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镜人”的真面目
人在熟睡的时候,如果忽然听到吵闹声,乍听之下无法分辨那是什么,只知道外境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就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知道有变化和想弄清楚,二者都是末那识的功能。然后我们就会清醒过来,终于能够辨别:「噢!那是婴儿的哭声。」──这是耳识和意识的功能。然后他才会决定,要起床处理,还是继续睡觉。
末那识就像是一个坐在密闭独立屋内的警卫,屋子有毛玻璃窗户和监视器。毛玻璃可以看到外面,但是很不清楚(比喻末那识本身也能够观察五尘境),所以大部份要透过监视器(比喻意识和前五识)观察外面的动静。但监视器使用太久必须关掉休息(比喻意识和前五识在熟睡时中断),这个警卫还是会继续看着毛玻璃,要是发现有什么重大的变化,他就会重新打开监视器,看清楚是怎么回事。
末那识对自己的存在有强烈的执着,只有在断尽我执以后才无执着,在无余依涅盘时断灭;其他的时候祂都是随时保持清醒,不断的取舍境界,依赖并指挥其他七个识造作种种的善业、恶业,她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您要是想看清这个「藏镜人」的真面目,今晚不妨将闹钟拨到凌晨三点,观察自己在无想无梦当中是怎么醒过来的,如果您找到那个不休息而对五尘了别能力很差的东西,那就对了。之后,再观察祂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运作的。若能清楚的了知末那识,很快就会找到第八识。
一般所谓的证量,多半是指对清净本心的证量;但证量的原意,是指亲自体验的知识,所以说找到末那识也算证量──对末那识的证量。即使还没有明心,没有证得无漏慧,只要能观察到末那识起贪瞋的过程,运用这个智慧,也可以有效的化解贪瞋。
找到末那识之后,您就会知道,控制生命功能的应该不是末那识。如果是的话,自杀就不需要那么麻烦,直接叫心脏停掉就好了。末那识一向处处作主,想死而死不了,可见祂管不到生命的功能。
六祖惠能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妄心虽然有许多过失,但是我们不可能离开妄心来修行。因为前五识和第八识都是任运、无造作,只有六、七二识可用来修行。
末那识「恒缘现境」,比起意识的「审而不恒」,更适合用来贯彻修定意愿;而且祂能作主,所以可以生起取证法的决心。祂不休息,不因死亡、眠熟而断灭,所以可以使愿力贯串生生世世,不达成佛永不罢休。不过请大家注意,说末那识不因死亡而断灭,只是随顺世俗的说法。其实七转识(前五识、意识和末那识)都是念念生灭,由于速度极快,灭后生起的东西又和前一类似,勉强说祂还是同一个。
意识能够以符合真相的思惟,来转化末那识的执着;祂又能观察心识的活动,找到那个不生不灭、本来解脱的真心;所以刚开悟的人会这样说:「开悟的,不解脱;没有开悟的,本来解脱。」开悟的是妄心,刚开悟的人还没有办法断除贪瞋,所以不得不解脱;没有开悟的则是指真心,开悟这种事情和真心不相干,祂从来没有烦恼,本来就是解脱。
末那识有见分、自证分,又能够指挥其他七个识,使人觉得祂是真正的主人。祂真的是主人吗?如果是,为什么当造恶众生在地狱受极重纯苦的时候,末那识拼命的想离开地狱却办不到?又为什么我们决定要做的善事,总是受到恶习的左右,无法贯彻到底?由此可见,必然还有另一个东西决定业报和习气──这个是阿赖耶识。
知是菩提不会是菩提
从来没有一个朋友和我们如此的亲近,对我们的作用这么大,帮助我们完成一切的事业,但是我们却对「祂」不知不见,甚至将「祂」弃之如敝屣的。「祂」具足大修行人的体性,从来都不知道要抱怨,也不会向您表功。您知道「祂」是谁吗?──就是底下要说的第八识。
明明白白的第六识,作主的第七识,其实都及不上第八识。后者随时了知妄心的意向,无半点差池,是真正的了了常知,不像意识有时昏昧。第七识只能缘现有的境作主,而现有的境则是由第八识根据过去的业行所创造出来的,非第七识所能作主。何况,第七识的作主,往往是一种条件反射的惯性,这种惯性的形成,则是第八识的功能。因此第八识才是真正的主人,祂的功能,非意识思惟所能及,真正是不可思识!
阿赖耶识具备以下的体性,所以祂能够决定业报。第一,祂与妄心同时存在。第二,祂了知妄心的心行(否则祂无法纪录众生的业行)。第三,祂不受六尘的干扰(不然的话,祂一定会对苦乐产生反应;不能自在解脱,就无法忠实的实现果报)。第四,祂的本体永不断灭(如果祂会断灭的话,所纪录的业行就会毁坏,无法在千千万万劫之后,遇缘而呈现果报)。第五,祂所含藏的种子不停的流注变迁,所以有其性用,能被开悟的人所证验。
讲到这里,就不好懂了。因为我们对于不属于我和我所的清净本心,完全没有实际上的认知;用我们习惯的思惟方式,要想明白第八识,跟本是缘木求鱼。《圆觉经》说:「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这个真心一定要亲证,不能光谈理论。
《维摩诘经》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这是前述的第二和第三个体性。有的人就是参这两句而开悟的。笔者也建议大家参这二句,因为这两个体性极为具体,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想象,任何人都可以当下现观、现证,正是密意的所在。
如果您参究这二句,忽然间顿悟了,您所悟的是真心在动中的运作方式,至于真心在静中如何运作,您未必知道,解脱功德受用也未必现前。但是只要能承担得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惟整理和验证,不必多久就会像一只头上长角的老虎,一切未悟的众生都无法抵挡您锋利的问答。
前面说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阿赖耶识是遍一切处的。现象界的一切,既然都是从祂所生,那么从这些现象的起灭,自然可以见到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楞伽经》中大慧菩萨问佛:「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此处的「藏」是指如来藏,「业」则是指身心所显现的烦恼。大慧菩萨问:「从大海波浪的鼓动就可以看到不曾变化的水。同样的,观察烦恼的起灭也可以明白真心,为什么众生却无法明白呢?」应该是很简单的东西,大家却不明白。这是前述的第五个体性,下一回继续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