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7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家见了邪见必须.如何说?...经典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12.2007 12:3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佛说华手经

(卷8) 众杂品第二十七
舍利弗。若欲疾得无上菩提。当修四法。何为谓四。菩萨应当随善知识。善知识者谓诸佛是。若声闻人能令菩萨住深法藏诸波罗蜜。亦是菩萨善知识也。应当亲近供给礼敬。又舍利弗。菩萨应当亲近出家。亦应亲近阿兰若法。离女色故。又舍利弗。菩萨应当亲近修习大空正见。离邪见故。又舍利弗。若诸菩萨欲疾逮得无上菩提。应当亲近如是四法。尔时世尊。欲明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女人事   及离恶知识  亦远外道论   并余诸邪见
  若亲近女人   及诸恶知识  受外道论议   增长诸邪见

  增长邪见故   速堕诸难处  难得离八难   亦难信佛法
  若人欲为恶   即便造恶行  若作恶行者   则便堕恶趣
  是故求道者   勿习近女色  常当生厌离   观之如溷猪
           勿近恶知识   令住非法者  若近行非法   令人失心目
  若亲近外道   尼揵诸论义  言辞虽严饰   能生诸过咎
  悉舍是众事   则离诸邪见  
我说此四法   往来生死本
  远离下劣法   习近上妙行


另外大般涅盘经也给出了定义:
复次善知识者,


如法而说,如说而行



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说而行。

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
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
2#
 楼主| 发表于 11.12.2007 12:39:01 | 只看该作者
一、心中心十二种心貌

      尔时阿难偈赞佛已。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因缘。如是神力。如是自在。如是决定。昔未曾闻。佛以何缘。今乃说尔。如来一切智者。知众生沉沦苦海。昔何不说如此妙法。普令众生。早已得度。佛言。阿难此心中心法。常住法界。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我未发慧。此心先慧。如此定慧。是佛住处。是佛行处。佛思维处。佛决定处。一切菩萨金刚。乃至下愚凡夫。不依心法行。而能成正觉者。无有是处。惟众生心病。因时轻重。如来法门。应病与药。末法众生。障深垢重。非此妙法。无由得除。故昔不说。今始付授也。阿难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心地。十地菩萨。犹不能知。何况下愚凡夫。未来众生。欲修此法。而心不了。愿垂慈悲。为说相貌。佛言。阿难。有十二种心。是心中心相貌。何等为十二。


一、 不厌自苦。不嫉他乐。不矜自乐。救护他苦。

二、 一切众生。皆过去父母。救护众生。如子救亲想。

三、 不恼众生。常行利他。种种方便。善为引导。

四、 佛四念处。作出离想。如念修学。常不放逸。

五、 诸佛法要。净愿因行。发决定心。勤学不退。

六、 以布施度悭吝。以持戒度贪染。以忍辱度忿怒。

      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

七、 七菩提分。常须勤修。修而不着。不假对治。

八、 依八正道。作胜行处。依圣言量。为轨范师。

九、 佛及僧宝。接足承事。所礼佛像。不轻慢礼。

十、 须具十信。

      信佛常住。未曾涅槃。信佛大悲。常拔众苦。

      信佛大慈。常与众乐。信佛平等。无爱憎心。

      信佛不厌。常行方便。信佛神通。不时示现。

      信佛言教。真实不虚。信佛法力。不可思议。

      信佛密法。有决定力。信佛末世。不舍众生。

十一、 深观诸佛。如在目前。诸魔远离。永无障碍。

十二、 诸法空相。亦非断常。非中道义。不住不离。


      阿难。修法众生。若能如是心行者。决定成佛。更无疑也。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此相貌。乃佛境界。云何众生。能行此心。佛言。阿难。一一相貌。尽力所能。不能全行。但自修法。必定成就。非众生心所测。若众生心能测者。不名为佛心也。

二 吉祥经
李荣熙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盘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1.12.2007 12:39:49 | 只看该作者
三、晚 晴 集

时时对照,破除邪见,住于正见
晚 晴 集

弘一法师编订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岩禅师)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元无我人,为谁贪瞋?(圭峰法师)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禅师)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叶禅师)

  ○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禅师)

  ○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法师)

  ○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法师)

  ○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法师)

  ○直须将一个死字(原注云:“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印光法师)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瞋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2.2.2025 11:1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