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7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史学科及学科导引(ZT)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4.2.2006 17:54:17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b>前言</b><br /><br />这并不是一篇对艺术史学科的学术论著。这只是仅以我个人近年对该专业的学习而对该学科作了一个“胆大妄为“的“综述“。借此希望的则是能对计划来德国学习和已经在德国学习艺术史的中国同学尽一点绵薄之力。由于时间仓促,很多文章援引出处并不能一一给出。如有疑误,敬请改正。转载请注名出处。<br /><br /><b>艺术史学史简史</b><br /><br />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用双手创造灿烂地欧洲艺术,德国人用双手来撰写艺术史。在此,德国人更像一个旁观的局外人用冷静地态度去观看和分析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一切。<br /><br />“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康德(I.Kant)如此说到。他因撰写研究了美学的基本理论被当今的艺术史学者奉为艺术史之父。不过康德的话一点不假,倘若没有二次世界大战,今天我们看到的撰写关于艺术史学论著的80%将是德语。世间之事即是这样,图像学四大扛鼎人物的离去使得艺术史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洲大陆。<br /><br />模糊地来说,早年撰写艺术史论著的大有人在。这里的人指的是学科正是建立之前的先哲们,比如意大利人瓦萨利(G. Vassari)即是一个。他的“大艺术家传记” 即象征性地把对一般艺术品的欣赏描述提升到了系统性地对艺术家档案的建立。而学科的建立则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德国,严格地说是瑞士学者布克哈特(J.Burkhard)。这位巴塞尔大学(Universit&auml;t Basel)的文化学教授借助一本“古代美术史”, 第一次把对艺术品的研究作为一个单一独立的学科门类。而其后继者沃尔夫林则把该学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方,同时衍生出风格学的研究理论。<br /><br />百年前的老柏林大学是欧洲文化的中心,接替沃氏教席的古登施密特(Goldenschmidt)带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艺术史学博士,严格地说是由欧洲独立培养的艺术史博士-滕固。这位中国近代史学第一位艺术史学专业领域的学者,曾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和蔡元培一起创立了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后曾任杭州艺专校长。他的“唐宋绘画史” 借助了欧洲艺术史学研究的风格学等方法论,将中国传统的唐宋时期的绘画进行系统地分类。对滕顾的研究详见绍宏教授发表于“文艺研究” 的“美术史西学东渐一百年”,同时浙江大学文学院的沈宁对腾固生平论述有着深远的研究。<br /><br />腾固旅欧期间正值世界局势风云变化之际,但也是欧洲文化思想的转型期。欧洲像一片肥沃地文化土壤滋养着层出不穷的学者。图像学和图像志的建立,标志着艺术史学科像文学研究一样,脱离了美学,文学,哲学而形成了独立系统地方法论和批评体系。由于纳粹的迫害潘诺夫斯基(E.Panofski)和贡不里希(E.Gombrich)纷纷迁居他国,扎根普林斯顿和伦敦,而由瓦堡(A. Warburg)一手建立的瓦堡图书馆(Bibliothek Warburg)也从汉堡大学(Universit&auml;t Hamburg)海运到了隔海的伦敦,后被伦敦大学接受管理成立了今天的瓦堡研究院。<br /><br />二战后德国开始复兴人文学科,在第一任联邦总理阿德纳(K. Adenauer)的领导下,德国国内局势得到了稳定,大学,博物馆,人文主义研究中心得以重建。艺术史科也恢复了它在人文学科中的主流地位,和经典考古学和哲学一起深居于人文学的中心。<br /><br /><b>德国大学中的艺术史学科</b><br /><br />往顾艺术史先哲,不乏精通数门古代和现代外语的通才。读懂前人的论述,精湛的语言文学修为是为先觉条件。用语言来完整地描绘艺术品 (从图像转换到文字),直到你什么都看不见。一个在意大利从事研究工作的美国学者如此说到。所以现今德国大学对艺术史学习条件有着严格的规定,譬如需要小拉丁语证书(Latinum)或者古希腊语证书(Graecum),对外国人似乎有着更宽容地规定,譬如在母语之外再掌握几门现代外语,具体情况各大学的规定并不一致。<br /><br />现代的艺术史学习也出现了危机,这是慕尼黑的学者贝亭(H. Belting)所提出来的。即目前大多数对艺术史的学习目前只停留在单个艺术品门类上的个体研究,忽略了对整体艺术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艺术史学生,不论是德国,美国还是瑞士都存在着“吃蛋糕“的问题,即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即使单一的门类局限。南京美术学院的常宁生博士曾经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史学科” 一文中提到美国学生的学习问题,他们像吃蛋糕地一样去学习而缺乏对整体的了解。艺术史是一个比较分析各个时期阶段的人类艺术结晶,将其分期总结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br /><br />举我所在的维尔茨堡大学艺术史研究所(Universit&auml;t Würzburg)为例,低年级的学习主要被划分成四个风格时期(Epoche),而每个学期教授根据不同连贯的时期主题去开设不同艺术门类的研讨(Pro-und Seminar)和大课(Hauptvorlesung)。基础学业(Hauptstudium)要求学生成功完成四个研讨课的讨论,报告和论文以及两个个涉及硕士中期考试(Zwischenprüfung)内容的大课。每个学期同时还有其他客座和带和约的访问教授来开设其他以外的课程,以补充学习的完整性。研究所下设两个博物馆,为学生的理论提供实践上的支持,开设包括文物修复和保护(特别是天顶壁画修复),艺术品鉴定等。硕士中期考试由六道来自于大课内容,和一道弗兰肯地区(Franken)艺术的考题,剩余五道题为来自“神殿廊柱版艺术史(Propyl&auml;en Kunstgeschichte)”从中世纪I到20世纪艺术的八本书。<br /><br />高年级的学习需要学生完成两个高级研讨课,并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或者艺术门类深化发展。在完成第九个学期后递交完毕业论文,完成论文答辩,同时修完两个副修课程并通过口试即申请授予哲学硕士学位。<br /><br /><b>维尔茨堡大学艺术史研究所</b>( 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 der Universit&auml;t Würzburg)<br /><br />始建于19世纪初期,当时弗洛林教授(Fr&ouml;hling)在大学组建大学博物馆的同时开设了关于艺术史的讲座。1836年创建的经典考古学系和弗洛林讲座是现今学院的前身,属于继波恩大学(Universit&auml;t Bonn)之后的德国最古老的艺术史学院。1857年画家,雕塑家约翰-马丁-冯-瓦各那(Johann-Martin-von-Wagner)和其子从罗马带着巴伐利亚路德维西一世(K&ouml;nig Ludwig I)的大量藏品来到了维尔茨堡。1862年弗洛林将其毕生之收藏全部奉献给了大学的博物馆。1907年大学正式设立艺术史教席,艺术史学科开山鼻祖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之徒-克纳普(F. Knapp)成为大学第一任艺术史教授。1909年学院正式挂牌为考古-艺术史学研究所(Arch&auml;ologisch-und 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 Würzburg)。1978年著名艺术史学者胡芭拉(E. Hubala)接任教席,这位曾经参与撰写“神殿廊柱版艺术史”全集的学者将研究所的重点重新定为为巴洛克艺术。1987年库莫博士(Stefan Kummer)继任,这位求学于意大利佩鲁甲,米兰,维尔茨堡,执教于图宾根,弗莱堡的青年学者给古老的研究所带来了新的气息。随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对新自然科学校区拓建的同时,研究所也搬迁至新成立的哲学大楼,并配备了新的图书馆和图像工作室。研究所保持了较小的精干的人员编制,现有在读硕士生200余人,博士生比例为8%。C3教授两名,荣誉教授一名。高级助手及编外讲师两名,和约教授两名,客座教授一名,助教五人。<br /><br /><b>研究所的历届著名学者</b><br /><br />克纳普教授(F. Knapp),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之徒。<br /><br />弗洛林教授(Fr&ouml;hling),克纳普的继任者,德国著名艺术史学者。<br /><br />胡芭拉教授(E. Hubala),德国著名艺术史学者,巴洛克领域的权威,现任基尔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br /><br />霍夫曼教授(V. Hoffmann),著名艺术史学者,现任瑞士伯尔尼大学(Universit&auml;t Bern)艺术史教授<br /><br />库莫教授(S. Kummer),德国著名艺术史学者,精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为世纪范围内的顶尖学者。现承接多个德意志研究协会(DFG)项目同时为意大利政府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保护研究小组组长。<br /><br /><b>中国的艺术史学科的发展</b><br /><br />在中国,今天艺术史专业除了部分大学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在打多数的大学还仅仅能作为专业的补充,甚至沦为一门欣赏课,于健全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相比,艺术史更像个新生的婴儿。<br /><br />百年之前滕固尝试用欧洲的方法论来研究和探讨中国艺术,在今天看来中国艺术史学科更应该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自己的研究和批评体系。正如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所说: &quot;不懂东方艺术史,西方艺术史很难达到漫妙的境界。&quot;<br /><br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者曾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纷纷从哲学,纯美术,文学批评等转向对西方艺术史单一领域的研究。颇有成就的有:中国美术学院的范景中教授,他翻译的贡不里西的&quot;艺术心里学(Psychologie der Kunst)&quot;。牛津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曹意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潘耀昌,广州美术学院的黄专,广州师范大学的绍宏,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学博士,活跃于摄影理论和女性主义研究的顾铮,中央美术学院的绍大箴教授及徒,后师从雷德候的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朱青生,南京艺术学院的常宁生博士等等,都是中国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的生力军。<br /><br />对西方艺术史学论著的介译随着范景中教授的“美术史的形状”一套书籍的陆续出版达到了高潮,正如绍宏教授所写到的那样:“一副西方艺术史的全景图正展现在我们面前。”<br /><br /><br /><br />作者:Alex <br />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 der bayerische Julius-Maximilians- Universitaet Wuerzburg<br />E-mail: lianming.Wang@stud-mail.uni-wuerzburg.de<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9.1.2025 07:3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