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血染大青山——纪念将生命献给中国抗日战场的德国记者汉斯·希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6.2008 13:3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朱瑞英   


   
  汉斯·希伯(1897-1941),德国共产党员,太平洋学会记者,国际主义新闻战士,曾几次来到中国。1941年9月来山东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31 日对日反“扫荡”中,投笔持枪,于沂南大青山壮烈牺牲,时年44岁。

  从上海到广州

  汉斯·希伯,1897年6月13日出生在原奥匈帝国(现波兰)的克拉科夫,后定居德国,加入德国共产党。希伯对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非常神往,身为一名思想积极、眼光敏锐的国际共产主义新闻战士,非常关注中国革命时势。我国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他为了研究中国革命问题,1925 年,首次来到中国上海,进行实地考察。他经常深入到贫困下层民众中去,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当上海发生工人运动时,他十分支持,投身斗争第一线,积极向世界报道中国工人的贫困和争取生存、解放的斗争。 以后又到了广州,成了中国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他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任总政治部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国通讯》的编辑。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中国通讯》改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出版,他因为不满国民党的反共行径,毅然辞去编辑工作,回到欧洲。
  回国后,他静下心来,整理有关资料,用新颖的写作手法、生动的语言文句,把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写成一本书——《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经过认真修改润色,于1928年2月,以“亚细亚人” 为笔名,在柏林用德文正式出版。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他在中国革命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轮廓。这本书出版后,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吸引了无数关心中国的读者。他们中有许多人因此而远道奔赴中国,来亲身感受和了解中国,来支援中国民众的革命和解放事业。

  从延安到皖南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希伯看到中国人民英勇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比激动。他以太平洋学会《太平洋事务》记者的身份再次来到中国。积极撰写文章,热烈赞扬中国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呼吁全世界人民援助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为深入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英勇抗击敌寇的真实情形,希伯决心到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实地考察。1938年春,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希伯到达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并和毛泽东合影留念。毛泽东和他进行了热情友好的谈话,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的情况。他又采访了不少单位,访问了许多干部和群众,足迹遍布那里的山山水水,亲身感受到延安军民高涨的抗日热情。1939年初,希伯又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见到了周恩来和叶挺将军,亲耳聆听了周恩来同志介绍我党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参加了欢送周恩来同志西上的活动。他和新四军将士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经常被这支军队的勇敢和纪律深深感动。
  从延安到皖南,希伯始终被无处不在的抗日热情所感染、所激动。回上海后,他有感而发,以满腔的革命热情,很快写出了大量的战地报道,陆续发往国外,分别刊载于美国的《太平洋事务》、《美亚评论》杂志以及世界各国的其他杂志上,向全世界如实地报道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发动群众、团结抗日的感人事迹。他在《长江三角洲的游记战争》中写道:“当新四军开始作战时,日本人是没有准备的。铁路运输被切断了,桥梁被炸毁了,道路被破坏了,给养车被夺走了。相当数量的日本警备部队被清除了……新四军通过同装备精良的敌人作战,依靠宣传群众和关心群众的利益,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不论是穷人或富人,都信任新四军。”
  1941年1月,国民党军队悍然发动了亲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变”。 希伯闻讯义愤填膺,先后在《美亚评论》上发表《叶挺将军传》、《中国的内部磨擦有利于日本》等文,揭露中国的反动派袭击新四军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罪行。当他得知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成立时,便与夫人秋迪化装成医生和护士,由上海乘船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察,见到了新四军领导人刘少奇、陈毅及粟裕等。他在苏北期间,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和实际生活,撰写了一部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还写了《在日本战线后面的新四军》通讯,更加详细系统地介绍了新四军抗击日寇的情况。

  到山东敌后来

  为了报道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英勇战斗的事迹,1941年9月12日,希伯在沿途八路军和老百姓的掩护下,由苏北顺利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当时的《大众日报》为希伯的到来,刊登了消息,说:“在抗战中,外国记者到鲁南,还是以希伯先生为第一人。”
  希伯到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政委罗荣桓等将领接见了他,专门为他举行欢迎会。在欢迎会上,希伯激动地说:“我一定要把我亲身经历的一切事情,譬如像我怎样在八路军的保护下闯过了日本的封锁线的故事,真实地报告给全世界的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外国新闻记者们,告诉他们 :谁要想真真地了解今天的中国,真真地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英勇地同他们的敌人坚持搏斗,谁就一定要亲身到中国的敌后来!”
  当时,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在敌、伪、顽三面夹击下,局势动荡不安,生活艰苦。为了方便希伯采访,罗荣桓把自己的一匹枣红马送给他,希伯坚辞不受。他脱下大皮鞋,改穿妇救会员做的“蒙山鞋”,换上八路军的灰棉布军服,佩带短枪,同大家一起爬山越岭,徒步行进,与普通战士打成一片,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外国八路”。
  希伯的采访非常深入,在梭庄和界湖一带,他常深入到村妇救会采访,向军鞋组的大娘、大嫂询问给八路军做军鞋的情况,并随手拿起一双双坚固舒适的麻绳纳底的军鞋,用手指梆梆地敲着鞋底连声夸好。他帮着妇女推石碾,碾小米,烙煎饼。对于沂蒙山的煎饼,当时许多南方籍的军人都感到吞食困难,但希伯却谢绝了部队对他的特殊照顾,坚持常吃煎饼。希伯喜欢孩子,常到儿童团去,听孩子们唱抗日歌曲,看他们拿着红缨枪神气地站岗放哨。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位身材魁梧、有着卷曲的深褐色的头发和蓝色眼睛,经常穿一身八路军军装的“外国八路”,亲热地喊他“老希大爷。”

  最难忘的夜晚

  1941年 11月初,日寇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 希伯把与抗日军民一起参加反“扫荡”战斗视为难得的机会。他随 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突破敌人严密封锁的沂沭平原,挺进到蒙山东麓的青驼寺一带。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他随时执笔为文。部队首长考虑到他的生命安全,几次决定护送他到安全地带,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11月4日,在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田俊六亲自指挥下,以5万多兵力集中拉网,打算将八路军主力一一五师和山东分局2000余人一举消灭。这天夜里,敌人在每个山头都燃起了熊熊大火,妄想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以防止我军突围。但是,两山衔接处照不到,仍然黑乎乎的。在罗荣桓的指挥下,八路军依靠地形熟悉、军纪严明,出其不意,神出鬼没,硬是未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从敌人鼻子底下安全突围。甩掉敌人后,希伯高兴地孩子似地跳跃,兴奋地说:“这一夜,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比起在西方参加过的任何一次最愉快的晚会,都更有意义,更值得留念。我一定把这个奇妙的经历写出来,告诉全世界的人民!”当天,希伯不顾一夜的疲劳,立即写了一篇通讯《无声的战斗》,记述了这一个惊心动魄的最难忘的夜晚,称赞罗荣桓政委指挥“神奇”,突围的同志们勇敢机警及严明的纪律。《无声的战斗》翻译成中文后,在《战士报》第一版套红发表。
  到山东一个月的时间,希伯访问了罗荣桓、朱瑞和黎玉等军政领导人,采访了战士和群众,还采访了日本战俘,参加了不少集会,获得了大量资料,他写出通讯《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和两个长篇报告——《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奋斗》。在这些文章里,他写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抗战坚持到今天是不能想象的。”

  魂归大青山

  继“最难忘的夜晚”后,反“扫荡”战斗仍在坚苦卓绝地持续着。我党政机关和警卫部队组成几个梯队,分别突围。1941年11月30日晨,希伯所在的二梯队与敌人在沂南县大青山遭遇。当时,敌我力量悬殊,日军一个混成旅将第二梯队重重包围,炮弹不断轰击。为掩护机关转移,战士们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希伯也拿起了武器,英勇地参加了战斗。在突围中,希伯的翻译和警卫人员为掩护他全部牺牲。眼看着倒在身边的战友,愤怒的希伯眼里冒着火,拼命地向敌人射击着,最后不幸牺牲在大青山的五道沟,终年 44岁。同时牺牲的还有,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陈明等7名师级以上干部和一些战士。
  希伯牺牲后,山东人民都非常怀念他,追忆他的音容笑貌,缅怀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1943年12月1日,《大众日报》刊登“国际友人希伯二年祭因战争关系延期举行将补树希伯纪念碑”的文章中称 :希伯抱着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用他锋利的笔把他久仰的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民坚持抗战的丰功伟绩介绍给世界人士,同样的他也要用他的笔把万恶的日本强盗屠杀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公诸世界正义人士之前,藉以增强国际人士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援助,促进中国抗战的早日胜利,日本法西斯早日死亡。……希伯同志是德国人,但是他的血却和八路军和山东人民流在一起,流在抗日的战场上,这是永远值得我们追念的。”为更好地纪念这位外国友人,山东军民为他建了一座白色圆锥形纪念碑,碑上刻着罗荣桓等人的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现在,汉斯·希伯的墓坐落在临沂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墓系六面体塔形,高9.4米。墓前有希伯的大型汉白玉半身臂相交抱于胸前。他神态安祥,深情地凝视着沂蒙大地。

  (作者单位:山东省档案局)

[ 本帖最后由 令狐药师 于 2.6.2008 14:47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13:44:53 | 只看该作者

余外祖父曾与希伯先生有过一面之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12:5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