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并购虽然增速很快,但仍处在初始阶段,需要不断探索成功的经验,以实际行动消除被并购企业所在国部分人士的偏见和误解。比如,德国企业被中国企业收购就意味着其高端技术要流失吗?德国的技术优势会因为中国企业的并购而丧失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上工申贝集团在德国的并购案例,让我们来看看这家上市公司为啥会具备一副“消化”海外收购资产的“好肠胃”,不仅实现自身转型升级,还帮助德国子公司克服经营困难、向更多领域发展,真正实现“双赢”。
5 [0 q0 s; s! a+ z1 d5 w0 ^& C w$ {5 Z/ w# @( D- ]
1 G% k u5 \) H: A1 W2 ?/ s
上工申贝知多少
: q& T/ }7 [6 }5 u: _说起上工申贝,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提起“蝴蝶牌”缝纫机,那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奢侈品”。上工申贝前身是1965年建厂的上海工业缝纫机厂。2004年,公司决定走国际化之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并于当年在德国设立上工(欧洲)控股有限公司。2005年上工申贝收购了具有150年历史、拥有高端缝纫技术的杜克普爱华公司(Duerrkopp Adler,简称DA),经过多年的发展,上工申贝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后,又于2013年购买了欧洲缝纫行业的知名企业百福公司(Pfaff)。同年,上工申贝还收购了拥有50年历史、工业缝制自动化应用领域的德国KSL公司。2016年8月获得全球最大编织横机器制造商—H.Stoll公司26%的股权。上工申贝接连并购DA和百福,事实上拯救了这两家深陷破产危机的百年巨头。
7 e' ^" e1 }9 z2 H4 J. }) H! h# \$ e1 F/ F6 Z7 M
挽救了陷入危局的德国缝纫设备行业
/ _# v! T4 V1 G' _. FDA被中方企业收购前的四年间处于严重亏损之中,管理层频繁换人,员工们看不到前景。收购后,上工申贝实施了精兵简政和重组整合,使DA当年即扭亏为盈,顺利渡过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来,考虑到危机带来的困难,上工申贝主动免除了DA的部分债务,相当于为DA注入资金,表现出中国母公司对企业发展的担当。到现在,公司管理层提到这些事情,还是感慨不已。通过上工申贝的支持和公司管理层的努力,公司焕发出了活力,进入了持续发展的阶段。连续亏损十几年的百福公司被上工申贝接手后止住了出血点,在并购后首年即减亏一半,第二年就实现扭亏为盈。收购H.STOLL公司26%股权后,上工申贝帮助其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并使集团逐步走向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7 l- N" c+ A- K& D
其实,说到这里,小编也很困惑,DA和百福也应该算是德国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当时两家企业亏损面临倒闭的时候,怎么没见到那些担心德国失去技术优势的人士呼吁采取措施,防止德国丧失技术呢?
3 o/ b& y: v. ? J: t. h5 B4 ^
) w) f6 t# r1 l' V
+ S* m& B9 e1 i" ^& Y+ P- w) I
3 [% ^ g" W% v. x! w支持德企提升科技水平
7 R* D7 A# T' z) F$ R' d% W产品创新是制造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据上工申贝向小编介绍,集团借助欧亚联合技术力量,确保研发投入,坚持创新发展,成为全球缝制设备高端技术的引领者,而这些高端技术仍然留在德国。上工申贝支持DA公司研发M-type、H-type平台化和模块化缝纫工艺设备,在缝制衬衫的自动缝制单元上取得新突破;百福在牛仔服装类自动缝制单元研发取得进展;KSL在轻质碳纤维缝制技术和3D缝纫、切割工艺自动化方面全球领先。至此,上工申贝构建了完整的自动工业缝制设备技术,为欧洲几乎所有的奢侈品公司提供自动化缝制设备。全球所有中高端汽车座椅90%由上工申贝旗下品牌缝纫机缝制。集团业务还进入了航空航天领域,空客、波音、欧洲直升机公司、中国商飞等重要飞机制造商都买了上工申贝的缝纫机。
; v, ]' F8 N3 a* {" v, J9 v
其实,应该如何看待被中国企业并购的德国企业,小编也想跟大家分享:被并购的企业其实还是德国企业,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企业被并购后,雇佣的工人依然是当地的德国人(很多企业的雇员数在并购后有明显的增加),交纳的税收依然是交给德国政府,唯一带来的变化,就是被并购的德国企业有了更多的来自母公司的资金支持,有了更大的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市场机会。这一点是被大量的实例所证明了的。
8 }0 k$ o( W$ r: M5 y! O. g3 k- q: p: c! T
收购欧洲最先进缝纫企业后如何实现资源重组?
并购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那么内部资源优化整合才是长征走向胜利的开始,只有整合才能使并购发挥1+1>2的效应。收购了上述企业后,上工申贝按照技术业务优势和人工成本水平对欧洲工厂布局进行优化,以降低生产成本,发挥德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在新布局中,罗马尼亚工厂负责零部件制造,捷克工厂负责机壳加工和中厚料机生产,德国工厂负责自动机和自动缝纫单元组装,中国工厂负责标准型缝纫机的生产。由于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亚洲,DA公司和百福公司先后在苏州和太仓建立制造基地,贴近客户并降低成本。
9 L: e- [3 s- ~/ i
9 g" L( L! G# z# D; l, o& ?
十年跨国并购路成绩怎样? C' K- Z( n5 H ^' S; M6 Y( v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经过十多年来的国际化经营和发展,如今集团共有分/子公司30余家,旗下拥有了DA、百福、KSL、Beisler和STOLL等国际著名品牌;员工3140人,其中半数是海外员工。10年间,上工欧洲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5年销售额接近1.8亿欧元、税前利润超过2800万欧元。12年前还是亏损连连,如今一举成为世界缝纫机行业巨头,产销规模国内第一。
' _. L$ U& h+ T0 K: A1 ^& y6 |0 t' E7 |( P" \
上工申贝在德国投资并购取得成功的案例说明,仅有先进的技术而不能贴近市场、降低制造成本,这样的企业在全球化的今天也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投资者恰恰带来了新的资本和市场机遇。关于德国某些人士担心的技术流失问题,DA公司董事会主席克里安(Kilian)曾向中国驻德使馆经商处王卫东公参表示,真正的高新技术是不会流失的,它在人的脑子里(设计工艺和理念)、在高级技工的手指尖上(操作技能和经验),不是一张图纸那么简单。所以,那些所谓中国企业会“买空”欧洲技术的言论,实在是危言耸听,缺乏事实根据,也是对德国为什么拥有技术优势的根本原因的不了解。小编真心希望德国的决策者们多听听来自企业的声音,不要生活在自己臆造的“恐惧”中,如果因为这种恐惧使德国企业“错失”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小编想,恐怕德国的企业家们是会有“怨言”的!, `* s0 s5 p" W' G+ v) a$ F
+ Z2 G% e* ^% C9 V0 E!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