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荣臻(1899—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官。参加南昌起义。率部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创建我党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等职。在数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为中国革命战争、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和国防满面春风端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江津吴滩镇。
“五四”运动时在家乡参加了学生的爱国活动。
191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大学化学工程系读书。
1922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春转人中国共产党。
1924年10月到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军事。
1925年8月回国, 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并为中共广东军委成员。
1926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参与向北伐军派遣中共党员的工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被派往上海,协助周恩来整顿遭受破坏的工人纠察队,处理善后工作。
1927年7月,由周恩来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赴九江准备武装起义。
1927年8月1日,组织张发奎部第二十五师两个多团参加南昌起义,8月2日凌晨赶到南昌,被任命为第十一军党代表,与军长叶挺率部南下。潮汕失败后,转赴香港。
1927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在受挫的紧急情况下,与叶挺果断决定撤退,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力量。
192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1930年初任中共顺直省委(工作范围相当于华北)组织部长。
1930年 5月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坚持秘密斗争。
1931年12月,他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委。
1932年 3月,他和林彪支持毛泽东关于红军主力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地区发展的意见。 4 月,作为东路军政委,与东路军总指挥林彪率部在毛泽东率领下,指挥漳州战役。
1933年后,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 “围剿”。
1934年10月,与林彪率部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
过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委,与司令员刘伯承,强渡大渡河。随后和林彪率一军团作为长征队伍的先锋。
1935年9月,在俄界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到陕北后,与林彪率部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1936年5月,与代理军团长左权率部参加西征。
1936年10月,与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 1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1938年9月,5万日伪再次围攻五台山区,聂荣臻指挥所部仍用游击战与敌周旋,40多天歼敌5200多人,粉碎了敌人围攻。领导机关转移到平山县蛟潭庄。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与林彪指挥平型关战斗。
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率领第一一五师一部在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边界地区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1939年冬,指挥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击毙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旅团长。
1940年春,率晋察冀南下支队参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朱怀冰部的作战。
1940年8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组织指挥所部在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等铁路线进行破袭战。
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平西地区大举“扫荡”,并将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合围于阜平地区。他在指挥主力转至外线作战的同时, 率党政军机关突出重围,粉碎了日军围歼晋察冀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
1942年,在斗争极其残酷、根据地日益缩小的情况下,组建大量武工队,深入敌占区,扩大游击区。至 1943年后,逐步扭转了困难局面。
1943年8月,离开晋察冀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1945年8月10日起,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伪军进行反攻作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