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7 17:13:29
|
只看该作者
佛门净土嵩山,地处中原,是佛教最早流播之地。据《嵩岳 志》载,著名的寺院有13座,它们是“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龙潭寺、庐岩寺、 庐岩下寺、清凉寺、龙华寺 、宝林寺,竹林寺、会善寺、永泰寺、戒土? ,还有初祖庵、二祖庵。 法王寺最为古老,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为“中国作寺之始”。三国时魏改称护国寺, 以后又多次易名。寺位于玉柱峰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寺屡毁屡修。现寺内有清代建大 殿。寺北有座密檐式砖塔,高约40余米,15层,称“法王寺塔”,据形制分析 ,此塔当建于盛唐。 寺东侧另有三座形制较小的单层单檐式和尚墓塔,其中两座为唐塔,一座是五代或宋塔。寺 为群峰环拥,旁有潺潺溪流,环境很是幽静。王守元《游法王寺》即颂此:
遥望诸峰半接天, 法王寺近五云边。
琳宫飘纱烟岚重, 宝塔微茫紫气旋。
忆昔神光谈贝叶, 尚遗福地产金莲。
碧萝绕户朱门静, 始信僧家无俗牵。
少林寺最为著名,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系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为西域僧 人跋陀所建,因处于少室山丛林中,故名少林。隋文帝曾改名为陟姑寺,唐太宗时又复旧名 。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佛教大乘宗,倡导“面壁坐禅”,后被追尊 为禅宗初祖,故少林寺也被推为禅宗祖庭。少林寺还是武术“少林拳”的发祥之地。相传达 摩坐禅为防身心疲惫,创“心意拳”,后被发展成独特的拳路,即“少林拳”。隋末秦王 李 世民率兵攻打洛阳王世充,为其女至王仁 则追赶,寺僧挫败王仁则,帮助秦王脱险。唐立国后,李世民曾玺书优慰,赐地40顷,水碾 一具,并立碑纪念,特许建立僧兵。这件事后来被演义成“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广为流传 。少林寺也从此讲武之风大盛,许多武林高手云集,少林拳获大发展。寺为七进院落,现存 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等。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 门 额“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皇帝手书。山门北为碑林。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碑碣石刻300余 件,其中有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苏东坡、米芾、日本僧人邵元等撰文书写的碑刻。由 碑林经天王殿,达大雄宝殿遗址。东南钟楼遗址上有重达11000斤的大铁钟,铸于金泰和四 年(1204)。再向北经藏经阁、方丈院到达摩亭。达摩亭,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当年在门外立 候 达摩,大雪没膝犹不稍动的地方,故又叫立雪亭。亭北即千佛殿。千佛殿为明代建筑,殿壁 绘有《五百罗汉朝毗卢》巨幅壁画,画面约3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线条清晰 动人,为明代壁画珍品。殿东侧为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画。寺 西有塔林,现存有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200多座 ,面积14000多平方米,是我 国现存最大塔林。其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书塔铭的菊庵塔(建于1369年),天竺和尚就公塔( 建于1564年)。西北有初祖庵,西南有二祖庵,及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的法华塔, 元代的缘公塔。少林寺历史悠久,环境清幽,历来文人墨客吟颂不绝。有诗云: 岩壑深严入翠微,少林金碧雾烟霏。
五峰屏簇禅庵小, 万劫天开佛日辉。
闻说九年空面壁, 得逢二祖便传衣。
千秋少室山灵在, 曾见先师只履归。
(见许安仁《游少林寺》)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 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寺内现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塔两座,分别为唐朝和 明 朝所建。门前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 面群峰环峙,门前有溪涧流过,环境清幽秀丽。
会善寺及琉璃戒坛,位于积翠峰下,原为魏孝文帝避暑离宫,恭陵王舍宫为寺,孝明帝 时 名闲居寺,随代改名嵩阳寺、会善寺,后毁于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则天曾临幸此寺,拜 寺中高僧道安为国师。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创设戒坛,俗称琉璃戒坛,是 唐代全国重要戒坛之一。五代后梁时,此寺曾一度毁废。宋初重建大殿,此后历代皆有重修 。现存会善寺为一小院,院中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三架进深,单檐歇山顶,斗
拱硕大朴实,是嵩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 建筑 之一。小院西数百米处有唐建净藏禅师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壮,工艺奇巧,是古塔中之珍 品。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师徒外,又有道安禅师(俗称老安和尚)及其弟子净藏。
嵩岳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原址为孝明帝之离宫,正光元年 (520)改为寺,初名永明闲居寺。隋唐两代曾对寺院进行过大规模扩修。唐李邕《嵩岳寺碑 》载:寺院为一广大佛刹,“殚极国材,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殿宇一千间”。当时寺 中有七佛殿(风阳殿)、定光佛堂、无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时所建宝塔仍存,俗称嵩岳寺塔 ,砖构,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是12角形,“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 ,方丈十二,户牖数百”,至今不失其伟岸壮丽。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 塔 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 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 座,清碑数通。
在嵩山,影响大的高僧有菩提达摩、慧可、僧稠、法如、普寂、元王圭、道安、一行、义净等人。
菩提达摩(?—536),史称其为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天竺国香至王 第三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师般若多罗,改号菩提达磨(亦译为摩)。遵其师嘱往 震旦(中国)传教,乘舟经海路于梁普通七年(526)九月到达广州,十月至金陵(南京)见梁武 帝 。时梁武帝对佛教很感兴趣,致力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但达摩与他见解不同,“机 缘不契”,于是北上,进入北魏境内。十一月至洛阳嵩山一带游历、传授禅法,寓少林寺, “ 忘心之士莫不归信”。达摩以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弟子。他认为“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 一真性,客尘障故,今舍伪归真”。意即,人皆有佛性只是 为物所障,认识不到而已,应当使人摒弃谬误而归依真谛。为达此目的,就要 修习禅法,“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 ”。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舍伪”、“归真”,解决认识问 题;“行入”要求按佛理践行。这些主 张,后来演变发展为中国的禅宗,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内容,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 源(佛性)为主旨。菩提达摩被追尊为禅宗初祖。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十月(一说525年)端 居 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相传,后取其遗履置少林寺供养。唐代宗谥圆觉大师,塔 称“空观”。
慧可(487—593),禅宗二祖。俗姓姬,初名神光,又称僧可,洛阳武牢(河南荥阳)人。自 幼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到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于永穆寺 受具足戒。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返香山,终日宴坐8年。四十岁时,遇达摩游化嵩洛 ,一见而生敬畏之心,遂师之。相传,他前往拜见时,达摩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因而 想:“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
时天大雨雪,他坚立门外不动,以至天明雪积三尺没膝,甚至断臂以示其诚,终得达摩真传 。被更名为慧可。但据考证,这段“立雪断臂”的故事纯系误传,但从侧面反映了达摩禅初 传阶段的艰难。北齐天保三年(552),授法于弟子僧璨,后抵邺(河北临漳)传道34年。逝后 葬磁州滏阳县东北70里。隋文帝赐谥“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禅师”。被追尊 为禅宗二祖。
僧稠(480—560),早期禅学奠基人之一。俗姓孙,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后居巨鹿广婴 陶(今河北宁晋西南)。初,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徵为太学 博士。曾讲解坟、索,声盖朝廷。28岁依钜鹿景明寺实法师出家。从佛陀(或称跋陀)弟子 道房禅师受行止观。佛陀,天竺(印度)高僧,魏孝文 帝为他在嵩山造寺,即少林寺。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依《涅般木经》行“四念处”禅法。历5年,又至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处 , 受“十六特胜法”。后到少林寺向祖师三藏呈己所证,佛陀禅师赞他为 “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并更授以深要。之后,到怀州西王屋山、青罗山、马头山修习 。魏孝武帝于永熙元年(532)在尚书谷中为他建立禅室,集徒供养。又北转常山、大冥山, 创开归 戒,奉信者众。北齐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请他赴邺(河北临漳)入宫,为论正理。文宣 帝从受禅道,断酒、禁肉、放生。天保三年(552),在邺城西南80里龙山之阳为之构建精舍 ,名云门寺,并请他兼石窟大寺主,“佛化东流,此焉盛矣”。撰有《止观法》两卷。
慧安(582—709),俗姓卫,荆州枝江人。隋大业中,大发丁夫开通济渠,人民苦甚,饿殍 相枕。慧安乞食以救之,获济者众。隋末,天下大乱,登衡岳,行头陀法。唐贞观中,至靳 州黄梅谒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得其心要。后周游名山大川,曾从终南山至嵩少,声言:“是 吾终焉之地也。”从此在嵩山弘扬禅法,吸引众多禅者前来拜会,其中有后来颇享盛名的坦 然法师和怀让法师。武后曾徵至辇下,待以师礼。神龙二年(706)唐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2 7人,仍请入禁中供养。次年又赐摩衲,辞归嵩山,旋寂。“慧安”为讹称,实即道安其人 ,俗称“老安和尚”。
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巨鹿(一说魏州昌乐,即今河南南乐)人。少即聪敏过人 ,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当时著名道人尹崇所推崇,称“此后生颜子也 。”武三思慕其学行,想与之结交,一行避匿之。21岁出家为僧,隐于嵩山,从普寂学禅。 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悟真习梵律。曾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助善无畏译《大日经》, 并作《大日经疏》20卷。汇编经、律、论要文为《摄调伏藏》10卷。还著有《大衍论》3 卷、《天一太乙经》、《太乙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1卷。一行还精通历法和天文 ,曾同梁令瓒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重新测定150多颗恒星位置,发起在全国1 2个地点同时进行天文观测,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应诏考察前代诸家历法,改 撰新历。著有《大衍历》20卷、《开元大衍历经》52卷、《七政长历》3卷、《易论 》 12卷、《心机算术》1卷、《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七星护摩法》算 。
法如(638—689),幼事青布明,从学经论,修观法。19岁削发,从蕲州弘忍习禅,达于16 年。咸亨五年(674),忍师灭度,如乃北游京洛,转入嵩山少林寺。垂拱二年(686),应众所 请,开讲禅法,忍师之法眷悉集其座下。《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碑叙禅宗源流谓: 菩提达摩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当传之不可言者,其曰其人,孰 能传哉。”故学术界或以此碑为据,推定法如为禅宗六祖。
普寂(651—739),幼循经律,后从玉泉寺神秀习禅,时达6年,尽得其道。五祖弘忍寂, 众归法如,如寂,众归神秀,秀奉诏住东都,因荐寂,度之为僧。神秀入化,众复归于寂, 故寂每以七祖自居。开元初(713),居嵩山嵩阳寺,天下好禅者,咸称受法其门,公卿士大 夫亦以弟子礼侍之。
元王圭(645—716),伊阙人,幼出家, 唐永淳二年(683),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毗尼无怠。后从安国师习禅,顿悟玄旨,乃卜迁 嵩岳之庞坞,屡有异迹,名声益彰。
义净(635—713),少出家,咸亨二年(671)至证圣元年(695),在天竺国巡礼求法,回国后 于东、西二京从事佛典翻译,总出经56部230卷,是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此外还撰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罪要行为》、《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等。他通于三藏,尤精律部。长安四年(704),他在少林寺讲授律论同时 ,曾于寺内创设戒坛,为僧尼受戒,亲撰戒坛碑铭。据《嵩山志》载,嵩山曾有《戒坛碑 》,至今仍存义净所撰《戒坛碑铭》。
嵩山佛教以少林寺而闻名,少林寺佛教,以禅法为主,少林寺以禅宗祖庭之称而为中外释 子所景仰。少林寺最初所传为达摩的渐悟禅,慧可在少林寺从达摩受法后,托化西归,此后 之三祖,四祖、五祖均未在少林寺活动。自唐高宗永淳二年(683)至武则天永昌元年(689), 复有五祖弘忍之高足法如禅师住少林寺弘扬渐悟 法门。北宋时,南宗顿悟禅青原系曹洞 一派 传入少林寺,至金末元初而大盛,自此不绝如缕,绵延至今。此外,如上所述,嵩山佛教也 与律宗有一定的关系。会善寺琉璃戒坛在国内颇有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