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5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网络回顾观察:“你”是典型网民吗?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9.12.2006 22:03:4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span style='color:red'>千万别嫌长,看完就知道这一年都发生了什么,错过的内容也可以回头再看看!</span></span><br /><br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互联网的“正史”始于1987年----中国学术网(CANET)在北京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封信在网上“走”了5天,才到达目的地。<br /><br />其实,如果不考虑节点是否在国内,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活动还要更早一年。1986年,中国首次进入互联网。1986年8月25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吴为民从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的IBM-PC电脑上,通过中国-奥地利维也纳-瑞士日内瓦的卫星通讯线路,远程登录到西欧核子中心的服务器上,向ALEPH(中国高能物理所参加的一个高能物理实验国际合作组)的领导、诺贝尔奖得主杰克·斯坦伯格教授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 <br /><br />信中说:“我相信,这是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与中国之间的第一个成功的计算机通讯……我想,现在,每一个ALEPH协作组的成员,都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了。”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在中国境内操作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也是中国境内第一次互联网活动。<br /><br />由于当时的通讯费用非常昂贵,吴为民写信时心情紧张,邮件中有一些拼写和语法错误,但他没忘记在邮件末尾见缝插针地与收信人联络一下私人感情----“顺便问一下,您在上海买的地毯如何?”从8月到年底,那条线路一共通讯1821分钟,传输了80K的数据,通讯费用总计7732.29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9个半城镇居民全年收入。<br /><br />20年过去了,7732.29元可以在国内不少城市支付10条ADSL宽带的年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经拥有超过5000万台上网计算机,网民人数世界第一,达到1.23亿。<br /><br />在这个与日本全国人口数相当的群体中,72.4%的人学历为大学本科以下,58.8%的人是男性,58.6%的人月收入低于纳税起征额,53.8%的人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一个中国的“典型网民”可以这样描绘----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在校男学生。<br /><br />“典型网民”对社会的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关注着教育政策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变动,他们即将走出校园去参加激烈残酷的求职竞争,他们的父母已进入疾病多发的年龄段,他们正在或者即将开始体验爱情,他们可能憧憬着在三两年后购置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会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感受简单直接地宣泄出来----这可能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表达渠道。<br /><br />“典型网民”可能对陈凯歌导演的《无极》有些失望,可能对国内文坛多年来的现状有些不满,可能对“婚外恋”有些鄙视,这些多少年来并不罕见的怨气,通过博客、论坛,被轻而易举地汇聚起来,并放大成行动。所以馒头对《无极》的恶搞揭开了全国范围的网络恶搞热潮,韩寒对白烨的调侃牵扯出一场名人博客骂战,事实真相还很模糊的网络游戏玩家“第三者插足”引发出“铜须门”江湖追杀令。<br /><br />对“典型网民”视而不见,就会对2006年充斥中国互联网的暴戾之气难以理解。“新传播技术有助于社会运动绕开或者利用大众传媒自主传播。”著名社会学家曼威·卡斯特说,这位曾出版过“资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的学者,在香港中文大学与浸会大学合作创立的《传播与社会学刊》创刊号上,针对“中国、传播与网络社会”的话题,发出这样的警告:“并不是所有社会运动都具有进步意义和民主性,社会变迁也可能是倒退式的变化。”<br /><br />但是,对“典型网民”的行为太过于紧张,并辅之以传统的封堵手段,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封杀令”并未减少网上流传的戏仿之作,却让一个新的调侃名词“广电总急”更加流行。感到手足无措的不止是管理部门,通常会有先见之明的学界也有些跟不上趟。<br /><br />12月15-17日,第四届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数百名学者一个紧接一个在30场学术报告会上发布了140篇关于网络传播的论文,是中文世界里历年之最。与会者的共识是:以传统的学术理论和工具来分析网络,力不从心。<br /><br />这也不仅仅是中文学界的困惑,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托马斯·昆克尔就向本报记者感慨:“5年前,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我们知道给学生讲什么,但现在,我们却不知道该教些什么给学生,不知道什么东西在5年后还管用。”<br /><br />新媒体会挑战传统媒体,这个论调已经流行了10多年,直到今年,传统媒体才真正领教到新媒体的厉害。美国媒体今年处于水深火热中。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麦克拉齐被整体出售,报业标杆《纽约时报》宣布3年内裁员35%,更被传言会被网络新贵Google收购。商人们更是趁火打劫,以杰克·韦尔奇为首的波士顿商人试图收购《波士顿环球报》的企图刚被拒绝,好莱坞大亨大卫·格芬就在两个月内出售了自己3幅画作(其中一幅以1.4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球最贵的画作),筹得4亿美元现金,要收购《洛杉矶时报》,这单买卖估计几个月内就能成交。<br /><br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Web2.0的异军突起。去中心化、用户创造内容、分享、交流……这些听上去有些玄的理论,却将一系列老技术手段重新串联了起来,组合成Flickr、Digg、Youtube等大量真正好用而且便于传播的网络服务。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服务的再组合和再利用,一大批公民新闻网站在国外冒起,“人人都是记者”的图景似乎为时不远。<br /><br />《时代》杂志发现,其影响巨大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人,就得尽力解释他怎样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的生活,如果我们选择了数以百万计的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时代》主编里克·斯滕格尔这样说。于是今年的“风云人物”是“你”,全球数以亿计的网民。杂志封面上一面镜子让每个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2.1.2025 16:4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