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从《中国大历史》先秦的硬伤看黄仁宇是否大师通家(完整版) <br>??(一)<br><br><br>??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著作,以其新颖的方法、独到的见解和通俗的形式而为人们所钟爱,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媒体和评论者却把黄先生誉为“大师”,还因他的几部通史类著作而把他誉为“通家”,就有些过分了。这些评论与社会上的“黄仁宇热”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入了黄先生的作品,并在显著位置极其隆重地向中学生们介绍黄先生,待遇之高令众多前辈巨擘难望项背,正是这种影响的结果。让人不能不为那些前辈巨擘们鸣不平。(按:这个评介并非课本编者的手笔,而是出自方舟子先生的悼念文章。这些文字用在悼念文章中并无不妥,但它被高中的语文课本采用,就具有某些其它的意义了。我已经看到了全部六本《教科书》,在课文后单独进行长篇评介的中国近现当代作者,只有黄仁宇和钱钟书。刚看到的第四册在注释中对沈从文的介绍是“(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鲁迅、巴金、老舍等估计初中已经介绍,不在此列。)<br><br><br>??在我看来,“大师”也好,“通家”也好,都要求这个人的著作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禁得起检验,王国维、顾颉刚、陈寅恪、钱穆等就是禁得起检验的大师(微观指具体的史料考订,宏观指抽象研究,如总结规律、提出新理论、新方法等)。对“通家”,还应要求这个人不能“偏科”,比如他擅长某个断代而先秦不行,这就不能说是合格的了。黄仁宇先生有一部通史类著作叫《中国大历史》,鼎鼎有名,体现了他的“大历史观”,为他获得“大师”和“通家”的头衔立下了汗马功劳。本文不揣冒昧,拟从该书截取一些片断,以“大师”和“通家”的标准分析之、苛求之;进而按以小见大的思路,试借这些看似末端小节的硬伤,将黄仁宇先生请下神坛。我选取的是该书先秦的两章,此后的历史我很生疏,手头可供核对的资料也少,故不敢妄言。但我估计也会有类似的硬伤,数量可能会少一些。<br><br><br>??以上是我写这篇文字的主要原因。而且此书流传较广,我们纠正它的错误,正有助于它更好地发挥作用。给读者提供的信息,哪怕是细节,都必须准确(到截稿时),这是对史学家的基本要求。再有,该书前两章的错误实在是多了一点儿(高密),性质也实在是严重了一点儿(低级),以致我实在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br><br><br>??我认定硬伤的标准是(自认为还算宽松):<br><br>??第一,都是低级的或叫常识性的错误,而不是观点上的错误,但有些错误已经影响到观点(不是说大师不能有错误,而是不能有太多的该领域的常识性错误);<br><br>??第二,时间截至到1990年——因为黄仁宇先生的“中文版自序”写于1993年——也就是说,与此后的新发现、新成果不符的内容不算硬伤(采用过时的资料肯定算硬伤)。当然,我们也可以放宽要求,将时间截至该书英文版的写作时间1981年或中文版所引资料发表时间的最晚者1987年,但这并不会使错误减少多少。(按:1981年写的英文版估计只是初稿,因为直到1988年才出版。中文版估计写于1988~1991年这一段,其中引用了1987年的中国官方资料);<br><br>??第三,文献有不同记载或学界有不同观点,黄先生取其一,即使是多数学者(或权威学者)认为有错误的,也不算硬伤,因为这是作者的权力。但如果他引用的观点本身就是“硬伤”,则不在此列。<br><br><br>??本文初稿发表以后,很多同志都认为硬伤可能是翻译造成的,我感到有必要详细解释几句:<br><br>??第一,我们在三联版《中国大历史》里找不到译者的名字,仅有“黄仁宇著”,而且黄先生还有一篇“中文版自序”,什么叫“自序”呢?给别人翻译的自作写序,按惯例是不会用“自序”一词的。<br><br>??第二,我也曾怀疑中文版是别人由英文版直译过来的,把一些专有名词翻译错了。但又一想,以黄先生的能力和为人,断不会让别人翻译然后不校对译文就以自己的名义出版。我记得黄先生的《黄河青山》中文版就有译者的名字,因为黄先生还没有写出它的中文版就逝世了。<br><br>??第三,英文版我至今未见,若英文版正确,我当向黄先生在天之灵深表歉意。但这却证明了我上面的怀疑,因为黄先生自己不会译错(对原文而言)。这样一来,黄先生的错误岂非更严重?他非但不是“大师”,连一个严肃的学者也算不上了。我们买他的“中文版”,难道不是上当受骗么?上帝保佑,千万别是这种情况!<br><br>??第四,若是黄先生本人翻译的,那这些硬伤当然还要算在他自己头上。这已经与英文版是否正确毫不相干了,因为黄先生并不是“ABC”,他是36岁以后才去美国的,不会忘了如何用母语表达意思。黄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文版的“自序”中说(中华书局1982):“初稿是用英文写的......乃由笔者本人译为中文,并作某些修改润色”(P1),“本书由英文译为中文,因为国内外情况的差别,加之所译又是自己的著作,所以这一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译写”(P5),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大历史》中文版也是如此。<br><br>??第五,大部分硬伤应该与翻译无关。<br><br><br>??我之所以罗里罗嗦地解释这么多,是想节省点时间,因为若不如此,同志们读完本文后,恐怕会有一些疑惑。<br><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