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67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诸 葛 亮 专 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9.2007 12:0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3.9.2007 12:01:54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3.9.2007 12:02:26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3.9.2007 12:04:31 | 只看该作者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成都武侯祠始建年代无资料可详考。从诗人杜甫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推断,祠堂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成了,而且为繁茂的柏树所掩映。唐代的资料还说明,武侯祠与刘备墓和刘备庙毗邻。

    明代初年,武侯祠被并入刘备庙。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清代康煦十一年(1672年)重建。重建时,以前后两大殿分祀刘备与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庙的特有格局。

    武侯祠占地37000平方米,古柏苍翠,红墙环绕。主体建筑坐北面南,摆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是刘侧是刘备陵园及其建筑。二门至刘备殿与东西殿、过厅至诸葛亮殿与东西两厢房,形成两组四合建筑结构。轴线建筑两侧配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1尊,像高1.7~3米不等,均出自清代民间艺人之手。蜀汉君臣分列上下,济济一堂,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此外,还有碑碣、匾联、以及、鼎、炉、钟、鼓等文物。

    祠内有文物以唐碑最为珍贵。唐碑耸立在大门至二门之间,高367厘米,宽95厘米,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刻立,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此碑因文章、书法妙绝和所称颂的诸葛亮的功德绝世,在明代即被誉为:“三绝碑”。刘碑殿高大宏敞,正中供高3米高的蜀汉皇帝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另有东西偏殿供奉着大将关羽、张飞等人。殿侧两廊各有问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坐像14尊,东廊的文臣以庞统居首,西廊的武将是赵云领先。


    诸葛亮殿内供祀着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人的贴金泥塑坐像。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态儒雅,颇有一代相风度。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成都武侯祠是其中很有影响的一座。


    成都武侯祠对联

作者:哈哈儿 [武侯祠的楹联]
郭沫若题诸葛亮殿: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刘咸荥题二门,位地南郊。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与刘备昭烈庙相邻。祠内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称三绝碑,殿西侧为刘备墓

  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

  二门。 二表: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三代:夏、商、周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

  二门。 六尺之孤:幼儿。 百里之命:国家的命脉

  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
  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张叔夜题二门。 神旗:正统之旗。 后汉:蜀汉。 丕基:大的基业

  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二门

  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汉季;
  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鄂润泉题二门

  诸葛大名垂千古;
  元戎小队出郊坰。

  苏鳌石集句题二门。 郊坰:遥远的郊野

  兴亡天定三分局;
  今古人思五丈原。

  赵樾村题二门

  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
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持笔,三分岂是偏安。

蒋砺堂题二门

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二门。 对策:隆中对。 出师:出师表

布衣引啸足千秋,草庐频顾,卧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
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沈鹤羽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曾跃斗题二门

闲时抱膝,梁父成吟,吴宫魏阙半消磨,眷念真王,九洲幸有先皇帝;
尽瘁鞠躬,佳儿足继,裴注陈书多刺谬,凭谁假托,两表常疑后出师。

万慎子题二门。 梁父成吟:传诸葛亮曾作《梁父吟》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沈尹默集杜甫诗题二门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二门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

二门

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

二门

将相本无种;
帝王自有真。

二门

已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二门

三代有儒者气象;
诸葛真名士风流。

二门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二门

隐居以求,行义以达;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二门

伊吕允堪俦,若定指挥,岂仅三分兴霸业;
魏吴偏并峙,永怀匡复,犹余两表见臣心。

二门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二门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经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冯煦题二门

誓欲龙骧虎视,以扫荡中原,惊风雨,泣鬼神,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时当地裂天崩,求缵承正统,失萧曹,见伊吕,西汉功臣,东汉功臣。

陈桐阶题二门。 缵:继续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冯灌父集杜甫诗题武侯祠刘备殿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扶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刘咸荥题刘备殿,位于诸葛亮殿西侧,刘备和甘、吴二夫人合葬墓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完颜崇实题武侯祠刘备殿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刘咸荥题刘备殿,联赞备孙刘谌

帝本燕人,犹向乡祠崇百祀;
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

樊荫荪题刘备殿

天府古益州,剧怜五丈荒原,出师遗恨终巴蜀;
汉家旧陵寝,赢得三分正统,望帝归魂拜杜鹃。

刘备殿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题过厅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过厅。 一对:隆中对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题过厅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冯玉祥题过厅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驰,愿佑兹蜀部遗黎。

冯煦题过厅

与吴魏为难,此日收场,不过墓门宽几尺;
继高光而起,当年壮志,哪容汉土窄三分。

完颜崇实题过厅

岷峨望气信葱茏,运启蚕丛,位崇杜宇,历数蛮夷大长,荒服争豪,善国有攸归,待到浊鹿上宾,二祖遥传皇帝统;
高蒋称陵皆僭窃,臭遗彰德,迹溷丹阳,几经风雨消磨,死灰就冷,斯人谁不朽,朅来石牛凭吊,一抔独见汉江山。

陈逢元题过厅。 杜宇:古蜀帝名,传死后化为杜鹃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孙墨佛题诸葛亮殿

异代相知习凿齿;
千秋同祀武乡侯。

钟瀚题诸葛亮殿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郭沫若题诸葛亮殿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题诸葛亮殿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刘咸荥题诸葛亮殿。 陈庶子:陈寿。 岳将军:岳飞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已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王天培题诸葛亮殿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沙孟海集杜甫诗题诸葛亮殿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陈矩题诸葛亮殿

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
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蒋攸铦集句题诸葛亮殿

时艰每念出师表;
日暮如闻梁父吟。

瞿朝宗题诸葛亮殿

讨贼竭忠贞,沥胆披肝,天下文章惟两表;
奇才根静学,清心寡欲,隆中半策定三分。

诸葛亮殿。 根静学:根源于专致学习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完颜崇实题刘备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3.9.2007 12:05:05 | 只看该作者

南 阳 武 侯 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它是古人为纪念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而修建的一所祠堂。

    南阳武侯祠建于何时,文献上没有记载,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已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诗句。看来早在唐代卧龙岗上已有诸葛草庐了。该祠元初毁于战火。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于延佑二年(1315年)增设孔明书院。可惜,元末明初,又焚于兵祸。至明成化年间,又将“孔明书院”恢复。以后又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历代修缮。公元1528年,明世熄(嘉庆皇帝)特赐给南阳武侯祠“忠武”庙额与祭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郡守罗景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在这次施工中,发现前人咏卧龙岗十景石刻一块,罗景根据这块石刻,进行复原。今日武侯祠主要建筑布局,仍保持了明末清初的形式。

    步入武侯词山门,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后部分建筑主要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




    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



    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躬耕亭,结构简单,形制简陋。前有两根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砖墙,亭内立诸葛武侯石刻像。像两边刻有“庵垂两千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对联。



    伴月台,高数丈,台下为老龙洞,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对联。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后面建有三顾堂,内有刘备、诸葛亮大型塑像。



    武侯祠现存大量的碑刻题记,约300余石,篆、隶、楷、草皆有。其中篆书《汉诸葛孔明旧庐指道碑萌》,隶书《草庐对》,楷书《诸葛传》,草书《出师表》等,在书法艺术一和雕刻技术上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南阳武侯祠在唐代已名扬天下。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胡鲁《南阳》云:“孔明方此乐耕锄”,诗圣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诗仙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碑刻草书,风骨神秀,洋洋洒洒,峭拔苍劲,龙飞蛇腾。岳飞在“跋”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祠内有歌颂诸葛亮历史功绩的对联: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摒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南阳武侯祠据说是其中影响最大之一。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
    襄阳隆中同样有“三顾茅庐”一说,难以定论。大家可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3.9.2007 12:06:08 | 只看该作者

其 他 诸 葛 祠 堂

本文由 Blue Ivy 在 2006-9-6 17:48 发表于: 倍可亲.美国 ( backchina.com )

  


  

  诸葛亮故里

  山东沂南阳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和生活、居住过的故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琅玡,为秦置郡名,西汉因之,东汉为“侯国”,辖今山东半岛东南部,治所在今临沂县北。阳都,汉代县名,隶徐州琅玡郡,汉灭即废。其故城遗址在山东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这里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和生活、居住过的故里。

  据《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云:诸葛亮的远祖“其先葛氏,本琅玡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此为氏焉”。由此而知,诸葛亮的远祖本姓葛,原为诸县(今山东诸城县)人,后迁往阳都(县),而阳都当时已有葛姓者,为区别于原居阳都的葛姓与来自诸县的葛姓,在来自诸县葛姓的姓氏之前取其县名加一“诸”字,而被称之为诸葛,遂成为复姓。诸葛复姓即由此而来。阳都故城,亦名诸葛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4月诸葛亮就诞生在这里。据说其出生时,窗外即将放亮发明,其父便为之改名为“亮”,字孔明。

  在三国鼎足时期,琅玡阳都一带均属于曹魏辖地,所以,诸葛亮家乡的旧居早已荒废无考,仅存阳都故城旧址。今日的阳都故城遗址,地势平坦,土肥水美,沂水傍城址而下,一望无垠。遗址东靠沂水,北临东汶河。东西的沂水河岸上,露出了原石砌成的古城墙基,北面河岸上,残存有约1500米长的故城墙遗迹。

  据考古调查和历史资料表明,这座汉代的阳都城在当时是很繁华的城市。由于苍桑多变,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这里已“到处是一片瓦砾”,成为废墟。现在,除仅存城墙基与残垣断壁之外,随地可俯拾汉代的残砖碎瓦及陶器残片。

  198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将阳都故城遗址明令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亮故里的阳都故城遗址自此得到了真正的保护。由于阳都县在历史上的省、并原因,其地曾为沂水、沂南和临沂所共有,所以,一些史料不但称诸葛亮为沂水县人或沂南县人,而且在临沂曾有“诸葛祖墓”、“诸葛城”、“武侯祠”、“五贤柄”(祀诸葛孔明和晋代的王祥、王览;唐代的颜真卿、颜杲卿。主祀诸葛亮。此5人皆沂水之滨的历史名人)、“诸葛堤”等历史纪念建筑和遗迹,今早已无存。但是。

  据史料记载,诸葛氏在其家乡是世家望门大族,虽然诸葛亮与其兄弟姊妹5人出走一直未归故里,但其家族中仍有不少人留在故土。就其祖籍诸城县西南30里的枳沟乡而言,至今仍有“葛坡”、“孔明里”的称谓,周围数十里内,“诸”姓人家居多,他们都自称是诸葛亮的“同族后裔”。时过境迁,代远年湮,阳都故城虽早巳没了当年的繁盛而成了怀古钦英的旧址,但沂河水与阳都故土孕育了诸葛亮这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楷模象征和神灵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崇敬仰而有口皆碑,实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因此,“琅玡阳都”与诸葛亮的名字同辉,诸葛亮的卓著声誉与阳都故里共存。

  阳都故城遗址

  位于砖埠乡孙家黄疃、任家庄之间,东面以沂河为界,西边至大汪家庄东、小汪家庄南。长、宽各约800米。北、南、西三面是开阔而肥沃的冲积次生平原,北2公里为汶河。旧《沂水县志》载:"邑南河阳村南十余里,沂河西岸半里许,桑泉水(即今汶河)南五里黄疃庄,阳都故城址犹在。"孙家黄疃村北,紧靠沂河岸边,群众曾清理出石砌墙基。又北,有一约1500米长的南北向、高3~4米的土崖,其中夹有碎瓦片、瓮棺葬具、石块等,群众称"城崖"。

  任家庄村南,沂河西岸200米处有一白玉庵,群众俗称"娘娘庙",并有"先有娘娘庙,后有魏王城"之说。庙宇早已荡然无存,只存一株古银杏树和三座石碑。其中清嘉庆十年仲冬月《重修观音殿记》碑文载:"沂邑之南,距城百里,旧有白玉庵,乃魏王城旧址也。"该庙旧址四周耕土层下半米深即为文化层,厚0.5~1米,多为汉代遗物,也有龙山、商周、战国时期的文物,主要有卷云纹瓦当、"千秋万岁"瓦当及陶豆、陶高、筒瓦、陶罐、铜剑、铜镜、铜带钩、五镰钱、画像石等。在其周围村庄发现过汉画像石墓,画像多以人物、车马、乐舞场面为主。

  经考察和有关资料确认,此地为汉之阳都县阳都故城遗址,系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1993年,为纪念诸葛亮诞生1812周年,在孙家黄疃村中建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诸葛武侯墓

  诸葛武侯墓被世人称为武侯墓,坐落在定军山西北脚下,初建于公元234年,陵园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

  陵园占地24万平方米,墓区古建筑有四合院,房舍40余间,大殿神龛上有诸葛亮泥塑彩饰坐像一尊,手持羽戾,神态自若。两旁书僮像侍立,龛下两旁是关兴、张苞塑像。东厢房辟为历史文物陈列室;西厢房展示诸葛亮生平事迹。大殿院中有碑石20余块。大殿献殿悬有匾额,均系后代名人赞颂之词,如"汉代元勋"、"懦夫将后";对联如"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武侯墓在大殿一,墓高6米,周长60米,青砖围砌.墓呈南北向,取义北顾中顾,南立蜀汉。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遮荫,人称"护墓双桂"。墓前碑亭竖一石碑:"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双桂之后有诸葛亮"寝宫"3间.陵园建筑古朴,松柏常青,十分幽静。

 

  


 

  襄阳古隆中

  隆中距襄阳城13公里,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面积约12平方公里,境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小量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公尺,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流水潺潺。

  公元207年冬天,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十年的隆中,这里就只剩下他的故宅——竹篱草庐,即所谓“龙离庐空”了。但集中反映诸葛亮政见的《隆中对》和形成这个对策的地方——隆中,却为后人追念不忘。在这里,他躬耕陇亩,咏啸东峦,聚名人志士于山林之中,高咏梁父于溪畔岩端,秀丽的隆中山林中布满了他的遗迹。人们为学习这些可贵的历史遗产和纪念这些故迹,对这些遗迹或“原所有而著其迹”,或“因所有而昭其节”。其中,三顾门是隆中最早有记载的古迹之一。

  经千余年的建设和维修,在明朝中期,隆中就形成了以三顾堂为中心的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老龙洞、梁父岩、半月溪、古柏亭、野云庵、抱膝石等十景,成为文物风景区。在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隆中诸葛亮故居因襄简王朱见淑为争风水宝地而破坏。此后,又经数百年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了草庐亭、抱膝亭、观星台、武候祠、石牌坊、荷花池、铜鼓台、中正堂、襄王陵等景点。

  现在,隆中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殿堂只带前廊,为木列架和硬山墙组合,不饰斗栱飞檐。搏风有彩绘,墙头尖除中央翘起外,两角常飞出双龙或双凤。顶脊花锦繁衍,顶面只疏点人兽,龙吻轻巧,建筑风格朴实、素雅而多采。

 

  


 

  兰溪诸葛村

  兰溪,地处浙江中西部,古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浙江七大商埠之一"的美称。这里风光秀丽、山青水秀,被人奉若神明的华夏名神--黄大仙就出生在兰溪,因而仙风浩荡,道气呈祥,历代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诸葛亮后裔"宦游山阴",遍访神州辗转迁徙,至27世孙诸葛大狮觅得地形地貌独特、堪称仙乡福地的浙江兰溪高隆重岗(今诸葛村),"捐重价求得之"。此后,诸葛亮后裔便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亮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的消息在全国第六次诸葛亮学术研究会一披露,令与会专家学者震惊不已:原来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市境内。村中现居有诸葛亮嫡传后裔3000余人,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并以其保存完好、结构精美、布局奇巧的古建筑群而闻名海内外。是浙江古文化精粹,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旅游精品"和"世界旅游极品"1996年底,国务院批准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村民居

  诸葛亮第27世孙诸葛大狮"堪天道、舆地理"……按先祖诸葛亮八阵图形制,"卜吉高隆上宅",演绎九宫八卦阵村落图式"聚族于斯"。此后数百年间,建起厅堂庙宇、民居小花园则不计其数。虽历经700多年,但"九宫八卦阵村落图式"的总体局一直未变,并形成了"肥梁胖柱马头墙,青砖黛瓦小闺"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

  耕读之家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因其多谋略,善用兵,勤理政,千百年来备受后人崇敬。如今,诸葛亮后裔遵奉先祖古训,承传孔明遗风,在兰溪的土地上上勤劳耕耘,为世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罕见的风景线。

  到八卦村去走一走,仿佛徜徉于一座中国文化的"大观园"。村落格局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诸葛村现有保存完好,建于明代的大公堂、丞相祠堂等景点。在这里,可以了解诸葛亮后裔来兰定居的来龙去脉,可以领略九宫八卦阵村落布局的神秘莫测,可以体会诸葛亮后裔耕读传家的古朴民风,更可以窥见中国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数千年文明历史变迁的源远流长。到八卦村看一看,又犹如读一部涉猎广泛、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从中可以学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德主张,可以学到行兵布阵、以巧制胜的军事谋略,可以学到结构精巧、鬼斧神工的建筑艺术,可以学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文化传统……

  诸葛村中的民居,均建于明清,构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筑群,雕梁画柜,古朴典雅,已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市郊八阵图遗址

  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郊弥牟镇,相传诸葛亮曾在此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勉县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位于陕西汉中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川陕公路之南,汉江之北。武侯祠内建有殿庙、廊房等建筑。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呈长方形。周围青砖砌墙,占地30亩, 共有7院, 54间房舍, 亭台楼阁, 布局适宜。

  勉县武侯祠祠内古柏数颗,直径约1米左右, 高大繁茂。还有一株稀有花树, 形色似藕莲, 人们称之为“旱莲”,高约10米,初春开花,展瓣吐蕊,芳香数里。

  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据称为全国最早的武侯祠。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一说。


  五丈原诸葛武侯祠


  五丈原,位于岐山县五丈原镇,是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屯兵用武、劳竭命损的古战场,胜迹累累,远近闻名。

  五丈原为何名为“五丈”,其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原称五十丈原,口口相传,简成了五丈原。

  五丈原主要胜迹是诸葛亮庙(武侯祠),庙内有匾额、题词、碑记、碑刻;”壁画、塑像等。庙外有遗迹如“豁落城”、“诸葛锅”、“棋盘山”、“诸葛泉”、“诸葛田”、“盘盘道”、“魏延城”、“古葫芦峪遗址”石碑等。

  从元代起,后人就开始在五丈原为诸葛亮建词立庙。经历代建造,已是庙宇轩昂,碑石丛立,古柏挺拔,老槐苍劲。从“盘盘道”上原,词庙的门楼为砖木结构,四角翘起,古色古香。门楣中央刻着“汉室孤忠”4大字,笔锋遒劲而洒脱。门外西侧,竖立着一座一人多高的青石巨碑,为清光绪年间岐山知县胡升猷所立,上面雕刻着他撰写的《重修五丈原武侯庙碑记》。从碑记和苏拭的《题五丈原武侯庙》来看,它可能始建于北宋末年。

  武侯庙现今庙门上是“五丈原诸葛亮庙”坚匠,门廊两侧是“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的对联。

  由山门而入,进到第一座院子,东西两侧耸立着钟、鼓楼,左右对称,相互呼应。由此往里,步入宽敞典雅的献殿。献殿左右墙壁上,保留着清代的彩色壁画,分别绘着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内容,形象逼真,神采飞扬。

  献殿内墙壁上刻着岳飞所书写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与诸葛亮之文一起被称为“两绝碑”。“两绝碑”使人一进门就感受到一股凛烈之气。

  正殿3间,左右各有l间陪殿。正殿中间安放着诸葛孔明的泥塑彩色坐像,纶巾羽扇,仪表端庄,犹如仍在此处运筹帐幅。两边是姜维、杨仪、关兴、张苞、王平、廖化的塑像。

  庙内有诸葛亮衣冠家,家旁有一落星亭,亭内有一石,青褐色,表面凹凸不平,相传是诸葛亮逝世时天上陨落的将星。五丈原东麓至今有落星湾、落星坡等地名,据传此石即从彼处移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3.9.2007 12:07:46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的“隆中”、“草堂”在 今襄樊市 (古襄阳)西20里

诸葛亮隐居的隆中、草堂,在今湖北襄樊市(东汉末年的襄阳)城西20里处。从历史形势和文献记载看,都是绝无问题的。
一、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驻兵襄阳。当时北方因董卓之乱,文人学士南依刘表的"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这些人帮助刘表"起立学校"、"撰五经章句"。他们都住在襄阳,不在南阳。
二、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刘表,大约在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后,袁术署诸葛玄豫章太守为朱皓所逐是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诸葛亮随诸葛玄往依刘表只能在兴平二年冬以后.即公元196年或以后。初平元年到四年(公元190-193年),南阳是在袁术占据下的(《后汉书·袁术传》),其后张绣占有南阳。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前,张绣和刘表的关系虽然尚称友好,但诸葛亮决不会在兵荒马乱中住在南阳。建安四年,张绣投降曹操,南阳为曹操所有,诸葛亮更无隐居南阳之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即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刘备往请诸葛亮出山,在隆中草堂长谈,此隆中只能是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不会是别的地方,更决不会是远在数百里外、已在曹操占据下的南阳。如诸葛亮是在南阳,刘备决不敢去自找杀头之祸。曹操也决不会放诸葛亮去帮自己的敌人刘备的。
三、关于诸葛亮隐居襄阳城西的记载,都是可信的。
(一)王隐《蜀记》:"晋永兴(公元304-306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据《晋书·刘弘传》:"太安(公元302-303年)中,张昌作乱,转……荆州刺史,率前将军赵骏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进据襄阳。"可见,上引<蜀记>李兴文中的前三句乃记刘弘受命平张昌事,时刘弘"自方城至宛、新野",即在"沔之阳"。而后两句记刘弘"进据襄阳"以后事,这才登隆山,"至隆中,观亮故宅"。王隐,东晋初人,史学家。
(二)《晋书·习凿齿传》:"习凿齿,襄阳人也。……既罢郡(原为荣阳太守)归,与秘(桓温弟)书曰:'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每定省家舅,从北门人,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
(三)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号曰隆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既是襄阳人,又是史家。他去诸葛亮不过100多年,他的话,是可信的。
(四)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下》中"沔水又东迳隆中"条注:"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刘弘字,
《晋书》本传作"和季")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李兴一名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此条可与上引(一)对照起来读。文献记载,举这几条也就够了,足以证诸葛亮的隆中、草堂是在襄阳,即今城西之隆中是无可怀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3.9.2007 12:09:09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发动北伐曹魏的战役,共有五次,但未取得重大胜利;而曹魏也曾发动反击战,但不成功。最后以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

两国形势

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打败,令蜀汉国力大减。丞相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蜀汉国力慢慢回复,同时派出陈震、邓芝与东吴重新修好。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乱事。

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是北伐曹魏的机会。227年春天,诸葛亮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筹备北伐曹魏。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陈述出师的原因,表明统一中原的希望,开始五次北伐的序幕。

第一次北伐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

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响应蜀军,同时魏将姜维投降诸葛亮军,关中震惊,在洛阳的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领兵五万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到街亭设防。

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又不接受副将王平的劝阻,弃城不守,上山设阵。张郃将蜀军包围在山上,切断水源,蜀军缺水,饥渴难熬,陷于混乱。张郃再督军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令北伐军失掉了进攻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诸葛亮只好引兵退回汉中。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归附曹魏。而诸葛亮,把违犯军令、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谡收狱。同时,蒋琬来到汉中,希望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为遵守军令,挥泪斩马谡,另外对有功的王平则给予封赏。诸葛亮则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

第二、三次北伐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趁机再次率军北上,出兵散关,包围陈仓。不过曹真已在派将领郝昭与三千人屯兵陈仓,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蜀军运送粮食上发生问题,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可是被打败,蜀军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而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升回诸葛亮为丞相。

230年6月,曹魏想反客为主,曹真上表伐蜀议案,并派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除加强防守外,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不过因蜀地艰险,又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魏军惟有撤退。

第四次北伐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流马运粮,包围祁山。而曹睿也立刻派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已率主力迎战司马懿。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想一举打败司马懿大军。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措施,拒不出战。

魏军将领见司马懿如此懦弱,十分不满,都讥笑他。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兵出战,诸葛亮则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杀掉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盔甲五千、角弩三千多。司马懿再不出战,而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召命,诸葛亮惟有引军退回,司马懿立即派张郃领兵追击,途中被蜀军伏兵在木门射杀。

回师后,诸葛亮经过调查,发现李严原来因遇上大雨,无法如期运粮,便假传退军召命,要诸葛亮撤军,最后李严被眨为庶人,而诸葛亮也明白运粮上的麻烦。

第五次北伐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诸葛亮也明白缺粮的问题,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而孙权也曾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8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也被魏人当做笑话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结果

因诸葛亮决定以较心思细密的杨仪统领各军撤退,令其仇人魏延不满,相方发生争斗,最后魏延在争斗中失败被杀。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3.9.2007 12:10:15 | 只看该作者

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译文

戴文和译

诸葛亮,字叫做孔明,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元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後代.父亲是诸葛珪,字叫做君贡,在汉朝末年担任过太山郡的郡丞.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签署)去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著诸葛亮及亮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正好遇到汉朝改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平常和荆州太守刘表有交情,就前去投靠他.诸葛玄过世以後,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唱著《梁父吟》的曲调.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前去晋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就像一条潜卧的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看看他呢」刘备说:「你请他一块儿来吧!」徐庶说:「这个人你只可以去亲近他,不能够强迫他来看你的,将军您应该委曲委曲,大驾前去看他的.」因此刘备就前去看诸葛亮,前後往返三次,终於才见到面.(见面时),刘备把人支开,和诸葛亮商量说:「现今汉朝倾倒,奸臣偷得权利,天子蒙尘受难.我德行浅薄,不自量力,想要在普天之下伸张大义,可是智慧浅,德术差,於是使得小人猖狂不已,直到今天.然而我的志向仍没打消,您说我能出什麼策略呢 」诸葛亮回答说:「
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方的英雄豪杰同时兴起,占据好几个州郡的人,多得数不清.曹操比起袁绍,名气小多了,人也少多了,然而曹操竟然能够战胜袁绍,地位转弱为强,这不仅仅是时运而已,而且也是人为的谋划造成的.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制天子,进而用天子的名义命令诸侯;这种情势,实在不能和他争强斗胜了.孙权拥有江东,已经经过三代的经营,地方险要而百姓顺从,当地的贤才能人都被他任用了,这种情势是可以和他结为盟邦而不可以打他的念头.荆州北边据有汉水,沔水,享有南海的全部资源,往东可以连结吴,会二郡,往西可以通达巴,蜀二郡;这是个可以用兵的地方,但是负责人(刘表)却不能好好据守住它.这大概是老天用来帮助将军您的,将军您是否有意思把它夺取下来呢  
益州地势险阻,拥有千里肥沃的田野,是个富庶的好地方,汉高祖(刘邦)就是凭藉这里而完成帝王的事业.(当地刺史)刘璋个性懦弱,不明事理,(黄巾贼)张鲁横行北方.这地区百姓众多,国家富有,刘璋却不知道好好地抚恤安慰百姓.当地有智慧才能的人(如张松,法正等人),很想能遇到贤明的君王.将军您既是汉朝王室的後代,守信重义名扬天下,又能够广泛地接纳各地方的英雄好汉,思得贤人好像口渴者急得想喝水一般.如果您能够同时拥有荆州,益州,保住这块险隘之地,往西通和各个戎族,往南安抚夷,越等族,对外和孙权交结和好,对内修好政治;天下局势一旦有了变化,就命令一位大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开向南阳洛阳(中原),将军您自己带领军队从秦川出发,天下百姓谁不是拿著碗饭,提著壶浆,热烈地欢迎将军您的王者之师呢  
果真如此,那麼您的霸业就可以完成,而汉朝也可以复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3.9.2007 12:10:42 | 只看该作者
刘备听了後,说:「你讲的好!」於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感情愈来愈好,一天天地更加亲密.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刘备安慰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般.希望各位不要再有怨言了.」关羽,张飞才停止他们不满的言行.
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也深深地看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後妻的谗言,疼爱小儿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每次想要和诸葛亮商量如何自保的办法,诸葛亮每每搪塞敷衍他,并没有替他出计策.(有一次)刘琦就请诸葛亮到後花园去游赏,一同登上高楼.在喝酒吃饭的时候.刘琦就叫人拿开梯子,接著对诸葛亮说:「今天(我们两人在这里),往上到不了天,往下到不了地;话从你的嘴巴说出来,进入我的耳朵里来.您可以说了吧」诸葛亮回答他说:「您难道没看到太子申生留在城内而危险,公子重耳逃出城外反而安全吗」刘琦内心觉悟了,暗中计划著逃出城外.刚好江夏太守黄祖过世了,刘琦请求外调得以出城,於是成为江夏太守.
不久刘表过世,刘琮听说曹操北来征伐,就派遣大使请求投降.刘备在樊城听到这件事情,就率领军队往南行走.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军打败追赶,还俘掳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指著自己的心和刘备告辞说:「我本来想和将军您共同谋求称王称霸的事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现在我的老母亲已经被俘掳了,我的方寸也都乱掉了,对您的大事业没什麼帮助.我恳求从此和你告别.」於是徐庶就前去见曹操.刘备率军到了夏口.诸葛亮说:「现在事情很紧急,我请求奉您的命令去向孙权求救.」当时孙权拥军在柴桑,正旁观谁成功谁失败.诸葛亮游说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起兵,占有了整个江东地方,我们刘备也收服众人在汉南聚集大军,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消灭掉大敌,各处大略都已经平定了;因此他攻下了荆州,声势震动全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英雄豪杰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了,所以我们刘备才跑到这里来.将军您算算自己的军力来看如何对待曹操.如果您能够凭著吴越的军队,去和中原的曹操对抗的话,那您倒不如早点和他决裂;如果不能够抵挡的话,那你何不解除武装,向他北面称臣来事奉他呢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假托是要服从的名声,可是实际上您内心的计划却又犹豫不定;现在事态紧急你却又不赶快决断,大灾大祸转眼间就要到来了.」孙权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话,那你们刘备为什麼不就去向曹操称臣事奉呢」诸葛亮说:「因横,也只不过是一名齐国的壮士罢了,仍然会为了守住道义而自杀,不辱自己的志节.何况我们刘备,他是堂堂汉朝王室的後代,英气才华举世无人能敌,众多士人仰慕他,就像流水归向大海一般.如果事情无法成功的话,这是天意啊,我们刘备又怎能再屈服自己去当曹操的部下呢」孙权勃然大怒地说:「我不能拿东吴所有的土地,十万民军队被人家控制.我的计策已经决定了,非得要刘备否则是没法抵抗曹操的.然而你们刘备刚打了败仗,怎能够抵抗曹操这个大敌人呢」诸葛亮说:「我们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阪被打数,现在归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合起来还有精兵锐卒一万人.刘琦会合江夏的战士,也不少於万人.曹操的军队,从老远的北方南下,都非常疲倦,听说他为追赶我们刘备,轻快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这就是所谓力量强大的箭,到最最末稍时,连鲁国的细绢都穿不透了.所以兵法特别忌讳这个情形说:『必定会让大将军打败仗』.况且北方人不习惯打水战,又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遣猛将,统领数万军队,和我们刘备并力合谋,必定能够打败曹操.曹军战败,必定会回到北方去.这麼一来,荆州,东吴的势力就会强大,天下鼎足而三的态势就会成形了.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今天了.」孙权十分高兴,立刻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三万水军,随著诸葛亮去晋见刘备,一起出力抵抗曹操.曹操在赤壁打了个败仗,率领军队回到建邺.刘备因此收取了江南,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总管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徵调这三郡的赋税,来扩充军中的粮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0.11.2024 11:4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