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912|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女子关系天下计~宫女卷(更新至十八篇: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6.8.2007 17:0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女子关系天下计~宫女卷~全文索引~




斑竹点点湘妃泪
 


    在高雷泽不远的地方,有两条小河,一条南流,名叫沩水;一条北流,名叫汭水,舜就住在这里。那晚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抖散了头发,在那里栉沐,但觉两道眉毛也渐渐地长起来,竟长得和头发一样齐,拖在地上。醒来后想到:“人的百体,发居最上,仿佛是国家的最高地位一般。其次便是眉毛,它的位置也不低。现在我梦眉与发齐,不要是天子听了人的荐举,竟来叫我,使我代行天子的职权,和天子一样么?”但终于还是觉得异想天开,是白日做梦,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耳光,披了袯襫到田间去劳作。然而,正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忽见有一辆车子来到田边,车上立着一个官员,方面大耳,正笏垂绅,气象尊严,慢慢地跳下车来。那随从的人,早提起嗓子喊道:“哪一位是虞仲华先生?”舜还没有答应,那官员便不顾脚下的烂泥,忙走过去拱手作礼,连说:“久仰!久仰!”等舜在溪中洗去脚上泥巴,草草地问过舜的生辰八字。那官员的话便直奔主题,说是当今天子尧帝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娥皇,年二十;小的叫女英,年十八,愿一齐嫁给舜为妻。又说道圣天子持躬以俭,齐家以礼,两位女儿秉承庭训,熏陶涵育,性质纯良。更兼婀娜灵秀,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一般。意思是要舜非娶不可。

  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他的掌心纹路象个“褒”字,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今天的“中华”谐音)。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二字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读书,要能读书,必先识字。他也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这年过了残冬,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但舜无缘无故被三次逐出家门。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舜却加紧学习,包括师事八岁的儿童蒲衣子。他从蒲衣子那里学到许多运动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他多次耕作的历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的地方,成了个大都会,但他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一日田间劳作时,他以鸟为例,信口而歌:

  “涉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思父母兮历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

  歌罢,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年舜已经三十岁了,也就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

  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

  象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象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把舜封在井中闷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总是不记前嫌。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尧对舜更加欣赏,终于尧把舜召到京城,开始委舜重任,舜大举推荐人才,舜于是“宾于四门,纳于大麓,烈火风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尧死后,舜即位为天子,定都于蒲阪。

  舜勤政爱民,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他规定各部落君长每五年前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而每五年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国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随扈以外,蛾皇与女英都随行照顾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爱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这年盛夏来到洞庭湖,因天气太热,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继续南巡。

  这晚,女英忽然梦到了舜帝,不象个天子模样,坐着一辆瑶车,有霓施、羽盖拥护着,自天空降下来,对她说,自己已经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伤,人生在世,总有一日分散的,并说自己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镇衡岳。”女英醒来,非常焦灼,惦念舜帝,急急告诉娥皇,娥皇口中虽说“妖梦是不足为凭,只怕你平日挂念极了,做的是心记梦,你放心吧。”但内心也十分焦灼。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在苍梧山的消息,还带来了舜帝给娥皇、女英的遗嘱:

  “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听到噩耗,觉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么多年的艰苦奋斗,那么多年的恩爱相亲,都一去不复返了。娥皇、女英浑身哆嗦,哭了好几回,身心受着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伤,健康也受了损害,眼泪渐渐地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从眼中流出来。这晚浓雾渐渐地把整个君山罩住,天空中闪电一道急过一道,云越积越厚,天空好象要倒扣下来,突然间狂风卷着暴雨呼啸而来,洞庭湖掀起层层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诚的思念、悲痛终于感动了上天,天神将她们流出的眼泪,流出的血泪都一点点收集起来,现在都把它们洒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在这狂风暴雨中,蛾皇与女英突然间头脑是那样地清醒。突然间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唤着她们,两人都好好地修饰打扮了一番,就象是迎接远行归来的舜一样,携手投入洞庭湖中。顿时风停雨住,波澜不惊,君山上那丛丛翠竹都浸染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成了二妃对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半个月之后,娥皇、女英的尸体浮出水面,当地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将她们葬在君山,并立湘夫人庙来纪念她们。至今君山上还有二妃墓,墓旁斑竹丛生,青翠欲滴,令人暇想不已。李淑曾的《斑竹怨》诗写道: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
  有泪洒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
  余恨在湘水,滔滔去不还。

  毛泽东在吊唁他的爱妻杨开慧时写道:

  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群;
  班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九疑山就是舜死的地方苍梧山,在今天湖南宁远县。《水经注》载:“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若九峰,各导一溪,蛐壑纵横,异岭同势,游者异焉,故曰九疑山。山南有舜庙。山共有九座峰头,即舜源、朱明、石城、娥皇、女英、萧韶、桂林,其中舜源又叫华盖,最高。”

  据湘中友人说,一般乡人不太了解蛾皇与女英的来历,甚至讹传为天帝的二女,因犯过失而嫡降尘寰成为“湘水之神”。舟人拜她们可保航行安全;仕女拜她的,可增美艳与聪颖。就象闽浙一带居民膜拜圣女妈祖一样历历大爽。

  据传,秦始皇南游洞庭,遇大风,有人告诉始皇,这是湘夫人发怒所至,始皇问湘夫人是何方神圣,侍臣答称是舜的二妃。秦始皇也是个不可一世的人物,他就因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历史上的三皇五帝,而把“皇帝”合起来做自己的称号。他一怒之下,下令伐完君山上的山树班竹,然而三年后这里又是一片苍翠蓊郁。

  已经是四千二百多年的事了,蛾皇、女英贤淑、英慧、痴情的形象,仍然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湘女美艳、多情、贞烈与聪慧,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受到了蛾皇、女英的影响。

  帝子降今北进,目渺渺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占位前52楼 ~ 更新中 ~ 作者:车水 ~ 转载自:努努书坊:http://book.kanunu.cn/

[ 本帖最后由 黑色空白 于 11.10.2007 19:34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16.8.2007 17:00:49 | 只看该作者
苏妲己千古背骂名
  



每个王朝的灭亡,几乎都与一个女人有关,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也不例外。夏桀时的龙涎,商纣王时的妲己,周幽王时的褒发姒。
  传说周幽王为博褒姒的一笑,乱举烽火,导至西周的灭亡,留下倾国倾城的无穷思索,至今陕西骊山距华清池不远还保留有烽火台的古迹。
  事实上,历史上这类女子多被冤枉,商纣王时的妲妃也算一个,把一个政权的灭亡完全算到一个女人的头上是欠公允的。
  妲己这个女人是随着《封神榜》的流传而为人所熟知的。《封神榜》上说她艳如桃李,妖媚动人,是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蛊惑纣王荒淫误国。周人灭商后,欲杀此妖姬,因被其美色所眩迷,举刀手软而不忍下手,最后在周武王的正气威迫下,终于现出原形,而被姜子牙擒住斩首了。
  《封神榜》属于神话小说,还有许多稗官野史,传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具体的事实约有这么四条:
  第一,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第二,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
  第三,妲己目睹一孕妇大腹便便,为了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第四,妲已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说法,结果什么也没能看得出来。
  此外根据正史的记载,是纣王征伐有苏部落(今海南温县),俘获到美艳的妲己为妾,纣王非常宠爱她,为她作酒池肉林,天天与她酣饮作乐,更设炮烙之刑,使人裸体相逐,妲己于是大乐。到武王代纣,斩妲己头,悬在小白旗上示众。
  以上的种种记载及传说,久已家喻户晓,深植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历史状况的认识,远较孔子、司马迁当时所能接触的资料为多时,才对妲己和纣王的真实面貌,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
  首先,“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脸上抹灰吧!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其次,帝辛暮年热衷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是事实,虐杀比干也有确切的记载,然而砍掉赤脚在冰上行走的人的脚,以及剖开孕妇的肚皮就有些难以令人置信了,特别是“唯妇人之言是听“这一条罪状,根本不切实际,因为商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休咎,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再说帝辛性情刚猛,好自用,不喜听人摆布,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侣,谈不上言听计从,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有苏氏的一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妲己的恶名是周人宣传的结果。
  帝辛二十岁嗣位,当时商朝开国已经三百年了,国力雄厚。物阜民丰,帝辛血气方刚,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又能言善辩,还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刚愎自用,于是凭丰沛的国力与自己过剩的精力,大举向东南方发展,征服了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日的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
  他在位的第四十年,也就是公元前1047年,他又对有苏部落发动进攻。这时他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征伐有苏部落,载回的战利品之一就是妲己,当时帝辛已经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艾,骨肉婷匀,眉宇清秀,混身充满了几近爆炸性的火热气韵,加上游牧民族那种粗扩而开放的气质,迅速地在帝辛的内心深处,重新点燃起他生命的火焰。
  当时的商朝,已经从游牧社会进入农牧社会,十分迷信鬼神巫卜为了酬神祭把,时常载战载舞,饮酒欢唱,甚至作长夜之饮,几至醉死,宫廷如此,民间也是这样。
  妲己进入帝辛的生活领域时,正是商朝国力如月中天的时候,那时新的都城正在风光明媚,气候宜人的朝歌(今河南湛县)建造起来,四方的才智之士与工匠,也纷纷向朝歌集中,形成了空前的热闹与繁荣。离宫别馆,次第兴筑,狗马奇物,充盈宫宝,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丝竹管弦漫天乐音,奇兽俊鸟遍植园中,从此戎马一生的商纣王帝辛,终于在妲己这个小女人的导引下,寄情于声色之中。
  就在帝辛宠爱妲己时,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周部族原是夏朝后稷的后裔,早在古公时代,便有了东下图商的企图,《诗经》中的《鲁颂》中有这么一段;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歧之阳,实始镇商。”
  事实上对付强大的商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直传到姬昌,力行仁政,国力日盛,附近的部族都非常信眼,才开始沿黄河东下,把触角伸向商都朝歌。
  姬昌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文王,他的长子伯邑考曾因前往朝歌朝觐时,竟然感于妲己的美色,展开热烈的追求行动,因而触怒帝辛,把他剁成构酱,赐食姬昌,并把姬昌囚禁在安里两年,由于周部族的臣子们多方营救,并向帝辛纳贿,才获得释放,种下了深仇大恨。
  在往后的日子里,帝辛的臣子们似乎都刻意地在经营东南一带的广大地区,而忽略了雄踞两北的周氏族,姬昌首先并吞了泾、渭平原上的密须、阮等部落;更越过黄河,征服了黎、刊等部落,黄河以南的虞、芮等部落也已望风归附,用人的势力渐渐威胁到商的中心地区。
  周人的首都由歧地迁到渭南的丰邑(今陕西鄂县),一面整军经武,一面展开对帝辛的宣传攻势,重点放在污蔑妲己与丑化帝辛上。说妲己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妖孽、心肠毒辣的蛇蝎美人;说帝辛好大喜功,不恤民命、残酷昏淫的暴君,归结到“唯妇言是用”的傀儡。
  姬昌死亡,由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继位,他的第四个儿子姬旦(周公)有贤德,多才艺,对于政略的掌握和战略的运用都十分娴熟,争取马国、离间商朝君臣、争取民心与鼓舞士气,自封其二哥姬发为周武王,贬抑帝辛为商纣王,并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状,于是联合天下诸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商朝的新都朝歌。
  帝辛的哥哥微子衍率领一批东南灵人组成的军队,把周武王的联军拒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周人望见商军整齐的阵容和精良的装备,先是为之胆怯不已,想不到这些夷人组成的军队,忽然一夜之间哗变,用人居然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眼看大势已去,举火自焚而死。
  据司马迁的说法是:纣王自焚而死,妲己为周武王所杀。另外《世说新语》中引孔融的话说,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妲己为周公所得,后来成为周公的侍姬,这可以从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再也没有贬抑妲己的话语,得到一些侧面的证实。
  周文王和周武王立誓要灭掉商朝,是基于政治发展与私人仇恨所产生的态度,丑化妲己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大力经营东南,重心已经转往长江下游地区,使得中原一带空虚,周人才得以乘机蹈隙,硬是把商朝的亡国,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就常识的观点看,也是很难使人苟同的。
  顶多只是苏妲己入宫以后,由于争宠而与其他的妃嫔引起纷争,那些失宠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纣王与诸侯小国之间的冲突而已;如果硬要说苏妲已是亡国的祸水,未免太高估了她啊!

[ 本帖最后由 玫瑰 于 17.8.2007 19: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6.8.2007 17:00:53 | 只看该作者
齐文姜的美艳与淫荡







  齐文姜是春秋时代齐僖公的次女,与她的姐姐齐宣姜,同为闻名“国际”的绝色美人。宣姜嫁到卫国,她的公公卫灵公为之心族摇荡,全国士民更为之如痴如狂。文姜的婚姻则一波三折,竟然引出乱伦的秽行,轰动了天下各国,人们一面讽刺她的荡妇淫娃行径,一面又一再歌颂她的绝世艳丽,《诗经)上就留下了许多有关文姜的篇章,有毁有誉,足以令人发笑。
  周武王开国建立西周之后,经过了三百五十二年,十四代之后传到周平王。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这时,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戎狄乘机入侵,关中混乱异常,强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团结邻近的小国,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一直到周敬王为止,这一段纷争的历史,共持续了二百九十四年,史家称它为“春秋时代”。
  就在春秋时代的初期,齐僖公主政下的齐国,已经十分强大,他的两个女儿也成为当时各诸侯国自认为罩得住的君侯、世子竞争的对象,纷纷借机前往齐国都城临淄攀扯关系。在众多的追求者中,文姜特别欣赏郑国世子姬忽,认为他端正勇健,如玉树临风。郎有心,妹有意,齐、郑两国便为儿女缔结了婚姻。
  原本是一桩令人艳羡的美事,郑国的世子忽然听到了“齐大非偶”的传言,提出了退婚的要求、婚事不谐,对齐文姜来说不啻是晴天霹雳,退婚被认为是莫大的耻辱,自己的绝色美艳,加上尊贵的身份,如今竟被郑国世子姬忽弃如敝履,心中忿想不平,终于恹恹成病。
  窝囊透顶,气恼不已,但又能怎么样呢!长久的心情抑郁,逐渐转变成为自怨自艾和顾影自怜,甚至产生了一种歇斯底里的自我摧残心态。这种少女的心理挫折,压抑与转变,只有文姜的异母哥哥姜诸儿体会得最为真切。
  姜诸儿与文姜从小就共同游玩,如今虽已长大,但兄妹情深,彼此仍不顾嫌隙地照常往来,文姜在病中时常得到姜诸儿的慰藉;妹妹的婚事触礁,做哥哥的也感同身受,时日一久,两人的兄妹之情,竟然莫名其妙地转变成为儿女私情了。
  春秋时代,男女关系本来就十分随便,然而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发生儿女私情,终究为礼法和世情所不容许。姜诸儿与文姜男贪女爱,罔顾人言,不久就春光外泄,传到了他们的父亲耳中,齐僖公大惊失色,然而家丑不可外扬,只好一面痛责儿子,严禁再与文姜接触,一面急急忙忙为文姜择配。
  正好邻国鲁桓公新立,一心想要缔婚大国以为奥援,派遣公子翚赴齐说合,齐僖公求之不得,当即欣然允诺。于是选择吉期,齐僖公亲自把文姜送到鲁国成亲。
  姜诸儿心中快快不乐,但却不能形诸颜色,本拟自告奋勇地担任送亲赴鲁的任务,以便在路途中再图良会,不料却被父亲一口回绝。就在文姜出嫁的前一夜,姜诸儿狗急跳墙,在竹简上刻了一首情诗辗转递到妹妹手中:
  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
  姜诸儿的情诗,既赞美文姜美艳如桃花,更感慨其花落鲁地,字里行间,尽是无可奈何的叹息。然而文姜回答的一首情诗,却非常大胆而现实。
  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
  叮咛!
  意思是说:时不我与,为欢趁早,来日之事难以逆料,何不把握眼前。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更是一种激情的鼓励,于是就在文姜出嫁的前一夜,这一对迹近疯狂的兄妹,竟然又不顾一切地干起乱伦的勾当,难舍难分,几乎误了第二天的行程。
  齐文姜成了鲁桓公的夫人,国君夫人地位尊贵,自然无法轻易行动,就这样过了五年,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姬同,次子名姬季友。鲁桓公对这位背景扎实,又美艳绝伦的妻子十分满意,然而文姜却旧情难忘,花晨月夕,时常不自觉地想起热情如火的哥哥情人。
  鲁桓公十四年,齐僖公寿终正寝,姜诸儿当上了国君,即历史上的齐襄公,文姜所生的儿子姬同也已经十三岁了。文姜本拟随同她的国君丈夫一同前往齐都道贺,以便借机重拾旧欢,再续前缘,无奈当时诸侯大国新君初立,小国诸侯前往道贺的很多,深恐有所不便,便没有偕行。
  又过了四年,文姜终于怂恿鲁桓公带她一同访齐,鲁桓公无法推托,只好偕同文姜,大张旗鼓地前往齐都临淄访问。齐襄公听说鲁桓公夫妇来访,大喜过望,亲自到边境迎接十八年来未见的妹妹。
  此时的文姜,正值三十出头的年纪,圆熟而丰腴,娇艳的面颊,活像是盛开的桃花,一举手一投足,婀娜多姿,风韵极为诱人,使得尚是孤家寡人一个的齐襄公心荡神驰,差一点在妹夫鲁桓公面前演出失态与失礼的举动。
  齐、鲁两国毗邻,说近不算近,说远也不算远,虽然贵为国君夫人的文姜行动有所不便,但是十八年未曾归宁省亲,总有些有悖常情而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先是齐僖公在世之日,生怕一双小儿女寡廉鲜耻,死灰复燃地重述旧情,所以一再拒绝文姜回到齐都临淄。待到齐僖公过世之后,鲁桓公早已风闻文姜与她的哥哥情感非同寻常,因而有意打断文姜和她哥哥见面的机会,就这样一拖就是十八个年头。
  岁月也许能使一切改变,但却使得情爱更加浓郁。文姜与齐襄公,也就是昔日的姜诸儿相见之后,表面上是兄妹入宫叙旧,实质上则是昏天黑地缠绵了三天三夜。鲁桓公被冷落在宾馆里,孤灯照壁,冷雨敲窗,一夜又一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等到他再见到文姜时,只见她满面春风,醉眼惺松,不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居然狠狠地掌掴了他如花似玉的妻子,并口不择言地抖出他们兄妹的奸情,声言即日返国,绝不再稍作停留。
  齐襄公自知理屈,又耽心丑事外扬,在无可奈何之下,便在临淄的风景区牛山设筵,为鲁桓公夫妇饯行。鲁桓公身在齐国,不可使场面弄到无法转圜的地步,于是只好吩咐从人随护夫人先行出城,自己则匆匆赴宴。
  齐襄公已心怀杀机,鲁桓公犹懵然无知地借酒浇愁,终至酩酊大醉。齐襄公喊来心腹公子姜彭生暗暗嘱咐,在扶持鲁桓公上车时,悄悄地施一些手脚,这样鲁桓公只来得及闷哼一两声,就在醉迷迷中一命呜呼。
  在临淄城外十里长亭处,鲁桓公的车驾赶上了等在这儿的文姜一行车骑,公子姜彭生故作惊惧万状地向文姜报告说:“鲁侯酗酒伤肝,车行颠簸中竟然气绝身亡!”
  文姜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明事情真相,只好赶快报告齐襄公,并命令暂时停止行程,就地扎营护丧。
  齐襄公不久便赶到,假作悲痛模样,命令厚殓妹夫,并以酒后中毒向鲁国报丧。
  鲁国姬姓宗室及臣民听到鲁桓公的死讯,自然是愤怒异常,虽然怀疑其中必有阴谋,理应大兴问罪之师,但查无实据,加上鲁弱齐强,倘若冒然出兵,犹如以卵击石。万般无奈,只好先行扶正世子姬同嗣位为鲁庄公,随即派人到齐迎丧,追究事变前后的蛛丝马迹。
  事情马上便有了结果,齐襄公丢卒保车,把责任推到姜彭生身上。齐襄公的说辞是:“公子姜彭生护送鲁侯出城,车中护持不当,以致鲁侯丧命。”并命令立即将公子姜彭生处死,以谢鲁人。
  公子姜彭生原是奉命行事,如今竟成了罪魁祸首,自然是悔恨交加,于是当着鲁使的面大骂襄公兄妹乱伦,并发誓死后将变成厉鬼,来向齐襄公索命。事情很快就传遍了齐都临淄,更沸沸扬扬地传遍了天下。
  鲁桓公的灵枢迎回鲁国安葬以后,文姜却仍然滞留临淄,借以躲过鲁国臣民的难堪场面。然则新寡文姜,自应守丧含悲。了无生趣才是;然而文姜照样的服饰光鲜,巧笑情兮地与齐襄公朝夕共处,且曾同车出游,招摇过市,这一行径被当时的文人记载下,在《诗经·齐风》中有一首《南山》诗:
  南山崔嵬,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回归止,曷又怀止,万覆五雨,寇绥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田庸止,曷又从止。
  获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怀之。折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诗经》中的《齐风》就是采自齐地的民间歌谣,这一首《南山》诗也就是当时齐人讽刺淫侯齐襄公的大众心声;不以父母之命,不凭媒人妁之言,逆天乱伦,自行苟且,实属无耻之尤。
  另外还有一首《载驱》诗:
  载驱薄薄,蕈弗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四骊济济,垂辔弥弥,鲁道有荡,齐子其弟。文水滔滔,行人儷儷,鲁道有荡,齐子遨游。
  这首诗是描写四匹骏马驾着豪华的车子疾驰而过,车外缀满饰物,车内铺着软席兽皮,“齐子”就是文姜,罔顾“姐弟”的血缘关系,居然与其兄同乘一车,相与调笑,路人为之侧目,车中人却肆无忌惮。
  正当齐襄公与文姜兄妹两人,如胶似漆地在临淄,沈缅在放浪形骸的情欲深渊之时,那厢鲁庄公已羞愤无地的派遣大臣前来迎母归鲁。在礼法上,齐文姜夫君新丧,儿子嗣位,自应回国照顾一切,但是心中舍不下情人哥哥,又愧对各国臣民,虽然万分不情愿地登车而去,待至行经禚地,就命令停车不进,坚称:“此地非齐非鲁,正吾居处也。”
  既然母亲立意要暂住边境地区,鲁庄公只好派人在禚地建造宫室,具体地点在祝丘。齐襄公听说文姜滞留禚地,也派人在禚地附近的阜建造离宫。两处美仑美奂的宫室遥遥相对,文姜有时住在祝丘,有时越境住进阜,不用说那是因为齐襄公借出猎为名,来与妹子幽会了。
  齐文姜是一个绝色的尤物,美艳自然是无与伦比,淫荡也为天下之冠,她的行为摇荡了人心;紊乱了伦常,不只是齐、鲁两国的百姓冷嘲热讽,其他的诸侯国更看不惯这种淫乱的行为。《诗经》中的《猗嗟》反映了这种情绪:
  猗嗟倡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藏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正出兮,展我甥兮。
  猗嗟变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诗中盛赞文姜的美貌与娇态;也夸饰她的儿子鲁庄公英武雄壮,射艺精湛,可惜虽为一国之君,却不能防避其母,更那里谈得上治国安邦!
  《诗经》中还有一首《敝笱》:
  敝笱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徒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徒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车子归止,其徒如水。
  “敝笱”是破了的鱼网。诗中把文姜比作成鱼,而把鲁庄公比作破网,诗中的“如云”、“如雨”、“如水”,足可概见漏网之鱼文姜,是何等的欢乐了。
  毕竟是人言可畏,而且也难杜天下悠悠之口,三年后,也就是姬同嗣位为鲁庄公的第四年,年届四旬的齐襄公鼓足勇气向周庄王的妹妹求婚,其时周室虽已衰微,但仍被天下诸侯尊为天子,缔婚皇家照样是莫大的荣宠。周庄王嗣位未久,正需要大国支持,于是欣然应允,并指派同宗的(周王室姓姬)鲁庄公就近主婚。鲁庄公在名义上是齐襄公的外甥,实际上犹如“假子”,齐襄公是鲁庄公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是霸占其母的“吁夫”。如今鲁庄公竟然奉王命替齐襄公主婚,心情之复杂,自然不难想像。
  虽然如此,由于王命不可违,鲁庄公还是按照礼仪代替周王室为齐襄公主持了婚礼。这是齐襄公与鲁庄公的第一次见面,一个是爱屋及乌,并带有浓重的内疚心情,竭尽所能地示好;一个则懔于齐国的强盛,不得不守着晚辈之礼。这次的难得机会,不料竞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且曾联合攻伐卫国,得胜之后,齐襄公故示大方地把卫国奉献的金银珠玉,全部赠给了鲁庄公。这一招非常有效,使得年甫二十岁,正值血气方刚的鲁庄公,对齐襄公的敌意尽消。
  甥舅两人并辔行猎,相与饮酒作乐,亲密如同家人;不久齐襄公的新婚夫人生下一女,立刻许配给鲁庄公为妻,顾不得年龄悬殊,按照文姜的说法是:为了亲近母族,等她二十年又有何妨。
  齐、鲁两国国君关系的改善,百姓们都传为笑谈,鲁庄公既然默认了母亲与舅舅的特殊关系,当事人自然祛除了一层天大的顾虑,于是双飞双宿,而且还邀游各地,有时到彀城,有时到防城,出双人对伊然夫妇。
  就这样齐襄公与文姜又昏天黑地的又过了五年,两人四处漫游,时常经月不返,国政自然是一天不如一天,危机在逐渐加深。大夫鲍叔牙奉公子姜小白出奔莒国,管仲奉公子姜纠出奔鲁国。不久,果然乱起,齐襄公被大夫连称和管至父所杀,立公子姜无智为国君。
  据说大夫连称及管至父与齐襄公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起因于两人奉派戍边,两人问戍守期限时,齐襄公正吃西瓜,随口答应以明年瓜熟为期,如今“瓜代”一词即由此而来。第二年瓜熟时期,齐襄公正与文姜畅游未归,根本忘了戍边将士换防之约。这时齐境紊乱迭起,连称与管至父深恐远在边境,不能掌握局势,为了卫护并争取自身权益,不等命令就撤防返回都城。
  私自撤防,形同儿戏,军国大政,岂可如此肆意为之,倘若齐襄公追究下来,不管是天理国法那一方面,连称和管至父都无法自圆其说。连称与管至父越想越难辞其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趁齐襄公漫游归来身心俱疲之际,一举将其杀死。
  据传,那天齐襄公在归程途中,天色已暗,林木萧萧中,忽然瞥见公子姜彭生满身血污前来索命。姜彭生化作一只大猪,立在车前,口作人语,申言齐襄公死期已到。齐襄公疲累不堪,惊赫过度、精神崩溃,当天夜里就死在叛军手下,连起码的防卫,挣扎与反抗都没有。
  齐襄公死后,鲍叔牙拥戴的公子姜小白与管仲拥戴的公子姜纠,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最终姜小白获胜,他不念旧恶,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的实力大大发展,成了春秋时赫赫威名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政治上的巨变,使齐文姜在禚地自然呆不下去了,这时她已经是四十开外的人了。回到鲁国以后,齐文姜曾经有好几年一心一意地帮儿子鲁庄公处理国政,由于她心思细密,手腕灵活,不但迅速地大权在握,在“国际”间更折冲樽俎,处置得宜,使得鲁国威望提高了不少,还在长勺挫败了齐桓公的进攻!
  又过了十多年,鲁庄公也已与齐襄公长大成人的女儿结婚了,而齐国的国势雄大,一般人都忙着歌颂齐桓公的英武与霸业,齐襄公与文姜狗皮倒灶的往事,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然而郑国的臣民对于齐文姜的印象却更加鲜明。根据各种史料记载:郑国在春秋时代是淫风最炽的地方,他们根本不把文姜的淫荡行径,当成是可卑的污点。相反地认为他们的公子姬忽拒绝与齐文姜结婚是莫大的失策。
  《诗经·郑风》里的《有女同车》一诗,对齐文姜的美貌,描绘得纤毫毕陈,除了把她形容成像木瑾花一样的艳丽而外,还称誉她颇为贤德。诗是这样的:
  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最后有两点需要说明,就是齐国历史上有两个“桓公”,一个是春秋时代的,即本文提到的第一个霸主,一个是战国时代的,前者是“姜氏齐国”,后者是“田氏齐国”,其间相隔三百年,因为齐国在公元前5世纪,大夫田氏夺了姜家的政权。另外齐文姜是属于“姜氏齐国”的齐僖公次女,现应随其兄弟姜诸儿,姜小白等姓姜才是,但一般史料中皆称他为齐文姜。

[ 本帖最后由 玫瑰 于 18.8.2007 20: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6.8.2007 17:00:58 | 只看该作者
晋文公夫人有胆有识




  历史上的“春秋五霸”有两种讲法。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不变的是三个:齐桓、晋文、楚庄。晋文公的称霸与其他几位不同,晋文公称霸虽然得力于天时,地利与人和各项条件的洽切配合,然而她的夫人宁愿独守空闺,苦劝丈夫抛弃安乐,冒险犯难,回国靖难,是晋文公称霸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晋文公夫人的远见和魄力深为后人称道。
  晋文公夫人之前,晋国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女人,晋文公的后妈马丽姬。
  最初,晋国受封在山西汾水上游,而后逐渐向南开拓,到晋献公时并吞了虞、虢、耿、霍、魏等小国,不但拥有山西全境,并已扩展到黄河南岸,国力雄厚,兵强马壮,晋献公踌躇满志,但自从得到舞姬后,就开始沉迷酒色,国事因而日渐荒废。
  晋献公总共有五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最贤,骊姬生的儿子叫奚齐,她随嫁妹妹生的儿子叫卓子,卓子尚幼。当时申生已被立为太子,骊姬眼看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将来的发展必然大受限制,于是施展狐媚手段,通过晋献公把申生、重耳、夷吾分别派到边塞要地坐镇,其后又不失时机地捏造事实,使得太子被迫自杀,重耳与夷吾被迫出奔他国,终于把奚齐扶上太子宝座,达到夺嫡阴谋。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带着贤士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及其他数十人逃到狄国。不久,晋献帝死去,晋国发生宫廷政变,奚齐被杀,夷吾拣了个现成便宜当上国王。重耳在狄国感受到来自国内的压力日益加重,于是再度开始流亡,饱受颠沛之苦,最后来到强大的齐国,受到了齐桓公的厚礼相待,为他准备了华丽的馆邸,拨给骏马二十匹,并把自己宗室的年轻女子嫁给他做妻子,这位女子自然就是晋文公的夫人。当时晋文公罗帐春暖,玉楼宴罢,温柔乡里,乐不思“晋”了。
  重耳出亡时是四十二岁,十二年后来到齐国已经是五十五岁,已是年过知命的人了,获得一个安适的生活环境,又有如花似玉的齐国宗室女子为妻,人生苦短,国事如麻,但求安乐,哪里还记得别的事情呢!当年的雄心壮志犹如青烟一般消逝得无影无踪。
  重耳的生活虽然悠然自得,但是随他出亡的众人眼看一转眼十几年光阴过去了,十分焦急。晋惠公夷吾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为晋怀公,晋怀公残杀异己,造成了不安定的状况,他又遗弃了他的妻子,即秦穆公的女儿,引起秦国的愤恨。大家都认为重耳归国的大好形势已经到来。
  赵衰与咎犯等人日夜聚议,一天午后在桑荫深处秘密设计,准备挟持重耳逃走,以便相机返回晋国。不料这番话被一位采桑女子听到了,连忙赶去告诉了重耳的妻子,这位倒楣的采桑女子不但没有得到预期的重赏和嘉勉,反而被重耳的妻子不明不白地秘密处死了,重耳的妻子并不象一般女子那样希望丈夫守着她,而是要丈夫放弃眼前的舒适,为事业奋斗。重耳的妻子义正辞严的对丈夫说,“子贵为一国公子,势急来此,而不速谋返国靖难,却沉醉于安乐,窃为子羞之。”可任凭妻子好言相劝或反唇相讥,重耳始终无动于衷,重耳的妻子忍无可忍,只好把事情的真相讲了出来:“子之随从人员在桑园密谋,妻恐怕泄露秘密,已将听到消息的女子处死,天若不亡晋国,则舍了其谁?怎么忍心辜负天意,将来一定会后悔莫及!”
  最后重耳妻子苦劝丈夫无效,于是与赵衰等人商议,用酒将重环灌醉,绑缚在车中,疾驰而去。等到离开了齐都临淄,大概有一百多里路时重耳才清醒过来,随从人等向他报告了原委。重耳怒气冲冲地手持长茅恶狠狠地环视左右,说道:“如果事情成了,那就算了;如果不成,我就要杀了你们,还要剥皮抽筋,饮血啖肉,方泄我心头之恨!”
  原先,重耳的妻子也曾以齐国宗室之女的身份,多方为丈夫凝聚协助的力量,甚至请求齐桓公派遣大军护送丈夫返国,无奈齐桓公当时已垂老矣,不愿再涉不测之险,所以始终未能获得具体的答案。在处处碰壁的情况下,才演出了挟持重耳离开齐国的一幕。丈夫离开了她,除了饱受相思之苦和漫长的孤寂生活之外,还得想尽办法替丈夫掩饰、解释,以免齐国为了重耳的不告而别而心存芥蒂,也真难为了她。
  重耳返国的路程是崎岖而艰难的,经过曹国,曹国国君根本不理,仅派人馈送饭食而已;经过来国,宋襄公刚刚被楚国打败,以国小民困为由而闭门不纳;经过郑国,郑文公举棋不定,重耳几乎惹来杀身之祸;到了楚国,楚成王虽以诸侯之礼相待,但却尊而不亲。
  自从秦穆公的女儿被晋怀公遗弃之后,秦穆公始终对晋国怀恨在心,听说公子重耳到了楚国,便连忙派人前往连络,以图借机报复脸面无光的夙怨,于是重耳率同随从人员风风光光来到了秦国。
  秦国为了结好公子重耳,除锦衣玉食供应不缺外,再将宗室五女下嫁给他,远在齐国的重耳妻子听到这一消息,不但丝毫没有妒意,反而笑逐颜开地说:“公子返回的机会来了,时间不久啦。如果得到秦国鼎力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返国的时机日益成熟。晋国的旧日官员不堪晋怀公的严苛,听说公子重耳在秦国作客,纷纷运用各种管道暗通消息。赵衰等人求见秦穆公,提出晋国已是“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力求秦国慨然相助,于是秦国派遣重兵护送重耳一行返口晋国,经过一番周折,重耳终于成了晋文公。
  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得以归国重掌政权,饮水恩源,都是那位识大体,明大义、有远见、更有魄力的齐国妻子,不以儿女私情为重,甘愿忍受独守空帏的孤寂,才使得自己如愿以偿成为国君,于是迫不及待派人到齐迎她到晋,封她为夫人。秦国虽然也派三千人为卫队,护送宗室五女抵晋,却只能屈居夫人之下。由于夫人的大肚能容,虚怀若谷,待秦国五女如姊妹,相处和睦,才使得晋文公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专心国事。
  当初骊姬以蛇蝎心肠,抱定“若要天下大乱,只用挑拔离间”的恶毒心肠,害死了太子申生,迫使重耳与夷吾逃离国境,使她的儿子登上太子的宝座,结果晋献帝死后。儿子却为太傅里克所杀,骗姬仓皇又抬出她妹妹的儿子卓子作挡箭牌,也死在里克的手里,骊姬本人也被活活地用鞭子打死,与晋文公夫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晋文公的霸业和齐桓公的霸业一样,也是从拥戴周王室开始的。
  周襄王因其弟弟作乱被迫出居郑地,王室派人来晋告急。当时的诸侯各自为政,无暇顾及天子的安危,而且强大的秦国已经屯兵__河上,行将护送周襄工返回洛邑。赵衰认为;“求霸莫如尊周,岂能让秦人捷足先登!”晋文公疑信参半,犹自举棋不定,深恐承平未久,难以经得起兵戎的折腾,这时晋文公夫人斩钉截铁地说:“兵者,因为国家大事,然而当用则用,且为尊王而用兵,名正言顺,势将旗开得胜,为晋获至厚资。”
  晋文公夫人的所谓“厚资”,用现在的辞汇来说,大概就是为晋国建立崇高尊贵的形象,也使朝廷在心目中对晋国另眼看待,以便获得许多意料之外的好处。
  于是晋文公发兵南下护送送周襄王还朝,平息了他弟弟的叛乱,周襄王为了报晋国的急难相助,把河内阳爽一带广大肥沃富庶的地区,划归了晋国的版图。同时晋文公勤王一事,也深为当时的诸侯所赞许。
  不久,南方强大的楚国以宋国的先“亲楚”而后“亲晋”为由,以大军围困宋都,于是晋楚为争夺霸主爆发了历史著名的晋楚“城濮大战”,晋军退避三舍,表面上是晋文公报答楚当年的招待,实际上是诱敌深入,晋军一鼓击败楚军。晋文公献俘周王室,周襄王大喜,传令晋、齐、宋、蔡、郑、卫在王庭结盟,勖勉他们戮力王室,互不侵犯,至此,晋文公成为大半个中国的诸侯霸主。
  如果不是“城濮之战”挫伤了楚国的锐气,那么“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混一宇内”的,恐怕就无须等到后来的秦始皇去实现了。晋国的强盛,不但扼住了楚国北上的道路,也堵塞了秦国东进的雄图。
  当然,随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的贤人,如赵衰、狐偃、咎犯、贾伦、先轸,以及晋文公以“足下”称呼的介之推等人,皆为国器,忠心耿耿,献策良多,其功绩不容抹杀,然而无论如何也不能替代晋文公夫人的作用,烈女传中称赞她:“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

[ 本帖最后由 玫瑰 于 19.8.2007 19: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6.8.2007 17:01:02 | 只看该作者
丑王妃无盐与宿瘤




  “娶妻娶德,娶妾娶色。”这是古时流传下来的一条谚语。文明倡盛以来实行一夫一妻,所谓“娶妾娶色”已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寻觅终身伴侣,德行重于美色,仍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甚至选择一个比较丑陋一点的也无妨。其貌不扬的女子,常在其他方面散发出璀灿的光辉,足可使做丈夫的一生一世受用不尽,“丑妇家中宝”,就是享受过这种好处的人的经验之谈。
  无盐与宿瘤就是古代中国两个奇五无比的女人,由于她们才德兼备,竟然使得齐宣王与齐湣王大为折服,而成为他们的夫人。
  无盐是个长相落陋不堪的孤女,生得臼头深目,长指大节,卯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如漆。令人望而却步,年过四十,不但流离失所,甚至无容身之处。她本来有个名字叫钟离春,因生得太丑,又出生在无盐,大家就都把她叫做“无盐”,反而忘记了她的本来姓名。
  春秋战国时代,兼并侵扰,此起彼落,用现在话说是“竞争激烈”,各国的“民本思想”就都十分盛行,一个黎民百姓,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求见国君,陈述自己的愿望,对国家施政方针提出建议。有一天,无盐也鼓足勇气,前往临淄求见齐宣王。
  无盐见到齐宣王,大言不惭地说:“倾慕大王美德,愿执箕帚,听从差遣!”
  齐宣王后宫国色天香的佳丽比比皆是,更不缺执役人等,听了无盐的话,看着眼前这个丑陋的女人,竟然异想天开,不自量力,禁不住哈哈大笑。
  不料无盐却镇静自若,一本正经地连说:“危险啊!危险啊!”
  齐宣王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你说危险,那是什么啊?愿闻其详。”
  于是无盐慢条斯理,侃侃道来:“秦楚环伺齐国,虎视眈眈,而齐国内政不修,忠奸不辨,太子不立,众子不教,齐王你专务嬉戏,声色犬马,这是第一件可忧虑的事情;兴筑渐台,高耸入云,饰以彩缎丝绢,缀以黄金珠王,玩物丧志,利令智昏,这是第二件可忧虑的事情;贤良逃匿山林,诌谀环伺左右,谏者不得通入,谠论难得听闻,这是第三件可忧虑的事情;花天酒地,夜以继日,女乐绯优,充斥宫掖,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这是第四件可忧虑的事情。危机四伏,已是危险之至!”
  齐宣王首先还是要听不听,渐渐地目瞪口呆,无盐说完之后良久才虔敬地说道:“得聆教言,犹如暮鼓晨钟,如果我今后还有一点点进步,皆君所赐。”
  刹那之间,齐宣王一惊而悟,即刻下令拆除渐台,罢去女乐,斥退谄佞,摒弃浮华,然后励精图治,从此齐国国势蒸蒸日上。
  无盐也成了齐宣王的王后。
  无盐虽然外貌丑陋,却能在进德修业上补救,学识上的修养,事理上的观察,以及道德勇气的培养,日积月累,都有了丰厚的基础,因此在第一次见面的交谈中就能一针见血地切中时弊,畅所欲言,震撼着齐宣王的心弦。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身为一国之君的齐宣王,平日听惯了阿边奉承的话语,若非具有灵明的头脑,如何能够分辨而且接受逆耳之言?更难能可贵的是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非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不可的。无盐的义正辞严,固然博得了千古美名,齐宣王也算是十分的难能可贵!
  无盐还在典籍中留下了一个“钟离春”的名字,另一个生长在齐国都城郊外的丑女宿瘤,却连姓名也没有流传下来,正史中只有一句:“君子谓齐瘤女通而有礼。”
  宿瘤世居临淄东郊,以采桑,养蚕,缫丝为生,因为颈项下长了一个大瘤子,所以大家就称她“宿瘤女”,整天忙忙碌碌为生活操劳,年逾花信还无人问津。
  “瘤子”长在颈下,就是甲状腺肿大,古代医药不够发达,无法抑制,无法切除,也不明白病因。
  尽管远远近近的婚龄男子,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宿瘤,但她却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甚至不屑一顾。
  她这种与众不同的性格,突然引起齐湣王的好奇心理,不惜移樽就教、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吓一跳,齐湣王对她的贤德才智肃然起敬,更为敬重而滋生爱意。
  第一次见面相当偶然。那是在齐湣王的一次出游中,齐湣王前呼后拥,车骑威盛,男女老幼都聚集路旁,以欣羡的眼光观看这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宿瘤女却继续在路旁采桑,对齐后王的出巡视若无睹。
  宿瘤女的矜持傲慢,大大刺伤了齐湣王的自尊心,特别是宿瘤女的解释更出人意料。“妾承父母之命采桑,其他则不曾在意。”
  一个乡野女子,不慕荣华富贵,使得齐沿王大感兴趣,认为是不可多得的贤淑女子,当即下令空出后面车辆,准备载她回宫。
  不料宿瘤女心平气和地说:“大王不弃,私心窃喜,然未禀明父母,即是私奔,大王若不能以礼相求,则虽死不能相从。”
  难得齐湣王竟完全尊重她的意愿,果然非常正规地择吉备礼来迎。按理宿瘤女应该沐浴更衣,盛装打扮才是,然而她却依然布衣荆钗,迳随使者登车而去。
  穿金戴银,花枝招展的齐国后宫佳丽,看见大王以礼迎娶的“圣女”,竟是一副邋邋遢遢的村妇模样,不由得掩口而笑,等见到她颈项间竟还有一个大瘤摇摇晃晃,更加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对此齐湣王厉声怒斥:“貌美不如德美,涂脂抹粉何如素面自然,而绵绣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何益?”
  宿瘤女接过齐湣王的话:“过去尧舜桀纣都是天子,尧舜以仁义为本,安于俭朴,茅茨不剪,采椽不断;后宫后妃,衣不重彩,食不重味,千载以下,而为人津津乐道,称颂不衰。桀纣以奢华为务,习为苛酷,酒池肉林,穷奢极欲;后宫蹈罗绮,弄珠玉,笙歌不歇,纸醉金迷,结果身死国亡,为天下所笑,视为暴君。妇人女子贵能相夫教子,守贞不二,又何必虚伪矫饰以媚人!”
  说得一大群妃嫔哑口无言,齐湣王更是大为称善,立即下令拆除重楼层阁,填平池泽,损膳减乐,停筑苑囿,后宫不得佩戴珠王,也不得衣着彩衣。
  可惜宿瘤早逝,齐湣王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强内助,以至于后来流于骄矜自大,更冒然攻打燕国,燕昭王以乐毅为将,长驱直人,几乎灭掉了齐国,后来靠田单以二城复国,齐国逐渐地失去了那种雄霸地位。
  大凡一个细皮嫩肉,美艳如花的女人,一颦一笑都能惹人怜爱。而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俯首称臣,心甘情愿地竭智尽忠以供她驱策的大有人在,不需要再辛辛苦苦地进德修业,也不必谨言慎行地刻意拘束自己,只要以柔情、娇慵、蛊惑、无助等毫不费力的手法,便能牢牢地抓紧一颗男人的心,从而也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一个丑陋的女人,外貌既不能吸引男人,就只有砥励自己的品德,充实自己的内涵,再加上胼手脱足地进行永无休止的牺牲与奉献,竭尽所能地帮助男人们成功立业,获取他们的尊敬和报答式的爱情。
  男人们早就应该了解“红颜祸水”’的道理,与其为一个美丽的女人做牛做马,何如寻觅一个并不漂亮的,但却能够脚踏实地的女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结伴同行。然而,天下的男人,始终是执迷不悟,一再重蹈覆辙,甚至为讨好娇娆的美貌女人,不惜拖得自己精疲力尽,身败名裂,实在令人纳闷!

[ 本帖最后由 玫瑰 于 20.8.2007 17: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6.8.2007 17:01:07 | 只看该作者
善玩权谋的吕后





  吕后在历史上算是个出了名的人,至今仍有许多人一提到吕后的狠毒和权变就心悸。然而早年的吕后并不如此,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她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泅水亭长,亭长也就相当今天的派出所长。吕后的父亲过生日,吕后的父亲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刘邦拍马屁,当然要去祝寿,刘邦没有什么钱,但他脸皮厚,胆子大,居然虚报一笔礼品就堂而皇之人席。这事是少见的,吕后父亲知道后,本是带些怒气出来瞧瞧,一见却大吃一惊,因为吕后的父亲精于相人之术,刘邦隆准龙颜,有天日之表,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当机立断,不顾妻子的反对,把爱女嫁给了芝麻绿豆般的小官刘邦。
  刘邦将吕后娶过来之后,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的责任,都一骨脑儿地落在吕后一人身上。
  早年的刘邦可说有些无赖,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荡山下的沼泽地区。贤惠的吕后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馈送衣物及食品。据说刘邦匿居的地方,时常有一片云气笼罩,吕后追踪而至,便一定能够找到刘邦。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率众进人沛县被拥立为沛公,吕后当时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吕夫人,等到刘邦攻入咸阳,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吕后又晋级成了王妃。
  但吕后并没有因此过上舒适的日子,在接下来刘邦和项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汉战争中,吕后成了项羽的俘虏,甚至在项羽把吕后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吕后威胁刘邦时,刘邦居然笑嘻嘻地说,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我想当时的吕后一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凉。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吕后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作人质,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也造成了以后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变成心地狭隘,紧张恐怖,阴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情和办事手法。
  及至楚、汉罢兵言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项羽才将吕后归还刘邦,对吕后来讲,真是恍如隔世。
  后来刘邦毁约,重挑衅端,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统一宇内,刘邦当上皇帝,吕后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汉高祖刘邦长年在外征战,随军帐幕中自然不乏红粉佳人,这也是他与项羽的一点不同之处,项羽是只钟情于虞姬。在这些红粉佳人中,共有薄姬,戚姬,曹姬等多人。一个人既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多几个女人侍候,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吕后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是什么使吕后变成一个阴险狠毒的人呢?除了前面提到的战俘生活外,主要还是权势害人,在最高权力中心——皇宫,权力之争常常是你死我活的,你即使不想做,形势也逼迫你做,更何况吕后本身就是一个权力欲十分强烈的女人。
  一切都好说,但一旦发生实质的利害冲突,甚至影响到未来的安全问题时,吕后便感到如坐针毡,日夜不安。
  最大的问题出在戚姬身上,戚姬身材修长,气质高华,在定陶与刘邦相遇,自此两人情投意合,成了一对誓同生死的烽火鸳鸯。戚姬的儿子叫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的风范,刘邦对他十分钟爱,加上戚姬的枕边进言,吕后儿子刘盈的怯懦不讨刘邦喜欢,刘邦大有废掉刘盈的太子头衔,另立刘如意来继承自己衣钵的可能。这件事的态势在不断发展,吕后整天胆颤心惊,眼看戚姬先是夺走丈夫的爱,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一个是情仇,一个是政敌,她必须反击,但也必须小心翼翼。
  汉代定鼎以来,千方百计想要罗致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来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但“商山四皓”听说刘邦不太重视儒生,言语之间又喜欢不干不净地骂人,所以始终不肯应合。
  所谓“商山四皓”就是商山之中的四位隐士,名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林壑幽美,云蒸霞蔚,地势险峻,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
  为了巩固儿子的太子地位,吕后求计于张良。经过张良的穿针引线,刘邦都没有请动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和吕后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作太子的宾客。经过这四位长者的教导及潜移默化,刘盈的修养和见识大有长进。
  一天,宫中大排筵席,四位须发皆白的长者,肃立在太子刘盈身后,等到汉高祖得知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时,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废。他知道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都已成为太子的宾客,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当刘邦回到后宫把这一消息告诉戚姬时,戚姬立即泪流满面,戚姬为排谴心中的悲痛和不安,悲歌一曲,希望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保证,刘邦无言以对,也只能用一曲悲歌诉说无奈。
  这次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取得意外的胜利,连雄才大略的刘邦也一筹莫展。
  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吕后接着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威望,吕后在树立威望中做得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杀了韩信,把自己的威望建立在韩信的人头上,使群臣慑服。
  汉初三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在汉朝建立后就过上半隐居生活,已不构成威胁;抚百姓,致稼稻使国富民强的萧何不是那种争天下的人,而且在政权建立后是急需的发展生产的人才。只有领兵多多益善,攻城夺隘,出奇制胜的韩信,始终是刘邦放心不下的,更何况韩信当年在楚汉之争中,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刻,要挟过刘邦封王。
  汉高祖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一般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仍然举止粗豪,不顾礼法,甚至醉后拔剑起舞,砍去殿柱,闹得不成体统,直到经过叔孙通订定朝仪,朝廷之上才算有了规矩,据说汉高祖刘邦当时由衷地说道: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滋味。但一班自传功高盖世的将帅仍有不臣之心,汉高祖厉行打击,首当其冲的便是令刘邦深心不安的韩信,他首先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又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又用陈平的计谋捉住韩信,废为平民,但汉高祖刘邦一直没有杀韩信,因为高祖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吕后就偏偏把刘邦都不杀的韩信,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杀他过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司马迁写《史记》,记载汉高祖听到韩信被吕后杀后的心情是:“且喜且哀之”,这话道出了多少背后的故事,自己不忍杀戮功臣,而自己的妻子却刚毅果敢地了解自己心中的疙瘩,自然不免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吕后这招确实收到了杀鸡做猴的作用,朝中大臣看到她连韩信这样的人都敢杀,不免都对她畏惧几分。
  淮南王黥布反叛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高祖正在病中,原本是要派遣太子刘盈率兵讨代,却硬是被吕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逼上了战场,说什么“黥布是天下猛将,很不容易对付,太子去岂不是羊入虎口!而诸将又多是太子的叔伯辈,只怕难以心甘情愿地俯首听命。”说来说去还是心痛亲生儿子,不顾丈夫的死活。
  刘邦扶病出征,虽然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但也不幸身中流矢,伤口溃烂,拖了三个月而驾崩,只活了六十三岁,据载刘邦重病时,吕后曾试探过政权的继承问题,问病中的刘邦,萧何之后谁为宰相,刘邦告诉她用曾参,她又问曹参之后又谁为宰相,刘邦告诉她,用周勃、陈平,吕后还要问时,刘邦不耐烦地说。那已不关你什么事了。刘邦死前特地杀白马为盟,遍告天下,非刘氏不能封王。看来刘邦对吕后也有所防备,不知是不是巧合,就在陈平、周勃为相时,合力结束了吕后的统治,看来雄才大略的人就是与众不同。
  太子刘盈即位,还只十七岁,天性仁慈柔弱,一切权炳都操在吕后手中,吕后恨透了戚姬与赵王如意,于是一幕惊心动魄的大血案迅速在宫中展开,首先幽禁了戚姬,再遣使把赵王如意从邯郸召进京内,纵然刘盈极力袒护这个异母弟弟,结果仍是被吕后毒杀。对于眼中钉,肉中刺的戚姬,吕后砍掉她的手足,挖眼烧耳,灌上哑药,丢进厕所里,让她辗转哀号,称为“人彘”,惨不忍睹。吕后还特地要她的儿子皇帝去看,刘盈得知“人彘”就是威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太残忍啦!那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从此大病经年,天天借酒浇愁,不理朝政。
  吕后一方面用血淋淋的手段对付刘氏子孙,一方面使吕氏昆仲位居要津,还用笑盈盈的方法拉拢皇亲国戚,梦想一步一步篡夺刘家天下。
  吕后的亲生儿子刘盈尸位素餐,病病歪歪地当了七年傀儡皇帝便死去了,后宫美人所生的儿子刘恭继位为少帝,因童稚口无遮拦,触犯了吕后的忌讳,四年后被幽杀,另立刘弘为帝。又过了四年,吕后病笃,仍然不肯放弃权柄。但这时刘家子孙和一班元老重臣已容不得她放肆,朱虚侯刘璋和周勃、陈平等先发致人,发动兵变,这是吕后不曾料到的结果,她的兄弟,侄子吕禄、日产等人手握重兵,都不堪一击,吕后在惊吓中死去。
  吕后是个刚毅阴狠,不甘雌伏的角色,高祖死后,她独立掌政十五年,是个厉害角色,虽然满手血腥,但是她也有一些为人称道的政绩,先是辅助高祖画谋定策,争夺天下,后来又减轻百姓负担,导正社会风气,废除许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后最大的缺点是嫉妒心太重,私心太重,手段过于残酷,竟然想以吕氏来代替刘氏干辛万苦得来的江山,终至败亡,吕后死后,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被迎立为帝,即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从此历史上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 本帖最后由 玫瑰 于 29.8.2007 19: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6.8.2007 17:01:11 | 只看该作者
虞美人和楚霸王的千古绝唱




  已是初夏的时候,烈月当空,天蓝得就象刚洗过一般,一个小男孩只穿一条短裤衩,混身晒得油皮发亮,正在田间的烂泥中捉泥鳅,抓青蛙,这男孩生得浓眉广额,双眼炯炯有神,粗手大脚,虎虎有威。不远处的树荫下坐着个小女孩,娇憨可爱,圆圆的小脸上双眼流转,笑时就有些羞涩的样儿。那男孩叫项羽,父亲早已亡故,随着叔叔生活;那女孩是虞家的,名叫虞薇,那男孩每捉到一条泥鳅,或抓到一只青蛙就送到小女孩守着的木桶和竹篓中,那小女孩便冲那男孩微微一笑,那男孩似受了鼓舞,便又返身跃入田间。
  这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灭楚后,尽管在始皇不可一世的声威下,迁到今江苏省宿迁县过隐居生活,仍具昔日烜赫的豪气,虽天天躬耕于陇亩,仍不灭澄清天下之志。项羽叔叔项梁就积极地通过在吴中主办大摇役和丧事来提高声望,收服人心,还暗地里用兵法部勒宾客和子弟,阴养生士九十人,其中有个叫参木的常和项梁计谋,“铸大铁以具甲兵。”
  那天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带着项羽去观看,项羽冲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项梁连忙按住他的嘴巴,但心内暗暗高兴,认为项羽不同一般。但项羽偏偏有一样不好,就是不肯学习,自幼读书不成,转而学剑,又不成,还大言不惭地对叔叔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入敌,不足学,要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又只好教项羽兵法,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逐渐长大,已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胆气过人,天天在外好勇斗狠,吴中子弟个个怕他。他只听两个人的话,一个是他的叔叔项梁,一个就是青梅竹马的虞薇。是虞薇的期许和鼓励,促使项羽决心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
  虞薇嫁给项羽之后不久,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项梁叔侄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揭起了义旗,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活,作为妻子的虞薇随军行动。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先是陈胜、吴广的义军发展迅速,主力部队都进入了关中,打到距秦国都城咸阳几十里的戏,可不久秦军在章邯带领下反扑,吴广在荣阳失败,陈胜在陈县被杀,形势逆转,项梁也在定陶战死。
  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薇就守在帐中等项羽回来,挂念着前线的战事,心里七上八下,这天项羽回来,虞薇连忙把他迎人内帐,但见项羽形容委顿,神色仓皇,不象从前得胜回来的气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项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堆起笑脸,轻声细语地问起前方的战事,当她听到项梁战死的消息时也止不住花容失色,媚脸生惊,芳心乱跳,可脸上又不敢现出惊慌的神色,怕惹起项羽的烦恼,她连忙命人摆上早已准备的酒肴,借着美酒,替项羽解闷消愁。
  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欢娱的唱和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以无限的柔情蜜意给他抚慰,甚至她也会着了蛮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章邯打败项梁后,围攻赵地的陈余、引发巨鹿之战,楚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一支大军去援救陈余,章邯风头正劲,主将宋义逗留不前,项羽怒而杀宋义,带领军队渡河进军,破釜沉舟,只准备三天的粮食向全军表示此次作战有死无生。在巨鹿与秦军主力大小九战,消灭秦军的主力。原来赶来援救陈余的各路诸侯军怕秦军势力,只作壁上观,项羽带领的楚战士在战斗中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各路诸侯军见了无不人人惴恐。项羽大破秦军后,召见各路诸侯军的将领,这些人入猿门,无不膝行而前。巨鹿之战后,项羽已成为各路诸侯军的领导者,成为诸侯上将军,凡是参加巨鹿之战的诸侯军无一不归其麾下,听从他的号令,一直随他西征,实际上成了他手下的将领,这些人中后来仅被项羽封王的就有:申阳、韩王信、司马卯、张耳、吴芮、臧荼、田都、田安、魏豹。接着他坑杀投降过来的二十万秦军,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咸阳。
  秦亡了,项羽称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为王,或为侯,虞薇也被封为美人。当时皇帝的内宫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于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经是比较高的名号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传扬开来,虞薇这个名字知道的倒不多了。项羽是一个暴燥的鲁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多情种子,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成千上万的美女尽行驱散,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韩信在谈到项羽的为人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项王暗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和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的对手是刘邦,当刘邦在鸿门宴中用计逃走后,范增对不听自己计谋的项羽十分气愤,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果然就在楚霸王项羽带着虞美人,踌躇满志,在前呼后拥中回到彭城时,远在陕南汉中的刘邦早已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席卷了关中,东进洛阳,开始了为争夺皇位的龙虎之争。
  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占有优势,却因他内心的仁弱,渐渐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已经是楚汉相争的第四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该下展开激战,虞美人在帐蓬中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枝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但自己的人马,十成中少了八成,他自从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当项羽回到帐篷时、虞美人还象过去那样去安慰,但项羽已自己忧惧起来,平日胆大包天的项羽,从无一件可惧的事情,此刻也锐气全消,见了帐中的酒绿灯红,虞夫人的担青眉黛,仿佛有无限凄凉的情景含在其中。当军士进帐报告汉军已把本营围得水泄不通,请问怎么办时,项羽在要将领小心坚守的同时,冲口而出;“明日俺再与他们决一死战!”此时虞美人在旁,一听到项羽说出个不祥的“死”字,伤心得几乎要将她的眼泪从眼眶中迸出来,她心中只想挣出几句话来安慰项羽,谁知腹内似有许多话说,及到喉管之上,不知怎的,竟会一句说不出来。两人默默无言地饮酒,耳边只听得一阵阵凄风飒飒,角足粟呜呜,俄而车驰马叫,俄而鬼哭神号。陡地一片歌声随风吹了进来,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忽尔一声高,忽尔一声低;忽尔一声长,忽尔一声短。仿佛九宵鹤唳,仿佛四野鸿哀,一齐入到耳内,一齐迸上口头。这歌声是刘邦的军师张良特地编成的《楚歌》,教军士们晚上到楚营四周唱和,激动一班楚兵,怀念乡关,陆续偷偷地走了,就连那钟离昧、季布,无战不与,无役不随,同生共死,永无异志的人,也情不自禁地背地走了。只有那八百子弟兵,还守着营门。虞夫人直挺挺地站在那儿,早变成一个泪人。项羽到此,不由得漫洒出英雄眼泪,对着席上的残肴残酒,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
  骓辨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夫人在旁听了,已知项羽歌意,泣不成声,若断若续的吟道: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陡听到营中更鼓,已敲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卿将奈何!”虞美人突然立起,竖起双眉,喘声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说到重字,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血溅珠喉,香消残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埋了这么多年一直相随自己的夫人,跨上乌雅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自刎于乌江,这年项羽才三十一岁。
  生前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地啮着他的心,她无限哀伤地在死前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问!”它包含着何等深沉的爱,是那样刻骨铭心。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至今安徽省定元县南六十里,留有一座香家,坟上生长的草修长而秀挺,迎风舞摆,摇曳生姿,它被称为虞美人草,它在不断地诉说着虞美人的柔情与贞烈。后来一班文人,钦佩虞美人节烈可嘉,描写词曲,就常以由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留芳千古。

[ 本帖最后由 玫瑰 于 3.9.2007 14: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6.8.2007 17:01:15 | 只看该作者
大汉公主西域和亲





  这里讲的是汉代细君与解忧两位公主到西域乌孙国和亲的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都是唐代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西域就是指阳关、玉们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在汉唐时代人们的概念中,一出这两个关,就算是置身异国,塞外荒凉,再加上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一旦分离就成永诀,这一份离别感情自然融入诗中,感人肺腑。
  自从汉高祖在对匈奴作战中遭逢“白登之围”,深知步兵车战难以匹敌飘忽来去的骑兵部队,接受了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从而揭开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到汉武帝时,骑兵已训练成功,于是数度开塞击胡,特别是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从此远飓漠北。为了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采取大包围的迂回态势、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争取的对象。
  原先乌孙国世居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一向与匈奴算是世仇大国,汉武帝派张春第二次出使乌孙,表示愿遣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汉武帝元封六年,以江都王刘达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
  乌孙国王知道汉武帝爱马若渴,就献上骏马千匹作为聘礼;汉武帝也赐予丰厚的奁装,包括随从人马,宦官侍婢数百人,一路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将细君送到九千里外的乌孙国。
  细君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也喜欢由长安而来的嫔从,立即封细君为右夫人。
  有右夫人就必有左夫人,左夫人是一位匈奴公主,就在汉武帝拉拢乌孙的同时,匈奴也在极力拉拢乌孙。
  自幼长在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对塞外生活的适应,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一下子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模式,相比之下,细君真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不由得把满腔的愁绪化成一首悲歌,整天就抱着琵琶弹唱,说不尽那怨恨之情。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旗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当这歌辗转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这位百代之帝王也不禁为之潸然下泪,于是派遣专使、馈赠许多珠宝锦绣,以安慰细君公主的寂寥,然而这黄金千两,又怎能填补细君公主的落寞与空虚。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于是孙子岑阳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这在大汉王朝被认为是禽兽般的行为,匈奴及西域等变夷之邦,却视为理所当然的传统。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覆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细君既然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岑陬,天天以泪洗面,内心怆痛不已,勉强支持了三年,为岑陬生下一女,却终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恶劣的心情始终无法恢复正常,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
  细君死后,岑陬再向汉廷求婚,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成的女儿解忧,仍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岑陬。这个解忧公主与细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丰腴健美,生性爽朗,娇姻中含蕴着浓郁的英挺气慨,忠君爱国的观念很深,对政治的兴趣也十分浓厚,朝廷的“和亲政策”,她更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产然是抱着一种大将军出征一般的心情,踏上征途,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国效命。
  岑陬同样拥有大汉公主与匈奴公主,几年下来,解忧无所出,匈奴公主却生下一子;取名泥靡,后来岑陬突然暴毙,因为泥靡还小,王位就由岑陬的族弟翁归廉继承,这人痴肥不堪,乌孙人都跟称他为“肥王”。
  按照习俗,肥王也接受了解忧和匈奴公主,大约是性情相投的缘故,解忧与肥王恩爱异常,接二连三地生下了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拉近了汉廷与乌孙国的密切关系,双方信使往还,不绝于途。那边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断向娘家告状,激怒了匈奴单于出面干涉,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以至于大有一触即发而诉诸战争的态势。
  随同解忧远嫁乌孙的蜂女冯嫽,也是一位知书达礼,明敏爽朗的女子,兼有特殊的语言才能,解忧待她如姐妹,到了乌孙国后为她物色到一个乘龙快婿,嫁给位高权重的右将军为妻,这样解忧与冯妹在王庭内外连成犄角之势,对乌孙国的政治等事,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汉宣帝本始三年,匈奴单于终于发兵威胁乌孙国,大言不惭地要乌孙国王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面对匈奴人的欺凌与勒索,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遣使邀请汉廷出兵,分进合击,对付匈奴。当时汉廷由大将军霍光独揽朝政,立即派兵分五路进击,又派人到乌孙监督作战。
  匈奴人听说汉军分五路出击,当年卫青、霍去病的神勇,使他们几乎全军覆灭的往事记忆犹新,不敢和汉军正面作战,一路向西北逃窜,乌孙国的军队正好以逸待劳,拦腰截击,匈奴人迅速败下阵来,死亡四万人,损失牛马羊及骆驼七十余万头,从此一蹶不振,汉代北方边疆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平静。
  汉廷与乌孙国通过这次军事合作,双方关系更加水乳交融,解忧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就连她的婢女冯嫽也被称作冯夫人,活跃在王公大臣之间,受尽礼遇尊敬,而且还代表汉廷,锦车持节,宣抚西域各国。
  人算总不如天算。可惜肥王不久之后一病不起,王位归还了岑陬的儿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于是解忧的势力,乌孙的强盛,汉廷与乌孙的大好关系、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泥靡自幼饱尝冷漠滋味,如今当了国王,施展出倒行逆施、暴虐无道的手段,弄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大家都称他“狂王”。“解忧公主依照乌孙的习俗,无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给狂王,并为他还生了一个儿子叫鸱靡;两人感情不睦,国内反对狂王的声浪此起彼落,不久之后,狂王把肥王的一个儿子杀死,乌孙国就此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
  汉廷派遣常惠等人率兵前往乌孙国进行军事干预,并利用冯夫人能言善辩的口才,以及她对乌孙国内部情形的了解,多方疏通,说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挑拔诡计,使乌孙接受汉廷的安排,解忧与肥王所生的大儿子贵靡为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封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双方分而治之,暂且相安无事。
  时光荏苒,又是若干年过去了,解忧所生的长子贵靡和幼子邸靡相继病死,乌孙国人都归附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再加上汉朝已大不如从前,解忧的处境也不复当年。
  打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到如今汉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经生活了五十多年,当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时已是鸡皮鹤发的老太婆。
  感时伤逝,一阵阵萧索苍茫的情绪袭上心头,解忧自认已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与心力智慧,为国家的前途作了最大的牺牲,如今在远隔千里的异域经历了四朝三嫁,受尽委屈,于是上书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情词哀切,汉宣帝为之动容,于是派人把她接回来。
  红颜出国,白发归来,解忧在去国五十多年后,偕同两位孙儿回到长安,物是人非,感慨不已,汉宣帝赐给她田宅奴婢,奉献之仪如公主,以酬劳她为国牺牲的坚苦卓绝精神。
  历史是一条曲折迂回的道路,有时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有时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一个战场上扭转局势,英雄的鲜血与美人的热泪,写成了千古青史。汉代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大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程不识的事情至今广为传诵;信使张骞、苏武、班超的事迹令人赞叹不已。我们也应记住,在这过程中也饱含女人的血泪和血汗,她们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 本帖最后由 玫瑰 于 3.9.2007 14: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6.8.2007 17:01:19 | 只看该作者
李妍的心机与汉武帝的情长



  汉代初元,将相多为布衣出身,而后妃也多出身微贱,实在是非常奇特的现象。
  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穷措大,甚至靠洗衣的老太太施舍;樊啥是屠狗辈;灌婴是贩缯者,娄敬也是挽车的人,其他如陈平、王陵等都是市井小民。
  汉高祖的薄姬是魏豹的富人;汉景帝的王夫人是再嫁夫人;汉武帝的卫皇后原本是个讴者,即流行歌手;李夫人更是出身娼门,要不是她死得早,说不定也能当上皇后及太后。
  李夫人花名李妍,生得云鬓花颜,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却不幸沦落风尘,不知风靡了多少走马章台的王孙公子。
  李妍的哥哥李延年,能作曲,能填词也能编舞,算是一个天生的艺术人才、李妍的弟弟李广利则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后来都因李研的裙带关系,李延年被封为协律都尉,李广利则贵为贰师将军海内侯。
  李妍的入侍汉武帝,是她哥哥李延年撮合的,当时李延年是汉宫内廷音律侍奉,担当替汉武帝消愁解闷的优伶角色。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方面热衷于富国强兵,开疆辟土;一方面也醉心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有一天汉武帝罢朝回到内宫,李延年率领一班乐师和舞姬,为皇上唱新歌,献新舞,舞既凌波迴旋,曼妙诱人,歌更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只听唱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使人难再得。
  汉代初元,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心,全在黄河流域,所谓“杏花春雨江南”,那是晋代以后的事了,因此当时的绝代佳人,大都是北地胭脂。李延年所谱的新曲及所撰的新词,最初只是一种寄情谴兴之作,不料汉武帝却认起真来,冒然长叹道:“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吗?”
  李延年倏地一惊,很快地想到她的妹妹李妍,于是和颜悦色地奏称:“舍妹及笄年华,国色天香,倒确有倾城倾国之貌呢!”
  汉武帝眼睛一亮,十分好奇地说:“召她立即入宫来见。”
  仪仗堂皇,单策鼓乐,缀金饰玉的凤辇,载着出自平康巷中的李妍来到汉宫内苑。
  妓女出身的李妍,在风韵、举止方面,与那些来自闺秀的后宫妃嫔比,来的更加自然,奔放,热烈,给汉武帝一种全新的感觉,使得汉武帝漾起强烈的怜爱之心。歌声悠扬婉转,舞姿凌云欲飞,更激起汉武帝的蓬勃意兴;等到揽怀在抱,李妍娇喘吁吁,展现出她在平康巷里所积累的“经验”,把一切蛊媚手段一齐施展,精明英勇的大汉皇帝那里见过这样的阵仗,一下子便如坠十五里雾中,神魂颠倒,于是温柔乡里,好梦连床,以至于罢朝三天,旋即册封李妍为“夫人”。
  汉宫春暖,繁花竞艳,汉武帝自得李夫人以后,宠之专房,爱若至宝,一年以后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李夫人原就身体羸弱,更因为产后失调,从此,萎顿病榻,日渐憔悴。
  色衰就意味着失宠,然而李妍却心机活泼,自始至终给汉武帝一个美好的印象。
  先是,李妍对汉武帝说:“陛下朝政荒废已久,趁贱妾卧病期间,务期专心国事,贱妾也好安心养病,暂时不必见面,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美好的明天!”
  汉武帝采纳了李妍的意见,半个月后实在忍不住思念之情,特来到李妍寝宫探视病况。李妍听到皇帝驾到,连忙用锦被蒙住头脸,汉武帝惊问:“何以不愿见朕?”
  李妍在锦被中泣不成声的答道:“身为妇人,容貌不修,装饰不整,不足以见君父,如今久病低低,蓬头垢面,实在不敢与陛下见面。”
  汉武帝坚持想看一看,李妍却始终不肯露出脸来,即使汉武帝以赏赐黄金及封赠李妍兄弟官爵作为交换条件,李妍仍执意不肯,只是在锦被中呜呜咽咽地说:“倘若妾一病不起,我们的孩子以及我的兄弟,希望陛下多加照应。”
  汉武帝既怅然若失,又心痛如绞,再请李妍一露芳颜,但是李妍却凄切地大哭起来,转身侧向里面,以难言的隐痛谢绝了她皇帝丈夫的要求。
  汉武帝有生以来予取予夺,那里承受过这样的冷落待遇,不免感到有些愤怒与无奈,随即站起身来,拂袖而去。
  汉武帝离开后,宫女们围拢上来,都说“如此”对待皇上,怕不要大祸临头,不懂李妍为什么一定要固执己见、不肯与皇上见面。
  李妍掀开锦被,环伺左右的宫女说:“凡是以容貌取悦于人,色衰则爱弛;倘以憔悴的容貌与皇上见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会一扫而光,还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吗?”
  宫女们将信将疑,然而以后的情形果然不出李妍所料,她确实是有心机与谋略!
  李妍死后,汉武帝伤心欲绝,以皇后之礼营葬,并亲自督饬画工绘制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悬挂在甘泉宫里,旦夕徘徊瞻顾,低徊嗟叹;对昌邑王钟爱有加,将李延年推引为协律都尉,对李广利更是纵容关爱兼而有之。
  汉武帝一生中惯于从女人身上去发掘英雄人才,培养将帅人选。原先宠爱卫皇后,就发掘了她的弟弟卫青与她的姨侄霍去病,加意培植,全力支持,终于带领大军,远涉漠北,犁庭扫穴,彻底击溃匈奴的主力,留下燕然勒石的佳话,如今又因为远征大宛,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统率大军,不计代价地劳师远征。
  大宛国都贰师城出产一种能够日行千里的名马:“汗血马”。汉武帝为了征服匈奴、打通西域,必须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优良品种的好马,总是梦寐以求。为了“汗血马”,不惜用黄金打造两匹骏马,派遣使者到大宛国换两匹种马回来,无奈大宛国王硬是不买大汉天朝的账,毁了交换礼品,杀了使者,直气得汉武帝咬牙切齿,毅然决然下令讨伐大宛。
  孤军远征,远涉大漠,水土不服,补给困难,一般将领纷纷劝阻,但是汉武帝立意已坚,调派大军,交由初生之犊,出身市井,毫无作战经验的李广利全权指挥,封他为“贰师将军”,期望他直捣贰师城,取回“汗血马”。
  这实际上是一场失败的战争,等到部队回到玉门关时,仅剩一万余人而已,并留了李陵的干古冤案,带出了司马迁的“腐刑”。
  但既然迫使大宛国订了城下之盟,取回了“汗血马”数十匹,汉武帝便认为是空前的胜利。不管划算不划算,李广利总算满足了汉武帝的心愿。更何况在“凯旋”东还时,沿途各小国箪食壶浆,郊迎王师,争先恐后派遣子弟,携带方物珍宝,随军东来为质于汉朝。汉武帝龙心大悦,加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干户,当年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所得封赏也不过如此而已。
  李广利的“扬威”酉域,使得汉武帝越发思念李妍,所说山东地方有一位名叫少翁的方士,能够召神唤魂,特地命人千里迢迢地把他接进宫来设坛作法,希望能够再见李妍一面。
  折腾了三天三夜,灯烛辉煌,签歌喧天,到了第三天午夜时分,正值月圆,汉武帝坐在纱帐重帷中,忽然灯烛尽灭,浮云掩月,一片朦胧中,遥见另一纱帐中,隐约有一美人,端坐床上,手挽秀发,模样神态与魂牵梦索的李妍一般无二,汉武帝急呼:“夫人!你想得我好苦!”连忙趋前审视,可惜芳踪已沓。
  鬼神之说不可信,也许是一种幻觉,也许是方士故弄玄虚,不管怎么说,汉武帝思念李妍的心思更加难以排遣了,时常借酒抒情,低吟浅唱: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栅其来迟。
  每当秋意转浓,这种思念之情也必随之加深。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死后,托孤大臣霍光,体念帝心,请求继位的汉昭帝追封李妍为皇后,并将李妍的衣物与武帝合葬,以慰藉其相思之情。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是耶!非耶!

[ 本帖最后由 玫瑰 于 3.9.2007 14: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6.8.2007 17:01:23 | 只看该作者
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





  自古“和亲”的人不少,独王昭君的事迹,代代相传,妇孺皆知,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高祖时,娄敬提出和亲的建议,但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的计划并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
  这中间还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由于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大感兴趣,汉高祖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居然向吕后求婚,说什么“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尽管亵渎得不成体统,可由于汉政权的力量还赶不上匈奴,吕后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
  以后,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多汉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事情便显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
  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磷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她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
  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惟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德,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与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一点。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自叹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这年匈奴内乱,分为两支,那单于领导北匈奴,呼韩邪单于领导南匈奴。利用这个机会,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击败北匈奴,并将那支单于诛杀,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连忙上书请求前来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
  呼韩邪携带大批皮毛及骏马作为贡品来到长安,对汉元帝执礼甚恭,汉元帝大为高兴,大排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席中呼韩邪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乐得以此羁系呼韩邪,更为高兴,兴之所至,决定在未把公主出嫁之前,先让他见见朝佳丽,唬一唬他,于是下旨由那些后宫未曾临幸的美女前来侑酒。
  聪明的姑娘马上意识到这事的重要性,这是个引起皇帝注意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个个浓装淡抹,希望借此获得皇帝的青睐。
  来了,宫女们一队队鱼贯而入,果然是花枝招展,娇娆婀娜,彩袖在桌上来去,香气在席间飘散。匈奴番王哪里见过如此多彩多姿的场面,不禁心醉神驰,浑然忘我。突然他看到了出墙红杏,犹如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是那么突出,他震惊于她的美艳。聪明的呼韩邪立即向汉元帝提出:“愿为天朝之婿,不一定硬要公主,就在这些美女中选一名可以。”汉元帝心想:原本要物色一位宗室郡主,如今要在待诏宫女中挑选,岂不是省却了许多麻烦。于是漫不经意地答:“你看中了那一位,那一位就归你。”呼韩邪太高兴了啦,喊道:“就是她!”汉元帝顺着他的手看去,但见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盈盈为礼。汉元帝眼前的这位待诏宫女,云鬟雾鬓,光彩照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微露一丝幽怨。太美了,但皇帝金口玉牙,不能反悔。
  筵席结束了,呼韩邪意兴遄飞地回到驿馆。准备择吉迎娶汉宫美人,汉元帝却心中快快地回到后宫,找出了待诏宫女图册,翻到王昭君的画像,只见画像与本人有天壤之别,而粉颊秀靥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刹那间,汉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转化成对画工毛延寿的愤怒,当即传命有司彻底追查,才知道都是毛延寿的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于是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对这件事,后人自有评说。
  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意思是毛延寿虽然胡作非为,而汉元帝也太过糊涂。正象王安石所讲:“耳目听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无论如何,汉元帝心中对王昭君的歉疚、悔恨、怜惜与不忍割舍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他要设法加以弥补,于是诓称:“妆奁尚未齐备,后三日即行。”他既然已无法留住王昭君,他必须好好利用这宝贵的三天时间来享受王昭君,这就是才智平庸的汉元帝的想法自然与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之间有显著区别。
  汉元帝在未夫殿中召见王昭君,目睹一个冠绝古今的绝色美女,即将落入他人怀抱,心中那份窝囊劲就甭提了。他假惺惺地先说了许多安慰和鼓励的话,等到王昭君饱孕泪光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向汉元帝凝视时,汉元帝终于无法自恃,疯狂般地离开御座,饿虎扑羊般地抱住王昭君,踉踉跄跄地走向殿角的暖阁,像一个虐待狂一样地把王昭君折磨了三天三夜。
  临行之日,王昭君戎装打扮,妩媚中更见英爽之气,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长安,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匈奴人马和朝廷派出的卫护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长安大街,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风采;眼看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帝京,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垂垂老矣的匈奴单于,无不为之嗟叹不已。
  王昭君出了长安北门,一路晓行夜宿,渐行渐远,黯然神伤,随行的乐师们,一路上弹奏着琵琶,以慰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声声令人肝肠寸断,回望长安已经了无踪影,王昭君手弹琵琶,吟出一首“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犹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王昭君终于在漫漫长路中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养病期间,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缠绵三天三夜的大汉皇帝,于是挑灯披衣,儒泪和墨,向汉元帝写信: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迓,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一座座帐蓬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亦即安宁胡地的皇后),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所谓:
  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汉宣帝在看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之后,谢绝了他的这一好意。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前提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
  一个美艳的少妇,三年的异地生活,逐渐习惯了喝羊奶,住毡帐,骑马射猪,也学会了一些胡语。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家”。
  关于“青家”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云青家。”《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家。”
  历来提到“青家”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家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家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如: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墙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也与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青家”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 本帖最后由 玫瑰 于 3.9.2007 14: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9.1.2025 14:3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