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德合作 (1911年-1941年)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4.7.2006 15:27:26 | 只看该作者
中德合作 (1911年-1941年)<br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br />跳转到: 导航, 搜索<br /> <br />中德合作在20世紀早期和中期的中國歷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1911至1941年間,中华民国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在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结成联盟,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這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之前尤甚。中华民国的創立雖然使中國从衰敗清王朝重新站起来,但國家一直在军阀割据與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1928年,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雖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有鉴于此,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這種关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间,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發而结束,只持续了不到4年时间;而且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的能力。<br /><br />目录 [隐藏]<br />1 早期中德關係 <br />2 1920年代的中德合作 <br />3 1930年代的中德合作 <br />3.1 德国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 <br />3.2 德国与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br />4 1937年至1938年:德国调停中日战争的努力 <br />5 1938年至1941年:中德合作的终结 <br />6 历史影响 <br />7 注解 <br />8 參考資料 <br />9 外部連結 <br /> <br /><br /><br />[编辑]<br />早期中德關係<br /> <br />普魯士王國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最早的中德贸易线从陆路经西伯利亚辗转到达德国。为了避免俄国政府沉重的通行税,德国早在清王朝就尝试通过海路开拓东方贸易路线,1752年8月,埃姆登的王家普鲁士亚洲贸易公司(KPAC)商船“普鲁士国王”号在德国船长格来史克的指挥下抵达广州,成为中德贸易史上第一艘到达中国的德国商船。1861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天津条约让诸如普鲁士等众多欧洲国家和中国建立了正常的贸易关系。<br /><br />19世纪晚期以前,中国同欧洲国家的贸易一直受控于英国。而普魯士王國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则热切希望在中国建立立足点,以平衡英国的影响。俾斯麦力排众议,为德中的航线设置了奖金。给予奖金的议案于1885年最终通过。同年,俾斯麦派出第一支德国银行业和工业考察团前往中国评估投资机会,这最终促成了1890年德华银行的建立。通过这些努力,德国于1896年继英国之后成为第二大对华贸易国。<br /><br />在这段时期,与英法不同,德国并没有积极的表现出其对中国的帝国主义野心,而中国政府也将德国视作来帮助中国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伙伴。1880年代晚期,克虏伯公司作为中国的合同商,负责修筑旅顺港和大沽炮台附近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北洋水师向德国订购了主力舰——定远级铁甲舰,以及经远号、来远号装甲巡洋舰。此外,德国军事教官帮助张之洞建立了“自强军”,并协助袁世凯培训了“新建陆军”。<br /><br />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不仅限于军事方面,也扩大到工业和技术交流领域。来自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工程师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的发电厂和钢铁工厂,例如汉阳铁厂。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在颐和园中安装了中国的第一批电灯,北京的第一家自来水厂使用的则是德国AEG电机和水泵。<br /><br /> <br />在北京紫禁城天安门前阅兵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男爵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努力也告一段落。其后,德國首相俾斯麥對中國所採取相對怀柔的政策,在德皇威廉二世时期有翻天覆地的轉變,變得更具帝國野心。例如在第一次中日戰爭後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德國协同法国、俄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此外,在1897年11月发生曹州教案(巨野教案)后,威廉二世电令远东舰队,称“华人终于给我们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舰队立即驶往胶州湾,占领该处现有村镇,并采取严厉报复手段”。1898年3月,德国逼迫清朝与其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國取得山東胶州湾的99年租借權,以及山东半岛的开矿权和铁路铺设权。<br /><br />1900年义和团事件爆发,威廉二世曾在当年6月表示:必须大举进攻北京,将它夷为平地(Peiking muss regelrecht angegriffen und dem Erdboden gleichgemacht werden)。此后不久,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殺,威廉二世旋即下令進行軍事報復,中德關係跌落至最低点。事实上,义和团运动最先起于山东省,而山东省正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在义和团战争中,威廉二世要求德国軍隊像当年的匈奴军队一样无情消灭中国人,这段比喻令德国军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被称为“匈奴兵”。[2]<br /><br />根据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国向与之交战的11国(参加联军的八国以及未出兵的西班牙、比利时、荷兰)赔款白银4.5亿两,其中德国获得9007万两,占赔款总额的五分之一。此外清朝还派醇亲王载沣前往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向德国谢罪,並在克林德被杀的东单路口树立牌坊以示纪念。<br /><br />中德关系在《辛丑条约》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执掌清朝政权的慈禧太后试图依赖德国的先进工业和技术,实现1898年被她亲手中断的维新运动。在这段时期裡,德国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很大。在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改革者仿照日本的先例,参照德国民法典,制订了清朝的第一部民法[3]。尽管该法典在清朝灭亡前没有得到实施,但它成为随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在1930年代颁布的民法典的基础,该法典不仅至今仍在台湾施行,而且影响了中国大陆的民法,例如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4]<br /><br />儘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中德關係再度變得疏遠。其中一個原因是德國在政治上被孤立,最明顯的例子是1902年英日同盟的成立和1907年英、法、俄三國協約的簽訂。正因如此,德國打算在1907年籌備德、中、美三國同盟,但這項建議始終無法成事。[5]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德國給予該國臨時政府600万马克的貸款,並表示可以向中国歸還山東的铁路权益。<br /><br /> <br />1912年,德国人绘制的青岛地图。圖中許多街道以德国名稱命名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時,德國在遠東並無採取主動去進行有意義的行動,因為它深陷入歐洲戰場。德國曾经试图将胶州湾歸還中國,以避免落入日本手上,但是日本威胁中国不得接受这一返还。1914年8月23日,日本加入戰爭,並成為協約國的一員,開始攻擊德國在中國的租界,佔領了青島和胶州湾。<br /><br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華民國南方的廣州政府首腦孙中山力主中国保持中立,反对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而北方段祺瑞政府虽在英国授意下欲对德宣战,但遭到日本阻挠。直到1917年,日本在得到英国、美国、法国的保证,允许日本在战后继续保留前德国在华殖民地和利权的情况下,才同意中国在8月14日對德國宣戰。此后中国军队扣押了停泊在中国各港口内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商船,并收復了德國在漢口和天津的租界。<br /><br />協約國在中国参战时,曾经保證中國在德國戰敗後能收回德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但是日本透過凡爾賽條約取代德國,佔領了青岛和山东半岛。在中國人民都感到被協約國欺騙的情緒下,激發了愛國的五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9.12.2024 02:5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