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慈禧太后立载湉为光绪帝 吴可读以尸谏公开指责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9.4.2006 02:11:20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div align="center"><!--Image http://cimg2.163.com/cnews/2006/4/27/20060427132248d2aca.jpg--><a href='http://cimg2.163.com/cnews/2006/4/27/20060427132248d2aca.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cimg2.163.com/cnews/2006/4/27/20060427132248d2aca.jpg' border='0' alt='用户发表的图象'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8-4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400)'></a><!--End Image--></div><br />慈禧对待传统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提醒人们,所谓“传统”是纯粹为她所用的    <br /><br />  □雷颐(北京)    <br /><br />  光绪五年三月(1879年4月),吏部主事吴可读服药自尽,朝野震惊,李鸿章专门给朝廷上了“吴可读建专祠片”,奏请为他建专祠。吴可读只是吏部主事,李鸿章竟专门上奏要求为他建专祠,足见其人其事颇不一般。在这后面,是与晚清政局生死相关的大事。  <br /><br />  1875年1月初,同治皇帝病死。由于同治帝没有子嗣,皇位继承便成了问题。按照清代的祖宗家法,皇帝死后无子,应从皇族近支中选出一男性晚辈继承帝位。同治皇帝载淳是“载”字辈,其下是“溥”字辈,按祖制,应从“溥”字辈中选一人继承帝位。但立“溥”字辈的人继承帝位,慈禧将因其孙辈为帝而被晋尊为太皇太后,位虽尊却不能再垂帘听政,所以慈禧不惜违反众意,破坏祖制,置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一再强调不能更改的“家法”于不顾,坚持一定仍要从“载”字辈中选择嗣帝。也就是说,要从同治皇帝的平辈,即诸堂兄弟中再选新皇帝。即便从“载”字辈中挑选,皇室近支中最有资格入选的应是奕盉长子载贗,但慈禧一因奕盉与己不和,如立载贗恭亲王的权力过大,对自己不利;二因载贗年已十七,如立为帝就要亲政,慈禧同样不便揽权。思来想去,挑来挑去,慈禧最后选中了醇亲王奕的儿子载湉(即后来的光绪皇帝)。因为当时载湉只有四岁,即位后慈禧仍可重新垂帘听政,而且其母又是慈禧胞妹。在宣布立载湉为帝的会议上,无人敢反对,倒是作为新皇帝之父的醇亲王奕当即昏倒在地,甚至难以扶起,究竟是对在如此重大问题上这种明目张胆违反祖制的做法心惊胆战真正昏迷还是故作姿态向众人表示并非己意,已无法考证。但无论哪种可能,都说明违反祖制的严重性。由于慈禧强立载湉为帝,这就使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在宫中处于既非皇后也非皇太后的尴尬境地,终因不堪忍受慈禧的折磨和凌辱,在同治帝死后不到百日便自杀身亡。由于慈禧早已大权在握,所以她强立载湉为帝并未引起大臣的公开反对,只有内阁侍读学士广安和御使潘敦俨上奏,非常曲折委婉地表示不满,但前者被慈禧传旨申饬,后者受到“夺职”的处分。慈禧这种“枉国法、干舆论”的做法只遇到一两个并无实权的官员的温和的反对,很快为其压下,并未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br /><br />  然而,4年之后,即光绪五年三月(1879年4月),吏部主事吴可读借慈禧给同治帝及其皇后举行“大葬”之机却在苏州的一所废庙中服药自尽,以尸谏抗议慈禧的行为。他在遗疏中公开指责慈禧强立载湉为帝是“一误再误”,力辩大清二百余年来“以子传子”的祖宗家法不能因慈禧的错误做法而改变;同时要求就将自己葬在苏州。  <br /><br />  吴可读(1812-1879),字柳堂,甘肃皋兰人。1835年考中举人,道光三十年进士,1872年补河南道监察御史,这年冬弹劾滥杀无辜的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因“语过戆直”反被降三级调用。1876年起用为吏部主事。  <br /><br />  吴可读以死犯谏和遗疏的言辞激烈,使朝野震惊。自知理亏的慈禧明白,吴可读以死相谏,如果像上两次那样发一通上谕申斥不仅无用,而且有可能激起众怒,于是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令王大臣、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等全数“将吴可读原折妥议具奏”,看看是否有道理。这些大臣当然明白,慈禧的目的是要发动大家为她解围,同时也考验每人的态度,于是徐桐、翁同騄、潘祖荫联衔上疏,宝廷、黄体芳、李端?、张之洞等一干大臣各上一疏,最后礼亲王世铎也具折上疏,反驳已经死去的吴可读,为慈禧辩解,这场风波终告平息。  <br /><br />  精通权谋的慈禧为了向世人表示自己的“大度”,假惺惺表示“吴可读以死建言,孤忠可悯”,决定给吴以五品官例议恤的礼遇,以平息人们的不满。李鸿章上此折提出由于吴可读死于苏州,苏州“士民”“倾心向慕”,请旨俯准为吴可读建专祠,供人景仰,藉以进一步安抚人心,以稍稍补救慈禧破坏祖制所造成的危害。  <br /><br />  皇位承继程序、制度,是任何王朝最重要、最核心的程序和制度。当这种事关王朝安危的程序都可以任意破坏、制度都可被玩弄于股掌之上时,对统治者造成的危害其实很难补救,而这个王朝离覆灭的命运也就不远了。  <br /><br />  而这段史实还值得人们深思的是,20年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残酷镇压维新运动时,其“理由”却是维新改变了祖宗“成法”,违背了“祖制”和“家法”,破坏了传统。慈禧对待传统的这两段截然不同的态度提醒人们,所谓“传统”纯粹为她所用。因此,人们固然要重视传统,但更要重视的是:究竟是谁在掌控传统,又是如何利用传统的。 <br />
2#
发表于 30.4.2006 14:03:2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1.2025 04:1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