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33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索达吉堪布传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9.1.2014 05: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来今天(2008 年12 月6 号)准备给大家讲《般若摄颂》,但因法本还没有到,所以先讲本经和般若的功德及重要性。

在座的道友都知道,佛经有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加持,及佛陀开许结集与亲口宣说七类,而《般若摄颂》乃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在显宗的经典中它异常珍贵。在藏传佛教中,大家都很重视《般若摄颂》,有许多老修行人都把它与《文殊真实名经》和《普贤行愿品》列为日常课诵,而且法本也经常不离身体。但现在部分年轻修行人好像并没这么重视,当然也有一部分非常重视,在学院中就有很多法师经常讲《般若摄颂》的课。可能这与法王的传承有关,因为法王如意宝以前不但讲过《般若摄颂释》,还讲过《般若摄颂》的颂词,而且他老人家也日日念诵这部经典。前一段时间,我就用法王如意宝一辈子念诵的《般若摄颂》给大家作了加持。另外,通过这次翻译《般若摄颂释》,我对本经的信心又增上了许多,相信大家在学习之后,也一定能对本经及般若法门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本来我想今年传讲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因为,虽然与《现观庄严论》相关的其他内容已经讲了一部分2,但该论的颂词并没有讲,所以有这个想法。那为什么要改讲《般若摄颂》呢?一方面它们的内容是一致的,因为历代印藏高僧大德,像陈那论师、善宝论师等,都有将二者结合、对照而作的注疏或讲义。另一方面,并未见讲闻《现观庄严论》等同讲闻所有《般若经》的说法,而讲闻《般若摄颂》却有如是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说:讲闻此经有讲闻所有般若的功德。再加上人生无常,对听者、讲者来讲何时出现 无常都很难说,而在短暂的人生中,讲闻此经的机缘又极为难得,所以从功德的角度我决定先讲此经。

当然这也与年龄有关。在年轻的时候,自己对因明、诗学、文学和历史很有兴趣,因为当时自己很想成为因明辩论高手,以及成为擅长写诗作词与博通古今中外历史的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现在的我只会选择功德最大、对来世最有利且能令相续得到最大改变的法门,而对诗学、文法等却没太大的兴趣。或许个别道友也会有我这样的心态,因为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活着的时间不会太长。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才想每周都给大家讲一点般若。

当然,除了小乘根机或对空性法门有邪见者之外,大乘根机或前世串习过空性的人,对般若都会生起欢喜心。而实执太强则很难度化。记得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时,有两位行为如法、戒律清净的比丘来亲近他,刚开始尊者为他们宣说有关律仪与人无我方面的教言,他们也有很大的兴趣。但当尊者讲解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观点时,他们却不敢再听下去,最后捂着耳朵恐惧地离开了。阿底峡尊者很感叹地说:光是戒律清净和行为如法也不能成佛,要想成佛就一定要有摧毁一切实执的空性见解,也即需要智慧波罗蜜多。由此可见,光是在行为上受持、口念佛号、表面做点善事,也不可能断除相续中的实执种子;因为这必须依靠般若的金刚智慧才能无余拔除,否则很难摆脱轮回。而想拥有闻受般若的好机缘,也要依赖宿世植下的福报。若无福报,其他因缘再怎么样聚集,也不可能听闻到这样殊胜的空性法门。

若能通达空性,其功德不可思议。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世间功德最大者有三:第一、发无上菩提心;第二、宣说大乘佛法;第三、观修空性。按《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的教义,这三者当中,观修空性的功德远远超过前两者。《宗镜录》云:“如有颂言:若人持正法,及发菩提心,不如解于空,十六分之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为哪怕闻思修行其中一个偈颂,也能断除轮回的根本。《现观庄严论》云:“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就像孩子源于母亲一样,所有圣者的根本因就是般若佛母,也即佛、菩萨、声闻、缘觉皆依般若空性而生。若想永远是凡夫那就另当别论,若想真正跨入圣者的行列,般若则不可缺少。而得地菩萨也需要般若佛母的孕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可见能与般若结上善缘,这也极为难得。所以大家皆应对空性产生兴趣,因为有了兴趣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可能。

对于此次传讲般若我有个要求:凡是这次听闻空性法门的人,都要发愿法本不离身体。当然像《系解脱》那样戴在身上也不太可能,因为这很不方便。但你不管到哪里,《般若摄颂》的法本都应带在身边,我想力气再小的人也能轻易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般若摄颂》云:“春季好时树叶落,枝不久生叶花果,谁手中得此般若,不久获证佛菩提。”佛陀是这样说的:在春季的大好时节,当某种树木凋萎的陈叶更换而落到地上时,人们就会知道树枝不久将新生出绿叶与花果;同样,作为行者,谁的手中得到了此般若波罗蜜多,他过不了多久就会获证诸佛的菩提。大家都知道,二转般若法轮全是了义法,并非引导某种根机的众生而作的方便之说;所以依靠它的加持,与之结缘的众生在很快的时间中就能获得解脱。但最关键的是,我们一定要对佛语诚信不疑。所以,即使不懂里面的内容,在临死之前法本也应经常带在身边。其具体要求则与出家人不离三衣的要求差不多,即不管住在哪里,都应将法本供在佛堂当中或放在净处,而须在别处过夜时则应随身携带。我想只要有心,这样的习惯大家都能逐渐养成。

這次我並不要求大家每天都讀誦,因為這很難做到。以前我講《金剛經》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發願每天念一遍。但後來有些人因為特別懈怠而沒有讀,有些人則因每天都為三寶和眾生的事業特別忙而沒有讀……但發了願做不到也不行,所以這次我要求比較低,只要有正知正念的人都能做到。(待续)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4.2.2014 07:18:11 | 只看该作者
即使我們不懂般若的法義,但只要能將法本帶在身邊,諸魔外道就不可能傷害我們。現在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經常在包裡放一把刀,我覺得這樣的兵器最好不要帶上。作為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用刀來維護自己,或者殺害別人,這是非常慚愧的事。其實,如果我們能經常帶著般若法本,那除了前世真正造下了必須以生命償還的業之外,一切暫時的違緣都能遣除。為什麼呢?因為有般若的地方就能得到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與保護。《般若經》云:「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養佛,當供養般若。」因此,我們想供養諸佛菩薩,或者自己想成為人天應供處,就一定要攜帶般若經。可見以般若的威力來攝伏一切無比殊勝,這也是智者的選擇。而我們能值遇這樣殊勝的般若法門,也應無比高興。

以前上師如意寶為弟眾講《般若攝頌》,有一天他老人家說:「今天早上我對妹妹說,雖然我們現在身體都不太好,但我們都應生起歡喜心。因為遇到這麼殊勝的般若法門,前途肯定都是解脫,除此之外的去處絕對不會有。所以能在臨死之前講這麼殊勝的法,我心中很是歡欣。」法王圓寂以後,道友們作的《備忘錄》裡面,就有當時上師所講的這段話。的確,《般若攝頌》中的很多頌詞都能讓我們生起歡喜心。但這種歡喜並非聽歌星唱歌或看明星表演而生起來的歡喜所能比擬,因為那樣的歡喜毫無意義。

在座的人都知道,在世間中,一個迷迷茫茫的人來到舞台上,以他的舞蹈和歌聲就能讓很多人歡騰起來,這在電視中經常看得到。雖然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快樂,但我覺得這種快樂帶有刺激性和迷茫性,它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其歡喜的因只是一種表情或非常刺耳的聲音等。而緣般若空性生起歡樂則與之完全不相同,因為這對今生來世都能帶來極大的利益。《般若經》云:猶如孕婦懷胎足月臨產時,陣痛是即將分娩的徵兆;同樣,有緣者聽聞宣說如來智慧的般若法門後,生起歡喜之情與希求之心,那麼此人將迅速證得大菩提。所以大家皆應生起歡喜心,因為聽聞到般若法門就說明解脫有希望了。就像處於水中但被魚鉤已經鉤著的魚一樣,很快的時間牠就會被拉到岸邊;同樣的道理,既然我們已經遇到了般若法門,那在輪迴中就不會流轉很長時間,所以大家皆應對般若法門生起信心。

很多人都清楚,無論我們修加行時擺供桌也好,或者是平時布置佛堂,很多論典都要求,要陳設一尊釋迦牟尼佛的像、一本《般若攝頌》和一座佛塔,以這三者作為三寶所依,代表佛法僧三寶。以前很多噶當派的大德都說,任何一個人的屋子、帳篷或茅棚裡,只要擺著《般若攝頌》、佛塔和佛像,這個地方就變成了經堂。現在很多人在幾十年中辛辛苦苦掙錢買房子,如果房子裡有這些三寶所依,那就等於在這麼多年中建造了一座經堂。若心裡能這樣想,我覺得辛苦也值得,否則就沒太大的意義,因為家與人都是無常不實且不可依恃之法。

的確,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對自他都應該有利益。若能以般若與自他結下善緣,則非常有意義。如果聽受其他經典為主,輕視般若,這也是一種魔業。雖然聽受其他經典和論典有很大功德,但跟般若法門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般若攝頌》中說: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如果這個放下來,而去希求其他的法,那就像一個人在找到大象後,還去尋找大象的腳印一樣荒唐;也像一個人在得到美味佳餚後,為了吃得更好而去尋找其他低劣的食品一樣愚癡。所以大家皆應重視一切佛經的精華──般若。(待续)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6.2.2014 02:21:39 | 只看该作者
其實,藏傳佛教最高的密法──大圓滿和大手印所講的內容也是般若的甚深意義。因為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蓮花生大士、全知無垢光尊者、全知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傳講最高的密法時,都要引用《般若經》、《現觀莊嚴論》和中觀論典來加以說明。而以《金剛經》立宗的禪宗又與最高密法的境界非常接近,因為在禪宗的公案中,很多弟子都通過上師的表示法獲得了證悟。所以我認為,般若的意義跟密宗所宣講的光明智慧的含義完全相同。故一切希求解脫者的相續中,皆應生起般若的智慧。

而聽受這樣的經典也是大家的福分,因為只要能如理如法地聽聞,以前所造的許許多多惡業皆可通過聽經而遣除。關於聽聞般若的功德,我以前在講《金剛經》時也講過這樣一則公案:宋朝有個姓朱的人,他平時很傲慢,也不信佛教。有一次路過寺院的時候,佛印禪師正在講《金剛經》,他在旁邊聽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偈頌。之後他萌生修學之心,但一直沒時間真實修持。後來他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夢中雲遊到一個地方,當時他進入一間廚房,裡面有五個人正在喝湯,他也準備去喝。但有個人勸他說:你是聽過佛法的人,不能喝這個湯,聽了這話他就沒有喝。醒來之後,因為這個夢很特殊,他心裡有點不安,於是就到外面去散步。在散步的時候,正好進入夢中顯現的地方,於是他沿著夢裡經過的路向前走。經過一條小街之後,他見到了夢中的房子,於是他便進入那間廚房。這時一隻母狗正好生了六隻小狗,其中一隻已經死了。他一下子醒悟過來,知道若不是聽受《金剛經》這一個偈子,自己肯定已經墮入旁生當中。從此之後,他對《金剛經》(也稱《般若三百頌》)生起極大的信心,有生之年一直修持。到89歲那年,他把所有朋友全部召集起來說:我要離開世間。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後來他說:「八十九年朱公,兩手劈破虛空,腳踏浮雲粉碎,立化菩提樹東。」說完此偈後他便虹化而去,故漢傳佛教中也有虹身成就。可見僅憑聽聞般若的功德,也可免墮惡趣。

此次傳講《般若攝頌》,我是發了清淨的心,毫無名聞利養的希求,也即並不希望在講法後能得到供養、名聲和地位。所以,凡是與此次傳法結緣的眾生,都能得到利益。雖然所獲利益的大小取決於自己的信心,也跟前世的因緣有關,但總的來講,對聽聞者的相續肯定有利益。因為不但我們的傳承極為清淨,而且本經的教義也極其殊勝。

在漢傳佛教中,以前《般若攝頌》並未得到廣弘。雖然宋朝時法賢譯師作了翻譯,但根據史料來看,好像並沒有人講,也未留下注疏。但在藏傳佛教中,《般若攝頌》卻弘揚得非常廣,很多格魯、噶舉、寧瑪的寺院都在學習。所以我也希望通過這次因緣,能讓這一代和下一代的漢地有緣眾生皆能了知《般若攝頌》。可能大家也清楚,《般若攝頌》是廣、中、略三大般若的總結;在藏文中,《般若經》有十二大函,其精華要義就是《般若攝頌》,當然再簡略就是《心經》。可見,學習本經非常有必要。

通過此次學習《般若攝頌》,我想很多人都有可能開悟,因為前世因緣好一點的,通過讀誦《般若經》即可開悟。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相當多,像阿瓊堪布,他在17歲就讀了一遍《大般若》(指《廣般若》),當讀至「以幻對幻起執著」一句時,便對般若的深義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在一個冬天中,入定時便安住於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出定時則始終處於如夢如幻的境界當中。在遣除人我執與法我執後,他對空性法門的定解也越來越深,從此之後對世間萬法都斷除了貪執。而我們要讀《大般若》,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時間,恐怕對大多數道友來講,這還是比較困難。但我們可以讀讀《般若攝頌》,看能不能從中找到你最喜歡的詞句來頓然開悟?對有因緣的人來講,的確也有這個可能。

據《太虛大師自述悟道因緣》記載:他剛出家的時候,完全是為了獲得神通,而且當時對仙道和佛道都分不清楚。學習《妙法蓮華經》後,才知外道與內道的差別,後來他還進一步地學習了《楞嚴經》等經論。去藏經樓閱藏時,他在一段時間中喜歡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詩文集與經論等。後來一位老和尚告訴他:你這樣東翻西找不合理,讀經應從頭依次看到尾。於是他便依序從《大般若經》第一行開始一字一句地讀。當讀至《大般若經》中「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過於涅槃者,亦不可得」時,(這一句在《虛幻休息》中有引用,上師如意寶也經常引用。)身心全都變了,完全處於般若空性的境界中,而且二三十天始終不離這樣的境界。從此以後,他便遠離世間的執著,並最終成為對弘法利生作出卓越貢獻的一代高僧。(待续)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9.2.2014 03:17:32 | 只看该作者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無論我們讀任何一部經論,都應深解其義,而不能像藏地某些經懺師那樣,對意義一點都不考慮,隨隨便便讀過就可以了。漢地有些念經的人也是這樣,對經文的意義一點都不關心,其實這並不是很好,而應了解所讀經典的意義。若能這樣,那很有可能在無意中就開悟了。記得來果禪師也是讀《心經》至「無智亦無得」而有所省悟。在佛教歷史上,很多修行人都因讀《涅槃經》、《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而在心相續中頓然現前了證悟。當然,這種證悟也只是認識了一切萬法的無為本體,並非原來不存在的東西現在重新獲得。

當然開悟的因緣並不相同,有些因為讀經而開悟,有些則以其他因緣現前證悟。記得虛雲老和尚在56歲時帶病在高旻寺打禪七,後因別人將開水倒在手上,致使杯子掉落地上,依靠杯碎的聲音虛老在顯現上開悟,並述悟道之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作歇)。」表面上看,茶杯摔碎了很可惜,但依靠這個聲音,虛老將無為法的虛空在內的萬法全都粉碎了,狂亂的心也當即息滅,從而安住在本來的境界中。若是平凡人,可能會說:你眼睛瞎了,怎麼不看清楚,水倒在手上多燙!但老和尚不但沒有這樣說,反而陳白:非常幸運,通過這次生病等因緣,讓我已經悟道了!雖然如此,但這也是長期熏修般若的結果。

還記得在《補續高僧傳》中有一位自回禪師,(所謂《續高僧傳》,則指繼《高僧傳》後,記載高僧事蹟的歷史文獻,其中載有很多古德悟道的經歷。以前,我很想將部分漢傳佛教高僧大德悟道的精彩故事譯成藏文,但一直沒有時間。)他是東川合州人,雖然不認識字,但很仰慕空宗,後來在景德寺出家為僧。因世代皆為石匠,故他出家後也手不釋錘鑿地為寺院雕刻,且按禪宗的方法用功修行。一次,他遇到一塊特別堅硬的石頭,於是他用錘使勁地敲,此時火光迸射,(對於刻石頭,我也有一些經驗。如果石頭是藍色的,或者是特別硬的石頭,那刻的時候就會散射火花。)當下他的心就獲得開悟,於是口述悟道偈:「用盡功夫,渾無巴鼻,火光迸散,元在這裏。」意思是說,他用盡了功夫,在全然沒有巴鼻的狀態下出現火光,此時他便認識到了心的本性──原來心的本性就住在這個地方。

可見,有時候心很容易開悟。也許電燈泡「啪」的一聲,所有的妄心全都沒有了;也許停電的時候,心性光明馬上就顯現出來……在藏傳佛教中,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像麥彭仁波切和頂果欽哲仁波切,看過相關傳記的人都清楚,他們也是在一種非常偶然的機會下開悟的。拿華智仁波切來說,他也是在所謂的「老狗」的聲音中認識了心的本性。所以對有信心的人來說,在一句上師的批評話語中,也有可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長久流浪的心也會從此找回來。作為佛教徒,廣聞博學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認識自己心的本性更為重要,而這必須仰仗般若之力。

我之所以這樣不厭其煩地講《般若攝頌》及般若法門的功德,就是為了讓大家對般若法門及本經產生信心。因為有了信心,我們才願意去實際行持,若沒有信心,就不會去聽聞;即使聽了,也不願意去思維和修行,所以大家一定要先了知功德。就像商人,他首先會考慮做這樣的生意有沒有利潤,如果有他願意去做,如果沒有就不會去做。所以在聞思修行本法之前,大家一定要先了知它的功德,這非常重要。(待续)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3.2014 06:27: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以前也講過,不管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很多大乘經典的功德都不可思議。如藏文《大乘密嚴經》中說:誰能讀誦或攜帶此經,即使造了五無間罪也能清淨,而且此人也真實成了佛塔。《三摩地王經》(即《月燈三昧經》)云:「既出家已,於此三昧廣能聽受、讀誦、憶持、分別其義、修行相應,以此善根於二億劫不墮惡道。」《妙法蓮華經》亦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大乘寶王經》也說:「若有人能常時但念此經名號,是人速得解脫輪迴之苦,遠離老死憂悲苦惱。」……所以大家與其做一些無聊的事情、說一些無聊的話,還不如讀誦大乘經典。真的,每當我翻閱藏文的《大藏經》時,什麼事情都忘了,身心也為讀經的功德所震撼。而我們的人身如水泡一樣,什麼時候滅也不知道,所以在死亡之前還是要多讀大乘經典,尤其是一切佛經的精華──《般若經》。若能讀誦,則很有可能開悟;即使沒有開悟,對相續也有很大的利益。

以前我跟大家也講過,有一位比丘天天都要讀《般若攝頌》。在他的屋簷下住有一隻燕子,有時候這隻燕子在比丘剛開始念經時就飛走了,有時候讀到中間才飛走,有時候整個《般若攝頌》讀完了才飛走。可能這位比丘跟我們有些道友一樣,有時起床早一些,有時起床晚一些。也許是燕子有時起來得早一些,有時起來得晚一些。但不管怎麼樣,燕子在比丘前圓滿獲得了《般若攝頌》的傳承(意科喇嘛的《修行記要》中也這樣講)。因為圓滿聽受本經的緣故,這隻燕子在死後就變成一個人,從小就能朗朗讀誦《般若攝頌》。可見,哪怕是旁生,若能聽完本經的傳承,也能獲得極大的利益。而我們現在是有信心、有智慧的人,若能認真聽受,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正因為般若的功德非常大,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在接近涅槃時對阿難尊者說:「即使你把我所講的法全都忘失了,般若的隻言片語也絕不能忘,當以對如來知恩報恩之心,受持此般若、切莫失毀。這一點理應銘記於心!」在藏傳佛教中,很多《現觀莊嚴論》的注釋在最後都要引用佛陀這句金剛語,以讓大家認真修學、弘揚佛陀所有浩瀚如海經典的精華──般若。當然,在座發大乘菩提心的道友都有這個責任,因為我們都是佛陀事業的繼承者,或承擔如來家業的人。既然如此,若我們對般若既沒有好好地聞,也沒有好好地思和修,對其他法卻非常投入,那來到人間也沒有多大的意義。相信大家只要能根據佛教經論的教證來思維,就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大家在聽受般若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歡喜、恭敬之心如理如法地諦聽。若能如此,即使因前世沒有聞思的原因,今生比較愚笨──不能完全領悟所講一切空性的真義,但對你的相續肯定會有非常大的利益。(完)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0.11.2024 05:1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