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7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预警机公开亮相 揭开神秘的C4I系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6.10.2009 20:3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C4I系统?它是指指挥、控制、通讯、电脑和情报的集成,以前一直被运用在军事领域,它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军队和武器进行指挥与控制。C3I是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的英文缩写(Command, Contral, Communi Cation, intelligence ) C4I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计算机(Computer)。那么,中国的C4I系统,神秘吗?

     今年的60周年国庆节,预警机梯队首次公开亮相阅兵式。空警-2000和空警-200两型国产预警机,分别作为领队梯队长机和预警机梯队长机,先后飞越天安门广场,首次公开亮相,接受检阅。1架空警2000与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8架歼-7GB护卫机组成9机楔队,为空中领队梯队;2架空警-200与空军某航空兵师的6架歼-11组成两个楔队,为空中梯队第二梯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C4I系统的重要性。

      在军事领域中,C4I的应用是重要的。尽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所享有的许多成功50多年来,有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C4I)的互操作性,应该承认和纠正不足之处。至于北约继续修改其对集体安全的使命在欧洲的最新理论,这些挑战的C4I互操作性的重要性日益增加。C4I的互操作性很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粘合剂,结合先进的经营原则,反过来是理论基础。北约的存在互操作性挑战的C4I在冷战和行动在波斯尼亚和科索沃的课程。北约的C4I互用性的挑战是可以克服的通过加强联合特遣部队(联合特遣部队)的概念,选择的国家提供一个架构的C4I能力未来作战指挥员,确保未来的成员国在适当的C4I标准化协定的遵守情况,并在网络中心投资战(网络中心战)。北约的未来作战任务的成功,可以很好地确定在解决互操作性挑战的C4I放在今天的努力。

     中国领导层一直关注解放军C4I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中央军委领导曾担任过电子工业部部长,他强调:“电子技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通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军委领导进一步指出:“军事电子技术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放在首位。”

    《解放军报》199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揭示了该政策的六项核心原则:(1)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2)电缆向光缆转变;(3)机电交换向程控交换转变;(4)单一功能终端向多功能终端转变;(5)单任务网络向多任务网络转变;(6)人工操作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网络管理转变。《解放军报》1993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内容更加具体,指出解放军正努力发展基于光缆线路、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的C4I系统。

     2000年,上述发展战略又增加了另一些改革原则,包括:(1)静态通信技术向移动通信技术转变;(2)陆基和空中通信技术向天基通信技术转变;(3)支援通信技术向指挥控制技术和信息战技术转变;(4)窄带通信网络向宽带通信网络转变;(5)地区或地区间通信网络向全球通信网络转变;(6)专用军事通信网络向专用和公用综合通信网络转变;(7)军用通信网络向军用信息网络转变。第七条原则展望了将传统通信网络与高性能计算机网络相融合的前景。

     解放军的C4I系统现代化建设是由总参通信部具体组织实施,该部负责建立、操作和保护解放军的通信基础设施。1999年,原总参通信部部长袁邦根少将在《中国军事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所领导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通信网络建设、操作和安全防护。在执行这些任务时,总参通信部没有建立与美军类似部门相对应的组织机构,而是采取一种将美国政府多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加以综合的组织方式。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CESEC)在解放军C4I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该公司隶属于总参通信部,其业务范围包括移动通信、电话线路安全、计算机网络、密码编制、微波、计算机应用及专用的军事C4I系统等。CESEC在很大程度上负责设计、融合和操作解放军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它还负责研制应用软件,并与总参所属重点研究所进行密切合作,专门从事C4I系统、微波和密码编制等方面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CESEC及其所属机构与国外通信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为中国采购高性能的信息安全设备提供了机会。

     近年来,解放军注重加强对信息安全研究。这种情况起初仅限于确保军事信息安全的范围,后来逐步扩展至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明显威胁的因素。自1999年以来,在关于中国引进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是否会影响国家安全的争论中,解放军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军事出版物上出现了大量相关探讨文章,并反复论及已广为人知的事实,即美国英特尔公司研制的“奔腾”计算机芯片及微软公司研制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身份跟踪功能,这种商业数据可能会提供给“外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机构”。这种情况的发展令中国军方感到担忧,因为“解放军目前所使用的大部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由国外进口,其中一些甚至来自台湾。”

     概言之,这些文章强调的主题是:“使用外国高技术产品会对国家安全带来极大危险”,并建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信息产业,以此作为惟一的“生存之路”。这些文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解放军报》2000年1月11日发表的题为《警惕信息殖民主义现象》的社论。该文强烈批评了那些通过“控制”信息技术对中国进行垄断性压榨的国家,并呼吁以国内替代品取代进口产品。该社论认为:“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信息系统,就不会有真正的国家独立自主”,并大胆地提出了 “军队应该将保卫国家信息系统安全作为新的职能”。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一个极为重大却不惹人注目的动向,就是大力建设以太空为基地的指挥、管制、通信和情报的所谓指管通情(C3I)系统,为打嬴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作准备。

     其实,中国军方借由对波湾战争的研究,早已认识到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C3I系统,已成为现代军队与武器装备的神经中枢,是高科技战争的战略保障和物资基础。但更切身感受的一次遭遇则是在1995年初夏某日,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及数百公里纵深的雷达和通信系统几乎全部失灵,根本弄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南京军区与济南军区对北京总参谋部的无线电讯联络也被干扰到无法工作,混乱达数小时。

     后经调查,当日曾有三架E-6电子战机从日本那霸空军基地起飞,并曾在我领空附近短暂徘徊,随即离开。此事令中国军方高层大为震惊,深感指控系统的落后及其严重后果,遂决心投下巨资加速C3I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多年来,中国军事战略以本土防御为重心,以内线作战为基础,准备打大规模的人民战争,打世界范围的核子战争,因此对指管系统的要求相对简单。但是,随着中国军事战略重点由内陆向海洋,由“准备打大仗,打核战争”向高科技局部战争的转移,边境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大范围外线作战,对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和C3I系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中国“重中之重”发展的武器系统,是以弹道和巡航导弹为核心的远程精准攻击战力。而这种攻击战力运用的基础,就是现代化的情报,导航和通信,意即C3I系统。而中国军方也已认识到,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台海或南海局部战争中,美国很可能是直接军事介入的一方。尤其是美国海军,将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时对中国军队实施两面夹击或封锁。对于随时准确掌握美航母战斗群动向的要求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和紧迫。这可能也是最近传出中俄卫星情报交易的隐因吧!

     在这种形势的作用下,中国已将C3I系统建设作为军事现代化的最优先项目之一。在武器装备方面,第一项就是在本世纪内建成现代化的C3I系统,因此中国还与以色列和俄罗斯签约,耗资10亿美元订购了4架A-50“主桅”(Mainstay)空中预警管制机。这种空中预警管制机的载台为俄罗斯制造的IL-76大型运输机,机载电子设备为以色列研制的高性能新一代相位阵列预警雷达。据日本“朝日新闻”1997年10月28 日电,一架同型飞机于同年8月在位于沈阳市郊区的某空军基地出现。至今为止还不能确定是中俄的交机行为。

     然而,要建立面向21世纪的C3I系统,就必须向太空发展。以卫星的太空侦察,通信,监视,导航,定位系统为核心组成部份的C3I系统将主宰未来战场的命运。在侦察和情报上,现代战场空间广阔,战况变化急剧,掌握战场动态情报已成为作战的关键,而传统的侦察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代卫星技术却使战场高度透明化,形成情报收集和导航系统,可使指挥官及时了解战场上任何地点所发生的事态,使飞机,战车,军舰和步兵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可与任何地点的上层指挥保持联系,并为精确导引武器提供连续而真时(realtime)的远程目标资讯。总之,只有通过部署在太空的卫星系统,才能运筹帷幄地收集情报,传递资讯,调动部队和指挥作战。因此,中国军事专家不无道理地指出,现代C3I系统的基础就是卫星,谁掌握了太空与卫星,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了建立现代化的C3I系统,近年来中国正在执行一项非常庞大的太空发展计划,不仅包括了侦察,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卫星的发展,而且也向载人太空具和太空站的方向发展。以下仅是此一庞大计划的一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自古至今都是战争的第一要务。解放军一向注意情报的收集,过去大量使用各种地面收集情报的手段,并且十分依赖民众的力量,即所谓的“人民战争”。不过,在历经了一系列的现代战争后,解放军已经对现代战争高机动性,大纵深,富多变性等特质有了深刻认识。传统的地面侦察手段已无法保障现代战争对情报的要求,走向太空才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发展太空侦察,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侦察卫星,正式具有了太空侦察能力。到1996年底,中国已先后发射了17颗返回式侦察卫星,除了一颗失控外,其他均顺利返回。但在整体水平上,中国的太空侦察能力仍然有限;每年平均只发射一枚侦察卫星,且卫星在轨道的停留时间仅有15天,而且侦察手段单一,主要为光学成像,解析度为10公尺。不过,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最近研制成功的光电耦合感应器(ChargeCoupledDevice)数码照像机,即CCD像机,解析度达到1公尺。值得注意的是,CCD像机的图像资讯对地即时(realtime)传送技术,经过多年的实验也有所进展。也就是说,今后中国卫星侦察将以电子光学成像为主,地面并可收到即时成像情报。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突破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关键技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是中国“863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整体样机已在几年前研制成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是国际间于90年代发展出的最重要卫星对地观测手段,是雷达成像技术的关键设备,具有不受气候和日照的影响,能穿透云雾甚至地表与植被,侦察到地下隐藏目标被能力。这种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具有透视功能的雷达,为当代最先进的军事侦察装备。90年代初,中国就已研制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及即时成像传送处理器,并成功地进行了高空雷达成像对地侦察以及雷达图像的对地即时传输。

     中国还研制出超大型航天专用即时控制微机系统。据介绍,该计算机系统为中国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体积小,重仅5.8公斤,为侦察卫星即时多模式遥感技术的关键设备。另外,中国在红外线和多光谱卫星侦察技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继续加强电子侦察的发展和突破,无疑将使其战略与战术情报收集的能力获得大幅提升。

     未来高技术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整体对抗,体系对体系的较量,任一军兵种都只能在战斗的某一阶段、时节和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它们都是作战系统听一部分(分系统),只有通过C3I把各层次的分系统有机地连为一体,才能发挥最在的作战整体功能。C3I的重点在于信息的获取、传输(通信)、处理、评估、选择和显示。
     
     信息技术渗透于各种武器装备、作战手段和作战指挥之中,并以网络的形式将他们连为一体。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和多国部队有效地发挥了C3I在战争中的特殊作用:运用多种侦察和监视手段,实施全面情报保障:建立高效通令网络,保证情报及时传送、联络通畅稳定,指挥中心立体配置。

     中国的C4I系统如何?国庆60周年大阅兵,预警机梯队首次公开亮相;诸兵种的配合,就是一个展示的演习列证;还有“跨越-2009”:新军事变革时代的新演习等。全军首个战区联合训练领导机构在济南军区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军迈开了统筹战区诸军兵种联合训练的实质性步伐。未来发展,国际上的敌对势力,西方各国一直在对解放军C4I系统的现代化建设进行预测。换言之,解放军将继续建设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数字化、自动化、保密化、高速化、安全化和宽带化的基础设施。未来高技术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整体对抗,体系对体系的较量;也越发显示C4I系统的重要性;从这一点来看,你就会逐渐揭晓中国C4I系统的神秘面纱。中国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敢于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5.2.2025 15:1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