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三十一》 谈“身体的三种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5.7.2014 14:2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三十一》 谈“身体的三种病”
2011-07-12

    听众朋友们,上次和大家讲到,人怎样来对待自己身体上的毛病。实际上,人身体上的毛病和心灵上的毛病有很大的关联。很多人身体上的毛病是由心病引起的。我 们说,身体上的病好治,但是心病就很难治疗。如果我们慢慢地把自己的身和心都好好地依法修持,那么身体上的毛病可以慢慢治愈。就是说,如果我们每天能够修 心念经,把什么东西都看淡一点,不要去贪,不要去瞋恨人家,也不要愚痴,不要整天想着自己得不到的事情,那么这个人的身体就会慢慢地随遇而安了,心灵上也 会平静。

    身体病有三种。一种是宿业病,就是孽障病,是因为你前世有很多孽障,做了很多坏事,带到今世来了,所以是宿业病。另一种是内伤。第三种是外感。在这三种病 中,宿业病是最难治的。宿业是前世所为,前世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今世来受报了。有很多人今世做人非常好,在人间做了很多善事,却老是觉得为什么自己还这 么苦,为什么我不如他,为什么这么努力还是被排挤,为什么我在家里尽心尽力了,他还要欺负我,等。实际上,这些宿业病造成了你的心病,因为你不学佛、不学 法,不知道过去生中的孽障是可以带到今世来的,这就造成了你的心病。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小时候,转学的时候档案袋会跟着你走,如果档案袋里说你是三好学 生,你到了新学校就会被重视;如果档案袋里说你曾经做过偷吃、扒拿等不好的事情,新学校的老师对你也不会重视。实际上,宿业是存在于你心里的,八识田中, 所以宿业病最难治。

    当一个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他首先会想到,我为什么受这些不好的待遇;同样是干得很好,老板为什么用他而不用我;公司里丢东西了,为什么老板不说他, 却说我。这就是前世的宿业。所以,像这种心病,最好要发菩萨自利利他的菩萨心。也就是说,自己要懂得学佛,帮助人家也可以治疗自己的宿业病。还有一点很重 要,治疗宿业病就是要超度宿世所害之冤家对头,例如宿业病就是你前世杀人了,欺骗人家了,这些人今世就会变成各种亲戚朋友来向你要债。这种情况下,你就必 须明白这个道理,既然他们来要债了,那我就超度他们,就念小房子把他们超度走,超度走之后你就离苦得乐了,病痛也会消除痊愈。就是说,当你把过去生中的宿 怨要消除,比如,人家对你不好,你对人家不好,等,你用小房子超度之后,你就离苦得乐了。

    现在很多听众,梦见过世的长辈来要小房子,使他头疼,心里很不舒服,很难过。但是等他把这些冤家对头都超度完了,慢慢就离苦得乐了。在这个过程中,刚开始 是痛苦的,但是随着他念经消除孽障,随着他把过去生中不好的怨结、冤家对头超度好,他实际上就是离苦得乐了,病痛也随之痊愈。我们要感谢观世音菩萨让我们 有了这么好的法门,能够用小房子超度我们的宿业,实际上超度也是一种还债并有所恩情的流露啊。有些治不好的病,大家就可以好好用小房子来超度。

    接下来跟大家讲讲第二种病,内伤。什么叫内伤呢?内伤就是心用得过度了,很难过、悲伤、不开心,想起来就恨,这些都属于内伤。喝酒多了也会内伤,女色太多 也会伤心,财运不好、气场不好也是这种病。台长希望大家心中对善恶要分明,无论如何要把内伤医治好。内伤也是很难治的,因为内伤在人脑子里会有邪念,有邪 念就会做很多对自己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习菩萨教导我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邪恶的东西在心中会经常造成我们的内伤。贪嗔痴就是邪恶的东西。所 以,我们修心一定要注意根本。你的根本不解决的话,你的内伤就治不好。当你的内伤治好的时候,实际上是你的根本解决问题了。酒色财气、贪嗔痴、三毒都是造 成内伤的因素。治疗内伤最好是自己明白道理,自己多念经,以后就不会复发了。

    第三种病是外感。外感指的是受到风寒,湿疹,中暑,等,这种伤风感冒是很好治的。但是,你一定要注意惩忿窒欲,闲邪存诚,把邪念闲下来,用心来做所有的事 情,这样就会有所收获。人所有的病,都跟自己的心灵有关系。外感,比如,受伤了,伤风感冒了,骨刺,等,这些都是人的思维不正确引起的。就是说我们从小学 到很多不好的知识。如果我们把一些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比如说,不去贪心,注意保暖,吃东西不要暴饮暴食,饭后百步走,这些习惯都可以帮你根治受伤的 身体。现在的人,实际上是很多坏习惯造成了身体不好。   

    听众朋友们,我们活着做人,经常会有人说,“这是我的习惯”。如果你有一个好的习惯,你可以受用一辈子;如果你有一个坏的习惯,会伤你一辈子。很多人在感 情上有不好的习惯,他永远找不到朋友;有些人在做人方面有坏习惯,他一辈子交不到好朋友。我们学佛,就是要天天念经,就是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做人,要懂得慈 悲善良。这样的话,你就会改掉自己很多的毛病。比方说,当你很生别人气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是吃了对方的恶气。他对你不好,你吃了他的恶气,所以你会很生 气。

    我们学佛,除了吃素、念佛和拜观世音菩萨,还要戒杀护生。人的很多毛病,如果中西医都不能治疗的话,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喝大悲水、念大悲咒,长此以往,病痛 就会不治而愈。像这些心病,如果你能学佛的话,以后还不会复发。所以,我们学佛、修心和让身体好都是一样的。我们要消除恶业,增长善根。我们学佛,要在我 们自身的本性中学大菩提心,经常念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心经,可以获得身心的安乐。因为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法力都是无边无际的,我们佛弟子一定要跟着观世 音菩萨,我们修的就是自利利他之道,自己修得好了,也能帮助他人,这就是自利利他。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身体生病了,并不是你有钱就能治愈的。很多人有 钱,却让自己生入恶道,让子孙都成为败类。为什么?就是因为祖上有钱,让子孙不学好,成天吃喝嫖赌,这些钱不就是害了子孙吗?我们无论如何,要行菩萨道, 要以救人病苦为宗旨。大家一定要懂得,钱能帮助人,钱也能害死人。   

    人活在世界上,我们一定要自利利他。如果你有钱,你不好好地用这些钱,你可能会害人害自己。比如说,搞一个投资项目,人家一辈子积存的这么几万块钱,你告 诉他可以赚多少钱,然后让他也投资,他可能把一辈子的棺材本都投资进去了,可能被人家骗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得上精神病。实际上,这 不就是让他呜呼哀哉啊。所以,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啊。一个人的福气是你自己招来的,祸也是你自己招来的,那么我们到底是要招福、还是招祸呢?这就要看你的 发心了。我们做人不要跟着人家走,不要随波逐流。要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要多学佛,多念经,这样的话才能保住你的身体健康。

    如果一个人身体好了,病也好了,实际上这个人就是有修为的人。如果这个人不懂得修,不懂得学,这个人就是没有修为的人。犹如医学上讲的,这个病到底是怎么 来的呢?为什么有些人忧郁成病,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痴呆症呢?因为他心中的疙瘩解不开,因为他心中有烦恼,因为他是个凡人。大家要知道,心病要由心治。肉 体病可以找医生治疗,但是很多肉体病都是由心造成的。而很多肉体病又让你的心产生很多的病因。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患有慢性肝炎,时间长了他对生活就会失 去信心,这就造成他的心死了,这又会进一步造成他对社会的想法并感到无助无求。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一个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可视为哀哉 啊。学佛的人不懂得慈悲,也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慈悲,慈悲就是自度度人。自己受益,让其他人也受益,这就是自度度人。


--
---------------------------------------------------------
祝大家学佛精进!福慧双修!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德国佛教文化协会  合十

德国佛教文化协会网站:http://www.buddhistische-kultur.de/
德国心灵法门共修会博客:http://xlfmde.blog.163.com/
卢台长博客 : http://lujunhong2or.org/

德国观音堂地址: Borsigallee 37 ,60388  Frankfurt am Main
联系电话:01786277551、01788168888、01717958168


欢迎请书、咨询,可就近联络当地同修:

柏林单同修:017634962922

柏林陈同修:017634872240

汉堡陈同修:015125666389

汉诺威黄同修:01703092394

不莱梅莫同修:01711164051

莱比锡黄同修: 017684024576

艾森李同修:015731967067

科隆张同修:015258453763

斯图加特温同修:01727020754

斯图加特黄同修: 01716288883

Lahr,欧芬堡,弗莱堡黄师兄:017685966979

慕尼黑王同修:017666872208

纽伦堡、 拜伊罗特程同修 017641523478

吾波塔尔季同修:01778031163

卡塞尔韩同修:01520688088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11.2024 16:2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