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mllymll 于 18.5.2016 22:29 编辑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 (一) ——济群法师 ,慕尼黑正念读书会 非常高兴,在中山纪念堂这个恢宏的场所,和大家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 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佛教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无明所致。所谓无明,即没有光明,就像暗无天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下,我们看不清自己,不知道“我是谁”;也看不清世界,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所以,佛教又将无明称为“迷”,与此对应的,则是“悟”。学佛所做的,就是摆脱迷惑,走向觉醒,这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在。
佛教有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之分,即通常所说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其中,每个语系又有诸多宗派。但这些宗派只是代表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修行方法,最终都指向共同的核心——那就是转迷为悟。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呆在一片漆黑的房间,只要出现任何一点异常响动,都会让人胡思乱想,甚至惊恐万状,衍生许许多多的可怕想象。事实上,我们的生命状态正是如此。因为迷惑,就会出现种种误解,带来重重烦恼。
这些错误认知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二是对世界的错误认知。每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看自己,看世界,这个眼镜包括我们的感官、情绪、经验等等。因为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的自己和世界,都是被改造过的,充满偏见和主观臆断,这是造成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本次讲座的题目,是“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在二十多年的弘法过程中,我曾接触过不少企业家。作为这样一个比常人有更多担当和责任的群体,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困惑?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幸福的困惑,二是成功的困惑,三是安心的困惑,四是道德的困惑,五是慈善的困惑。今天,我们就从佛教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困惑,又该如何摆脱。
![]()
近几十年的发展,使很多人从贫穷走向富有。早期,人们更多是面对如何赚钱的困惑,希望事业有成的那一天,过上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今天,很多人富起来了,成为众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名车豪宅,周游世界,幸福是否如期而至了呢?其实未必。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富豪中抑郁症患者不在少数,甚至有不少身家亿万者相继自杀。他们在功成名就的灿烂光环下,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人生,何其不幸!
为什么会这样?是幸福对他们格外吝啬吗?是幸福与他们天生无缘吗?都不是。原因在于,我们的前提就设定错了。我们把财富等同于幸福,以为有钱就能获得幸福。事实上,它只是构成幸福的诸多因素之一,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决定性的,更不能将两者划上等号。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人生幸福?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五个素养
一、 接 纳 不 幸 的 能 力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生活中,时常会发生各种不幸,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家庭、情感、事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变故。很多人本来过得风平浪静,但只要发生一点挫折,或一件不符合自我设定的事,整个人就崩溃了,陷入极度的烦恼中。
我们对人生充满期待,而我们期待的幸福,多半是建立在顺境之上。我们希望一切都按自己的设想进行,不愿接纳任何逆境,甚至根本就不具备接纳逆境的能力。但我们要知道,世界是无常变化的,顺境必然伴随着逆境。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就会在顺境时忘乎所以,在逆境时倍受打击。
反之,如果我们有接纳的能力,知道有生必然有灭,拥有必然伴随失去,就能坦然接受一切变化。非但不会因为失去什么受到打击,还会将一切逆境转化为成长的增上缘。事实上,逆境是相对而言的。就某件事来说,或许是影响事情顺利进展的阻碍;但对我们自身来说,往往是一种提醒,让我们检讨,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为什么会招感这样的因缘?从而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更从容地迎接人生挑战。
当一切逆境都不能干扰我们,当所有不幸都被我们接纳并转化,还有什么能阻碍幸福的步伐呢?所以说,接纳不幸才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保障。
二、幸 福 需 要 有 福
古人视“五福临门”为祥瑞,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足、康宁、好德和善终。一是长寿,福寿绵长,不是早夭或遭遇横祸而死。二是富贵,富甲一方,且受人尊敬。三是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四是好德,宅心仁厚,慈悲待人,使福报可持续发展。五是善终,临命终时如瓜熟蒂落,安详而去,为人生划上圆满句号。
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福报?就需要培植福田,播种善果。我们在年轻时,往往信奉“人定胜天”,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什么事都做得成。有了一定人生阅历之后,会发现生活远不是那么简单。除了自身努力,机遇的差别,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从佛教角度来说,所有机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源于自身积累。其中,既有今生的努力,也有往昔的福报。
福报来自耕耘。我们希望人生顺利,就要带着慈悲心去帮助那些贫苦无依的人,带着感恩心去报答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带着恭敬心去尊重那些有德的师长和智者。就像播种才能收获那样,只有培植福田,人生才能有源源不尽的福报。
三、少 欲 方 能 知 足其实
幸福就是需求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满足正是所得与欲望之间达到的平衡。如果把所得比做分子的话,欲望就是分母。当所得超出欲望,我们会觉得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所得小于欲望时,我们就会觉得不满足,不平衡。每个人的所得是相对固定的,能否感到满足,很多时候是取决于这个分母,取决于欲望的大小。
如果一个人欲望少,不需要太多所得就能达成平衡,生存成本比较低,相应的,幸福的成本也比较低。反过来,如果欲望太大,需求太多,就像一个超大的分母,必须有同样大的分子才能达成平衡,生存和幸福的成本也将随之提高。所以,古圣先贤都告诫我们,知足才能常乐。
有个成语叫“欲壑难填”。如果对欲望不加节制,任由它无限扩张,那么无论你拥有多少,与这个无限大的分母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永远不能达成平衡,幸福自然也就遥遥无期。
四、积 极 正 向 的 思 维
有些人看问题偏于负面,遇到什么都忧心忡忡,甚至会平白无故地想出很多问题,杞人忧天即是一例。也有些人能在任何事情中发现有利因素和希望所在,不论环境如何,都能随遇而安,乐在其中。可见,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模式。现在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帮助我们训练正向思维方式。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发现其中的意义,从而挖掘自身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从佛教角度而言,不仅要正向地看问题,更要以智慧如实观照,所谓“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世界。当你带着一份仇恨、对立的心看世界,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和你过意不去。反之,如果带着慈悲、包容的心看世界,会觉得所有人都亲切友好,没有谁是你的敌人。同样,如果我们带着错误观念看问题,时刻都会制造烦恼。而学会以智慧观照内心,审视外境,就能在面对每一个问题时,从中学习并成长。
佛法的不同经论,如《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等,提供了大量的人生智慧。千百年来,中国古人正是依这些经典修身养性,调整心行。这些智慧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人,如《金刚经》“所谓……即非……是名……”的三段式,《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性思想,都可以教导我们在入世时培养超然、无所得的心态。
五、良 好 的 心 态
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心既是幸福的源头,也是痛苦的源头。当内心现起烦恼时,就会没完没了地制造痛苦。现代人有了丰足的物质生活,我们今天拥有的一些享乐,是古代帝王都望尘莫及的。但我们快乐吗?事实上,烦躁、压力、迷茫、空虚、没有安全感,才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而这一切的制造者,正是“心”。所以说,心就是情绪的加工厂。你有一条什么样的生产线,就会加工出什么样的产品。
我们什么时候最容易开心?就是内心充满正能量的时候,也是放下压力、没有烦恼的时候。当我们完全放空时,才能体会到心灵深处涌现的欢喜。这是心本来具有的能力。就像一个泉眼,当你把遮挡它的石头、杂草、污泥全部清理之后,清泉就会汩汩而来。
以上,是获得幸福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可见,幸福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也不是享乐就能获得的,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如果想要过得幸福,一是要增加抗压力,能够接纳不幸;二是要培植福田,使幸福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少欲知足,降低幸福成本;四是要正向思维,具备转化的智慧;五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使幸福有充分的生长空间。^^^^^^^^^^^^^^^^^^^^^^^^^^^^^^^^^^^^^^^^^^^^^^^^^^^^ 慕尼黑正念读书会•邀请涵
1、主题:《用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导读:
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缘”字,那么何为善缘?
为什么在有些缘分中,彼此充满了痛苦?
应当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命中善或不善的缘分?
两性关系,如何做到既能爱,又给予彼此自由?
>>>带着这些问题,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吧!
2、时间: 2016年06月02日(星期四)
早上9:30-12:00
地址:Riesstrasse 16 ,Lucky 顺风餐厅 •华为公司楼下
3、【报名方式】
加微信号:yangmei007152
报名编辑内容: 姓名+联系方式+参加主题
4、读书内容: 主题:《用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温馨提示:
1、如您有事不能参加,请提前1天微信yangmei007152 告知,谢谢!
2、为更好地探讨交流,活动限制人数,取前15名报名人员,满员为止。
下期预告:
《报恩,不仅仅是报恩》:生活中有很多人帮助过我们,我们非常希望感谢他们,
特别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又应该如何回报,有人说,我们给予他们物质享受,
有人说我们给他们精神快乐,究竟如何回报那些我们想感恩的人,这是一个值得讨
论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来参加“慕尼黑正念读书会”吧。
下期读书会时间敬请关注"慕尼黑正念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慕尼黑正念读书会•纯公益读书会•期待您的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