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就是汉武帝!!!!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3.4.2006 20:33:29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汉武帝!!!! <br /><br /><br /><br />对于自秦前以来匈奴对中华大地的侵扰打压,是不用我多讲的,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探揪一下匈奴人的对汉政策和方略以及其中随时间局势的一些改变。 <br /><br /><br />匈奴世居草原荒漠,对中原的抢掠从起因上说是从自发开始直到后来有组织的为了缓解生存压力的缘故。同时为了打压北方的其他民族,壮大自己所采取的扩张战略资源的活动。 <br /><br /><br />其实匈奴人长期没有统治中原大地的打算,因为他们没有这样巨大的实力,也没有治理这样一个巨大,人口众多而又完全不同生活方式的国家的能力。 <br /><br /><br />他们的基本策略就是骚扰!!!骚扰!!!再骚扰!!! <br />抢掠!!!抢掠!!!再抢掠!!! <br />这和后来蒙古,满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br />因为蒙满两族时期,汉武帝的威风早已把汉族的天下思想带出了长城带往了荒莫草原,在匈奴之后的所有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少数民族或游牧民族都在称雄起步之前都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汉族思想。甚至在其民族统一过程中,《孙子兵法》,《史记》这样的军事战略资料他们都已耳熟能祥。 <br />而匈奴则完全不同。 <br /><br /><br />秦末的农民起义运动,秦的灭亡,汉初的衰弱,使匈奴人在经历了秦将蒙恬的30万大军打击之后,再次有了侵扰着原的机会。 <br /><br /><br />最主要的表现还不是把刘邦围在“白邓山”的事,而是侵占了黄河南原60多年,也就是所谓的“河朔平原”。 <br />这就像一把尖刀,割裂了长城防线,使本就在秦灭后千疮百空,防不剩防的长城防线半避已断,直接深入了中原腹地,悬在首都长安之上。 <br />不知大家是否了解当时的长城一线是怎样的,其实但是的长城不是连成一线的,而是分做两段。又以山脉,黄河联系。 <br />第一段就是以五原为中心横惯东西,直至勃海的外线,另一段就是长安为中心庇护关中平原的那一段。 <br />也就是说第一段的左线已经完全瓦解了,五原城也不存在了。 <br />而右线则一右北平为中心。所以在武帝时期右北平战事很多!!!右北平不但要受到北线长城的压力,匈奴人还经常从黄河南原出击从侧翼夹击右北平。 <br /><br /><br />可见当时的李广担任的是一项什么样的任务!!!!!! <br /><br /><br />对于汉武帝而言,在这种战略形式之下,在经历了30万大军伏击匈奴大单于不成的教训下,他所制定的基本战略方按就是: <br /><br /><br />“一,利用右北平拖住匈奴大单于及匈奴大多数主力; <br /><br /><br />二,使用为数不多的骑兵,瞬势夺回黄河南原,解除长安的威胁; <br /><br /><br />三,重新构建秦朝时期的完整长城防线,摆脱抵制匈奴人对内地长大70年的骚扰; <br /><br />四,趁匈奴被牵制在新的长城防线期见大力发展战略进攻兵器——骑兵; <br /><br />五,在骑兵和国力得到增强后,开始反攻匈奴,把战争引向匈奴人的国土,尽一切可能最大的打击削弱匈奴人,甚至彻底灭亡他。为大汉朝的长治久安垫定基础。” <br /><br />也就是说武帝的军事指导思想是,建立防线,趁机发展,再行反攻。 <br />这是一场典型的防受反击战。 <br /><br /><br />从大体上来说,武帝的战略构想是正确的,在日后的实施中也是基本成功的。 <br /><br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有没有把武帝的战略构想和3个大家所熟知的将领联系在一起? <br /><br />谁? <br />他们在这场战争中都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br />具体的表现如何? <br />又是否达到了武帝所规定的战略战术要求? <br />他们之中是谁在完成武帝重建长城防线的任务? <br />是谁为了武帝重收河朔,构建防线而吸引了大多数匈奴主力? <br />又是谁在一切就序,大举反攻时拉了一大帮老将下课,冲锋在前? <br />有是为什么武帝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呢? <br /><br /><br /><br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武帝拉开汉匈战争的惟幕后的一系列作战行动!!! <br /><br />首先: <br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官拜车骑将军,率领一万人马与公孙贺、公孙敖、李广一道征讨匈奴。这一仗,公孙敖伤亡7000余人;李广被俘,脱逃出来,都被废为庶民。公孙贺也没立下战功。唯独卫青告捷,斩首数百人,击败匈奴,封为关内侯。 <br /><br />这次战役是汉匈之见的武帝第一次正式对匈作战,可以说在战略上更多的是起一个试探作用,同时也是为了日后更大的行动和全新的战争样式选择合适的将领! <br />卫青的拖引而出,标准着武帝从根本上确信了自己在此前的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br />这场战斗之后,武帝基本确定了以卫青为主将,以骑兵为尖刀(注意,此时还不能认为骑兵是汉军的主力),进而为收回河朔做好了战前准备。 <br /><br /><br /><br /><br />随后: <br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兵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挥师陇西,斩敌数千人,把盘据在河套地带的匈奴白羊王赶跑,光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重新设置朔方郡。捷报传来,汉武帝大为开怀,忍不住吟咏起《诗经》诗句来:“战车嘭嘭啊,出征远方;修筑城池啊,威镇朔方。”于是下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按照当年秦国大将蒙恬旧有规模,修复黄河沿岸要塞。 <br /><br /><br />此战武帝完成了其战略构想中的第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br />完成了防守反击中对于防的准备。 <br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者说在卫青三下五除二拿下河朔不同时,或者说在武帝的这一不战略计划中,有一个被长期忽视了其重要作用的人 <br />————李广。 <br /><br /><br />是李广在右北平抵挡和牵制了匈奴大单于及匈奴主力。使得匈奴人对与战略形式以及其变化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忽视了河朔的防御和战术配合。 <br />甚至由于李广的英勇,匈奴人在卫青大步经过黄河,直取河朔时连能够快速支援河朔的战略预备队都拿不出。 <br />此战之后,战争就将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r /><br /><br /><br /><br /><br />匈奴右贤王不甘心失败,屡次来犯,纵兵屠掠,极为暴虐。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和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从朔方进军,李息、张次公从右北平(今天津市蓟县)进军,夹击匈奴右贤王。右贤王采取避其锋锐的战术,把主力撤退到草原深处,以为汉军绝然不能到达这里。成天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 <br /><br /><br />卫青果敢决策,率兵长途奔袭,深入敌后六七百里,乘着夜色包围了右贤王,恍如神兵天降。右贤王吓得魂飞魄散,独与一个爱妾,在数百亲兵簇拥下仓皇突围,向北逃窜。轻骑校尉郭成等人穷追不舍,追了几百里。右贤王由于路径熟悉,才逃脱性命。 <br /><br />汉军大获全胜。俘虏匈奴男女15000余人,其中包括十多个小王爷和重要将领。卫青返回要塞,汉武帝派人把大将军印鉴送到了那里,封他为大将军,成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br /><br />此战是匈奴人在失去了秦时所夺占的中原地区后,长城防线在修复过程中匈奴人的反扑行动。 <br />但从此战中匈奴人的表现来看匈奴人对汉军全新的以守为辅,以攻对攻的战术形式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卫青在此战中的表现可以真真算的上是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境界。汉军完全具备了骑兵高速突击战的能力,自此,骑兵即将成为汉军真正的主力。 <br />此后,匈奴人再也没有对长城以内构成实质性的侵扰! <br /><br /><br /><br /><br /><br />在这之后,原来右北平的战略据点,以及承担匈奴主力重压的地位就开始动摇了。匈奴人的侵扰逐渐被推向长城以外。战争从防守转向攻对攻的相持。也就是说原来李广所承担的重任逐渐开始变化。而在新型的战斗方式在,传统的军事家——李广越来越跟不上武帝战略构想的需要了。从此,李广来做卫青的幕后英雄的资格也逐渐丧失了! <br /><br /><br />霍去病,为大将军卫青之甥,善骑射。17岁即为汉武帝侍中,同年随卫青出征匈奴,任嫖姚校尉,率领800精骑长驱数百里,突袭匈奴后方,斩杀匈奴兵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候 <br /><br /><br />此战原本是武帝对完成战略防御后,对匈奴进行的又一次试探性进攻,其目的是要掌握大纵深进攻作战的能力,同时威摄匈奴,让他知道“你小子连在城下扑腾的资格都没了,还是准备保命吧!” <br />可是事与愿违,卫青这个接受了一些新军事思想的依然只能算个传统型军事家的哥们不争气,大队人马在匈奴领土内转了一圈,没赚到多少匈奴首级不说,连前锋将军“赵信”都跟人跑了。 <br />这是武帝自马邑伏击大单于后,第一次战略意图受错。要不是霍去病莫名其妙的约会了一支匈奴人马,武帝还真得重新考虑一下反攻战争的具体步骤和方式了,而如果是那样的话,汉匈战争其中将出现更多的曲折! <br />霍去病,这个一点传统军事思想都没有的少年!“靠!”武帝一看,“有折了!有折了!战略大反攻就他了!!!” <br /><br /><br /><br /><br /><br />所以,接下来好戏开始了: <br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骑兵一万出陇西,进击匈奴右贤王部。他6天连破匈奴五个王国。接着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下,歼敌近9000人,杀匈奴卢候王和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同年夏,霍去病再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越过居延海,在祁连山麓与匈奴激战,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br /><br /><br />霍去病,年仅20岁,挥骑万众,以匈奴人都不曾想到的速度和大纵深,轻装简从,将骑兵以战略决战的形式搬上了历史舞台。 <br />可以是霍以天赋之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方式——战略骑兵决战。 <br />这之后,骑兵不但成为汉军主力,更成为汉匈之战的唯一决战力量。 <br />说实话,霍的骑兵战略作战在此前是不曾有过的,此后也只有李靖和蒙古大军大范围使用过。(别以为有马就是战略骑兵,数不在多,而在于如何使用) <br />此战武帝开使了截肢行动,简单的说就是从外围到中心的消灭过程。 <br />这和派卫青直接杀进匈奴腹地更具战略头脑,显示出武帝对如何削弱并消灭匈奴有了成熟的战略构想!!! <br /><br /><br /><br /><br />下面是汉军对匈奴人的最大一次战略打击——漠北之战。 <br />虽然此战汉军以巨大损失沉重打击了匈奴主力,但事实上在次战的背后却显漏出许多问题,匈奴人没有被歼灭,汉军此后长期没有对匈奴展开新的进攻,以及对汉帝国国力影响的问题。等等……………… <br />汉军此后没有一位军事将领达到霍去病的军事成就,是人的缘故,还是另有原因? <br />匈奴的确是灭不掉的吗?还是……………… <br />汉武帝耗尽国力对匈一战,其意义是什么? <br />人口减半,值得吗? <br />中华民族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br />为了30匹“汗血宝马”便动用数万骑兵,耗时两年,耗钱数亿,是武帝的穷兵黩武,还是另有隐情? <br />李陵,李广利先后投降匈奴,武帝在这两个人的问题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从中又看到了怎样一个严酷的事实? <br />司马迁批评武帝在用人问题上“唯在责任将相哉!唯在责任将相哉!”是否确有其理?武帝用人真的有这么大的失误吗? <br /><br /><br />下面谈一下漠北大战! <br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马,威望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转投霍去病。<br /><br />此战是在霍去病收河西后两年内发起的最大规模的击匈奴战役! <br />此战中,霍去病出军左翼,延蒙古草原和新疆一线直至中亚地区,一直打到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一代,是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兵锋所至最远的地方,霍去病的功业自不必多言! <br /><br /><br />卫青的出击距离相对交进,但也越过了蒙古草原向北接近了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直击匈奴大单于。 <br /><br /><br />其实对于这一战一直存在许多争议,最大疑点是汉帝国国力的问题!<br /><br />但我认为,此战所引出的真正实在问题还不只在次。 <br /><br /><br />其实此战反映出了一个汉族文明以及汉族军队对北方游牧民族军事打击的一个瓶颈,一种无法超越的客观极限!!! <br />一个让人不得不悲观的事实!!! <br /><br /><br />先看看此战的一些结果: <br /><br /><br />“一,匈奴人损兵十万余,受到沉重打击,其骑兵优势在近10年见没有恢复,对长城沿线的侵扰停顿了近20年; <br /><br /><br />二,汉军损失11万骑,多年积累的骑兵力量在此后进15年内没有恢复; <br /><br />三,相比骑兵损失,金钱的损失,汉帝国战马储备系统因此战而受到的打击其实对与日后的汉匈之战给汉朝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大,汉军直到李广利,李陵合击匈奴一役才勉强恢复“十万骑”的标准,而李陵作为牵制匈奴王庭的侧应,也只能使用5000步兵!” <br /><br />这只是漠北大战对双方最直接的影响,我们还得看一看这种影响对与双方而言又能如何应对和处理的: <br /><br /><br />“一,匈奴虽将王庭移至漠北,但其实力恢复很快,虽然武帝此前对匈奴的多次打击,使匈奴人损失了20万精壮人口,被匈奴兼并的一些其他部落(如偌羌)也先后脱离匈奴的直接管理,但是匈奴人的总人口在此战后的近20年的相对和平期有了较大恢复,匈奴在战前最高人口是300万,骑兵60万,在经过了汉军的打击又经过了20年恢复之后人口也没有比这个数少多少。另外,匈奴地处北方草原,战争中马匹的损失没有对匈奴造成太过大的影响,马对他来说是一种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廉价资源; <br /><br /><br />二,汉朝方面,战马军饷,战略攻势,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再吸取大汉王朝的鲜血,大量军事工程渣干了百姓的财富,血汗乃至生命,水系工程的不完善,旱灾洪涝时常给汉王朝带来各种经济损失,而两者相互作用又更加深了汉帝国的内部矛盾。漠北大战的骑兵损失,使刚刚建立起来的马匹饲养体系面临崩溃,为了马匹,汉政府又不得不以最低30贯钱的高价从北方各国购买,而买到的又经常是人家不要的老弱瘦病的马。对南越的进攻也华了汉庭不少金银。也出与对汉朝战马奇缺的原因,武帝发动了对大宛的战争,“叫你小子不卖给我,老子扁你!”但此战换来的屈屈30匹“汗血宝马”根本不能改变什么,反而加重了经济亏空,损失了不少骑兵,还令武帝背上了“穷兵黩武”的恶名!” <br /><br />也就是说武帝此前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虽完成了秦时期的传统边界,暂时打击了匈奴的进攻气焰,但就长远来看,武帝此后的行为并没有解决匈奴问题,匈奴再此后数百年见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原的侵扰,单就战力对比而言汉朝也没有得到什么优势,反而被战争拖的难以自处,这一切,从直接原因来说就是声势宏大,动用了14万骑,50万步军的漠北大战,是漠北大战造成了这一切吗???!!!<br /><br /><br />武帝的战略决策是否有失偏陂??? <br /><br /><br />那么,问题究进出在了那里? <br /><br /><br />也许大家看到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 <br /><br /><br />“难道漠北大战是一个错误?” <br />“漠北大战真的是一个错误吗?” <br />“另大汉声威名扬海内,另大汉铁骑名震300年,另霍去病达到了其军事成就最高峰的漠北大战难道真的是一个错误?” <br /><br /><br />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秦汉两朝的抗匈经过。 <br /><br /><br />秦时期,匈奴人铁骑30万逃跑燕赵长城防线进入黄河南原,直逼咸阳。 <br />秦将蒙恬帅大军30万北击匈奴。 <br />仅一年就把匈奴人打推至黄河北岸,收回了河朔。又是一年,在黄河以北再次痛击匈奴。匈奴人推倨大漠。从此“不敢弯弓而抱怨”! <br />然后,蒙恬修建了完善的长城防线。 <br /><br /><br />汉武帝在一开始时也是如此:匈奴人占着河朔,于是先收回黄河南原,又击败了匈奴人的反扑,修起了长城! <br /><br /><br />但是武帝看到,长城的被动防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br /><br /><br />只要中原一乱,匈奴人就会象秦朝末年那样再次越过长城,再次占领河朔,甚至是全中国。 <br /><br /><br />所以武帝不满足与一条长城防线,他不愿意只是进行被动的防御。 <br />其实当时和现在,也没有太多人觉得被动防御有什么出路。 <br /><br /><br />更何况,此时,武帝已经有能力组织起秦朝所不能组织起的强大骑兵部队,同时也有比秦更强大的后方。 <br /><br /><br />所以他选择进攻!!! <br /><br /><br />这样,就有了两种方按: <br /><br /><br />一,以长城为依托,以骑兵为主力,攻守结合打击匈奴的积极防御方按; <br /><br />二,只把长城当做一条基本的本土防线,并以其为基点,发达大纵深的进攻作战,彻底消灭匈奴。 <br /><br /><br />当时大多数人倾向与前者,因为前者风险较小。持这种观点的包括大将军卫青。 <br />而武帝却义无返顾的选择了后者————彻底消灭匈奴!!! <br /><br /><br />除了武帝的性格原因之外,武帝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呢? <br /><br /><br />这里首先谈一下武帝的战争观: <br /><br /><br />战争是没有止尽的,只要还有不同类的存在,只要各种势力随着时间的拖延而发生力量对比的改变,那么战争就一定会爆发。 <br />在武帝看来,明天永远属于战争。 <br />在武帝看来,只要天下还有未臣服于己的人,战争就不会太远。 <br />在武帝看来,大汉王朝传到了他手里,就应该彻底打击现有的敌人,在获得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让后世子孙大力发展国力,以应对那些现在还不强大,但总有一日会蹦出来的敌人,直至“天下之大,莫非王土”那一天。 <br />在武帝看来,世界必有一天在可见的范围内由一种势力来主载!!!而武帝就想让自己的民族成为这唯一的主载!!! <br />在武帝看来,打击匈奴就是要为堂堂中华创造一个长期的发展机会,为日后征服全天下做准备!!! <br /><br /><br />这就是武帝的战争观,这就是武帝打击匈奴,乃至意图彻底消灭匈奴的最深层含义!!! <br /><br /><br />现在看来,武帝消灭匈奴的计划应该说并没有完全达到他的理想。匈奴削弱了是事实,直到三国时期,曹魏还对匈奴以及北方各族保持着强大压力。这是武帝成功的地方。但是,由于匈奴问题没有达到毕其功与一役,从根本上来说,汉朝没有得到武帝想要的挥师天下,一统海外的理想。 <br />那么,就当时的汉朝具体内外状况而言,中华帝国究进有没有可能通过某些策略以及战略的调整或改变而实现武帝伟大的“万疆一统”的宏伟构想呢? <br /><br /><br />上会说到武帝的战争观。 <br /><br /><br />偶在这里表个态,在战争观问题上偶完全赞成武帝! <br /><br /><br />武帝堪为中国历史上汉族君王只最有战略思想的一位。 <br /><br /><br />但是偶却要对武帝在实现其战略意图中的表现打个问好!!! <br /><br /><br />我们具体来看看……………………… <br /><br /><br /><br />首先回答我自己在前文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br /><br /><br />“漠北大战是个错误吗?” <br /><br /><br />偶的回答是:“是的,漠北大战是一个错误。” <br /><br /><br />如果不是这一战略行为的失当,我大汉民族的确能够通过一些战略和行动调整改变此后的许多事情!<br /><br /><br />那么究进该如何做才可以呢?或者说漠北大战究进错在哪里了呢?或者说武帝在实现他的伟大理想中究进犯了些什么错误呢? <br /><br />听我祥细解说……………………<br /><br /><br />草原战争对与大汉民族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就连满人康熙在打击葛尔单时都说:“西北打的不是兵马,而是钱粮!” <br /><br /><br />从汉匈之势而言谁才有更多的战略资源和后勤优势来进行这样一场战争呢? <br /><br />是大汉? <br /><br /><br />不!是匈奴! <br /><br /><br />我在前文说过,匈奴人马匹是一种廉价资源,我也说过大汉需以最低30万贯钱从北方购买马匹,还买不到好马! <br /><br /><br />看一下武帝在位54年间到底花了多少军费:经过不完全历史资料和现代推算,大概是几千亿贯钱。其中武帝先后从北方进购了约30—40万匹战马,而自己饲养的战马大约只有不到10万,以最低30万贯钱的单价计算,购马费用大约1000亿以上,为了保持战力,战马多用米养,再加上自己的马匹饲养,再加上马匹的维护,马场的经营,再加上养马人员的开支,可以说马匹花去了汉庭半数以上乃至绝大多数的军费。<br /><br /><br />而战争的消耗常常还让大汉军马青簧不接。 <br /><br /><br />而相比匈奴,它的马匹数量最多时达到80万,除了漠北大战后的一段时间暂时降到了20—30万之外,常年保持在40—50万的水平上,而且匈奴人从不为马匹的饲养和繁殖问题发愁,因为草原是最天然的马场,马圈里的马少了,带上套绳出去转一圈就来了,靠!真不公平! <br /><br /><br />所以汉朝的最大问题是马匹不足问题! <br /><br />那么有没有办法最大可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br /><br />答安是:“ 有!” <br /><br />上面说到汉朝如何解决马匹问题,<br /><br /><br />这个问题不是武帝不重视,只是由于战略方安的原因,使之无暇完成。 <br /><br />所以我不得不先说武帝战略实现的失误: <br /><br />前面说到武帝的战略方按是收河朔,建防御;以长城,打相持;再大举反攻。 <br /><br />武帝的失误在第二阶段上,灭匈奴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前文所说的一些经济是的原因,从整体上说,汉朝的战略准备和队员工作做的不够!<br /><br /><br />其实我曾发过一则有关秦汉两朝两军实力的文章,其中写到了游牧民族与汉朝相比更有优势的原因,还不仅是马匹的原因,可惜被你们这些不识货的家伙淹没在弥漫的贴海之中,在此我把《大秦VS大汉(铁骑战锋芒)》 <br />只的一段贴出来,让大家对此事有更深的了解。 <br /><br /><br />以下转自本人原创的《大秦VS大汉(铁骑战锋芒)》 一文: <br /><br /><br />接下去说两军实力! <br />先谈国力。也许许多人会说:当然是汉强了。当然,我也承认,但是国力影响军力,可军力却不光是国力的简单决定。 <br />我们首先看看两朝的政治体制。“汉袭秦制”,汉朝的军政制度大多在一开始时与秦朝相同。比如军制:都是伍,屯,将,大将,曲,部的结构。兵役制:男子17岁入籍,24岁在所在郡县从军一年,接受军训,称正卒。随后到京师,边关服役一年,称戍卒。另外每个成年男子在两年兵役之外只要国家需要,都要随时听从招唤多次从军。可见两朝实行都是普遍的强行征兵制。那就以为这两朝兵员来源的巨大。很多人都知道,秦国在秦朝建立以前总人口是500万,当时中国总人口大概是1800万,秦灭六国,再加上多项巨大工程的施工使秦末中国总人口下降了一半多。史书上说秦国带甲百万,这个数字是属实的。因为秦实行的是普遍兵役制。秦灭六国后,长城防线和南疆战场分别驻军30万和50万!!!再看汉朝,到了武帝时总人口以恢复甚至超过了战国最高水平了,大概达到了2000多万,(东汉达到了5600万)而两朝的兵役制度又一致,是否意味着两朝军队规模秦大大输于汉呢?不是的! <br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两朝制度上的一个重大区别:中央集权制!!!秦实行的是皇帝完全集权,一切权利属中央。而汉实行的是封藩制,两级集权!这一点直接影响到普遍兵役制的实行。藩国的领地有自己的兵源系统。武帝终其一生所做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另外,由于武帝科抗击匈奴,需要大量进口战马,匈奴从中捣乱,其他北方马匹出口国坐地起价,等等原因使马匹进口价格极高,好马甚至需要千金!自己养马又需要专人专地,代价很大。所以国家为了增加军费,武帝推行大地主经济,国家垄断等手段,虽然一时增加了财源,但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成为流民。普遍征兵制就不能很好实行了,只好开始募兵,征兵双制并行。(东汉时由于其他原因普遍征兵制就取消了) <br />西汉时从来就不曾出现过100万训练有素的军队。不知大家对漠北之战前的招兵情景是否记得。虽说场面洪大,但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征发50万军队的情况屡见不鲜,稀松平常。战国时各国通常都是“数日成军”。动员能力强于汉朝。当然这和战国时的半奴隶制体制以及国土不那么大也有关系。 <br />再说生产力状况:秦时的国策是“耕战”。全国人口只有3件事或说3个地方可去,就是农田,兵工厂,战场。商业不发达。同时这样的情况也便于人口集中控制。整个秦国就好比一部战争机器!!!而汉时产业多样化,且自由民的集中管理也有难度,全国人口不能像秦国那样完全使用在战争上。所以在实际中,汉军的军队规模不可能比秦军大出太多,后勤方面也并没有太多优势。(打匈奴不但使汉朝亏空严重,而且天下人口减半。而秦在商秧变法后虽然也长期作战,人口和国力却在稳定上升)其实这也是体制所决定的问题,也是为什么在此后人口众多的汉族政权经常打不过人口很少的游牧民族的原因。封建制度的一个大缺点就是无法倾尽全力于战争!!!!(不知看客们同意否???)后面还要提到这个问题。 <br />下面说说武器装备和军队建设问题。 <br /><br />在上文中我说到了大汉体制在军事上的先天不足问题,所以敢说大汉想在经济上取得足够打这场战争的优势是很难的,但是解决一定的军马不足却也是不可以,下面听我说说。 www.6park.com<br /><br /><br />解决方法简言之是: <br /><br /><br />一,加长战略相持期的时间,推后全面反攻的时间表 <br /><br /><br />二,在相持期内,发扬战术进攻,以骑兵发动对匈奴的侵扰做战,看清楚,是战术进攻,是侵扰,而不是消灭。简单的说就是以较小的代价价破坏匈奴生产,同时给自己更多准备时间。 <br /><br /><br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起唐朝对高丽的战争,一世英明的太宗皇帝兵损高丽,(我还不敢说他兵败)到是他那个不怎么样的儿子高宗用侵扰破坏生产的办法取得了太宗所没有取得的胜利。 <br /><br /><br />所以在相持阶段除了一个发展自己的目标还应该加一个削弱敌人的目标。 <br /><br />三,在相对较长的相持阶段内,大力发展马匹繁殖和饲养。其实汉朝进购的马匹用与繁殖是绝对够的,只是过与紧密的战争频率,没等养出小马来,他爸妈就去了………………所以,以较小代价的侵扰行动,换来马匹死亡率的下降,换来完善的马匹繁殖体系的建立。当然,时间长一点,不过,既然要办大事,等个一二十年又怕什么??? <br />那么,如何养呢?还是要说到长城,继续看。<br /><br /><br />四,完善扩展长城体系,不但把长城看做一条军事防线,也把他发展成战略基地,也就是说在匈奴忙于对付汉军的中小规模侵扰时,把长城往北扩建,把城北的蒙古草原划进来,把因为武帝的大地主经济而失去土地的“流民”搬进来,同时把沿旧长城一线的因为匈奴侵扰而不能好好种的地种起来,新旧长城内的草原可以大量底成本的繁殖马匹,旧城一线种地,供应养马的人员,同时减轻从中原运长城守军的粮食的压力。<br /><br /><br />不知大家知不知到,在没有秦直道以前,每从中原运输一担粮食到长城,秦朝就需在路上消耗掉172担粮食,秦直道修完了也得用几十担。 <br /><br /><br />沿城种粮虽然产量不高而且还面临着修建新的水力工程的问题,但就长远来看,这一方按最少也能减轻北方防线的部分压力。<br /><br /><br /><br />从总体来看这套方按虽在一时不能减轻汉庭的财政压力,耗费也不小,但就长远来看却能达到减少经济负担的作用,从近期看也能解决流民的问题,不至于在后来人口大减,就根本来看还能在实质上拓展汉朝实际国土,解决边境军费压力,解决战马供应问题。甚至在一定时期之后还能扩大汉庭经济收入,增加百姓收入,减轻全国范围的经济压力。<br /><br />当然,实际是否能达成,是否在实现过程中出现问题那只有天知道。 <br /><br /><br />这只是一种设想! <br /><br /><br />在这里我不得不批评武帝一句:“误在急与求成,急功近利!” <br /><br /><br /><br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武帝在完成“霍去病收河西”后实现上述方按,那么,漠北大战恐怕就要推迟十几年甚至二十年,那时,大汉将有长城经济开发区内再加上因为经济负担轻以及“马政制度刺激下南方民间再加上原本汉庭就设立的“马苑”中饲养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马匹,国家经济也不见得像实现情况中的那么遭!人口也不见地减少了一半那么多! <br />而同时,匈奴人也不会像在实现中的那样经过十来年就恢复了漠北大战后的优势,因为匈奴经历20多年的汉骑骚扰,经济体系受打击,马匹只会越来越少,人口也是如此,国力也是如此。 <br /><br />这样,在李陵击匈奴时只怕就能带上五万铁骑,而不是五千步兵。 <br /><br />匈奴只怕也不能调来11万骑兵围攻他了……………………<br /><br /><br />哎……………………………… <br /><br />而前文所说的“万疆一统”的宏伟理想,虽未必实现,但至少我大汉威名,大汉之势却能更大的得到发挥,而后来许多的入侵民族只怕也只能换个时代出生了!!! <br /><br />哎……………………………………………… <br /><br /><br />而霍去病要想在匈奴老家玩上像漠北大战这么一圈也只能再多活几十年。 <br /><br />保佑霍少长命百岁,阿迷佗佛!!! <br /><br /><br />李广由于打了一辈子替他人做嫁的硬仗,杀损皆众,又不太适应后来的大纵深突击,一世不得,可惜可叹!<br /><br /><br />卫青也因为在军事才能上有所创新却也不能完全赞同武帝过于急噪的大反攻战争,又因为权谋之道而被霍去病所代替,但就战略眼光而言,卫比霍更有卓见。 <br /><br />而武帝的用人之道由于他的个性和他那不太完善的战略需要而造成了司马迁的批评。 <br /><br />其实就我个人观点,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是最明智的!!! <br /><br />他不断砰击武帝的用人和武力失当,不排除他对武帝的个人情绪,但做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战略和历史政治评论家,迁基本还是负责任的发表言论的,比如说在《史记》中他对武帝的个人问题和具体做法提出批评的时侯,在他暗示武帝“穷兵黩武”时,他却对武帝的战争态度和灭匈奴的构想表现出赞成之意,就连在他说“唯在责任将相哉!唯在责任将相哉!”时他的前一句(记不太清原句,只记得大意}也是在说做成一件关乎社墼江山的大功业时需要注意许多细节的意思,可见迁是赞同武帝的基本战略意图的,只是觉得武帝自身的许多缺陷和失误导致了“革命上未成功,代价却十分巨大”的结果。 <br /><br /><br />而武帝在参阅了《史记》后却也出人意料的在豪不删改的情况下允许此书传世,除了佩服武帝的胸怀之外,是否也说明了武帝赞同司马迁的评论,甚至也在“垂幕之年”时认识到自己在过去数十年中的种种缺陷和错误呢? <br /><br /><br />看来只有司马迁才是当世武帝唯一的“难觅知音”!!! <br /><br /><br />哀哉!哀哉!乐哉!乐哉! <br /><br />
2#
发表于 13.4.2006 23:56:03 | 只看该作者
呜, 俺地个天, 好长的帖子, 看着好爽,顶一个先<br /><br />不过 剑胆兄 没见你的《大秦VS大汉(铁骑战锋芒)》 啊 <br /><br />啥时候贴上来让小弟开开眼。谢一个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025 08: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