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錄自《三主要道論》淺釋 宗喀巴大師 造頌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www.buddhajnana.org/subje ... ;aID=376&show=a
(三)無二慧,分為兩個方面:1、需要生起無二慧的理由;2、認識正見。
1、需要生起無二慧之理由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三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不具有證悟無我實相的智慧,即使修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也不能斷除三有的根本我執,因此應當精勤通達緣起法。
由我執而引生貪瞋癡等煩惱,由煩惱而造業,由業而有三有的受生,因此,三有的根本是我執。但是我執僅僅依靠出離心和菩提心能不能斷除呢?不能斷除。因為我執是緣五蘊執著有實有的補特伽羅人我,如果不能現見五蘊本來無我,那這種執蘊為我的耽著始終無法消除;從法我執來看,法我執是執著法有自性,這也唯有依靠通達法無我的智慧才能從根本上對治。
《四百論》云:“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以智慧現見無我時,能從根本上消滅三有的種子,相反,如果沒有斷除耽著人我和法我的習氣,即使暫時以禪定、慈悲、持戒等方法得以壓制,但終究還是會再次生起。因此,為了斷除實執,獲得涅槃,應當精勤通達緣起法,了達了萬法都是觀待因緣而生,就會通達諸法本來無自性。
《般若經》中說:聲聞、獨覺、佛果三種菩提,都要依靠空性獲得。《大智度論》中也說,修行人不見般若則被束縛,若見般若則得解脫,並說,諸佛、菩薩、聲聞獨覺的解脫涅槃道都是由般若而獲得。《金剛經》說,一切諸佛的無上菩提都是由金剛般若經而出生。《心經》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所以,般若是出生諸佛之母,是一切四聖之母。而且,六度的前五度沒有以般若攝持,則如盲人般不能到達彼岸,甚至連波羅蜜的名稱也不能獲得,只能稱為布施而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等。
智慧極其重要,比如離開嚮導的盲人,連道路都不知道,怎麼能進入城市,同樣布施乃至禪定的前五度,沒有智慧如同無眼,不能證得菩提。
經中說:“沒有破暗的智慧光明,不能成就清淨戒律,大多數因為沒有智慧而導致戒律不清淨。”又說:“內心不勤修智慧,此人的戒律不可能清淨。”而且,不生起智慧光明,終究不能滅除愚癡黑暗,慧光若發,無明黑暗便會遣除,因此應當隨自己能力精勤地修習智慧。
2、認識正見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就是從名言角度來講,見到因果規律遍及輪迴和涅槃的一切法,絲毫不會錯亂,也就是,在能取所取尚未消於法界之時,善惡因果都是無欺存在的,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是從勝義來說,目前我們錯亂的根識所緣的一切色法、聲音等等,只是一種錯覺的假相,在真實的境界中並不存在。也就是,以我們的眼耳等根識所見、所聞、所執取的一切境界,其本體本來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法界,這樣的境界已經現前的人,就是已經趣入了佛陀歡喜的大道。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
這一頌是講見解沒有究竟的情況。
如果還沒有把“世俗中緣起現相不空”和“勝義中遠離一切承許”這兩者統一起來,還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境界,這時還沒有通達佛的真實密意。
“無欺緣起之顯現”,就是在世俗中有真實的緣起法的顯現,善惡因果絲毫也不會錯亂。“遠離所許之空性”,就是真實中,本來是遠離一切承許的大空性,因也沒有,果也沒有。
實際上,“有因果”和無因果是一個,也就是在世俗的錯覺面前有因果以及它的作用,但是勝義中卻沒有因果。比如我們的眼根看到一個杯子,而以精密的物理儀器探測,並沒有杯子,只是基本粒子而已。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杯子和實際沒有杯子,並不是兩種相對獨立的狀態。如果執著有杯子,而不承認它實際是基本粒子,或者認為只是基本粒子的組合,就不承認眼識的錯覺前有杯子,這兩個觀點都有失偏頗,都不完善。
一旦無有輪番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這一頌是講見解已經究竟的量。
如果到達現和空不需要輪番,在現見輪迴無欺因果規律的同時,就已斷除了所有的執著相,即在有因果的同時,就是大空性,這時見解已經圓滿。
什麼叫做“輪番”呢?就是見到有因果緣起的時候,沒有見到空性,見到空性的時候,沒有因果顯現。也就是,在還未通達現空無別這種究竟境界的凡夫分別心前,顯現和空性這兩者無法同時存在,只能以輪番交替的方式來認識。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為邊執見所奪。
“以現除有邊”,就是見到顯現時就見到它本來完全是假的、是虛幻的,從而斷除了有邊的執著。這樣就改變了過去有偏頗的認識,原先以為根識前的顯現都是實在的,永遠保持它的自性,這實際是墮入了有邊。
“以空除無邊”,即了知萬法雖然本來就是虛幻,但在根識前,還是可以無欺地顯現,眼睛可以看,心識可以感覺,這是以空遣除無邊,改變了原先以為空是一種單空的偏於無邊的認識。
這樣了知緣起就是空性,兩者根本分不開後,自己的智慧就永遠不會被邊見奪去。
這次對無二慧只是作了粗淺的解釋,般若空性很高深,也很有價值,重要的中觀論典有龍樹菩薩的《中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聖天菩薩的《中觀四百論》、寂天菩薩的《入行論.智慧品》、靜命菩薩的《中觀莊嚴論》等等,對這些大論典應該發願深入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