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践菩萨行的十波罗蜜多 —— 堪布卡塔仁波切开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6.3.2008 21:1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能发大慈悲心的行者,就能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弟子在上师或善知识前,发愿要度一切有情众生,这是一种戒。先前你只是生起慈悲心的心来对人而已,在此你的慈悲心已经十分广大,故你愿持守菩萨戒,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这即是觉悟之心――菩提心。    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个人就算发愿要持守菩萨戒、行菩萨道,也很难坚持下去,这就是因为慈悲心不够,譬如你有一个孩子,若你很爱你的孩子,那无论你是高兴、悲伤、快乐或失意,你都依然会爱他,这种坚持就是慈悲的力量,因此我们无法坚持菩萨行,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慈悲力。
    身为一个菩萨,必须行十波罗蜜多,以实践菩萨行。
    第一是“布施波罗蜜多”,这是指在物质上施予别人种种财物;在行为上,则竭尽所能地帮助别人;在言语上,给别人鼓励、忠告和建议;而在精神上,则怀着慈悲乐于助人的心情。只要能抱着一个喜悦的心,要做到这些是可能的。而我们若是感到很难做到这些善行,就代表我们自私的心态并未去除,自私会使布施之行变得很困难,但如果我们能以更开阔的心胸去品尝布施所带来的喜悦时,一切都变得容易了。在布施波罗蜜多中,特别强调无论我们作了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布施,心都应该安住于空性之中,不对所施之物、接受布施的人以及行布施的自己起任何念头,这即布施波罗蜜多。
    第二是“持戒波罗蜜多”,意指行者以戒律的持守来远离恶业的造作。当然你也会期望别人也能持戒,但一切都以自律为最重要。此外,要成就持戒波罗蜜多,必须先净除烦恼毒,再加以智慧和方便的修持。就像要洗碗,必需先把手洗干净一样。
    一个人无法恒久地持守戒律,就是因为没有以空性的观念来持戒。修行人若没有空性的观念,就算他已持守了很久的戒律,积了很多的功德,一切仍很容易被烦恼毒所摧毁,因此空性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多”,如果你已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之后,则忍辱就变得很简单了。以对一切众生慈悲的心,处处为别人着想,那么过去难以忍受的事,难以咽下的那口气,现在都变得没什么了。而如果你能以空性、无所住的心来修忍辱,那就没有“谁”在忍辱,也没有“谁”让你得去忍,更没有什么“辱”好忍了,你能将心安住于空性之中,即是忍辱波罗蜜多。
    最严重的过失就是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之后,心中还充满了仇恨、怒气,这完全违背了菩萨的誓愿。
    第四是“精进波罗蜜多”,能发出真正的菩提心,并完全了解菩提心的种种利益,便能实践各种利他的善行,过去一切为了保卫“自我”所做的一切损人的恶行便毫无意义了,现在我们的一切作为都是非常有意义、有益处的,并有极大的喜悦,因此我们自然能十分精进了,因为既然你已发愿持守菩萨戒,便应利益无量的众生,但如果你只说不做的话,那事实上便破戒了,持守菩萨戒、行菩萨道,必须以大精进为之。
    同样的,精进波罗蜜多亦必须以空性来修持,对于一切所作所为,一切辛劳努力,都不起执着之念,这即是精进波罗蜜多。
    总之,一切修持都应依智慧和方便,智慧即是空性,而方便即是慈悲。
    第五是“禅定波罗蜜多”,在此我们谈到“止”的修持。
    止可分“世俗的止”和“胜义的止”两种。
    “世俗的止”是指你在修“止”的时候,非常执着那种宁静的感觉,你修止也只是为了感受那份平静而已;而“胜义的止”则指对这平静毫无染执,而不断超越,直向“观”的境界。
    以大精进来修“胜义的止”,亦能成就至第六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则能圆满任何一个波罗蜜多的修持。
    第七是“善巧方便波罗蜜多”。前面六种波罗蜜多都已具足后,则无论你做什么,因为你十分精通于善巧方便,对于各种法门十分精通,因此你决不会犯错,你的一切作为都能十分有效、有益,这即是善巧方便波罗蜜多。
    第八是“力波罗蜜多”,这是指你利益众生的能力变得更强大了,并因此能完全净除所有的烦恼毒,烦恼对你来说已毫无影响了,你的菩萨行因此而更广大了。
    第九是“愿波罗蜜多”。在成就愿波罗蜜多的境界,你能完全实现这样的心愿,因为你已具有利益众生的能力,能确实地令众生离苦得乐。举例来说,若一个圆满愿波罗蜜多的菩萨祈求一切大地皆成珍宝庄严,那么大地便立即成为珍宝庄严之地;如果他祈求天降诸珍宝雨,珍宝便立刻如雨地由天而降,这即是愿波罗蜜多的成就。
    第十是“智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不是指知识,而是指能遍知三世的智慧,这种智慧十分敏锐、明朗,正如同一面镜子,任何物体在镜前能立刻反映出来一样。
    谈到「五道」的次第,当我们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时,属于五道之中的「资粮道」;而后持守菩萨戒,修各种禅定法门时,则是「加行道」;而藉着修行的功夫,你能在定中亲见空性,即是「见道」,但此时对空性的体验只有在定中才有,出了定便消失了;接下来便是要将此体悟更明朗化,使它更纯熟,这就需经由「修道」之阶段来达成,在修道的阶段中,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皆已净除。
    何谓烦恼障呢?现在我们所感受的嗔怒、贪爱、傲慢、嫉妒等等,都是烦恼障。而为何称之为烦恼障呢?因为只要我们有这些杂乱迷妄的精神作用,便会在生活中带来烦恼、紧张、困扰和不顺,这些心态决不会给我们带来祥和、快乐和松弛,故称为烦恼障。
    而所知障则是指推理、判断和分别的意识作用,对于事物我们总是分别这个、那个,这些推理和分别对空性的了悟是非常有害的。
    若以“十地”来说,在第七地以前,行者能将烦恼障和粗略的所知障净除,而在第八、九、十地,行者则能将细微的所知障和习气净除。习气是什么呢?譬如将一瓶香水放在衣服里,当香水拿掉之后,仍有香味,这就是习气。
    当一切该清除的都清净时,便进入了「无学道」,此时已没有什么要修或要学的了,行者此刻已完全开悟,能依他们的菩萨大愿,化身千百亿到轮回中救度众生,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亦同样有生有死,但他们却一点也不感觉苦,他们乘愿再来,完全是为利益一切众生。
  【观世音.噶玛巴:www.karmapa-chinabbs.com】编辑组整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7.3.2008 01:08:30 | 只看该作者
要不是最近新闻板块有点不正常,你的帖子早让移动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2025 15:4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