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5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樱桃真好吃啊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6.2008 23:2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2.6.2008 08:23:06 | 只看该作者
不是特别甜,可是自己今年初次摘的,挺开心的,上来吼吼,吼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5.6.2008 11:57:53 | 只看该作者
宋太祖的武略VS李后主的诗文
3 h4 I$ s% n$ E$ {李树喜4 D! }, ~+ W( t# j$ q9 G  ]

) t' S5 [3 c4 V- p( D; {; M4 ]; q. l8 Q# Z  X" f1 M5 k
赵匡胤:以南统北是既定方针
# c+ Z; L: ^  s, ?9 y
; `$ U8 G; m- g2 N& o公元960年正月,北方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出兵北汉的途中,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兵开封,取代了他的主子恭帝的皇位,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 k* p, k& H( l+ K% L
# u+ I2 F, {5 I0 Y9 [
赵匡胤面对的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局面。许多事情需要协调处理,内部未稳;在外部,北方还有长期对
- \7 z# u0 O! a* d立的政权北汉,以及支持北汉的辽国。南方则是复杂纷纭的诸侯十国。. j* g: v8 y: }8 l

; X5 `. |% ^9 o" E* |$ ^立足不易,开拓更难,统一中国更不容易。但是,恰恰在困难的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宋太祖赵匡胤,施展其政治才能和远大抱负,以类似秦始皇对付六国的战略战术,逐一地消灭了数家对手,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完成了与晋并三国、隋灭南朝有着不同特点的统一中国的事业。
* J: x7 M# O" K6 v9 X: F% P
* b2 g$ p6 J: W/ q7 @0 M其实,在后周时期,颇有抱负的周世宗已经为南下统一做过一些铺垫和尝试。公元956年,周世宗征讨南唐的淮南,夺得滁州,袭击扬州,南唐主李屡败,派使者带金器1000两,银器5000两,奉表愿意做附国。周世宗对着使臣批评说:南唐同我大周只有一条淮河相隔,你们皇帝自称是大唐后代,本来都是中国人,应该懂得礼仪。但你们从不和我们来往、通好,却绕道海路和北边的契丹来往,弃华而事夷,礼仪何在!回去告诉你们的主人,赶快来朝拜我,认个错,就互相通好,相安无事了。南唐主又派使者奉上金1000两,银10万两,罗绮2000匹,并且愿意将淮南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给周,并向周称臣。相持到958年,南唐又献出江北四州,周共得到了南唐淮南和长江之间的土地共十四个州,六十个县,双方实行以长江划界。赵匡胤正是讨伐南唐有功,才升迁为殿前都指挥使的。
" P0 v/ A8 |: p3 E' Y2 M
( _0 W. D9 O* @! \赵匡胤的统一是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其基本战略是“先南后北,”“北防南征”——即以少数兵力抵御北方,于攻守兼备中偏重防守,而以优势兵力和较集中的力量对付南方,逐一征伐。原由是:南方几个割据王国都是经济相对发展地区,这些国家总体实力尤其是武力较弱。吞并南方,可得到丰富的物资以充军备,南方稳定了,回头再收拾辽国支持的北汉不迟。
* x; S& I2 r4 p- W3 Z. Q% d8 Q
. H4 M% J& {3 m8 `  u* [公元963年,北宋连续出兵两湖,灭掉了荆南和湖南;965年又灭掉后蜀;971年灭掉南汉,据有岭南和广州地区。最后一个大的心腹之患就是李煜的南唐了。
, H! d* Q% v9 |/ P. N/ _# T/ X+ H
' R8 L: Q( @0 V; W' e北宋准备向南唐动手的时候,已经占有了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一带久无战乱,天府之国,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很快成为宋的经济和军事基地。长江天堑的上游已为宋朝所有,这是赵匡胤明显的地位优势。
# Y9 x: A' p2 }9 x9 j. {  T2 b
* M3 A0 p. `& c9 E南唐是在取代了吴国之后建立的国家。由李(原名徐知诰)建国,历经三帝,共33年。南唐前期占据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富庶地区,兴盛时兼有淮南、江东、江西、湖北以及湖南、浙江部分地域。南唐初期统治者李和李注重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其末代君主李煜稍富即荒唐腐败,过着醉生梦死的寄生虫生活。
9 J' r( V5 d/ V& S9 w' `* }: y( @! ~6 B7 I6 [. S. u
起初,刚刚建立的北宋和南唐之间保持平稳往来的局面,因为宋太祖此时尚无暇顾及南唐。但其心目中决不允许这样一个临近自己、最富庶也最腐败的政权长久存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宋太祖日夜都想着消灭南唐。% N- q& s1 |) b* `1 z
: ^9 `6 ^  ?2 f2 }# ~0 i3 {

; ?" C+ [0 ~: V( N3 c8 a. y南唐:委屈不能求全
2 y8 q9 Z- i3 @; s' B& s+ Q8 \- \# A! p' d4 J7 N4 N
南唐方面十分了解形势和宋太祖的心态。他们对这位当年后周的将军心有余悸。知道南唐朝廷终究不为北宋所容,在强敌面前,南唐君主李、后主李煜采取的还是委曲求全、得过且过的策略。# M/ n8 }2 }5 J% c0 g5 T2 t

  f# _9 o" S' F( @2 t1 u: d+ s5 o7 J北宋建立当年的公元960年二月,南唐就和吴越同时派出使者,带上大批金银礼品,到开封对赵匡胤表示祝贺,为了表示尊从北方的皇帝,还特制了皇帝衣服、锦绣献给赵匡胤;4 R: \4 o& U) `0 e( L
& ], t& ^/ V. E1 c( k; f
这年七月,为祝贺赵匡胤平定潞州,南唐又送来大批白金给宋廷;同年十一月,宋军在扬州击败叛乱的李重进,南唐恐惧,不但派使者劳军慰问,李还派自己的儿子李从镒到东京开封朝拜宋太祖;
! C3 U( X8 Z( U* X" u
) L$ z* [. t* _9 a第二年二月,南唐以祝贺长春节为名,向宋廷贡献了皇帝服饰、金带以及金银器皿;
+ q/ B6 Q9 @; R* H# u: o, H
1 ^' ~% \; {* _" H  k961年,南唐君主李因病去世,后主李煜即位。李煜请求宋廷认可李皇帝称号,得到宋太祖许可。接着,李煜的大批金银和绢匹又送到开封进贡。& n9 R) T! Y8 f1 @4 r! w& _

" m3 X0 w( I+ t6 I! T, M1 l$ L; p这是不平定基础上的表面的短暂的和平。宋廷也乐意做做样子。其间,宋太祖派使者去南唐参加李葬礼,还带了礼品表示存问。后来还为李煜的生日赐送礼物,并释放以前战争中俘虏的部分体弱的南朝人,并赠给南朝马匹、骆驼、牛羊等。$ j) q$ Q) D8 f5 N. A- h$ H

% R( _+ C% T5 w乾德元年十一月,李煜进贡的礼物“银绢以万计”;
) t1 @5 A3 l' I1 n; }0 m
/ a5 q3 w$ b' K4 w0 P乾德三年二月,南唐又进贡春节御衣、金银器皿、锦绮千件;五月,为庆祝宋廷文明殿建成,贡献白银万两;……' e5 Q( o! r' d  U9 w: s

- H4 f9 q; l9 t1 D" R2 ]5 @$ J这些,都是南朝百姓的民脂民膏,进贡愈多,南朝国库就愈空虚,百姓愈痛苦。; E9 J2 s* v) b1 D
1 m9 O' ]9 O3 @9 r5 n
开宝四年,李煜为讨好宋廷,上疏要求去掉国号,要宋廷对他直呼其名……% `/ j% o$ }: |% q
! Y1 Y- C) U! U) @2 o: B; X
不断有人报告李煜,宋朝正在荆州一带加紧打造巨型战舰,目标肯定是讨伐南唐。建议派人偷偷放火焚烧。李煜知道其中的厉害,几番犹豫,不敢动手。
0 @7 _6 e# d$ w/ V! c/ X! }  z; b
然而,这一切屈辱和忍让,都无法改变宋廷对南唐的压力,无法改变赵匡胤既定的消灭南唐的政策。
% T$ n) K, B% l  b1 H3 @! K, K- j( j; o" t
徐铉是李煜的宠臣,颇有才学,平素以名臣自居,李煜派他去宋廷请求、游说。徐铉明知可能没有什么效果,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发了。6 z: h! R" Y' c- L2 z# M: M
* G% M3 `) l3 W) w
到了宋廷,面对赵匡胤,徐铉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诉说委曲求全的愿望和灭亡南唐无理:“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赵匡胤让他把话说完,徐铉说:“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引经据典,滔滔千百言。宋太祖只是说了一句话:“既然比喻父子,难道父子能够是两家人吗?”徐铉竟无言以对。徐铉一再请求,说除武力征讨外其他方式都可以考虑接受,赵匡胤不再掩饰,当即回绝说:“不须多言!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耶!”赵匡胤底气十足,直爽得很,说出的是深入浅出的道理和惊天动地的语言——即使南唐没有什么过错,天无二日,国也不能二主。只有卧榻之侧寂静清爽,皇帝才能安眠。
) B, a( O9 p6 v1 G% H  p6 `8 ]- g# _1 V% G+ |# u
接着,赵匡胤问李煜究竟有何才能。徐铉回答说,“秋水之篇,天下传颂。”赵匡胤只是淡淡一笑,说:“那只不过是落魄文人的惨淡文辞,不足一提。”徐铉则斗胆反问宋太祖,有什么名篇佳句可供欣赏。赵匡胤随口就说:“我当年贫寒时,从秦川回来,路过华山侧,醉卧道旁,正好月亮东升,做咏月诗一首,记得其中两句是:“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D7 @5 f9 k- o& @& Y$ ]: _

3 X- s6 l0 L5 [) @语惊四座,徐铉更是大为叹服——宋祖气魄胸怀,确实与李煜不可同日而语。……9 H  x7 e2 d+ a. k
) z: t7 A; p: @9 B% ~9 {
后来南唐国灭,徐铉和李煜一起被俘,解往开封。宋太祖严厉责问徐铉:“为什么你要死心塌地为李煜效劳,对抗朝廷?”徐铉从容回答说:“犬吠非其主。此其一耳;它尚多……”又说,“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话语生动真诚,打动了宋太祖,叹道:“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宋太祖封徐铉为太子率更令,后又担任左散骑常侍,也算给自负而可爱的徐铉挽回一点面子,此是后话……
1 c3 p& h5 Y! @( k+ P# O
# g" j$ R  g5 o, {& n! F十分可笑的是,公元974年,宋廷已经兵发江南,李煜竟然还源源不断地进贡了几万匹绢、皇帝御衣、金银器皿和金带。次年,宋军已经过江,两军已经接战,李煜还进贡白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求暂缓进攻。史载“金陵被围,自春徂冬,居民樵采绝路”,百姓砍柴采摘都难以通行,真不知大批贡品在战火纷飞中是怎样运送过去的。7 i/ o3 i' s4 I  g4 u. H- E  F) \% p
1 R( o9 y  \* R  c- H
屈从讨好,节节被动,从赵匡胤取得政权,到南唐灭亡,李煜不知向宋廷上贡多少次。每次都是金银万两,彩绢万匹,这些都是搜刮的百姓血汗。越输贡,越贫穷,越贫穷,越挨打,及到宋兵已经兵临城下,李煜还要向宋朝上贡以换取对方停止攻击。腐朽无能的南唐主李煜,就陷入这样一个纳贡-挨打-再纳贡-再挨打的怪圈,直至南唐的灭亡。
! s3 s+ X6 l6 _8 |
2 T$ \4 c1 A* o2 v7 U+ Q+ o: c5 L  l; |* L' i; N: L- g; H
李煜:仓皇辞庙惨淡余生
9 ^- Z1 S! @* P5 l; x! B& ~# p* a" X1 Q) d4 B3 n' U
南唐后主李煜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 s. O( u- B/ w( |* j6 ~
: \% e# }% d& q5 W' M诗词高手与昏庸皇帝,下场凄惨令人同情的亡国之君。! q4 t1 v4 D* q2 H
2 l  d& L+ ?2 M6 a. t
建隆二年(公元962年)六月,李煜从去世的父亲李手中接过皇位,也开启了这家短暂王朝的末日时代。3 r! F/ n0 i/ j
3 l: `9 n' G! T( z
李煜,字重光,原名从嘉,是李的第六个儿子。史称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实际上,这分明不是掌权者的素质,而是十足的书呆子或享乐主义者。$ v' Z. O4 D) c& A( o* A# h

: [2 k! V5 g) u9 e+ B江南相对安稳的社会生活,比较富足的物质条件和柔媚如画的风光,造就了一批风酥骨软的浪漫文人如冯延己、韩熙载等。作为南唐君主的李煜也在其中。以“韩熙载夜宴图”驰名的韩熙载,经常和李煜诗画酒宴,引为知己,李煜十分欣赏和信任韩熙载。不但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还给其两个儿子以官位和封赏。
! ?$ b* v' d, b+ A3 Q
% s4 R6 O, L5 X. i: K' _本来,李煜还要用韩熙载为相,但韩熙载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他放浪形骸,纸醉金迷于宴饮之中,“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过分和公开的腐烂生活,连李煜都觉得封赏有困难,只得知难而退。& I5 ~& a. b' E/ R2 d2 {3 J

& z2 `* L. E: c作为君主,李煜的奢华风流,当然又在大臣之上,每逢七夕(恰逢是李煜的生日),他要用红白锦罗百匹,装设成天河月宫形状,歌舞达旦,一醉方休。李煜沉醉酒色,常常在倡优之家流连。醉后佯狂,曾经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大字:“浅斟低唱,偎红依翠大师,鸳鸯寺主,传风流教法”。可见,李煜和韩熙载一丘之貉,都是花天酒地不知羞耻的货色。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由此也可看出,南唐朝廷的奢华腐败,积重难返,已是无可挽回的灭亡气象。8 K5 w$ m4 g1 G4 {0 }

' y0 K# b1 q- H# S李煜的纸醉金迷有麻醉自己的成分。因为自从北宋建立,南唐就始终处在北对南的高压之下。开宝四年,“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弟弟被宋廷扣压,李煜十分不快又无可奈何,闷闷不乐,借酒消愁,颓废度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 ^7 e" o2 I/ ~7 E% N, l3 Q3 @
% Q( ]& [2 O2 Z/ U3 O李煜确是风流高手,性情中人。卿卿我我,儿女情长,可谓空前绝后。皇后生病,李煜朝暮看望、喂食,药要亲口尝,几天不解衣。皇后死后,李煜哀痛至极,亲自写了悼念文章,下笔千言,极其痛楚,焚烧祭奠,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这位风流皇帝甚至自称“鳏夫煜”,虽然根本没有可能实行,但毕竟是风流君主,惜花使者,使宫中女士大为感叹。6 Q+ Z% v8 y5 ?- X" s, F% }

5 ~" f; M3 H8 n- |' h; @“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这就是李煜,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这就是李煜。及时行乐,醉生梦死,这就是李煜。
% F  v% q6 c3 T4 g  F2 V5 V* p9 i% ~0 m2 s! R4 ?
对他的行为,人们不得批评或劝谏。对女人柔,对男人刚,例如,内史舍人潘佑上书批评李煜荒淫,慷慨劝谏,李煜把潘佑收系下狱,潘佑自缢身亡。和潘佑一道忠贞敢言的李平,也被后主逼死。& b( Y4 S3 Z' h% s
7 ~$ z# m* N7 t  \6 D5 Y$ H: h0 s
面对宋朝的侵扰,李煜在酒醉昏沉的时候,也曾发过豪言壮语,说:“有朝一日受到侵略,我要身披战服,身先士卒,背水一战,以保卫江山社稷;假如国家难保,我就据宫自焚,决不作他乡之鬼!”7 Q) P  Y4 E5 r( k( x
2 Z7 E$ M) `/ o0 B0 q
这话传到宋太祖耳中,宋太祖冷笑说:“只不过痴人说梦而已。他说此大话,我看必无此志!”以后,事到临头,果如赵匡胤所言——宋太祖是把李煜的本性、灵魂看透了。. s- t4 W7 g  l* h2 P

; v- p3 k8 e% s' S( ^  r公元975年十二月,宋朝大军大举进攻南唐,李煜一面求饶,一边组织抵抗。
1 {% _# R# }: u- g8 ?
$ C) P6 C! S6 Y; @& j/ ~- L9 H- {1 j# D( v算得上比较认真抵抗的,是南唐的镇南节度使朱令。朱率领军队十五万“旌旗、战舰甚盛。编木为伐,长百余丈,大舰容千人。”其目的是冲垮宋军在长江采石矶搭起的浮梁,阻止宋军过江。9 ?" }4 a8 h5 s$ k; `- m
$ Q; D) I0 B% T- O
经考察“浮梁”,应属五代战争中的重要创造,是一项巨大的军事工程。据说,南朝池州文人樊若水,一再考取进士不中,心怀怨恨,并且认为南唐早晚要被宋朝消灭,看清时局,决心投靠宋朝,为讨伐南唐立功。他平素无事,以垂钓为名,在采石矶一带活动勘察,悄悄以长绳系在船上,从南面到北面,往返多次,丈量该处江面宽度,几经实地测量,把江面宽度搞得丝毫不差。听说宋师南征,樊若水带上测量图纸,潜往开封,向朝廷献平唐之计。宋太祖看到详细地图,其地理形势,曲折险阻,无不齐备,尤其是采石矶江面,详细标明了宽度。樊若水建议,可以在此建造浮桥,大军可鱼贯而过。众将认为没有先例,而太祖以为可行。宋军果然以龙舟千艘,辅以高大竹木,不消三日,建成浮桥,尺寸同樊若水测量的分毫不差。曹彬大军通过之时,正好风平浪静,如履平地一般。
  p! t2 o% e0 i$ T0 K
2 p6 Y4 \" _! F2 q早有南军向李煜报告,说看见北军踏桥过江。李煜召开紧急会议,学士张说:“臣遍观古书,从来没有在长江建造浮桥的记载,一定是军士捕风捉影,怕他什么!”李煜也说:“江中搭桥只能是儿戏,不足为虑。”接着,又有军士来报:宋军已经跨过长江了。南朝君臣才如梦方醒。; }2 e1 i) z& _$ H8 D- H+ r- \

" i* T2 I+ h3 d  j9 k! v, E' O采石矶浮桥确是前所未有,但在宋朝却成了事实。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8 U/ T+ ^/ D! p( C
2 D2 S; X4 @7 J8 N, J1 O# K" Y% ^" W- m
南朝军队破坏浮桥未果,大将朱令让南唐军立即倾倒准备的火油,企图焚烧宋军船只。不想北风未起,却刮起了南风。南唐的熊熊大火,烧了自己的战船。军队阵脚大乱,宋军乘势进攻,南唐军队溃不成军,朱令及其部将作了俘虏。
' ~) t% \. H, n
$ H& l; P6 ~  m宋军如滔滔潮水,从几面包围了金陵。
2 I' R3 n  m" Y% @% J! E) j+ O  o& J( R  K
这是兵临城下时金陵的惨状:“外援既绝,金陵益危除蹙。宋师百道攻城,昼夜不休。城中斗米万钱,人病足弱,死者相枕藉。”5 x$ s# q3 W( l4 U

' M3 p' M; X) C3 o0 M6 x  S: V兵临城下,难以抵敌。已知来日无多,李煜还自我麻醉。宋军已经杀进城中,少数南唐军人在拼死抵抗,李煜竟然还在围城吟弄诗赋,小词“樱桃落尽”刚作了一半,宋军就打到了宫墙。  ~0 G* t6 j: h, a9 n% M

! k! [, x' C# R0 X宋军攻克金陵。李煜率领司空以下数百人“肉袒”请罪投降,曹彬在接受李煜投降时,允许李煜多携带一些财宝和生活物品,说是到了宋朝那边,可能无法继续供给皇帝般的生活。南唐大臣探问:“我们的性命都难以保全了,带那么多东西干什么!”曹彬回答:“皇帝仁慈,既然投降了,绝不会杀害你们。”6 z8 Y: l+ U- H4 r  M$ p
) K, c0 p4 T) |7 g$ Q
李煜不愧才子,离别旧都的时刻,竟然还能做出诗来,请看一首整齐的七律:
5 v0 B3 N& B: z. R7 H' |: t* G6 a/ G+ w  E) d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m# b+ z6 O1 o! P& ?: f) S/ I

& V* w9 F' M9 i% X' W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p+ H$ k0 S- q: S  z

7 Z% Q9 i2 N9 \0 a* y# [! g) }6 d9 ?) a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5 ]5 l1 W$ [$ b
8 ~2 h( ~* y# p9 L; _7 q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0 N% _1 K% I# W5 P% `
% T; u" ?+ b$ d* H* ]公元975年春天,李煜被押解至京师开封,朝廷之上,宋太祖首先宣读了受降诏书,大意是:为了体现上天的恩德和君主的大义,我大宋决定平定天下;而,南朝的李煜,竟然聚兵抵抗,自取灭亡。此前的蜀和吴的归顺,都没有与朝廷分庭抗礼。李煜作为外臣,受过大宋的恩德,又不能与历史上的刘禅、孙皓相比。既然归顺,就宽大为怀。封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大获全胜的宋太祖从容大度是有限的,最难堪、具有侮辱意味的是封他具有侮辱性质的“违命侯”,李煜也只好接受谢恩。到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改违命侯为陇西郡公。
8 F; H. o! i# v  b0 Y5 {  r2 F
' Q. _4 ]* ]- x' G6 E/ W对于南方的一般官吏和民众,宋太祖实行邀买人心的怀柔政策。出兵之前,一再强调,国中民众经过了连年不少战争,采取武力是迫不得已,动武就可能伤及无辜,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
2 {! ]3 m' U6 O3 Z0 |
4 g; o, b& X7 E/ ~. o% J# _% h应该说,宋太祖的人性化没有停留在口头或诏书上。一个奇特的要求是:战争中不杀人,至少做到少杀人。他对大将曹彬当面交代:“破城日,不妄杀一人。”曹彬不以为然,书面报告说:“兵久无功,不杀无以立威。”赵匡胤看了很不高兴。说,“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也!”; v" s# m5 o/ i: ~8 Y' J. Z
+ D+ c- I0 Y5 T* c; P# h- D
曹彬受到皇帝约束,又担心将士放纵杀人,左思右想,忽然装起病来,将士不知根由,入帐请安,曹彬一付忧心忡忡的样子。诸将又是请安,又是寻医问药。曹彬说:“你们知道我的病因吗?”众人百猜不解。曹彬最后说,“实言相告:我的病,不是医药能够治好的。只要诸位诚心立誓,破城之日不随便杀一人,我病自然会好。”众将一一当面宣誓,曹彬这才放心。……
0 ?9 X, j; d! }6 A4 `
/ p" o- v( k( l# A灭掉南唐,班师还朝。巨大的胜利,极小的代价,群臣向皇帝纷纷祝贺,宋太祖此时却流出眼泪说:“宇县分割,民受其祸,必有横罹锋刃者,此实可哀也!”立即命令出米十万斛赈济城市饥民。宋太祖确实有些演戏的味道,但又决非空言和权术,而是有所行动。起码,他对战争使民众受害有清醒深刻的认识。4 {: O0 n! X. Q

+ V' w& p& h( b, e, V, `; z1 T李煜在北方过着凄凉的俘虏生活,尽管有衣食保证,李煜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而他的诗词作品,却是因为反映他真正的处境和心态而大有突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情真挚,用字凝练,平白如话,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历来为人称道。% \1 y- w7 }2 ]' p6 f

3 m+ L. z% Q6 j: `# E( `李煜的可爱之处是不矫揉造作,不掩饰自己的悲伤和思旧情感,他曾经对看望他的旧臣徐铉说:“悔不该杀了潘佑和李平!”正是怀念故国的情绪。李煜的情绪引起朝廷的不满。宋太宗最后送给他毒药,结束了可怜、可叹又有才华的亡国之君的性命。6 V+ s8 Q7 k3 f. w- T; \! b- n, p
& I! C, @% l% M% B+ @: O1 R) E2 N& Y
李煜活了四十二岁。巧合的是,李煜死亡的那天是七夕,他的生日也是七夕。难道是让他和已经在天间的相爱的女人聚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8.2.2025 06:0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