家远离神、拒绝神,甚至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主宰、就是神了。牛顿发现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之后,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1687年),确立了机械自然观(绝对时空观)的形成。不少人就认为,宇宙的一切都可用物理的公式来表示。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就认为,给定了方程和初始条件,宇宙的一切都是可以预测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拉普拉斯在把《天体力学》一书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问道:“你的书中为什么没有神?”拉普拉斯狂傲地回答:“我不需要神那个假设!”但是,那时的方程在今天看来只是近似的表达式,而且,没有人能知道宇宙的初始条件。拉普拉斯的话实在是太狂妄。<br /><br />然而,对极大多数谦卑、虚心的科学家来说,科学的重大发现,使他们更加谦卑、虚心,把一切的荣耀都归于创造万有并赐人智慧的神。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以科学家的观点发出清晰的评论:“无神论是愚蠢的。当我观看太阳系,我发现地球与太阳有正确的距离,使地球接受合适分量的热和光,这并非偶然。”当牛顿探索星体的运行时,他曾说:“这极其美丽的太阳、行星和彗星星系,只能在智慧的造物主所筹划和支配下而运行……这位造物主掌管万有……祂是万有的主。”<br /><br />玻意耳(Robert Boyle,1627-1691)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除了以他命名的玻意耳定律外,由于他是进行严谨科学实验的先驱,所以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玻意耳认为神和力学所描述的世界之间并没有矛盾。他说,“能够创造力学世界的神,令物质符合运动定律的神……值得我们敬拜。”<br /><br />一六九一年玻意耳逝世,他在遗嘱中提出,要以自己的遗产设立一个年俸五十英镑的讲座,每年讲八次,要求讲员根据自然科学的成果论证圣别的神和基督的信仰。一六九二年,本特雷被选为玻意耳讲座的第一位讲员。在准备过程中,本特雷致信牛顿请教,牛顿先后写了四封信回答有关问题。在信中牛顿写到:“行星现有的运动不能由任何自然的原因造成,而是由一个全智的主宰所推动”,“引力可以使行星运动,但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它们现在这样绕太阳而转的圆周运动。因此,由于这个原因和其它原因,我不得不把这个宇宙系统的设计归之于一个全智的主宰。”<br /><br />同样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有的人会归荣耀与神并谦卑自己,有的人则会亵渎神并高抬自己,这全在于人心的光景如何,是谦卑的,还是高傲的。科学工作者因为比常人多知道一些科学的原理和知识,谦卑下来就更不容易,但这样的谦卑也更是难能可贵的。一个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能否成为基督徒,与他科学的发现无关,乃在于他的心。牛顿是一位敬虔、爱神的基督徒,这与他是否有重大的科学发现无关,乃是由于他听见了福音,并接受了福音,并且他一生爱慕神的话―圣经。他的后半生花在研究圣经上。他曾写道,“我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圣经是神的话,并借人受圣灵感动而写成的。我每天都读圣经。”<br /><br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往往从千变万化中找到秩序和规律,发现许多美丽、对称性的结构,发现许多合“目的性”的现象。所有这些都给科学家奇妙或神秘的体验,这种体验常常是激动人心的,这种特别的体验导致科学家想到有神。牛顿就曾写到:“所有鸟、兽和人类的左右两侧(除内脏外)形状都相似;都在面部两边不多不少有两只眼睛……为了视觉而造得形状如此精巧,配合得如此巧妙,以致决非是任何一个艺术家所能改善的东西,这些又是从何而来呢?……诸如此类的考虑,已经并且将永远使人们相信,有一位创造万物并且主宰万物的神存在。”<br /><br />然而,这种激动人心、奇妙或神秘的体验不过使科学家联想到神,并不一定保证他们相信这位神。他们能否信入这位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听见福音,得着神话语的启示,认识神与人的关系。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在谈到科学与宗教关系时,也有与牛顿类似的体验,他说:“一个科学家作研究工作的时候,当他发现到,有一些非常奇妙的自然界的现象,有许多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美丽的自然结构……他会有一个触及灵魂的震动。因为当他认识到,自然的结构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奥妙,这个时候的感觉,我想是和最真诚的信仰很接近的。所以你问:相信不相信在宇宙中有造物主在创造一切?这个话,我想很难回答是或者不是……”从他们的描述可以得知,杨振宁和牛顿有完全类似的经历,但与牛顿不同的是,杨振宁没有得出神存在的明确结论。其实,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科学研究中的奇妙发现不过见证并“高度提示”神的存在,并不直接启示神的自己。关于神自己以及祂与人关系的完整启示乃是在祂的话―圣经里。牛顿所得关于神的启示并不是从他的科学研究得来的,乃是从神的启示―圣经而来的。圣经启示,不但神的造物是美妙可享受的,神自己更是可经历、可享受的。<br /><br />二 自然科学的范围和局限<br /><br />如前所述,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是自然界,即物质的宇宙,因此科学本身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科学研究的对象有其必备条件:(1)可测性(observability):即研究对象必须是可测量的,比如长度、重量、强度等等,这就决定了科学受到测量手段的限制。(2)可重复性(reproducibility):即研究对象如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试,其结果应是相同的,这就注定对于一次性已完成的事件(如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等),科学是无法推演证明的。(3)可掌控性(manageability):即研究对象的相关元素必须是可掌控的。当我们固定一些因素,就可以加减另外一些因素,以达成不同的反应,然后由此得出研究结果,这就注定科学对于具主动性或独立性的事物无从研究。这些条件决定了科学研究范围的狭窄,也决定了它无法触及神自己和宇宙中奥秘的灵界,因为灵界是完全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人类的自然科学研究只是探测神所“授与”的宇宙,无法直接了解神,因为神是灵,祂住在人所不能近的光中。科学研究可以看到神的作为,但不能看见神自己;可以知道有神,却不知神的旨意。这些只能借着神的启示才能明白。<br /><br />科学研究的结果多有其暂时性的特质,它们常被后人做某种程度上的修正,甚至被推翻或取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各个学科都俯拾皆是。正是因为如此,科学才能不断进步,推陈出新。当我们面对一个今天盛行的科学理论时,就不能不对它的绝对性有所保留,对它的适用范围更需要小心翼翼地加以规定。<br /><br />科学最大的局限在于它不能解决人道德的问题,不能满足人心和灵的虚空。当今科学的发展虽然已经达到了太空,但却无法征服、满足人深处的虚空。因着内心极度的虚空,也有优秀的科学家走上自杀道路的。世界上很多国家,比如美国,科学技术非常进步,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等地提高。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第一次就职典礼致词中提到,罗斯福时代美国的危机是经济萧条,物资匮乏,但是,“现在美国的危机恰好相反,我们物资充盈,但是精神匮乏。我们准确着陆月球,却在地球上到处是不和谐;我们陷在战争中,渴望和平;我们被分裂,渴望联合;我们看见的都是虚空的生活,渴望满足;我们看见很多需要,却没有人去做。为了这个灵性上的危机,我们需要一个灵性上的答案。”<br /><br />科学只能探知物质世界的规律,却不能探知人生及宇宙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当科学越过其适用范围时,它就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成为一种科学至上的世界观,也就是科学主义。这种世界观将科学局部的知识视为人类全部的知识,将科学有限的范围视为唯一的境界,将科学相对的学说视为绝对的真理,并以为在科学之外的其它事物都没有研讨的价值,以为科学可以解决人生一切问题,所以高唱科学万能。科学主义今天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宗教,被许多人顶礼膜拜,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科学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本身是有价值的,但宣称“科学万能”的“科学主义”是过分武断的,是以偏概全的。<br /><br />三 科学成果的两面性<br /><br />科学研究的成果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成为人类互相残杀的武器;它既可以用来保护自然,也可以使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核能的发现既可用于核能发电,又可用于制造核弹头。一方面,现代科学减轻了体力劳动,增加了劳动效率,使得人类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某些方面也积极影响到人的精神生活。但另一面,现代科学的应用也有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改变。此外,最近高度发展的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给人们提供极大的便利,也让这个在地球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距离变得更加接近,无人能离群索居。如今网络通讯的发展迅速,全球各地象蜘蛛网一样连结起来,讯息的传播就在弹指之间。这快速发展的通讯、传播技术,一面可用来传播神的福音;另一面,这传播的技术也可用于传送垃圾、罪恶、甚至犯罪的技巧。这完全在乎使用这一技术的是什么样的人!<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1.2025 07:2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