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文,“‘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3月8日上午,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出台。如今,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伟大工程正稳步推进。
王毅在当天的记者会上晒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成绩单。一是参与伙伴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合作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二是金融支撑基本到位。中方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开业运营,丝路基金的首批投资项目也已正式启动。三是互联互通网络逐渐成形。以中巴、中蒙俄等经济走廊建设为标志,基础设施、金融、人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获。中欧班列贯通欧亚,匈塞铁路、雅万高铁开工建设,中老、中泰铁路等泛亚铁路网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四是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中国同近20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在各国落地生根。
在今年的两会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刘振亚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为突破,积极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全国政协委员田刚说,要大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借力“一带一路”建设重构消费品工业发展新格局。
外国政要、学者也对“一带一路”建设高度关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认为,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将造福巴中两国人民乃至整个地区人民。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安全合作中心所长、国际研究学部教授黄载皓认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外交将大有作为。“一带一路”正从概念转化为成果,这有助于中国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更好地落到实处。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亚欧大陆要发展、要合作的普遍呼声,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快速转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奉行的不是“门罗主义”,更不是扩张主义,而是开放主义。正如《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开放包容的中国,欢迎世界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并积极为此创造条件。人民日报记者 刘军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