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感世界] 黄鑫:好爱情里可以有穷字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2.2015 10:2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如果家境贫富有差别,穷的那个,是否要放弃?

在物质一手遮天,房子车子成为婚姻必要条件的今天,相爱容易,结婚不易。“穷爱之人”与其到了最后“挥慧剑斩情丝”,还不如早早地“挥剑自宫”,让一颗爱你的心,尽快收起真感情。前几天我看到的一篇文章,一个穷男生写自己跟全心全意爱他的女友分手的故事,就说了类似的想法。

他的家境贫寒,但是高考成绩全县第一,爷爷说这就是状元啊,坚持要为他摆酒请客。贫穷的家庭,终于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他到城里上学,非常地自卑,因为要费劲心血去练普通话、补英语,上课考试之余,还要拼命去赚钱。为了赚钱,他什么活儿都干,因为父亲听说他可以做家教赚钱时,第一次冲他发了火,觉得他不知道寄钱回家,孝敬老人,给弟妹交学费。所以他赚到的钱,一半自己交学费,一半给家人用。在家乡,他被乡亲们说起来都很神化:多么有出息!

没人知道他的苦,除了她——家境优越的小学妹,时髦漂亮的城市女子,比任何人对他都要好。两人相爱同居了。她带他回家见父母。她家住在高档复式房子里,装修豪华。他身上破旧的衬衫,跟她豪华的家俬完全不般配。她的父亲问他:“你能让我女儿不吃一点苦,不受一点委屈吗?”他没有回答。
2#
 楼主| 发表于 13.2.2015 10:24:47 | 只看该作者
但是,从此,他有了分手的念头。一天天地疏远她,逼她学英语。等她通过留学考试后,他对她说:“我们分手吧。穷男生不该有爱情。我不忍心你跟我一起吃苦,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不能尽情享受人生……”

文章最后,他道出藏在心里没有对她说的话:“十年之后,我会去找你,你幸福的话,我不打扰你,你要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那么,让我再说一次我爱你。”

他深爱“富女友”,但是因为穷,所以要分手。要等十年之后,再续前缘。十年很长啊,两人就算相逢,还能再相爱吗?

他说:不忍心你跟我一起吃苦,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不能尽情享受人生。试问,一个女人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没有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是否已经空度了韶华?而一个男人,放着现成的爱情,有花堪折不去折,却待花落空折枝,要等十年之后,去干什么呢?

“穷男生”分手的真正原因,并非贫穷。在意识层面“我穷”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潜意识情结,才是促使他与“富女友”分手的真切动力。

在“穷男生”的身上,有着典型的“拯救者情结”。一个贫穷的家庭出了状元,所谓“金榜题名”,他的爷爷坚持要摆酒庆祝,那个时刻,是他自幼以来人生成功体验的最高峰。他化身为家庭的“拯救者”,全家人都指望借助于他的成功,摆脱贫穷的生活。他果然不负重望,在城里赚钱,把一半寄给家里。导致乡亲们说起他来,都很光辉“神”化。这种被看成“神”的感觉,令人愉快。

在家乡“神”一般的“拯救者”,与在城里人面前自卑的“穷学生”,形成了他自我形象的两级分裂。而当进入女友高档豪华的家中,“穷男生”在城里人面前的自卑,更加鲜明了。

深深的自卑以及由自卑而来的羞愧,带给他的是不愉快的内心体验。本质上,人都喜欢选择让自己愉快的体验,远离让自己不快的体验。所以当女友的父亲问他,怎样让自己的女儿不吃苦受委屈时,他知道十年之内竭尽全力,都达不到女友父亲的及格线。他会不断获得自卑羞愧的不愉快体验,而不是做“拯救者”的愉快体验。

要做“拯救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所以他说十年后,“你要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那么,让我再说一次我爱你。”女友假如与他分手十年,还没找到合适的伴侣,无疑是一个情感生活失败的女人,那个时候,他可以做一个英雄救美的“拯救者”了。

如果问“穷男生”爱他的女友吗?答案是:爱。然而,他内心更爱的,是他赋予自我的“拯救者”形象。

越是自卑的人,越爱幻想自己有“神化”或者“超人”的形象,拯救他人,拯救世界。让所有轻视忽视他的人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匍匐在地,仰视光辉高大的另一个他——超级“拯救者”。

“穷男生”越是在城里人,在女友高档豪华的家里感受到自卑,也就越放不下他的“拯救者”形象。他说“穷男生不该有爱情”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自卑的我,只有在光辉高大作为拯救者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才能承接你的爱情。如果我在你的家庭感受到的只是自卑,那么我情愿放弃你,放弃我们的爱情。”

人在爱情中获得的并不都是美妙感受,尤其在家境不对等的二人之间,一方会经历强烈的自卑,唤起强大的负面情绪。爱情能否走下去,要看他内心化解情绪的能力。在故乡做“神”的感觉固然好,但故乡是回不去的,而异乡城市的生活,却必须以现实的姿态去面对。经过百般痛苦的折磨,才能最终收获爱情的圆满。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姐夫。

姐夫和姐姐以当时的标准看来,家境上有些差距。姐夫从外地来省城的医科大学念书,姐姐是城里的学妹。父亲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们的婚事,怕姐姐嫁给姐夫吃苦。但是姐夫不放弃,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马上请求他的父母来提亲。自然被拒绝。姐姐说等着,我去找你。姐夫每天下班后,去火车站转一圈,希望能恰好接到姐姐。后来,姐姐抛下一切,去找姐夫,二人领证结婚。

父亲不愿认可这个婚姻。所以两年后,姐夫又考上研究生,回到了省城,并在大学留校执教,姐姐也调动工作,跟了回来,还生下聪明漂亮的外甥女。可是,父亲还是不祝福他们的婚姻。因为,姐姐投奔爱情的时候,放弃了那个年代必须的大学毕业分配指标,所以回到省城,进不了事业单位,只能在企业当编外员工。姐姐赶上了企业倒闭潮,她呆一家企业,倒闭一家企业,她总在“找工作——有工作——失业了”的循环中。父亲难免因此责备姐夫,没有照顾好姐姐。

姐夫又加把劲考上了博士,不过换来的,是父亲更多的不满,“你越来越高大上,我女儿却失业在家……”

姐夫继续奋战,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上世卫组织的留学名额,出国去了澳大利亚。回国后,办妥全家移民的手续,要带姐姐和外甥女出国生活。这时,父亲对姐夫的反对,到了最“墙裂”,因为生怕姐夫出国甩了姐姐,女儿离得远,当爹的要帮也帮不上了。

姐姐姐夫出国若干年后,工作稳定,买了房子,接父母出国小住。直到这个时候,经过长时期地观察,有一天,我的父亲暗地里对我的母亲说:“女婿没啥变化呀,还对咱闺女那么好。”这时,外甥女都二十岁了!父亲终于彻底认可了姐夫。

姐夫在老丈人的一贯反对下,没有放弃爱情,而是一次次不断地努力,终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征服了老丈人,成就了美满幸福的婚姻。

“穷男生”赢得老丈人认可的感觉,肯定没有当“救世主”的感觉爽。姐夫对姐姐的爱,不仅体现在他作为一个给予者,内心愉快得要“爆表”时,更体现在他给予不了,甚至在物质上“拖累”姐姐时,能够承受住自我内心的难受,不离不弃,持续努力,实现一个男人对女人爱的承诺。



前些时候,姐姐给我打电话,说她下班回家,开车发生了小事故,处理之后,继续开车回家。突然,看到马路上一个人在奔跑,仔细一看,原来是姐夫。姐姐叫住姐夫,问发生了什么事?姐夫说:都过点了,你还没回家,我担心你出事。

姐姐在电话那头呵呵地笑,说:“傻老头,跑什么……”我问她有否后悔这些年跟了姐夫,吃苦受累,在最美好的年华,不能尽情享受人生?

姐姐说:我一直在享受人生。什么时候都很快乐。

听到姐姐的回答,我懂了,有爱情就是享受人生,感到快乐才是最好的年华!

在“穷男生不该有爱情”这句话里,还包含了“穷男生”要把赚到的钱尽量多地寄回家里,否则他对家乡亲人,会有深深的内疚感。他不能尽量多地投入到自己的婚姻家庭中,让相爱的女人过上与收入相匹配的物质生活,心里也内疚。不寄钱回家内疚,寄钱回家也内疚,左也内疚右也内疚,在内疚的两难处境中,“穷男生”最后选择了分手。

中国人重物质轻精神,我们总以为给家人支持,就等于给钱。不给钱,其他支持都是虚的,骗人的一样。表面上说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财富,而实际上,只计较金钱给予的多寡。我们很少关注家人之间的爱与陪伴,每个人独立成长的人格,这些更让家人受益,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给钱,似乎是“穷男生”帮助家人的惟一路径,也是最直截了当的途径。但在有些时候,不劳而获的金钱,只会助长人的贪婪与懒惰,养出一批永远等你救济,大事小情都来找你要钱的“亲戚”,而不是自强不息,懂得奋斗的社会栋梁。

姐夫的弟弟妹妹都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妹妹还在公务员考试中考了全市第一,没有任何背景后台,做了公务员。她说:“我哥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我也要靠自己奋斗。”弟弟妹妹从哥哥身上看到的,是自我奋斗的精神;从哥哥那里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正能量,而不是简单的金钱给予。

与爱人分手不是解决“穷男生”内疚的最佳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甚至搞反了方向。

他们往往与爱人在物质生活上节俭寒酸,靠精神生活维系情感;而对家人又过度强调物质给予,忽视精神上的无价馈赠。要知道,有智慧的给予才叫帮助,否则只能叫滥情。

如果,他们把赚到的钱,尽量用于改善与爱人在一起的物质生活,而对于家乡亲戚,除非遇到危机生命的重大情况,否则适度给予即可。那么,物质生活能穷到哪里?又何谈“穷男生不该有爱情”呢?

当一个男人流着眼泪说:曾经有份真挚的感情,放在我的面前,但我不知道珍惜。当因为他的放弃,一个真心爱他的女人,在最好的年华里,失去了爱情时,我们说,贫穷不是分手的原因,贫穷背后的内心感受,才是考验男人气度,决定他能分手还是能相爱的深层原因。

穷男生不是不该有爱情,穷男生是不能辜负好好的爱情呵!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3.2.2015 10:24:57 | 只看该作者
黄鑫,南京大学毕业,作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有心理治疗小说《白骨波罗蜜》《草人》,正在发表的《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居于豆瓣心理专栏订阅量首位。

本文刊于豆瓣阅读心理专栏《爱与亲密的成长自疗课》

http://read.douban.com/column/12530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2.11.2024 10:5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