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01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大话左传<1>】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3.2.2004 20:28:4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第一章 大周天子 (2100 B.C. --700 B.C.)<br><br><br>              一          <br><br> 大周天子的先人,有一段离奇的诞生经验。<br><br>  四千年前有一个姑娘叫姜
2#
 楼主| 发表于 3.2.2004 20:41:31 | 只看该作者
   二<br><br>  周武王伐纣前的动员大会上,照例进行了封建迷信的占卜活动(当时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因为中央分封建设了很多诸侯小国,包括周家)。打仗讲究天时地利,天时好不好,就是这占卜的东西说了算,也就是乌龟壳和蓍草说了算。如果领导的意见、乌龟壳的意见、<br><br>蓍草的意见、卿的意见、以及庶民的意见,全都一致,那就是大吉。如果蓍草的意见、卿的意见、庶民的意见,与领导不一致,那就要好好掂量一下了。<br><br>  周武王占卜显示,天时却很糟糕,乌龟壳和蓍草都说“大凶”。雄心勃勃的新兴王朝领袖们面面相觑,姜子牙老头儿当场耍赖,呸呸地吐唾沫:“不算数!枯骨死草,知道什么凶吉!不算数!命令集结在城外待命的部队拔营出征,进攻中央政府。”<br><br>  据说另外还有八百同盟国辅助出兵,担任配合作战。<br><br>  (一千多年以后,前秦王符坚准备南征东晋王朝,占卜的结果也是大凶。他援引了历史上武王伐纣这一幕,为自己充满信心的玩火计划辩解。然而天命却狠狠捉弄了他,乌龟壳的预言使他在淝水之战不仅输光了60万军队,还倒贴了自己的人头。)<br><br>  公元前1046年隆冬,西北高原风和日丽的万里长空下,一个新兴王朝久经积蓄之后,崛起在苍茫地平线上,浩浩荡荡的队伍,在一个忍者的儿子和一位世故老人率领下,预备渡过黄河,把他们的龙旗插到几千里以东那个腐朽的旧王朝坟墓上去。<br><br>  就在这个时候,还多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一对老哥俩,伯夷和叔齐俩大贤人,急急慌慌从养老院追出来,抱住周武王的车辕,说了一大段“子不可以背父,臣不可以叛君”、“不可以暴易暴”等等令人费解的人间第一大道理。<br><br>  左手持黄铜大斧子,右手攥着白牦牛尾巴的周武王,给说哑巴了。回头看左右,左右拔出青铜宝剑,往这两个罗嗦老头儿脖子上比划。姜子牙抬手说:“都是义士啊,放他俩走了吧。”<br><br>  大军带起滚滚遮日的黄土,从两个发愣的老头子面前碾过去了(这个联想却是错误的,当时的黄土高原一片苍翠,森林密布,并没有黄沙)。<br><br>  伯夷、叔齐老哥俩当然懂得,大周兵旗上的图案,是龙,因为大周崇尚文采,殷商则是虎,因为他们崇尚威武,而再古远的夏代,旗子上是日月,因为他们崇尚光明。<br><br>  龙旗和虎旗的一场恶斗就要来了,俩老头该站在那一方呢?当然,不食周粟的两个倔老头以饿死首阳山的实际行动,向历史交上了他们的答卷。<br><br>  <br><br>  龙旗的一方,周武王,列阵在河南牧野的郊外,总计三百辆战车,虎贲三千人,支持战车的轻甲步兵四万五千人。<br><br>  虎旗的一方,哇,蔚然大观,铺天盖地、持矛横戈,总计十七万兵马(号称七十万),蝗虫一样麇集在我国中原大地三千年前的黎明之下。<br><br>  大风自东向西,从纣王仓促拼凑起来的乱哄哄的行列里(主力都去东边打东夷去了。这些临时民兵,很多人捏戟的姿势还很像捏锄头把儿),猎猎地吹到远道而来的西北人刚劲强韧的脸庞和岩石般屹立的身形上。<br><br>  战场部署完毕,姜子牙先说:<br><br>  “请大家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欢迎领导讲话。”(矛的根部有铜钉子,可以扎进泥土,像旗杆那样竖起来)<br><br>  “嗟,呜呼——”周武王说,“各位友邦执事、各位诸侯领导,各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长、千夫长、百夫长,各位战车兵、徒兵、虎贲,大家好——大家辛苦了。古话说,‘牝鸡无晨’——什么意思呢?母鸡不应该打鸣!如果母鸡负责打鸣报晓,这家人就要倾家荡产了。而今,商纣王听信妇人之言(是美女“妲己”吗?),蔑视祖先兄长,用奇技淫巧<br><br>取悦妇人,真是个独夫!<br><br>  “纣王作威作福,恶贯满盈(成语出处),荒废政事,自绝于天,结怨于民,上帝都不照顾他。我父亲西伯好比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顺应天意。虽然纣王有亿兆之人,但是离心离德,我有能臣十人,而同心同德,诸侯拥戴。我要执行老天的惩罚,率领熊<br><br>虎之师,吊民伐罪,永清四海。”<br><br>  这篇记录于《尚书》的誓词,光成语就出了一大堆,什么“离心离德、同心同德、恶贯满盈、牝鸡司晨”,还有“独夫”“革命”,以及“自绝于人民”。<br><br>  <br><br>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周武王身后的一个史官,回望了一下天际渐渐淡去的星影,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天空上的星座和月相,从而使得3000年后的学者,在借助计算机的复杂计算下,推算出当天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br><br>  战鼓从周武王身后擂起,起初声音不大,你精神太集中了,以至于觉察不到鼓从什么时候敲起。随后,你知道它是在你的胸膛里和你的心脏一起敲动,咚咚咚咚,旌旗和鼓指挥着战车像幽灵一样轻轻在日影下布置成十几纵列方阵,横排展开。鼓声指挥战车的车位,指<br><br>挥步兵的脚步和站姿、蹲姿,指挥各种兵器错落有致地扬起或挺向前方,甚至每一个士兵的举目仰头,每一张脸上的严峻表情,胸膛的呼吸,肌肉的抽动,牙齿的咀嚼,都在鼓声信号指导下,精确地调动。这支数万人的队伍,就像一只猛兽,把身体里所有的发条,紧紧上满。<br><br>  当敌众我寡时,只有把三军统帅得像一个人,才能够稳操胜券。深明此理的大白胡子前敌总指挥姜子牙,在指挥车上将令旗向日中直指,“杀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战车协同步兵野战,在两大决定王朝命运的军团之间,残酷展开了。<br><br>  牧野之战的风云际会与喧嚣变幻,是尽人皆知的,尽管商朝人临阵倒戈,调转武器,为武王前驱,向七十里外的商朝老窝“朝歌”(河南淇县)杀去,但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一定要搅出血汁。这次战役中的牺牲据说是流血漂杵,够意思的了,血水漂浮起了杵。杵是<br><br>棍棒,两端带棱,比起昂贵的青铜武器来,杵是廉价的劣等兵器,自然是那些仓促组织起来的农夫和政府奴婢们用的。可见主要是他们失掉了武器,也是他们的血在飘。<br><br>  按不可信的《逸周书》记载,武王伐纣,杀死一亿零七万人,俘虏三亿人。<br><br>  这固然是“天呀!不可能的。”古人的亿和现今不一样吧!按照十进位的标准,个、十、百、千、万、亿,亿应该是十万。杀死一亿七万人,俘虏三亿人,应该是杀死17万,俘虏30万(仍嫌略多)。<br><br>  <br><br>  牧野之战大获全胜的周武王乘胜奔袭七十里,碾碎朝歌城垣,兵临王宫。纣王不想让自己落到臣子手里,就穿了珠玉连缀的礼服,在鹿台上,像希特勒那样自焚了。周武王用他那举了一路的大斧子,割下商纣王烧糊了的脑袋,从而登上了周天子的宝座,来自西北老家<br><br>的威风腰鼓队,骤雨飞溅样的鼓点,乱蛙蹦跳般的脚步,想必也在登基大典上献技表演(此艺据说有四千年历史,很像求雨的仪式)。<br><br>  (这一时期,欧洲地中海畔的古希腊,也正发生“特洛伊战争”。顺便说一下,武王割商纣王脑袋所使用的大斧子叫做钺,这习惯一直流传下去,直到汉代,砍罪犯脑袋还使用这种钺,使用的时候还要配合一个菜板子——叫“砧”。所谓“不避斧锧”,斧锧就是砍头用的。<br><br>至于刽子手改用鬼头大刀,那是很后代的事了。“钺”和斧子其实略有不同,“钺”刃部弯月形,样子夸张,像戏台上程咬金的板斧,后来当做皇家仪仗队的道具,欧洲也是如此。皇帝赐钺就表示授予军权。而斧子是有效的野战兵器,宋朝人经常使用长柄斧砍金军“拐子马”的马腿。)<br><br>  <br><br>  出师一捷身就死,周武王在灭掉商朝第二年后就于陕西镐京驾崩了,找爸爸西伯升天言好事去了。接任的周成王是个小孩,请叔叔周公辅政。<br><br>  辅政的周公并不姓周,他姓周王室的姬姓,周公整个的名字应该是“姬旦”,但我可以发誓,那时候的鸡蛋一定不念鸡蛋,不然姬旦先生是不会容忍的。其实,姬姓这个姓氏,是家族标识,但并不冠在名字前面,所以不会出现“姬旦”连写的称呼。<br><br>  并且,鸡在古代也不叫鸡,叫雉,后来呢,为了避刘邦媳妇也就是毒婆子吕太后——“吕雉”的讳,雉才改叫鸡了,鸡蛋叫“鸡子”。但鸡为什么现在又指“小姐”,还需要继续研究。<br><br>  “周公旦”(姬旦)辅佐周成王,建设新的国家,日理万机,忙什么事情呢?——制定战俘政策,签署禁酒条例,讨伐周边跟商王朝一鼻眼出气的小国,镇压民间“反周复商”势力,还得安置商朝遗老遗少。忙的时候,周公洗澡都有人打搅,古时候男人头发长,周公握<br><br>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客人了,又进去接着洗,反复三次,中间料理三拨客人。<br><br>  (注:当时男人畜长发,把头发盘成大髻。甲骨文里的“夫”字,最上边一横就表示男子发髻上的簪子,以示爱美之心,而“妻”字上面插簪子更多,使她的脑袋像一个鸟窝。)<br><br>  除了洗澡被打扰,大忙人周公吃饭也很麻烦,扒拉进一口小米干饭,不等嚼完又得把米吐出来,因为三教九流的客人又来求见了,所谓“一饭三吐哺”。这样吃饭很容易闹胃病,从浴室跑进跑出,也容易着凉,但周公心里装的是黎民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所以他成了<br><br>圣人——“汤武周孔”中的周就是他,名字还排在孔老二之前。孔子做梦的时候还经常自诩“梦见周公”,用以抬高自己身价。(柯云路大师则硬胡说孔子这是“开天目”。)<br><br>  据说周公不光主持政府工作可以,文笔也很行,他制定了《周礼》,规定起坐卧行和男女尊卑。《世说新语》上谢安的老婆不喜欢男人当权,她抱怨说,要是《周礼》是周公的老婆(周婆)制定的就好了,就能反过来压迫男人了。<br><br>  即使是周公这样一个圣人,也会遭受不白之冤。周成王的另外两个叔叔,管叔、蔡叔,也许受人蛊惑,也许心怀嫉恨,就诬陷咱们周圣人篡夺周天子权位,并且策反了两名地方大员,伙同商朝遗民和东夷族武装,发兵诛杀周公。<br><br>  周公在历史关键时刻,社稷存亡之机,毅然决定用武,他和姜子牙东征三年,剿灭山东地区的东夷族“不服气”势力,将窝藏在那里的管叔捉住杀头,蔡叔流放。然后周公向惊恐甫定的周成王解释自己的忠诚,又四年后,等周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归还政权给成王,自<br><br>己重新做臣子。后代科举考试,写策论或者八股文,周公成了文章里的明星,言必及周公。他给后人立下了做臣子的规矩和标准。<br><br>  因为周公功大,他儿子被封到山东曲阜,成为鲁国诸侯的祖爷爷(当然,在此之前,鲁地早有土著,是东夷人,会制作精美的青铜樽,还会养猪。)<br><br>  周朝是封建制,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的意思,和周公一样,很多周天子的弟兄被分了出去,各自承包一块儿土地(其实更关键是获得一批人口),成为诸侯国。<br><br>  异姓功臣也有受封的,比如姜子牙,被封在了山东的临淄,是为齐国。<br><br>  当初追随周武王伐纣的众多诸侯,也得了正果,被封回原籍,比如“汉阳诸姬”,就是分封在长江汉水流域的一帮诸侯。更有一些诸侯无功受禄,比如黄帝的后代被封到了济南附近,尧的后代封到北京大兴县(离我住处很近!),舜的后代被封到陈国(包拯“陈州防粮”的地方),大禹后代封到杞(“杞人忧天”的地方,开封附近)。<br><br>  他们受封,没什么讲究,全凭了一个好祖宗,但这也可以看出周人的一种大襟魄!<br><br>  最后要说的是商朝的遗老遗少,按姜子牙创造的那个成语“爱屋及乌”——爱一个人的屋子,就连同爱他的乌鸦;恨一个人的社稷,就要铲除他的遗民——那么,商朝遗民就要被种族灭绝了。事实上,他们原封不动留在“朝歌”(河南淇县),继续接受纣王的儿子“武庚”领导。<br><br>  然而武庚实在不知道惜福,居然参加前面的了“反周公暴动”,结果被周公杀掉,商朝遗民只好也跟着倒霉,被贬称“殷顽”,迁到如今的洛阳白马寺附近居住。另一批“商朝余孽”,则跟随大贤人“微子启”被封到了宋国(河南商丘)。由于他们是古怪可笑的遗民,所以大家拿笑话编排他们,比如“拔苗助长”之类的。杞人忧天,则是编排夏朝遗民的。<br><br>  <br><br>  这种制度就是封建制。封建好处固然是大大的,缓和了各部落、各民族斗争,给地方以政治经济发展的自由模式,容许了多民族个性文化的百花齐放,在此基础上才慢慢融汇起伟大的汉文化。诸侯各国自己养活自己,不给朝廷增加负担,还能拱卫京城(两处京城,陕<br><br>西镐京、河南洛阳)。平时,诸侯们派大夫进京贡献纳宝,打仗时候,就随王军出征。当然从人性角度来讲,他们不愿意老老实实呆在基层当土皇帝,但是呢,由于诸侯国数目众多(据说有300多个,甚至上千个,面积都很小,方圆不足百里,相当现在一个县城),于是想闹<br><br>事也多半是小国之间互相斗殴,或者国内争权夺利的内讧,战争再升级,也不过是地方上的群殴,很难统一起来对抗中央。<br><br>  即便如此,中央对地方的军队编制和活动区域,都做了严格的等级限制。<br><br>  汉朝人借鉴了这种体系,汉武帝以及后面的刘秀等人都实行推恩令,把以前分封的大诸侯,细胞分裂似的,分解成多个小诸侯,这样越分越小,鼓鼓囊囊地拥挤在全国版图里,没有力量对抗中央,因此从整体宏观上看(比如说从月球上看),全国是安定团结的。<br>
3#
 楼主| 发表于 3.2.2004 20:47:53 | 只看该作者
三<br><br>  大周朝天子,多数得到善终。周穆王还是个大旅行家,驾车跑到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草原,泡了很多外国女孩,随后抛弃了她们,使她们哀怨得要命,“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穆王不再找她们玩儿了(李商隐的诗)。周穆王还找到了昆仑山的西王母(据说模样是“豹尾虎齿”),跟她讨了一件稀罕玩意——“夜光杯”。这个酒杯,对月映照,色晕皎白,光明四方,是祁连山羊脂白玉雕琢的。<br><br>  那时候,金子不如美玉值钱,大周天子崇尚玉器,在古代文明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玛雅人亦有此偏好)。当时是青铜时代,甚至“黄金”这个词,都是指青铜,用来铸造雄浑的祭器(鼎)、食器、日用器、货币、兵器。刚冶炼出来的青铜,是黄色的,所以叫“黄金”<br><br>(黄色金属),慢慢氧化后才变青,叫青铜。它其实是铜和锡的合金(锡占25%),比纯铜<br><br>更坚硬,可以做锐利的武器。<br><br>周穆王干了55年的开心天子之后,周朝变得没那么潇洒了,到他孙子的时候,西戎<br><br>的铁蹄开始蹂躏大周西域(说“铁蹄”还不对,那时候还弄不出铁来,炼铁需要1300度高<br><br>温,那时也就弄到1000度,炼青铜还可以,炼铁还不够,当然烧陶也可以——陶只需400<br><br>度)。<br><br>周朝的忧患来自蛮族。跟蛮族打仗的时候,周天子单纯注重兵车,没有发展出适合山<br><br>林江河作战的军事技术,还管打仗不叫打仗,叫“观兵”,拘泥于堂堂正正的车战,有一大<br><br>套礼仪讲究,终于被西戎北狄欺负得够戗。<br><br>国内方面,也是文治为特色,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国家弄得色彩斑斓,礼仪彰<br><br>美,“放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与民休息,努力种地。<br><br>那时候牛还不负责种地,所以被放到“桃林之野”吃草玩儿。养牛和养猪在当时的目<br><br>的一样,都是为了杀了祭祀,祭祀完了再端下来给人吃。所以祭祀主要用小牛,肉嫩。大牛<br><br>和老牛,则去拉车。打仗的时候,马拉着战车在前面逞能,牛套着辎重在后面输送给养。总<br><br>之,牛那时候还是见过世面的,还是比较牛的,不需要“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享受耕地的苦<br><br>差。<br><br>牛慢慢学会耕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猪呢,则直到现在也没学会)。<br><br>  <br><br>老百姓就这样在大周朝的抚养下过着好日子,直到建国两百多年后(公元前841年),<br><br>周厉王执政,开始变得不像话了。<br><br>周厉王给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知名成语,一个是“道路以目”,一个是“防民之口,<br><br>甚于防川”。<br><br>这个无道昏君还宣布天下山林川泽都归他个人,谁都不许进去打渔捕猎。肉一下子就<br><br>少了,牛耕技术又没抓上去,国人眼睛饿得发蓝,于是发生城市暴动。<br><br>这次暴动是国人暴动。国人相当于古希腊的平民,是城镇自由人。<br><br>国人一造反,周厉王就逃跑到一个叫“彘”的地方,彘就是猪,为了埋汰他老人家吗。<br><br>周厉王跑了以后,继任的“周宣王”给历史带来了一段“宣王中兴”。好景不长,不<br><br>过数十年,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周幽王老大爷继位了。<br><br>  周幽王是个“年纪一大把,学问没有,笑话倒是有一车”的人,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br><br>脑子上的沟回却越来越浅。他的夫人——老美女褒姒喜欢听裂帛的声音,他就把大匹大匹的<br><br>丝绸撕成条条给她听(这算是很前卫的音乐了)。还不过瘾,他又导演了杰出的文艺大联欢<br><br>活动——“烽火戏诸侯”的闹戏,博得老美女褒姒掩唇一笑。<br><br>  陕西镐京,再往西边是戎人。周幽王和诸侯约定了一套“声光通讯”的办法:在大路修<br><br>筑土堡,设置大鼓。如果戎兵入侵,就击鼓传告,点起烽火,诸侯军队都来援救。周幽王为<br><br>了博得褒姒勾魂的笑靥,于是屡屡击鼓举火,招引诸侯驰救,来回白跑,把诸侯当猴耍,演<br><br>出“狼来了”的故事。<br><br><br>光有老女人添乱,事情还坏不了,他又任用坏蛋来治理国家,于是泾渭地区发生大地<br><br>震,把老祖宗的发祥地“歧山”也震了。古代的地震都是代表上帝意志的,但革命乐观的周<br><br>幽王不以为意,违逆天意和历史习惯,废掉太子,把老美女褒姒的儿子定成接班人。<br><br>那个被废掉的太子(周平王)也不是个善主,他冲冠一怒,勾引犬戎异族来攻打他老<br><br>爹的江山。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诸侯没一个来相救的,喊了半天狼来了,扯破了嗓子的周<br><br>幽王,被犬戎眼睁睁地逮住,揪着胡子杀死在骊山之下(以自己的生命和权位,换取了这次<br><br>联欢活动的大成功。骊山也是秦始皇陵之所在)。<br><br>犬戎兵可劲抢光了周室数百年积累的珍珠宝石美器奇货和美女,源源不断运出镐京(陕<br><br>西西安东南),放火又把犯罪现场烧为平地。<br><br>历史向来如此循环,项羽烧秦,董卓烧汉,几百年经营的歌舞升平,出将入相,舞榭<br><br>歌台之所,几天之内烧夷成野狗出没的废墟,空引人们的“黍离之悲”。<br>
4#
 楼主| 发表于 3.2.2004 21:06: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笑傲诸侯 (770 B.C. --700 B.C.)<br><br>    <br><br>一<br><br><br>  据说穷国比富国更爱打仗,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好输掉。<br><br>  穷极潦倒的民族对先进文明的袭击和反动,在人类文明史上,不绝于书。公元前十二世纪,北方蛮族进攻并撕碎了欧洲地中海畔希腊半岛上璀璨夺目的迈锡尼文明,王陵雕塑被推倒,珍宝洗劫一空。在迈锡尼文明的碎片上,当地希腊人再次收拾余烬,创立起新的二百多<br><br>个城邦国家(雅典、斯巴达等等)。也许是不想再当地中海病夫吧,他们都积极锻炼身体,准备跟外人打架。城邦之间每四年还要比试一次,搞奥运会,交流锻炼经验。当第三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落下帷幕不久,即是公元前770年,亚洲东部又出事了,穷国再次疯咬富国。<br><br>蛮族犬戎人从西边攻破了繁华已极的大周王朝,镐京残破,人民害死,周平王被迫东逃洛阳,另起炉灶。从这一年起,直到公元前473年的三百年光阴,即是我们遥远美好且不可重复的春秋时代,因记载这一时期的史书《春秋》而得名。<br><br><br>  周平王在几个诸侯国君的护送下东迁洛阳,放弃了西壁江山,不再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改唱“天降丧乱,王道衰微”了。这个洛阳地区,新来插脚未稳,他全靠亲戚们的无私帮助才勉强支着不倒。郑庄公就是他的远亲和柱石,封在洛阳旁边的郑国当国君,并时常跑到洛阳来佐政。郑庄公接触了几次周天子,感觉周平王不是英烈有为之主,不能重新振兴大周,似乎只会唱唱《诗经》而已,像那匹贵州老虎一样,技止此尔。于是,老郑渐渐野心勃勃起来,想到周平王头上去拉粪。<br><br>   周平王看到自己的柱石也要反自己了,诧异地叹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啊!”——<br><br>开头他还好,后来就胡闹了。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周平王只好拉一派群众打另一派群众。<br><br>他趁郑庄公离开朝廷期间,就偷着召见虢公(虢国国君),让虢公取替郑庄公做卿。虢公优<br><br>柔寡断,不敢接这个热山芋,并且消息很快走漏。怒气冲冲的郑庄公听说自己要被挤出内阁,<br><br>冲进洛阳跟天子讨说法。平王大窘,结结巴巴发誓绝无二心,然后,息事宁人地把自己的儿<br><br>子送到郑国当人质,郑庄公也把自己儿子送到朝廷,互相作为人质,以示双方的爸爸相互友<br><br>好。<br><br>   在重视礼仪的大周朝,天子用什么尺寸什么颜色的弓,各级诸侯又住什么标准的房,<br><br>都有严格限定,不能僭越。天子堂上演什么舞,诸侯家里跳什么秧歌,门前种几棵树,出殡<br><br>多大规模,棺材几层,号啕大哭几嗓子,祭祀用多肥多瘦的牛,宰牛前要养三个月还是一个<br><br>月,都有法律约束。现在天子居然与臣子之间互相交换人质,真是反常,东周王室的尊严和<br><br>君臣之间的名分,至此尽废了。<br><br>   周平王战战兢兢、忧忧闷闷的人生持续了长达五十年。仿佛这也是个规律,历史上那<br><br>些活得不爽的天子,往往出奇地长寿,比如丢了皇位、被迫退居二线的唐玄宗就活了八十多。<br><br>大约人一生的福气是个常数C,要么过把瘾就死,很快消耗完这个常数C——像隋炀帝那样;<br><br>要么当傀儡,慢慢消耗C,年头却拉长了。<br><br>   周平王一死,该轮到儿子继位。不料此子福气太差,正在郑庄公那儿作人质,客死郑<br><br>国了。好在死前有个儿子,遂继位为周桓王,时间是公元前719年。<br><br>   也许是年轻人血气方刚,周桓王很莽撞,亡爹之痛,切肤透骨(亲爹客死郑国了),<br><br>他咬牙切齿地说:“他奶奶的雄,我恨透郑庄公了&#33;”干脆免去郑庄公平王卿士一职。<br><br>   赋闲回家的郑庄公嘿嘿冷笑,作为报复,派军兵们跑到洛阳边上,抄起镰刀,把温县<br><br>地区的麦子割了好几百亩。一声吆喝,挟了麦子跑回新郑。气得天子周桓王干瞪眼追缴不回<br><br>来。<br><br>   到了秋天,小米也熟了,郑庄公故伎重演,又去洛阳抢小米,把周天子气得直跳。这<br><br>一年冬天,周天子粮食不够吃,只好跟河南省东部的宋国,以及北部的卫国去借(周天子洛<br><br>阳在河南中部)。出于礼貌,郑庄公也掏了点粮食去救济天子——抢归抢,名份还是要维护<br><br>的,毕竟天子是老大,一国之长,伟大的地位从老祖宗时代从未动摇过。<br><br>   经过两年反思,郑庄公为了照顾自己在诸侯中的影响,就亲自跑到洛阳去礼拜周桓王,<br><br>道歉,想把邦交关系恢复到割麦子以前的历史水平。然而作出低姿态的郑庄公却不受周桓王<br><br>待见。周桓王拿割麦子的事儿,挖苦他,并且回馈给他两车秕糠。<br><br>   悻悻不乐的郑庄公返回封地,用秕糠给猪圈铺了一层地毯,心里更坚定了继续唱对台<br><br>戏的决心。鉴于郑庄公是东周早期第一号强臣,我们不得不多查查他的简历。<br><br>   郑庄公的妈妈,是申国人(今河南南端的南阳盆地)。申妈妈当初生产郑庄公的时候,<br><br>郑庄公应该先把脑袋出来,可是他小人家大腿先出来了,特不顺溜,弄得申妈妈很不爽,所<br><br>以打小就不喜欢这孩子,给他起名“寤生”(指倒着生),寒碜他,就像管戴眼镜的人叫“四<br><br>眼儿”。<br><br>   申妈妈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这孩子生得中规中矩,长大红嘴白牙,一表人材。申妈<br><br>妈怂恿申爸爸说:“立二小子当继承人吧,老二标致。”申爸爸不愿意废长立幼,照老习惯立<br><br>了寤生。<br><br>   寤生接班当国君以后,就是我们的主角郑庄公,按照申妈妈的意见,把帅哥二弟封到<br><br>了京这个地方(不是北京,在河南荥阳地区)。老二踌躇满志到京赴任,人们叫他“京城大<br><br>叔”。<br><br>   乳臭未干、自视甚高的二小子“京城大叔”到了他所管辖的自留地,就有点裘千丈的<br><br>野心,闲极无聊,做梦想当他哥哥裘千仞,着手扩大城围,超出地方城墙的长度编制,又要<br><br>求西鄙、北鄙两个郊区领导干部也听他调度,钱粮也要交他,积极准备暴动,夺大哥的权。<br><br>看了这些蠢蠢欲动的不忠举动,大夫祭足提醒郑庄公说:“一个国家不可以有两个太阳,您<br><br>弟弟有问题,但反形未彰,您趁早批评教育一下他吧。”<br><br>   郑庄公不以为然,揪着灰长胡子说:“不用管,等他把事犯大了再收拾他。不义之人,<br><br>自会了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br><br>多行不义必自毙,如今听来正义凛然,而当初郑庄公说这句话却不是那么堂堂正正。<br><br>郑庄公有养祸的意思,就是等弟弟罪行犯大了,再名正言顺地去诛杀他。<br><br>   弟弟观望了一下,看看大哥没什么反应,就修缮兵甲,扩充战车,积极推动战争准备。<br><br>他还和新郑的申妈妈暗中联络,等大兵杀到,申妈妈就开门献城,把大哥一举逮捕在酣睡的<br><br>床上。<br><br>   等京城大叔彻底滑入错误的深渊,再也蹿不上来了,他大哥郑庄公拍案而起,历数京<br><br>城大叔之罪,发出二百乘正义之师,鸣鼓而攻之。<br><br>   不知天高地厚的京城大叔跟大哥对了一掌,哇,大哥的铁沙掌烧得跟火炭似的——烫<br><br>死我啦!见了阎王的京城大叔这才掉泪,被败兵裹着没命地逃,钻到附近一个叫共的小诸侯<br><br>国。他大哥猛追穷寇,使得京城大叔看看没辙,只好自己了断了。<br><br>   (郑庄公为了除掉自己的弟弟,弟弟错误刚萌芽时不去管教,培养弟弟可劲儿折腾,<br><br>然后再名正言顺地诛灭他。这种欲擒故纵的把戏,后代不断有人临摹,比如蒋介石把看不顺<br><br>眼的异类军阀逼反,然后再剿灭之或者收编。)<br><br>   心腹大患的弟弟已经含笑九泉了,郑庄公感到了深似太平洋的深深开心。接下来是如<br><br>何处理叛乱者的母亲,也是自己的亲妈妈——申妈妈。公私分明的郑庄公把刚刚失去二儿子<br><br>的申妈妈打入颖城冷宫,并指天设咒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这辈子byebye了。<br><br>   申妈妈没有像宫廷斗争失败的节烈皇后那样,把自己的脖子升到冷宫的房梁上去。她<br><br>认为赖活着还是比好死好。郑庄公经过“颖考叔”的启发,同意饶了自己的妈。颖考叔是用<br><br>一只山鸡启发郑庄公的,说山鸡小时候吃妈妈捉来的虫,大了反过来啄妈妈。(大约这是山<br><br>喜鹊吧。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不认娘——我们老家的谚语。)郑庄公觉得有点不自在,<br><br>在颖考叔的怂恿下终于同意见妈妈。可是,“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话已经说出去了,发<br><br>了誓了——古人很重视誓咒的,发的誓都被雷公爷爷录了音,说话不算要遭劈。<br><br>   有办法的颖考叔领了几百个民工,在宫院里挖地道,直通申妈妈的冷宫,黄泉水也冒<br><br>出来了,然后郑庄公从地道去和玉容憔悴的妈妈相会。<br><br>   这次,颖考叔可露脸了,给中国人树立了伦理学榜样:长辈再坏,做儿子的也要孝敬。<br><br>两千五百年后,到了“以孝治天下”的“我大清”,小孩们念《三字经》,开篇就是“颖考叔,<br><br>至纯孝”。一个变为化石的不知埋在哪里的古人,其名字还在两千五百年后被一群群陌生的<br><br>孩子用莫名其妙的口音念来念去,也算是荣幸之至了。<br><br>   <br><br>    二<br><br>   郑庄公掘地见母以后,它北边两百公里的卫国(河南淇县)却发生了宫廷政变。卫国<br><br>的老国君命长,被等得不耐烦的儿子州吁杀了,以方便他快速超升。州吁杀爹篡位,怕别人<br><br>说闲话,要在国际上出出风头,给自己立立威。他听说郑庄公把弟弟逐杀了,就假装正经大<br><br>做文章,联合了其它几个相好小国,发兵向郑庄公问罪。胡乱打了一仗,丢下一些不明不白<br><br>的战场冤魂,倒在异国的土地上,被马蹄踏散,叫轮辐压扁。<br><br>   州吁凯旋回国,却被一个叫石碏(不是石蜡,念做“却”)的老干部设计杀死。老干<br><br>部的儿子是州吁的狗腿子,也一并被石碏杀了。这就是所谓大义灭亲。孔子削笔做的《春秋》<br><br>里还夸石碏是“纯臣”呐。杀爹篡位的州吁自己落个身首分离。<br><br>   <br><br>   郑庄公与卫国等周边小国,刚才互相的一番打架,显得自己很傻。于是召开和好大会,<br><br>尽释前嫌。具体会议地点是在洛阳附近一处知名的大酒点,叫做“瓦屋”。瓦屋就是覆盖了<br><br>瓦的大屋。在春秋时代以前,瓦比较少,怕把房子压趴下了。春秋时期发明了斗拱的房架结<br><br>构,可以把房顶重量均匀地分担到许多柱子上去,于是板瓦、筒瓦和漂亮的瓦当都出现了,<br><br>甚至有了类似故宫那样的两层屋檐。<br><br>瓦屋会盟以后,周边的列弱只有许国还不知道郑庄公的大威名。于是郑庄公大军向南八<br><br>十里奔袭许国,结集到许国城下(如今的许昌)。齐鲁联军也依约赶来帮助攻打。但开战前<br><br>为了争一辆豪华战车,郑庄公的同性恋朋友“子都”同志,跟大孝子“颖考叔”叫上劲了。<br><br>俩人比赛抡动大旗,谁抡得好战车就归谁。粉面朱唇的子都同志可能肾虚,抡得不如颖考叔<br><br>圆,被颖考叔夺了战车就跑。子都耻于服输,把丹凤眼一瞪,抄起大戟就戳颖考叔,没追上。<br><br>等到打仗的时候,三军战士撞城的撞城,烧门的烧门,颖考叔身先士卒,举着特大号旌<br><br>旗,捷足先登,眼看要立头功。美男子“子都”同志远远看见了,嫉妒得不行,拈弓搭箭,<br><br>望着颖考叔后背嘣地就命中上去了。(暗箭伤人这成语就打这儿来的。)至纯孝的大孝子颖考<br><br>叔,凄惶一声哀号,裹着大旗,一头栽下城墙摔死了,惨白的阳光照着一地的苍凉。<br><br>   作战休息期间,郑庄公知道自己的同性恋朋友害死了颖考叔,但拉不下来脸处罚他,<br><br>就搞了一个诅咒仪式,把猪、狗、鸡摆在颖考叔灵前,使劲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人。电打雷<br><br>劈、不得好死!<br><br>据说这招还挺灵,苦大仇深的颖考叔灵魂当即化作厉鬼,附在子都身上,让这酷哥出尽<br><br>了洋相,自己把自己掐死了。这就是诅咒的神效,它是要求一定的仪式的。<br><br>(这位子都,乃东周第一美男子,他的帅气,有目共睹,孟子作证云:“不知子都之姣者,<br><br>无目者也。”看不出子都是个帅哥的,除非你是瞎子。)<br><br>   <br><br>许国像风中的小鸟窝那样,终于被登城而上的联军一举端下,许君逃往它国。郑庄公在<br><br>许国公子中挑了一个面相比较乖的,立为新君。许国被一分为二:一边归新君,一边归郑庄<br><br>公派人管理(但不知中间有没有修柏林墙)。<br><br>   <br><br>   总之,还算顺利吧,郑庄公把他周边四五个河南地区的列弱逐次欺负,很有“河南赛<br><br>区预选赛”小组出线的意思了。他又派出儿子“公子忽”跟北狄异族开了一战,击退北狄,<br><br>搭救了山东齐国。从此郑庄公威名传遍华夏,大有定镇中原的意思了。<br><br><br><br><br><br><br><br><br>             <br><br>             三<br><br>   郑庄公笑傲诸侯以后,东周天子“周桓王”再也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眠。<br><br>周桓王不同于他扶不起的老爷周平王,周平王当了五十一年的窝囊天子,慢慢地消磨他的常<br><br>数C,周桓王却是个急性子,宁可全有,要么全无。他跟后来的燕太子丹一样,是个没有耐<br><br>心的国家领导人,又受不得外人的气。<br><br>   周桓王决定先发制人,如以周天子三个军征讨同样拥有三个军的郑国,胜败参半。所<br><br>以周天子必须借力打力。周桓王的最佳同盟,当然是那些被郑国欺负了的列弱。于是,卫、<br><br>陈、蔡三个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家伙,赞助发兵。<br><br>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在忍气吞声十三年之后,周天子战车从洛阳隆隆地出发了。<br><br>中原(河南省地区)的卫、陈、蔡三国,也各起本国主力,到指定地点约齐,完成编队,将<br><br>一架巨大的战争机器,瞄向威胁中原大地安全格局的、饱经风霜的郑庄公老大爷身上。<br><br>   郑庄公刮净家底,把三军倾巢而出,以攻代防,催动兵马出驻新郑市南,和周天子联<br><br>军对峙于河南长葛。双方布成阵势。自武王伐纣以后,中原大地上中央军与地方军的第一次<br><br>对抗战,又一次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br><br>   中央政府军的出场人员是:<br><br>   统帅 周桓王 指挥中军,居中<br><br>   将领 卿士 虢公林父,指挥右军。附属蔡、卫勤王部队<br><br>    卿士 周公黑肩,指挥左军。附属陈国勤王军<br><br>   兵车约400辆<br><br>   <br><br>   郑国方面军作战序列:<br><br>   统帅 郑庄公 寤生(呵呵,名字不太雅)<br><br>   将领 正卿 祭仲 统领左军<br><br>    大夫 公子元 居中军<br><br>    大夫 高渠弥 居中军<br><br>    大夫 祝 聃 居中军<br><br>    大夫 原 繁 统领中军<br><br>    大夫 曼 伯 统领右军<br><br>   兵车约300辆<br><br>   <br><br>   郑国为了规避周天子的三军称号,将自己三军称作“左踞,右踞,中踞”(踞是大公<br><br>鸡的爪子的意思)。按照春秋礼仪,战斗双方在列阵以后,要鸣鼓而击之,三军依次决战。<br><br>这方的左对那方的右,这方的右对那方的左,最后是中军对中军,合计分三次较量,每次较<br><br>量得时候,其它部队就等着看。这都是作战的礼数。<br><br>   郑庄公首先擂鼓,看准政府军的死穴——左翼麾下的陈国兵,以已方右踞狠狠压击之。<br><br>双方都使用大排面横列作战方式,两排对面迎击,趁与敌方两车一错轴的时候,战车兵立直<br><br>了身子,拿戈往旁边车上的人脑袋招呼,或者用矛去戳。正因为要错轴而战,所以战车的队<br><br>形非常关键,一排排要稳要齐,在鼓点指挥下横排前进,这样才能做到在错车时,己方战车<br><br>两两夹击对方战车,威力叠加,这才占便宜。<br><br>   陈国人从前被郑庄公打怕了,态度首鼠两端,斗志不坚,打起仗来没有底气,车列进<br><br>退显得六神无主,很快被郑庄公冲乱。陈军气馁,在郑庄公的战车咬合下,逐渐溃败,溃退<br><br>的战车斜刺里乱撞,还把同在左翼下的其它政府军也连带得搞得一团糟。于是左翼指挥失灵,<br><br>土崩瓦解。<br><br>   郑庄公已经胜了一场,又以左踞冲击政府军右军(含附属蔡、卫兵),展开第二回合<br><br>接战。惊弓之鸟的蔡、卫兵比陈国也强不到哪去,很快发生退却,但统帅虢公林父不负周桓<br><br>王倚重,奋勇力战,稳住阵脚,将业已插入己方阵地的郑军像拔钉子一样,拔了出来。郑军<br><br>被迫退回。<br><br>   左右两翼交战至此告一段落,双方一胜一负,战局逼平。郑庄公不给对方以喘息,挥<br><br>动三军全线猛烈出击,分别由左右两翼实施向心合围,集中力量压击周桓王中军。周桓王已<br><br>失去右军,只以左军、中军沉着应战,几次化险为夷。周桓王也亲自动手了,挥舞铜钺砍杀<br><br>逼近他战车的敌人。双方举起又落下的长戈和矛戟,使这里更像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br><br>—往汽车上装麦秸。<br><br>   不过周桓王一搀和反倒惹了麻烦,郑国大将祝聃从远处瞄了个准,嗖的一下,毒蛇一<br><br>样的一支铜镞竹箭正中周桓王肩膀。周桓王血立刻流出来了,天子中箭,可了不得了,政府<br><br>军旌旗波动,只好边打边退。<br><br>  看见老周倒退,到底要不要追杀呢?按照春秋礼仪,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br><br>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这都是为了表示礼节,打仗点到为止,不为已甚。毕竟大家都<br><br>是亲戚,300年前是一家。郑庄公也怕自己干得太大了,于是下令收住兵车,公元前707年,<br><br>周郑“长葛之战”,就这样突然嗄然而止了。(是不是不够过瘾,春秋早期的打仗就是这样,<br><br>古典味道的,不像打仗,倒像指挥一场开幕式队列表演,配得还是交响乐,让人昏昏欲睡。<br><br>   <br><br>   在这令人昏昏欲睡的战役里边,郑庄公大胆尝试,引入了“鱼丽阵”法。传统的每辆<br><br>战车前边,都配置轻甲步兵七十二人作为支持,但这些人一旦前进受挫,挤撞一团,相互践<br><br>踏,就会影响后面战车的冲击空间和机动性。所以七十二人放在战车前边是个弊端。<br><br>  郑庄公创新的“鱼丽阵”,把步兵改放在战车两侧及后方,说白了就像一群小鱼跟着大<br><br>鱼跑。战车像坦克一样往对方的步兵身上碾,步兵则随后跟进,趁火打劫。仿佛田野里一台<br><br>收割机,两边和后面是拾麦穗的人,直接把敌人人头往筐里拣就可以了。<br><br>             <br><br>   回顾公元前八世纪(东周初年)诸侯战争的第一赛季,郑庄公制服陈蔡宋许周边列弱,<br><br>在河南小组预选赛出线以后,又与国家队角逐,迫使周桓王受伤下场。郑庄公遂光荣获得本<br><br>赛季全国冠军,风光无限。<br><br>   这时的齐鲁晋楚秦都还没有发育,全国诸侯都碌碌无为,世无英雄,遂使郑庄公成名。<br><br>然而他有个重大失误,就是过分以力服人,没有适当辅之以德,对待中央政府态度过激,置<br><br>自己于不道义之境地。下一赛季的全国冠军齐桓公,则适时推出了“尊王攘夷”口号,大获<br><br>人心。<br><br>   不管怎么样,郑庄公确实是河南诸侯第一人,此后郑国却肾虚得不可救药。原因很简<br><br>单,河南地理位置是天下中央,与之相临的东西南北各大诸侯间进行鏖战,军队都要打河南<br><br>经过。所以河南成了我国版图上的巴尔干地区,古人称之为“四战之地”,四个方向都是敌<br><br>人,成为敌人们演习军事的靶场。大家有炸弹,都跑到这里来扔,河南诸国给炸得七零八乱,<br><br>一直不能生息壮大。<br><br>   河南境内的郑也好,宋、卫也好,陈、蔡也好,在后来的春秋史上,受够了四邻诸侯<br><br>的夹板气,哪个邻居省份强大了,他们就附属哪个邻居,别的邻居不干了,合伙来打他们,<br><br>他们又紧给赔礼道歉。“朝秦暮楚”这个词,说他们最合适。河南诸侯遂被逼出了一种圆滑<br><br>的行为风范。<br><br>   四<br><br>  <br><br>  郑国后来的事情,还需要再罗嗦一下。长葛之战后过了五年,执政四十三年的郑庄公,<br><br>很不好意思地死掉了。本来他还应该做更大的事业,但是他还是选择死掉算了。他的儿子公<br><br>子忽,在新世纪(公元前七世纪)的始端,继位为郑昭公,却被他的弟弟抢了他的君位,坐<br><br>上宝座,是为郑厉公。<br><br>  一天,郑厉公在花园散步,对亲信大夫“雍纠”抒发感情说:“你看天上的飞鸟,想飞<br><br>就飞,想叫就叫,我贵为国君,反不如鸟儿来得自在。夕阳雨夜,引起寡人多少忧愁。”<br><br>  雍纠一听,明白了,跪下说:“在下拿人钱财,替人销灾,愿为主公除去祭足一患。”<br><br>  原来,大夫祭足十分傲气,郑国大事小事,都被他抢着管,相当专权。<br><br>  郑厉公问:“你不是祭足的女婿吗?杀你的岳父,你肯吗?”<br><br>  “主公您放心,您派祭足出城办事,我于路上设宴送行,用鸩酒毒死他这条疯狗。”<br><br>  于是,雍纠早早回家准备,他的夫人,也就是祭足的闺女,一看丈夫神色不同以往(女<br><br>人就是敏感啊),反复盘问。实诚人雍纠不会做戏,索性和盘托出鸩杀岳父的计划,并且请夫人跟他一起保守机密。<br><br>  “祭大闺女”觉得,如果就咱两口子保守机密,力量还不足够,等到晚上安歇之后,“祭大闺女”就打电话给老妈,请老妈也过来帮忙保守机密。“祭大闺女”问老妈:“丈夫和爹,哪个更亲啊。”  妈随口回答:“当然是爹亲了啊,丈夫嘛,人人都可以当丈夫,而爹却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啊。”(研究古代伦理学的人,在这里可以找到案例。当时女孩都很开放,婚前婚后可以不很专一,有史前遗风)<br><br>  祭大闺女一听,觉得妈说的有道理,老爹比丈夫重要。于是把丈夫雍纠次日要毒死老爹的事,跟妈说了。老妈一听,这还了得,赶忙通知老公。<br><br>  次日,谋杀人员如期在东郊设帐,雍纠乐呵呵地持酒给外出公干的岳父祭足饯行。祭足目睚尽裂,大喝一声,把酒拍在地上,果然是烈性毒酒。众人冲上去,捆住雍纠。当可爱的刽子手准备砍掉雍纠脑袋的时候,雍纠爱恨交织地望了一下他的娇妻:“媳妇儿啊,我猜中<br><br>了这开头,却,却猜不中这结局。”<br><br>  阴谋的合伙人郑厉公躲在宫殿里,听说特派员雍纠被祭足杀了,叹口气道:“谋及妇人宜其死也。”(代表了对妇女的歧视,可能当时妇女善变吧)。<br><br>  已经打草惊蛇了,郑厉公趁着风高夜黑,只好逃跑。郑昭公(公子忽),又跑回来主政,主了没两年,造反派杀死了他。接下来,相继走上郑国领导岗位的是老郑庄公的另外两个儿子,但也死于非命(老郑庄公的儿子真多啊!禁得起这么一茬茬地杀)。最终,流亡在外的郑厉公借了些诸侯人马,杀回郑国,过第二把当国君的瘾。<br><br>  俗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瞎折腾,郑国经过郑昭公、郑厉公等这么一折腾,国力大衰,把老爸郑庄公时代的风光,折腾得一去不复返了。夕阳照耀着郑庄公曾经战斗过的原野。黄河滚滚,流过河南大地。让我们把目光向东移动,和黄河一起,注入公元前七世纪,<br><br>“齐鲁青未了”的山东原野吧<br>
5#
 楼主| 发表于 3.2.2004 21:07: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倾国二姬(700 B.C.—685 B.C.)<br>                 一<br><br>我们看《格林童话》、《天方夜谭》,里边动不动就是一个国王娶了一个王后,或者王子在陌生的城堡遇到公主,好像那时代有很多的王国和层出不穷的公主。其实这是对的,在文明的初级阶段,都是众多的城邦国家排列在一片土地肥美地区,就比如希腊半岛,二百多个城邦国家挤在那里,谁也领导不了谁,个个都是区区五六万人的小国寡民。<br><br>  我国的大周朝虽然是一个大王国,其实内部也散碎成三百多个“城邦国家”,光在山东地区就有七十多个,每个只相当于现在一个县城大小,方圆百里,弹丸之国,一个国也就一两个城。齐国和鲁国,算是其中最胖大一点的。<br><br>  春秋初期,齐国第一位国君齐僖公老爹膝下,也有已个《天方夜谭》中的美丽公主——<br><br>文姜妹妹,是个大美女,桃腮杏脸,体若春柳,步出莲花,不知羡煞了多少贵胄公子。但是<br><br>文姜不喜欢别人,偏喜欢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在当时,男女不能坐在同一张席子,递东西<br><br>也要由仆人转达,也是满封建的,文姜怎么会这么越礼呢。这要说齐国,没有这么罗嗦的礼<br><br>教。当初,齐国第一任国君姜子牙,顺应东夷人习俗,保留了当地性解放、尚武等东夷传统<br><br>(而不是像周公的儿子周小公那样,对鲁国移风易俗,整改成拘谨好礼、束手束脚的样子)。<br><br>《诗经》十五国风里边,一般都是男的泡女的,惟独《齐风》里的女孩泡男孩,大白天跑到<br><br>男方家里热乎,第二天天亮才走。齐国女子痴情外露,诸侯闻名。<br><br>  文姜身上,就体现着齐国女子果敢大胆,没有周礼束缚的天性。有时候,文姜公主把酒<br><br>杯、果品递给哥哥诸儿,一只娇嫩丰软的手,会在哥哥身上什么地方有意无意地停留一下。<br><br>哥哥吃惊地抬头看时,发现文姜眼中,春水摇荡。哥哥望着她,眼光细细舔食着她的雪白肌<br><br>肤。在俩人内心深处,一种偷食禁果的欲望,不可抑制地滋长起来。文姜和哥哥,终于突破<br><br>最后一道防线,在桑树林儿里抱着,high了起来。<br><br>  美女文姜16岁以后,南行四百里,出嫁到泰山脚下的鲁国。同时期的希腊半岛也一样,<br><br>文姜妹妹把灵魂装入空虚的口袋,走上陌生的鲁国。哥哥诸儿亲自送她,俩人私聊,哥哥说,<br><br>以后还有见面机会吗?妹妹说,慢慢等吧,让我们风雨同床、共同期待吧。<br><br>文姜带着少女恣情的欢笑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给这个迂腐的国家带来一股清新自由<br><br>空气。按《诗经》描写,她经常在众人陪同之下,驾着华丽的马车,高仰着脸儿,赶着雄壮<br><br>整齐的驷马,在曲阜城外大道上,无拘无束、自在无忧地游走,很有唐朝公主自由泼辣风格,<br><br>或者像那个不守规矩、爱闯红灯、让警察满世界追跑的英国王妃黛安娜。并且,文姜不摆什<br><br>么贵族架子,态度和蔼、欢声笑语不断,轻松随和,与平民百姓有说有笑,被评为“春秋四<br><br>大美女”之第一出场美女。<br><br>  公元前697年,郑庄公去世后第四年,文姜的哥哥诸儿也接班当上了齐国的国君,是为<br><br>齐襄公。<br><br>  齐襄公一看自己跟妹夫鲁桓公平起平坐了,立刻邀请后者来到临淄进行国事访问,并且<br><br>要带媳妇。国事访问要带媳妇,那时候没有这规矩,鲁国大臣纷纷反对,翻出《周礼》道:<br><br>“女的呢,应该住在丈夫家里,男的呢,应该跟妻子一屋,这就是礼。不要乱动,一动就出<br><br>问题。”鲁桓公不听,漫应了一声,挎着媳妇文姜,很牛气地来到齐国临淄国宾馆住下。<br><br>  不料,就在夜里,发生了两国人民都不愿意发生的绯闻事件,即,作风很差的齐襄公跟<br><br>其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再次风雨同床了。文姜哭哭啼啼向哥哥诉说多年的委屈:因为没有爱<br><br>情,这样的家庭再不能维持了,虽然已经给老鲁生了一个孩子了都。<br><br>  齐襄公有进步思想,主张婚姻是自由的,女人是大家的,有德者娶之。另外,他也怕鲁<br><br>桓公察觉后刀兵相向,于是齐襄公就产生西门庆杀人的恶念,定下毒计,在下一轮宴会上,<br><br>把鲁桓公灌得烂醉,由齐公子彭生扶醉人回馆驿休息。公子彭生大约是个力士,或者鲁桓公<br><br>太弱不禁风,总之结果是,鲁桓公被公子彭生一扶,就闹了个“拉肋而死”。<br><br>  拉肋而死是怎么个死法,我不知道,还好,不是被草药毒死的,外伤一目了然,属于“他<br><br>杀”。<br><br>  <br><br>   二<br><br>  齐鲁青未了。短山上空徘徊不去的白云,把鲁桓公客死临淄的消息,送回了鲁国人耳朵<br><br>中。讲礼的鲁国人遭受奇耻大辱,气得吃不下饭去,他们说:“齐国真是不讲礼了啊,让我<br><br>们的主公戴着绿帽子在黄泉路上赶!”(当然他们不会是这么说了,“绿帽子”这个词是唐朝<br><br>李白的诗中才开始出现的,是当时娱乐圈不正经人士的装色。)<br><br>  鲁国上下一致认为,挽回面子要紧,别太让诸侯们笑话我们了,于是要求齐襄公惩办凶<br><br>手。齐襄公没有什么高尚信仰,一切围绕个人利益,看见凶手公子彭生没什么用了,就把他<br><br>当替罪羊杀掉。彭生临死还不服呐,嚎了半天才死。<br><br>  干掉彭生这件事,也说明齐国人不像鲁国那样讲“亲情仁义”,齐国是依照姜子牙武人<br><br>治国的路线,搞竞争,所以后来齐国出了个大能人管仲,鲁国出了大圣人孔子,毫不奇怪。<br><br>  文姜克死了丈夫鲁桓公,不敢再回鲁国,待在齐国呢,又人言可畏。于是她就取了个中<br><br>庸之道,跑到两国边境上的一个小镇子呆着,犹犹豫豫。他的儿子已经在国内即位了,是为<br><br>鲁庄公,鲁庄公说:妈你怎么不回来了。于是给他妈在边境上筑了个小宫,不时派使臣问候,<br><br>送点奢侈品。<br><br>  齐襄公作为国君,也娶了个夫人,是周天子的闺女。周闺女命短,过了不一年就闷闷不<br><br>乐地死了。(一个人的一生,就这么一句话就完了。)齐襄公没了夫人,又自由了,就跑到边<br><br>境上去找漂亮妹妹文姜。鲁国人气愤但是无奈,就在《春秋》上使用精神胜利法,骂齐襄公<br><br>说:“会夫人姜氏于哪哪哪。”<br><br>  这一个“会”字是有讲究的,暗示那不是什么好会,作风有问题。这种“腹诽”式的批<br><br>评就是所谓“春秋笔法”,一字褒贬,乱臣贼子惧。不过乱臣贼子是否真惧,就难说了。<br><br>  <br><br>  齐襄公在位,高台广池,田猎饮酒,不听国政,唯女是崇。整个花花公子形象。不过他<br><br>当国君日久,觉得也应该干点事业,别让人光觉得自己就是个泡妞高手。正这时候,机会来<br><br>了,中原地区郑庄公死后因为争夺嗣位而大乱了好一阵的郑国派使者来说,我们郑国又换国<br><br>君啦!<br><br>  原来,郑昭公被其大臣高渠弥埋伏杀死于打猎回来的路上了。高渠弥犯上作乱,齐襄公<br><br>高兴了,发出请贴,邀请高渠弥带着新立的国君来齐国会会。高渠弥正怕诸侯各国不承认自<br><br>己所新立的国君,赶紧接受齐国示爱,跑去结盟。<br><br>  盟会上,刚要歃血(把牛耳朵血抹在嘴上),齐襄公突然翻脸,叫道:“乱臣贼子在此,<br><br>还不快给我拿下。”甲士们上去就把郑国新君给杀了,然后把高渠弥办了个车裂。<br><br>  车裂是古代死刑最残酷的一级,俗称五马分尸,把整的一个人向五个方向揪,揪成海星<br><br>那样,最后揪成五块儿(欧洲也有这样的杀人法,使用两匹马,要揪好长时间才揪断,因为<br><br>人体其实很结实,轻易揪不断。用战车来揪,就容易多了)。齐襄公用五辆战车,二十匹大<br><br>马揪死高渠弥,揪得这么夸张,是为了给自己做广告,让天下诸侯都晓得是他把郑国坏蛋揪<br><br>死的,为旧国君报了仇,主持了国际正义了。<br><br>  匡扶了郑国社稷,齐襄公心花怒放,为了奖励一下自己,就又去边境上偷会文姜妹妹,<br><br>当然又被鲁国的阿Q们偷骂一顿。<br><br><br>  齐襄公主持完郑国的正义,郑国北边200里处,卫国的“正义”,又出问题了。卫国也<br><br>是个不俗的国家,处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北部,现任国君卫宣公是个老淫棍。先前,他勾<br><br>搭他爹的小媳妇,俩人到郊外去high,慌乱之中,生下一个孩子叫急子,意思是“着急的时<br><br>候生下的孩子”吧?(但是这种儿子娶老爹的妾的行为,在春秋时代不算非礼,它就像继承<br><br>父亲财产一样,是更古时代的遗俗。)<br><br>  老实巴交的急子长大成人,议定从齐国娶来大美女宣姜(即是“文姜”的姐姐,另一个<br><br>美女兼扫帚星)。<br><br>  文姜和宣姜,两个英雄的小姐妹,都有倾人之国的魅力。文姜以其美貌倾死了鲁桓公,<br><br>宣姜这里又要把卫国倾得家破人亡。具体情节是这样的,卫宣公一双色迷迷的三角眼,左看<br><br>右看上看下看,一看这个女孩不简单,艳压群芳,春光撩人,禁不住浑身乱颤,就不愿意把<br><br>她送给儿子了。于是老卫在淇水之上筑了个享乐的台子,把儿子“急子”支到国外,全身扑<br><br>上去,跟儿媳妇浪漫开了,仿佛火焰触动了硫磺。幕天席地,大有野趣,旁边是一群吵闹的<br><br>蛙声。<br><br>  几年后,急子从外国回来,看见妈没了,老爹跟自己没上门的媳妇好上了,并且连生俩<br><br>孩子,急子可真成“着急的孩子”了,心说:“爹,您把一家人搞得都不知怎么论辈份了。”<br><br>  其实整个春秋时代,男女淫乱,君臣相残,同室操戈,父子反目,各种非礼的事儿揪发<br><br>难书,人们非常另类,极端前卫,要不怎么礼崩乐坏了呢,把孔子气得够戗。<br><br>  过了些年,宣姜生下的小儿子“子朔”,已经长到了可以说人坏话的年龄,于是憋足劲<br><br>说急子的坏话。宣姜也希望急子早死,好让子朔当继承人。既然大家都想让急子死,卫宣公<br><br>就吩咐他再次到外国出差,子朔布置刺客在河边埋伏,一看见拿着白牛尾巴的使节就给杀了。<br><br>  不料这个阴谋给子朔的哥哥“子寿”(宣姜的大儿子)得知了,这个子寿是个善主,实<br><br>施“替死计划”,把急子灌醉,持了急子的白牛尾巴跑到河边,被埋伏在那里的刺客误作急<br><br>子给杀了。<br><br>  真急子酒醒之后找不见子寿,连忙追到河边,跟那帮刺客打听:“大哥,对不起问一下,<br><br>刚才有看见拿白牛尾巴的人了吗?”<br><br>  “看见了,不过我们已经把他杀了。”<br><br>  “对不起,大哥,您刚才杀错了,麻烦您再杀一遍好吗?我才是急子。”<br><br>  刺客说:“哦,是吗,谢谢啦。”就把真急子也照单收杀了。<br><br>  同一天里,卫宣公的办公桌上摆上两只儿子的人头,子寿和急子,像两只祝寿的寿桃。<br><br>卫宣公呢,也不知道是该乐还是该哭。后来他开始白日见鬼,一闭眼就做恶梦,没半个月也<br><br>就驾崩了。宣姜的小儿子子朔如愿以偿,欢天喜地当上了卫惠公,还没开始过瘾,却被国内<br><br>反对他的干部群众打了出来。卫惠公无可奈何,往东三百公里就跑到妈妈的老家,山东齐国<br><br>搬救兵去了。<br><br>  卫惠公(子朔)哭着说明来意,希望大舅借他点车马回国复辟。正想在国际上出风头的<br><br>齐襄公一拍胸脯,说:“要媳妇难办,要兵马容易。”立刻发出英雄帖,武力送卫惠公回国。<br><br>  卫惠公带着齐、宋、鲁、陈、蔡五国外援,兵车连结,杀奔卫国回来。不速之客齐襄公<br><br>亲自出征,冲进卫国,把具有一半齐国血统的外甥卫惠公扶上复辟的宝座。<br><br>           <br><br>           三<br><br>  齐襄公从卫国胜利回来,可谓志得意满,至此他救助了郑国和卫国的正义,从而向历史<br><br>和人民证明,他不仅仅只是会和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搞兄妹爱。齐襄公为了防治卫国跑来报<br><br>复,派人领兵驻守在临淄郊区。<br><br>  按理说,戍边军队应该扎在国境上,而不是国都郊区,但那时候国境和领土的概念,还<br><br>不是很强。当时的世界地广人稀,齐国大地上,人生静悄悄的,被大片绿色的森林覆盖着。<br><br>林嶂包围之中,是孤岛一样的带有城墙的城邑(大的三四公里见方,小的两三公里见方)。<br><br>晚上睡觉可以听见豺狼的歌唱和狐狸的嚎叫,以及呦呦的鹿鸣(正在发春)。<br><br>  所以城池是孤零零地淹没在深深的林嶂中,外边实际是荒莽森林。打仗就直接深入敌国<br><br>都城进行殴打。所以驻军也就直接驻戍在城市郊区,进行防卫。<br><br>  随着周天子的势弱,诸侯们开始搞兼并战争,像白细胞吞噬细菌,霸气一点的诸侯吞吃<br><br>周边的亲戚小国。齐国和鲁国也在蚕食竞赛中扩大着自己的地盘,把山东省的邻居囊括在自<br><br>己的兜中。国人们频频出征,鄙人们拼命开荒,女人们拼命在占领区生孩子,终于邻邑相望,<br><br>鸡鸣狗吠之声可以相闻,山东的人气越来越旺了。但这都是几百年后的图画,现在还说不上<br><br>这么热闹。<br><br>  <br><br>  公元前686年,被齐襄公派出驻守临淄郊外的两员齐国大将,由于好逸恶劳,受不了城<br><br>外的风吹雨淋和森林中乱跑的老虎威胁,遂在竹简上写字(篆书),打报告给齐襄公,请求<br><br>调回城里享福。(齐国人一向崇尚奢靡,城里有电影院,夜总会,好玩儿的多。)<br><br>  齐襄公一边吃西瓜,一边吐籽,鼓着嘴打发他俩说:“瓜代为期。”意思是,等明年再到<br><br>吃西瓜的时候,就让你俩回来。这是个成语,也叫及瓜而代,期满换任的意思。不过,说是<br><br>西瓜却是错误的。西瓜是唐朝以后才有的,从西域传来,所以叫西瓜。齐襄公吃的应该是甜<br><br>瓜,就是比西瓜小一号的甜瓤小瓜,切开,把里边的籽甩出来,再吃,很甜的,清香味儿。<br><br>最初,我小时候吃甜瓜,不知道怎么弄那些籽出来,我爸爸就很有经验地教我,一甩小臂,<br><br>籽们就依照顺序全部蹦出来了——如今,他已教尽了我生活的常识,永远地离开我了,在我<br><br>写这本书的中间,永远地离开了。当新的一年的甜瓜再次成熟,他已不再有机会继续教导我,<br><br>继续和我一道吃人间的甜瓜了。地阔天长,他已不知所在。愿他在宇宙中安息。<br><br>  公元前685年齐国大地上的甜瓜,终于在盼望中成熟了,而回城的诏书却遥遥无期。两<br><br>个在郊外等待了一年之久的驻防大将,已经不耐烦了,联络了公孙无知,准备一起造反,蓄<br><br>时待机,怀下了非常之志。“公孙无知”,这名字起得有个性(不知他上一辈怎么想出来的)。<br><br>  甜瓜熟了以后,齐襄公无意招回边将,反倒出城打猎。领着声势浩大的队伍打猎,是古<br><br>代最具魅力的户外运动,只懂得蹦迪、酒吧、卡拉OK的可怜现代人,是想象不出打猎之令<br><br>人迷醉痴狂的。齐国人保持着东夷族“尚武好猎”之风,他们的游猎之乐,在《诗经》里有<br><br>传神描写。<br><br>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br><br>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br><br>          卢重(金每),其人美且(人思)<br><br>  “卢令令”是马的环铃叮当作响,铃声清脆悦耳,心情飞扬飘逸。“其人美且鬈”,是大<br><br>力夸奖猎人的漂亮,是个大帅哥,留着卷曲的胡子,扛着一杆“马枪”,枪筒上挑着山鸡,<br><br>或者一只大狗熊。<br><br>  在深山老林跟野兽捉迷藏的齐襄公,呼哧呼哧跑得正酣,突然遭遇一只大野猪。大野猪<br><br>本来不可怕,打猎打得就是大野猪,但是这只猪却会“人立而啼”,非常异类,有进化成“猪<br><br>人”的趋势,把齐襄公吓得扯着嗓子使劲叫唤,头皮发紧,俩爪发麻,扭身子就跑。<br><br>  野猪龇着獠牙追在他的脖子后边,一路发出人类的叫喊,猛烈不舍,把小齐追得在众人<br><br>簇拥下撒丫子狂奔,鞋子都跑掉了。<br><br>  命最后总算捡到了,但鞋子丢了一只。那时候的人多打赤脚,贵人才穿鞋,小齐穿的又<br><br>是值钱的鞋,丝履或真皮,于是吩咐人回去找。死活找不回来,于是赏了找鞋人一顿鞭子。<br><br>  据说鞋子是被野猪拾去了,这头疯狂的野猪不但学会了直立行走,还向往一双 “皮鞋”。<br><br>其实他是公子彭生变的,就是那个把鲁桓公“拉肋而死”的大力士,被齐襄公当作替罪羊杀<br><br>死的可怜家伙。<br><br>  叛乱刚好就在当天晚上暴发,两员驻扎在郊外心怀不满的“甜瓜大将”,因长期不能与<br><br>家人团聚而心理变态,他们伙同自小与齐襄公结怨的公孙无知,正式策动造反。仨人壮起胆<br><br>子摸近国君打猎的宿营地,正好撞见白天找鞋的那个仆人,一把抓住。找鞋的慌称自己也恨<br><br>死了齐襄公,也要造反。仨人说:“给我们个理由先。”仆人就脱下衣裳,给仨人看了脊梁上<br><br>的鞭痕,一条一条的,像爬了一脊梁蜈蚣,都是因为找不到鞋而挨的打。<br><br>  信以为真的造反派命令他头前带路,不料此人一获宽释则鱼跃而逃,一路大呼小叫,组<br><br>织亲兵护主。无奈造反的是现役军人,轻易就攻破了简陋的营地大门,乱杀一气,冲进齐襄<br><br>公帐篷,用宝剑在睡席上乱捅,床上的人被捅得夹着胳肢窝直乐,举火一看,却不是齐襄公,<br><br>没齐襄公那么帅——是人假扮的。<br><br>  齐襄公哪去了呢?齐襄公呢?藏哪了?四下赶紧找——齐襄公其实是藏在了内室门后<br><br>头,可惜,当他差不多就要躲过去了的时候,帷幕之下突然露出一只空鞋子(就是白天丢的<br><br>那只),引起好奇的敌人过来检查,再一划拉,露出旁边的齐襄公。“甜瓜大将”一剑进去,<br><br>血扑扑地就像啤酒一样带着香沫子喷出来了。齐襄公在他事业发展之际,就这样毫不壮烈地<br><br>死了。那只丢掉的鞋子居然又凭空落在帷幕下,引发了敌人的搜查,一定是公子彭生的厉鬼<br><br>(那只野猪)做的手脚了。<br><br>  这位和文姜妹妹留下一串风流佳话的齐襄公大哥,一天之内两次在鞋子上出了事,最后<br><br>搭上了小命,可见他是很不会管理自己鞋子的。这次事变可以称作“鞋子事变”。<br><br>  <br><br>  齐襄公一死,大家一下子都愣了,等明白过来,他的一帮弟弟侄子们,赶紧为了继承权<br><br>互相掐。先是造反派“公孙无知”(侄子)近水楼台,在两员“甜瓜大将”拥护下,自立为<br><br>君,没两天,却被周天子驻齐国特派员——上卿国氏和高氏,带动私人武装,给诛杀了。国<br><br>君位子再次出现空白,于是,齐襄公的弟弟里边,一个叫“公子小白”的,由鲍叔牙保着,<br><br>一个叫“公子纠”的,由大名鼎鼎的管仲保着,杀奔临淄,预备看看谁的运气好。<br><br>  两支赛跑夺权的兵车队伍在半路上还碰了个正巧(这也说明了当时道路建设的有限)。<br><br>  管仲是保着公子纠的,为了对抗公子小白,管仲偷偷摸摸钻进对方营地,照小白肚子上<br><br>就放了一箭。小白不傻,故意咬破舌头,满嘴喷血,四腿乱蹬,使管仲愉快地误以为暗杀得<br><br>手,遂不再发箭续射。小白逃了条活命。(古代练习射箭,是一门课程,要求右手执两、三<br><br>支箭,一边射,一边夹在手指里预备着,以便于连发。)<br><br>  其实管仲只是射中了小白的带钩,人没事儿。所谓带钩,就是古人的腰带扣。古人袍子<br><br>外边有腰带,丝的或皮革的,通过“带钩”在肚子前连结。带钩一般是玉质的,塑有龙或鸟<br><br>鱼之形,十分精美,整体呈拇指形状,一端是短柱,一端是钩,两端用于连结丝带。带钩也<br><br>有青铜质地的,所以可以挡住管仲的一箭。<br><br>  <br><br>  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了,胜券在握,遂跟公子纠慢慢地溜达(木轱辘车硬要快跑起来,<br><br>也很颠屁股的,虽然有真皮的坐垫)。管仲、公子纠慢慢溜达到临淄,屁股虽然舒服了,眼<br><br>却傻了。“公子小白”已经在鲍叔牙的张罗下,群臣拥戴中,于公元前685年,当上了齐国<br><br>的总负责人——就是春秋未来的第一霸主“齐桓公”。<br><br>  管仲和公子纠气急败坏,求助于鲁庄公。鲁庄公以前受够了大舅齐襄公的气,这回大舅<br><br>一死,很想趁乱捞点政治好处,所以答应下来,助公子纠夺位,倘若事成,可以间接控制齐<br><br>国。<br><br>  鲁庄公亲自指挥战车,在临淄城外的“乾时”地区,跟以逸待劳的齐桓公部队,斗了一<br><br>仗。结果鲁庄公大败,被追得跳了车。只好一瘸一拐跑到驰道上,坐着鲁国的“公共车辆”<br><br>(传车)逃回曲阜老窝。齐国人立刻追来了,齐桓公(小白)传话,鲁国必须杀死窝藏在鲁<br><br>的公子纠(以免再去夺位)。鲁庄公和一群大臣新败之余,觉得为了外人玩命不值得,就杀<br><br>公子纠,以息齐桓公之怒。公子纠的属下“召忽”发了一通忠臣不事二主的感慨,自杀殉主。<br><br>而当初把事情搞坏了的管仲哥哥,却不肯自杀,宁可当俘虏。管仲说:“自古有死臣也是生<br><br>臣。我志向远大,虽然不死,也和召忽异曲同工。”<br><br>  管仲从前当过兵,扛过枪,下过海,经过商,是个有办法的人,在诸侯中已经小有名气,<br><br>所以鲁庄公的大臣们建议:请留下管仲辅佐鲁国。但鲁庄公觉得违逆了齐桓公。大臣说:“那<br><br>就杀了管仲,以免别的国家得到他。”<br><br>  齐国使者马上拦住,说:“不许杀,管仲射过我们主公一箭,主公恨之入骨,非亲手射<br><br>他一百零八箭不可。”<br><br>  于是,鲁庄公按照中庸哲学理论,选择了事后证明最为愚蠢的办法,不杀管仲也不留管<br><br>仲,把他引渡回齐国处理。<br><br>  木笼囚车里的战犯管仲一路颠簸着,向北方走去。管仲站在木笼车里,脑袋从笼子顶上<br><br>的窟窿里探出来,看着外边自由的世界,蝴蝶在飞舞——这是我的一种遐想。其实这是错误<br><br>的。以这种姿势站着,到不了齐国就得站死。因为,等他站累了,脚一软,脖子上就要吃力,<br><br>最终会被木栏勒死。<br><br>  管仲应该是坐在囚车里。囚车外面正是残秋天气。声势浩大的秋天,占据了山东原野。<br><br>管仲的命运就像白云,写在天空的字里行间。也许他会有美梦成真的意外境界,但那何其<br><br>柔弱,不堪被言辞说破。<br><br>  为了防止鲁人后悔,又派人追杀上来,管仲运用心理学知识,亲自作词作曲,编了首歌,<br><br>教给押送他的士兵们唱。大家前头唱后头和,边唱边走,脚下生风,不觉得疲劳了。<br><br>  秋季的山东原野,一行北向的车队蜿蜒而行,伴着它的,是路边成丛怒放的狗尾巴花,<br><br>弥望满野,如火如荼,摇曳飘扬于远古的风中。<br>
6#
发表于 3.2.2004 21:10:22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3.2.2004 21:12:4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大哉强齐<br><br>一<br>冬天就要来了,春天还会很远吗?管仲走过他那一串串背时的路,象出口转内销的退货,被木笼囚车运回了齐国故乡。齐桓公手下大红人鲍叔牙,不计前嫌(其实是有言在先),把笼子里的管仲释放出来,修整好他刺猬一样蓬勃的胡子,穿上袍子,戴好冠弁,推荐给齐桓公,要求齐桓公拜这个旧日冤家为卿。<br><br>既然大红人说话,齐桓公总得给面子:“好吧,我来见见他。”<br><br>鲍叔牙说:“对于管仲这样的大能人,不能随便见的。必须沐浴三次,不吃猪肉,远远跑到郊外迎候,人家才有情绪对您讲话呢,告诉您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呢。”<br><br>齐桓公闲着也是闲着,全当演戏,照办之后,把管仲接到朝堂上坐好,然后就听管仲侃了。管仲射箭不行,说可是一绝,他滔滔不断,江河直下,先从“四维不张”破题,适时提出“礼义廉耻”理论,要男的走马路左边,女的走马路右边;又强调士农工商都要卷铺盖住在一起,分类而居,不许串帮;随后是征税和征兵,加强盐铁管理国有化,统一铸造货币,破除血统论的宗族世袭,面试聘用“非高干出身”的布衣贤能。军政合一、足食足兵,最后实现富国强兵,再高唱“尊王攘夷”的战略口号,实现一代霸主的宏伟目标。<br><br>齐桓公觉得太离谱,就推搪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寡人可不敢妄想当霸主啊。”<br><br>齐桓公好色,倒是事实,据说这位30多岁的钻石王老五最喜欢的事,就是光着身子坐马车,跑到临淄大街上载着妇人,在阳光照耀下徐徐脱下对方裙裾,一起making love。估计这种出格行为在不重周礼的齐国是非常另类非常酷的,而在鲁国都是不可想象的。(齐桓公和齐襄公、文姜、宣姜,都是一个爹生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他们在性生活方面都一样,都继承了东夷族sex liberation的古风。)<br><br>齐桓公一说自己好色,不务正业,管仲连忙编了一大套道理忽悠他,意思不外乎请齐桓公彻底放弃权力,让我这个大贤人当国。我撒开了施展,您再荒淫酒色,也可以当一代霸主。<br><br>齐桓公没辙,只好由着管仲建设新时代吧,自己退到二线单抓妇女工作(这比一人独裁总算好一点,齐国率先出现君、相二元分权管理)。<br><br>管仲又跟齐桓公要条件:人轻言微啊,疏不间亲啊,我没有政治资本,别人不理我这套啊。于是齐桓公给管仲起了大房子,把临淄城里的“市”(商品交易区)的税收三分之一,发给管仲当工资。管仲成了齐国第一号爆发户后,又怕被上流社会的老贵族看不起,就要求齐桓公给他尊号。齐桓公索性尊他为“仲父”,就是干爹或者二叔的意思。<br><br>度量阔大的齐桓公又要求全国人都讲避讳,不许说“夷吾”两个字,因为这是我干爹管仲的字。齐国老贵族们都大喊晦气。<br><br>(在当时,一介布衣是没法进入政府高层的,高层都是大姓豪门世代把持,管仲则是特例,但他还是受到了豪族的抵制,所以要齐桓公给他撑腰。布衣大量从政,则是战国以后才被逐渐接受。)<br><br>这位曾经拿着齐桓公的肚脐眼当箭靶子的干爹,总算遇上明主了。齐桓公的原则,用现在英文说就是delegation(授权)。原则说:君主思虑臣子职权范围内的事,心志就会衰竭;亲自做臣子职权范围内的事,就会疲惫。所以齐桓公采取大撒把政策,不管不问。据说有一次,一个官向齐桓公请示事情,桓公说:“去跟仲父说去。”官再次请示,桓公说:“找仲父去。”一连三次如此。 <br><br>有人说:“您这么当国君,岂不太容易啦&#33;”齐桓公说:“寡人没有得到仲父的时候,很艰难,已经得到仲父了,为什么不变容易呢?”<br><br>一切权力都有了,万事都具备了,齐桓公什么都答应了,生米就要煮成熟饭,人民就要擦亮贼眼,管仲如果干不得好的话,如何向人民交待,如何向董事会交待。<br><br>时年管仲45岁,商人出身的他不光能吹,还真能干,他充分发挥自己经济学研究特长,认识到齐国临海,有渔盐之利,管仲就奖励捕鱼煮盐,国家专卖海盐,从别国挣了很多外快,一般圣人都崇农抑商,管仲却铸造金币,干预粮食市场,扶植万元户。<br>为了维护经济发展的安定环境,管仲归还那些从鲁国、卫国、燕国抢来的土地,换取睦邻友好,转而对外实行经济侵略。当时各国贫盐,齐国抬高盐价,致使他国黄金流失万余斤,天下黄金越少,齐国越提高金价,高价收买各地黄金,以至于形成黄金垄断。再用垄断的金子,贱价购买各国货物,使天下市场操纵于齐国这个金融寡头之手(这里的黄金是指青铜,铸钱用的)。<br><br>管仲向梁国、鲁国订购大批丝织品,对方贪图利益,就废掉农桑,全国养蚕抽丝,一年过后,管仲单方面撕毁购丝合同,一下子就把梁、鲁两国给搁那儿了。两国老百姓家家没粮食吃,天天裹着自己纺的绫罗绸缎饿肚皮。<br><br>富国之后,管仲开始强兵,组织群众大练兵。练兵又不明着练,怕引起国际干涉,于是兵民合一,创造民兵自卫队形式,每家指定一人当兵,五家就是一伍,八个伍设一个连,十个连组成一个旅,旅长叫做“良人”。五个旅是一个军,全国分三军。这三军儿郎平时分散隐蔽在农户,种田训练,每年打猎形式,搞两次全国范围军事演习。一夕有警,全国皆兵,扩大了征兵资源。老百姓不许迁徙,每五家的“伍”人,从小玩一起,长大跑在一起,死难时互相吊慰,同灾同福,此唱彼和,感情深厚,所以可以拼命共同对敌。夜里作战,听到彼此声音不会乱伍;白天作战,见到对方容貌就互相认识。这种征兵制,比后代“募兵制”弄来的雇佣兵,更团结、更忠诚,也更爱家爱土,不需搞整风运动,思想就已经很统一了(类似同时期的欧洲,斯巴达15人一组的小型战斗单位“菲迪拉亚”)。<br><br>士兵有了,兵器怎么办?管仲说,犯罪之人,缴一只真皮的盾加一枝大戟就可以赎罪,想打官司吗,诉讼费是三十支箭。<br><br>在管仲大圣人的治理下,齐国解放思想,国力大增,达到三军规模,每军编制一万人,(这是公开数字,给周天子看的,其实民间预备队还有十来万)。养着这么多军队,就得给他们找事情做,军事机器闲着就会长锈。于是它在未来的30年间,象绞肉馅一样绞掉周边30多个小国,成为东方超级大国。管仲给这个一度只擅长纵欲享乐的爬虫样的没志气的国家,带来了天翻地覆的腾达变化,最终成为春秋大地上的第一只恐龙。<br><br>(我们老说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好象中国人在那以前不作生意。其实春秋战国的大商人,著名的比如陶朱、猗顿、吕不韦,势力足以干预国家机器。管仲就是典型的新兴大商人利益代言人。<br><br>然而,死脑筋的孔子却总不服管仲这一套,尤其看不起管仲鼓励经商。他的高徒“子路”特意咒骂管仲说:“管仲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东,无惭心,是无愧也,事所射之君(齐桓),是不贞也,不死以殉,是不忠也。哪里算是仁呢?”<br><br>孔子虽然嫌管仲生活奢侈,但在忠于不忠的问题上,还是肯定管仲的,他说:“管仲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知裁审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br><br>孔子是通达的,反对愚忠的。后来的儒者们,发明“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之类的教条,实在不是孔子初衷。)<br><br>不过,管仲在齐国主持政府工作之后的第一次大型军事行动,却是大丢面子。<br><br>公元前684年,齐国为了报复鲁国协助公子纠夺位的宿恨,就以鲍叔牙为统帅,(那时候不分文武官,文官也能打仗),催动300辆战车,行军二百公里,南下掠过泰山,直扣鲁国北境。<br><br>鲁国在山东西南部,面积虽小一点,但土地肥沃,实力不弱,北依泰山,东临大海,所谓齐大鲁强,终春秋时代,主要跟东北方的齐国干仗。<br><br>但是鲁庄公在上一次“乾时一战”新败,光脚从战场上跑回来的,后怕之余,不敢力战,遂命军队扛着大戈,向内地收缩,将主力军约300辆兵车,结集在一个叫长勺的地方,紧紧相临曲阜城。曲阜城里一片恐慌。<br><br>这时候,一个士人,名字叫曹刿,求见鲁庄公。士人,在东周,是一种介于公室贵族和普通国人之间,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阶层,类似于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先生。<br><br>曹刿虽然是一个布衣,但他因为经常吃菜,因此而聪明(那时老百姓可以吃的菜是:郁李、野葡萄、苦菜、葫芦、麻子、王瓜、葵菜、大豆,年终也许有羊肉和酒)。 <br>于是,吃惯了菜的曹刿绿着眼睛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r><br>这个跟孔乙己一样傲气的家伙遂造访鲁庄公,向他提问:“你说,您有什么资本可以和齐国比个高低?!”<br><br>鲁庄公年纪轻,经验少,以前受大舅齐襄公的气,受母亲文姜的气,谦卑惯了,又被敌人吓得六神无主,所以有病乱投医,指望这位不速之客帮他妙手回春,于是回答曹刿说:“我平时祭祀神祗,从来都用上好猪肉,从没亏缺过他们,也没注过水。神仙没准能保佑咱。”<br><br>曹刿说:“临时抱神仙脚,是没有用的,关键你平时对老百姓怎么样。”<br><br>鲁庄公说:“平时开堂审案子,尽量做到公正无私,取信于民。”<br><br>曹刿觉得自己的国君还算值得一帮,就跟鲁庄公共乘一车,与齐军战于长勺。<br><br>两军各自进入预定阵地。齐军摆成进攻的长排方阵,鲁国取守势,战车联络成环形的蜘蛛网状,步卒居前,后面战车做错落有致的纵深配置,增强对敌军的抗击力。<br><br>齐军实行双车编组,第一通鼓响,从左右两翼同时出车,络绎压向鲁军,一鼓作气地夹击鲁车。<br><br>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看到敌众我寡,遂坚守不出、挫敌锐气,命令鲁军紧密收拢,不留空档,避免每辆战车左右受敌。令前面的步卒蹲在地上,依托战车,形成“钉子户”,坚守阵地,把箭雨象飞蝗一样注入齐军。周边的步卒则实行机动作战,阻击犯阵敌人。<br><br>齐军前冲后撞,队列难以约束,攻势被迫减弱,而鲁军纹丝不动,车阵井然有序。<br>齐军见一冲不能奏效,擂动第二通战鼓,后续进攻的车辆,裹着掉头回撤的战车,又大呼小叫地向铁桶一样的鲁方阵地淹过去了。<br><br>鲁军又以箭雨拒住对方攻势,偶有冲入鲁阵的齐车,也因后援不致,在鲁阵肃然有序的大嘴里无所作为,东突西弛来回碰壁,最终被鲁军牙齿咬碎,咀嚼之后,吐出吃剩的葡萄皮。<br><br>齐军人喊马嘶,兵车乱糟糟地,好不容易收拢回来,犹犹豫豫敲响第三次冲锋鼓,但是行列全然紊乱。和骑兵相反,车阵作战,队列至关重要,速度反在其次,交战时候需要反复整顿队形。著名的牧野之战,武王就命令士兵每前进六七步必须停下来重新排整队形,就是这个道理。<br><br>齐军的士气,一鼓振作,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觉得现在终于是时候了,大喊一声:“敌人锐气已竭,擂鼓冲啊!兄弟们——”<br><br>鲁国子弟兵犹如出水蛟龙,雷霆一样的战车,把队不成列的齐军冲得全线溃败。<br><br>鲁庄公挥戈要追,曹刿觉得自己还没露够脸,偏说不许追击。他爬到车扶手上(车轼),站在上面,(象一只站在竿子上的公鸡),眺望齐军。果然齐军车辙纵横、旌旗狼籍,确实不是诈败,这才同意鲁庄公迅速追击。(曹刿乔横乔样的,真是故弄玄虚,有病!)<br><br>鲁军战车在追击中将圆阵展开成“角”形,从两侧对敌军尾巴完成包抄作业,阻止敌车四散溃逃。以这个“牛角”的形式一路抱着敌人屁股追下去,把齐军差点吃光。<br>曹参谋这回立了大功,也不吃菜了,被提拔成为大夫,开始吃肉了。<br><br>经过“乾时”“长勺”两次战役,齐鲁从此正式交恶,你争我抢,互争雄风,开始了持续两三百年的猫和狗的对抗,再也不顾祖宗辈的高干友谊了。<br>
8#
 楼主| 发表于 3.2.2004 21:22:52 | 只看该作者
三<br><br>“长勺之战”齐国败绩,新总理管仲同志没法向人民交代。正踌躇间,听说宋国发生“长万造反案”,杀了老国君。管仲脑门一亮,赶紧向齐桓公建议,趁宋国出事,紧急召开“诸侯高峰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一下新任宋桓公的合法地位,也算一件功德,提高齐国的国际声誉。<br><br>其实人家新继任的“宋桓公”已经入位,再开这么个会也是马后炮。但是,为了在国际事务中插进手去,齐桓公和管仲遂于盛产驴皮的山东东阿县境,主持召开了春秋时代的第一次“International Summit Meeting”。<br><br>为了表示诚意,齐桓公和管仲标新立异,不带兵车警卫队,昂然直到会坛,实行“衣冠之会”。然而,遗憾的是,参加会盟者只有陈蔡这些三流小国,其它知名国家如郑、卫、鲁、楚都不买账,根本没来。<br><br>就连宋桓公,本来此会为他专门而开,他老人家也只听了一天,就收拾铺盖,连夜逃盟而去。逃盟的原因是因为座次问题。宋的先人微子启,政治知名度很大,相当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一类的人,被封为公爵,而且是“上公”,在“公、侯、伯、子、男”里,最高一格。<br><br>而齐国呢,只是侯爵,所以宋桓公在“东阿高峰会盟”上,自己觉得理应当盟主,级别最高嘛。而齐国却不谦让,大模大样执了牛耳,所以宋桓公冷笑三声,不合作而去。<br><br>剩下三个孤零零的国君,第二天在台子上喊了一些空口号,奖励王室啊,扶弱济危啊,人单力薄地,就各自散伙了。然后,大会工作人员把讲话稿(誓词)刻在玉片上,和杀掉的牲口一起,埋入大地,以取信于鬼神。<br><br>天下诸侯,大大小小不止两百,齐桓公、管仲策划的这次“驴皮产地东阿县”的会盟,实在没造出什么政治影响。<br><br>管仲倔脾气上来了,鼓励齐桓公千万不要虎头蛇尾。会盟是周天子批准的,你们卫、鲁、郑三国不是无故缺席吗,那好,我们就因此讨伐你。<br><br>齐桓公想了想说:咱跟郑、卫也没什么仇啊,我爹和从前的郑庄公是哥们,卫国国君则是我的大外甥。要打,咱还是去打南边的老邻居鲁国吧。<br><br>于是,齐国再次进行试探性进攻,抢占了鲁国的附庸小国遂(今山东宁阳县)。这一招是打狗给主人看。鲁国接到遂城失陷的战报,想发兵收复。新提拨的已开始大块儿吃肉的大夫曹刿说:“齐国以王命号召会盟,咱们没去,是咱们理亏,以不动干戈为好。”风骚女人文姜(这时候已是半老徐娘)也向着娘家齐国说话,要求儿子鲁庄公按兵不动。<br><br>正在这时,齐国发来信使,责问鲁国高峰会议缺席之罪。<br><br>鲁庄公说,没去就没去,补办一次不就行了吗?<br><br>于是鲁国知会齐国,两国政客在柯地(今山东阳谷县境,呵呵,就是武松打老虎的地方),又补办了一次会盟。<br><br>鲁庄公随行副官曹沫(不是曹刿),是个有胆有识类似蔺相如的赶死勇士。等两国元首落座之后,曹沫在主席台上刷地亮出匕首或者宝剑,(春秋战国时期的宝剑跟匕首差不多,都很短,方便隐藏身上。越王勾践剑,才就半米长。这是因为青铜韧性差,剑铸长了易断。) <br><br>曹沫亮出宝剑,抢上身去,一把从后头搂住齐桓公,用短剑抵住桓公美丽的肚子。<br>众人象遭了定身法,举动失措。<br><br>管仲上去作揖,质问:曹大夫喝多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啊?您! <br><br>曹沫说:既然两国会盟,号召扶弱抑强,那,齐国乾时之战,凭空夺去我们汶阳之田,今天就请原样归还,否则,天下诸侯怎么心服。<br><br>齐桓公也觉得有理,特别是肚子又给别人控制着,闹不好也要被夺了去,当下答应鲁国要求。<br><br>公元前681年的这次阳谷县盟会,是一次双赢会议,鲁国收复失地,齐国收获人心。诸侯一看齐桓公言出必行,还了汶阳之田,慢慢开始相信他“共奖王室、济弱扶倾”的口号了。上一次缺席的国家,因此纷纷写信,要求象鲁国那样补办会议,重新学习会议精神。<br><br>齐桓公以低姿态获得高回报,“海下百川,所以容大”老子理论,真不是吹的。勇士曹沫也被司马迁赞为千古第一侠客。<br><br>但是还有人依旧不服气,依旧不肯学习驴皮县会盟的会议精神,那就是自视“上公”、中途逃盟的宋桓公了。<br><br>齐桓公联络陈、曹两国,挥师压向宋国,前来问罪。为了显示自己尊重周天子,管仲特请周天子也派将从征。其实周天子的军队没什么战斗力,齐国这么做是为了给周天子个机会,打造一下天子的威风,将来好再借用它这威风压别人。<br><br>于是,多国维和部队浩浩荡荡开入巴尔干东部的宋境,宋国这回倒了大霉。<br><br>齐桓公好色,行军出征也带女秘书。上行下效,管仲也带着个叫“婧”的小妾随军进发。小妾初征,雄姿英发。<br><br>管仲催动本部车马在前头开道,一边欣赏郊区景色,看见一个老农,穿着“短衣帮”,顶着只破笠,光着脚依着大树,叩牛角而歌:“浩浩乎白水——”<br>商人出身的管仲跟齐桓公侃市场经济可以,文学底子却差点劲,就向小妾婧请教:“浩浩乎白水”是什么意思?<br><br>这小妾博闻强记,本事接近王语嫣女士,有问必答,遂脱口而出:“古诗《白水》有云,浩浩白水,修修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君。这个人啊,意思是想追随您当官。”<br><br>管仲连忙唤老农过来,一问,原来是放牛的,老家在卫国,流浪在这儿给人打长工呢。再一问有什么学问,嗬,可了不得,这放牛老汉其实是春秋第一舌辩之士,滔滔不绝,泥沙俱下,谈古论今,气势磅礴,把管仲侃得直翻白眼儿,管仲心说,还有比我更能侃的人呐!赶快,推荐给主公!<br><br>于是,老汉怀揣管仲写的推荐信,等待后面齐桓公的大军上来。<br><br>齐桓公在一群姬妾簇拥下坐着轩昂的车子吱吱嘎嘎过来了,老汉赶紧叫板,亮了亮嗓儿,就唱:“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br><br>齐桓公打车上一听,越听越不是味,虽然正搂着妇女,笑容却渐渐绷住了:“这是谁这么讨厌,讥讽时政?”<br><br>亲兵们赶紧把端着牛角的老放牛给揪上来了。老放牛傲气十足仰脸看天。<br>“你说,我怎么不如尧与舜了!你是什么东西!”齐桓公在群妾面前威风十足地喝道。<br><br>老汉一扣牛角,鼓起如簧之舌,就从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的尧舜时代摇头晃脑地说开去了。“你们身处庙堂之上,不知有黎民之苦,战阵之急,贪欲伤生,听谗妒贤,老百姓被你们弄得落花流水,美女们遭你一网打尽,不管是沙漠这个强盗,还是海洋这个处女,都用尽了浑身力气恨你,轮到我老头子,霍霍霍霍,在犁头把上磨牙,我就是草前的牛,风中的花,宁为玉碎的水,不为瓦全的风,黑暗之中最色情的光明,冒着火苗的希望种子。可是没有人相信我老头子的经天纬地之才,匡扶宇宙之志……,”前面多少还靠点谱,后面越说越没边儿了,最后老头子总结:“……我刚才说你不是尧舜,说你不是尧舜你也不要生气啊,生气是要犯嗔戒的。其实圣人和盗跖都是妈生的,只不过圣人是圣人的妈生的,盗跖是盗跖的妈生的,要是圣人的妈生了盗跖,那就是圣盗,要是盗跖的妈生了圣人……” <br><br>就见齐桓公在旁边听得哇哇直吐白沫,白眼狂翻,脖儿往后仰,就差满地打滚了,赶紧作揖大喊,罢休罢休,快给罢休。<br><br>老汉一听,更来劲了,哇哇啦啦,哇哇啦啦,满嘴里跑雹子,齐桓公急了,说,给我杀&#33;<br><br>正要杀老汉儿,旁边另一位齐国大政治家隰朋赶紧拦住,说这老头儿不俗,建议留用。<br><br>老头被士兵拽着,喊:“不要说杀人啊,杀人是犯杀戒的……”<br><br>齐桓公的优点是听人劝。他清了半天脑子,晃晃悠悠明白过来,下车把老头扶起。老头这才献上管仲写的推荐信,齐桓公说你怎么不早拿出来啊。<br><br>老汉说,你要是不礼贤下士,我死也不肯投奔的,更别说推荐信。<br>老汉名叫宁戚,后来也成了齐国政治局一级的人物,管仲、宁戚,有点儿卧龙凤雏的意思。<br><br>当夜,齐桓公让人举火(就是点火把,那时候房子茅草多,又低,轻易没事不点火把)。齐桓公穿上大礼服、戴上大礼帽,说要拜宁戚先生当大夫。旁边的人劝他查查宁戚政治背景先。桓公穿上衣裳就懒得再脱了,说,这样特立独行的人不拘小节,少不得有些短处,最好不查,宁可我不知道。<br><br>宁戚从一个农夫,直接提干,成为大夫(这种事儿在春秋时代少见,干部都是世袭制)。<br><br>新官上任三把火,宁戚跟着多国维和部队,从山东东北的临淄跋涉四百公里,跨过黄河,穿越鲁国,南下到河南东部的宋都商丘。宁戚说:兵马停下,待我一人去说宋公下来。<br><br>于是宁戚乘一小辇,带了仨兵,昂城入城而去,见到宋桓公,把话匣子哗地一开,宋桓公哪是他的对手,跪地上嘣嘣直磕响头,快收了神通了吧,老爷!快收了神通吧,脑袋都要炸啦。妈呀&#33;碰上这么个唐僧。<br><br>宁戚偏不饶命,凭三寸不烂之舌把宋桓公说得撒丫子冲出去逃命,一直跑过大街,爬上城墙,大喊:我不想活啦!抱着脑袋就蹦护城河里了。<br><br>宋桓公无条件宣布投降,愿意献出贿赂,请齐桓大军息怒。齐桓公把宋国的钱转赠给周天子国军,然后发给宋桓公一份“东阿会议纪要”,要他照例回去学习。<br><br>至此,驴皮县的“东阿会盟”胜利闭幕,这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圆满实现预期效果。<br>
9#
 楼主| 发表于 3.2.2004 21:31:21 | 只看该作者
四<br><br>齐国邀击中原诸侯,是嫌他们不“尊王”,等着大家都含着牛血发誓共奖王室(“奖”就是赞助的意思)、拥戴周天子了,齐桓公就开始“攘夷”了。<br><br>当时可以攘的夷合计四种,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些异类民族,今天早已经融入汉人社会,不复存在了,而他们的基因,隐藏我们血脉的角落,偶尔在你的额角或者我的下巴,出现反祖现象,暗示出一点那时夷狄人的特色吧。然而,当初夷狄最火的时候,“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已经把我们华夏民族搞得亟亟可危了。<br><br>夷狄在诸侯边境,见针插针,象螨虫和虱子,把周朝的子民们,搔扰得浑身痒痒。<br>西周被咬得不行,就东迁四百公里,从陕西中部挪到河南中部。不料,岐山大本营的西戎也象随身虱子一样,向东方浸润,追在文明的头上继续制造头皮屑。其中一部落流窜到河北省的东北部山区,成为山戎部落,位置是今天的唐山市下属的迁安、卢龙、滦县一带。<br><br>非常不好意思的是,这一地区,也就是我出生的故乡,说得雅一点,少时游钓之地。这里盛产优质板栗,并且有条滦河,被引到天津去,使那里的人民可以洗上澡。公元前七世纪,盘踞在我故乡的山戎民族发展到了顶峰,顶峰的标志,就是人口的繁多。人丁兴旺固然是好事,人多手多嘛,但粮食和肉供应就紧张了,特别是初春时节,青黄未接,旧的黄色的存储吃光了,而山野里还没有返青,饿着肚子绿着眼睛的山戎人,只好去打城里人的秋风。<br><br>离山戎人最近的大城市,就属燕国和齐国了。<br><br>齐国南靠泰山,西有黄河,东邻大海,三面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尽占地利,宜其霸也)。但齐国的北边无险可守,暴露给南下一蹴而至的山戎。<br><br>不过,还有一个离山戎更近的国家代齐受过,那就是可怜的燕国了。<br><br>燕国的祖先是召公,此人在周武王时期当过国家副总理(正总理是大圣人周公)。召公也是个大贤人,“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召公在主持陕西建设工作期间,坐在一棵海棠树下接待群众告状,后来为了纪念他,老百姓不舍得砍这棵树,并且赋了《甘棠》一诗表彰他的政绩,《诗经》里可以查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br><br>召公后来封到北方,主持燕国政治,国都蓟城(不是蓟县,而是现在的老北京,具体应该在西南的房山,这是北京第一次定为国都。)<br><br>然而这时的老北京并不风光,燕国地处偏北,经济落后,是春秋时期可怜的弱国,中原诸侯的事务很少轮到他搀和。<br><br>燕国国君一代代值班,如今到了燕庄公,在房山一带不招谁不惹谁地过日子,然而东边的山戎,从迁安、卢龙、滦县的乡下,不时扶老携幼地来找他麻烦。<br><br>这段路如今开车走京沈高速,只需一个半小时,如果换成两脚走,两天也够了(古人脚快)。<br><br>所以,这些夕发朝至的穷亲戚们随时都可以来打扰燕国人,燕国人就把自己锁在严丝合缝的城墙里躲着。蓟城墙的建筑方法也是当时流行的版筑。简单地说,就是用两块木版夹住泥土,然后从上面填土,填一层,夯一层,一层层地夯实。土中间还可以注水、鸡蛋清乃至童子尿之类的神物,起到粘合加固作用。土层之间还交互错落,以咬合牢固。等土结成块,再摘下木版,城墙就耸立起来了,夯土总量可在百万立方米。不过,墙基不是垂直的,需要斜坡来支撑。城墙在远古的用途主要是防洪。<br><br>这样的没有外包砖的城墙,如果用明朝的红夷大炮去轰,当然不堪一击,但是对付只有牙齿和爪子的山戎人,足可抵挡一气了,何况城外还挖沟引水形成濠沟。<br><br>唯一的弱点(什么东西都有弱点,大侠也有弱不禁风的死穴)是城墙必须有个城门,而城门不得不拿木头做,即便铆了青铜钉做保护,仍然是怕火烧的。<br><br>所以,如果山戎的攻城部队推着木头车,上边放上干草,点着了扔在城门下,就很可能焚毁城门。当然城上守军可以乱箭齐发,不让放火的山戎人靠近。即便真得城门着火,城上还可以往下浇凉水。不过,山戎人也学乖了,他们炼一些动物油,蒙在干草上,你用水浇,我这油就烧得更厉害,飘着烧你。<br><br>山戎人是如何前仆后继、如蚁附膳地往城墙上爬,如何扛着参天古树的粗干去撞蓟城城门,我们不得而知了,能够知道的是燕庄公铁青着脸地对城下说:“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穷亲戚来了,迎接他们的有板砖。”<br><br>于是蓟城干部群众在燕庄公动员下,纷纷走上城头,积极组织防守,很多老太太把她们的石头枕头也搬上来了。一切可以往下砸的东西,全部当做滚木擂石,向山戎的脑袋砸下去了,以至后来山戎撤退以后,老百姓们出城就能捡到居家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什物。<br><br>山戎人在周边的农村、坟场、炼陶制铜场大肆掠夺一通,丢下一批老弱同胞的尸体,就顺了京沈高速古道,拉着战利品凯旋东去了。<br><br>燕庄公一边出榜安民,一边向齐国求助。齐国以前也饱受过山戎之苦,郑庄公的太子不是还发兵救国齐桓公的老爹齐僖公吗?但现在齐国强大了,致富不忘支边,遂于公元前663年,高举尊王攘夷大旗,齐桓公亲领兵车三百乘,唱着满江红,沿渤海湾向北蜿蜒一千里路,进剿离支国来了。<br><br>离支国是山戎的大本营,在北京东南150公里,就是我们老家。想不到两千多年前,我老家还是风光过的,把北京折磨得寝食不安,以至齐桓公大驾亲征,真给面子啊。<br>我老家这片山区,只最中间有一小片平野,就是如今的县城,一条破破烂烂布满“陨石坑”的入县公路,通到这里。<br><br>说到我老家的山戎,大家立刻想到骑马民族。其实不然,马匹在蒙古游牧部落相当于公交汽车,时刻不能缺省,是事实。但是在山区,以打猎和采集山果为业的人民,却是并不需要马匹的。那时的山群,森林密布,并不象今天这样光着小孩屁股。所以林多障多,不能驰马。山地人打猎,采取烧山设伏的形式,而不是骑着马追兔子。<br><br>对山地人来讲,也许驴子比马更经济实用一些。马这家伙个头很大,但身子骨最是娇嫩,一弄不好就拉稀闹马瘟。另外,养马也很奢侈,没足够财力养不起马,如今北京郊区的养马户告诉我说,养一年马,所费相当于买一匹新马。汉朝人养马支边,一家养一匹,对付匈奴,还折腾得国敝民凋呢,更何况几百年前艰苦的山区人民。<br><br>倘使真是骑马打仗,作战灵活的骑兵远比战车高强,那么老齐怕是输定了,三百辆战车无一能够生还。<br><br>但是山戎人是徒步的,装备也差。齐桓公的马匹,却是装甲部队,大马气力大,身上随便加附青铜,坚不可透。山戎却不行了,青铜是奢侈品,他们装不起,就算装上,身上背着铜,太沉,跑不动。齐国兵却可以装铜,他们站在战车上,不用跑路。三名装了铜的披挂整齐的贵族勇士,武装到了牙齿,驾御木制战车,驱赶着“马胄护头,马甲护身”的四匹战马,烟尘滚滚,整体冲击力十分可欢。<br><br>面对这样“重甲坦克”,山戎步兵几乎是蛤蟆咬天,无处下嘴。战车上的齐国人一伸三米长的大戈,去啄山戎人的脑袋,而山戎人想杀死一个战车兵,意味着先得努力爬上穿梭行驶的高高车子,即使上了车,我估计这些山戎人多数还会晕车。头晕脑晃地,就被打了下去。当然山戎人可以去砍马脚,一旦砍翻哪匹马,整车就得肚子朝天。但是,首次交战他们未必发现这个窍门,也没有配备岳飞的那种砍马腿的武器。<br><br>(春秋时代的矛啊、戈啊,都只能扎,不能砍。砍劈类兵器,比如大刀,是随着冶铁业发展,到汉朝才流行的。)<br><br>排山倒海之势的凛凛战车相对于步兵的绝对优势使齐桓公对山戎军团,实施了外科手术式的致死性打击。齐国的驷马车队象一柄在热火上烧得发烫的刀子,纵横往复于长矛、竹箭和削尖的木棒子武装起来的山戎步兵大队里,就象切割在一盘奶油蛋糕上面。山戎人这回惨了。地面上,一对对儿倒伏的山戎死尸整齐描述出了齐国战车开过的辙迹。<br><br>如果你看过最近影片《角斗士》,就一定会惊诧于罗马人双轮战车的威力。战车车轴左右向外,还令人惊诧地安装了半米长的长剑,随着车子飞速驶过,把试图靠近车子的人拦腰割断,就象一把飞快的镰刀割倒一棵小草,鲜血扑地就蹿出来了。<br><br>在我们老家(离支国战场)大获全胜的齐桓公战车,经过调整补充,乘胜追击,直捣黄龙府,将山戎余部轰到卢龙县附近的古代孤竹国。<br><br>孤竹国不是陌生地方,武王克商时候从养老院跑出来的伯夷、叔齐先生,老家就是孤竹的。他俩本是孤竹国王的儿子。老国王死了,命叔齐继位,叔齐觉得普天之下最贤的人,莫过于他老哥伯夷了,就让位给伯夷。伯夷认为四海之内最贤的人莫过于他老弟叔齐了,就非不接位。两个天下最贤的人互相推让,觉得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两个并世贤人了。于是他俩就一起出逃(有点搞笑,逃什么呢,又没有人追)。<br><br>这一对儿被自己的伟大给吓跑了的人,听说陕西的周文王善养老,就投奔那里了。放着国君不干,去陕西吃闲饭。就这么两个人,司马迁还把他们放在《史记》列传的第一篇去大书特书。<br><br>两个大贤人都撂挑子了,孤竹国没多久就被土匪占领,一直到现在。<br><br>孤竹国土匪和溃散下来的山戎开了个战前会议,中间有人提出一条毒计,就是把齐国大军诱入北部旱海,那里百无人烟,一片砂碛,动不动就刮目前北京那种沙尘暴,任谁进去都得迷路,是个野鸟不下蛋,野猪不拉屎的所在。<br><br>这个非同凡响的计策得逞了。一部分山戎人假意投降,把齐国大军带入迷谷死海。<br>车马渐渐深入旱海腹地,外面的精彩世界抛在脑后。齐桓公在野兽骷髅和迷天黄土之中转悠了三天三夜,天昏地惨,鬼影憧憧,并且他发现好象氧气也缺,打火做饭,火蛋只有拳头那么大,蓝幽幽的。齐桓公没耐性了,在毛骨悚然的大风里边,抬高嗓门<br>喊管仲:“仲父——阿,仲父你让大伙整天跑,干吗呐——”<br><br>管仲说:“找敌人啊——。”<br><br>齐桓公说:“敌人在哪儿啊——,咱们可以往回撤了吗?我的小蜜,防晒霜都用光啦。”<br><br>管仲也害怕了:“我听说老马识途,咱就解开几匹拉车的老马,让它们领着部队,往回找路吧。”<br><br>齐桓大喜,哄着随军家属,让几匹光着身子的老马走在队伍前面,慢慢把这一条人困马乏的军队,从死亡线拉了回来。<br><br>这就是“老马识途”的成语,老马又不是骆驼,那两只大马眼珠子,真有穿透风沙的感应力吗?蜜蜂、候鸟可以借助地磁或者太阳磁场在恶劣天气里导航,它们脑子里有某些特殊的东西,但老马脑子里可没什么天线。<br><br>另有一种说法,齐桓军队从春天出发北征,回来的时候已是冬季,冬春景物,风格殊异,所以借老马摸着石头返回故乡。这倒更为可信。<br><br>总之,根据管仲门生写的《管子》记载,从旱海死里逃生的齐国大军出现在孤竹城前,把欢庆胜利的孤竹匪帮和山戎帮,又狠狠地胖揍了一顿。<br><br>这场战争和杀戮,终于为山戎人民减轻了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同时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比如雪花膏的使用)带到了山戎。战争的好处就是这个。<br><br>那个戴绿帽子的吕不韦请其门人写的〈〈吕氏春秋〉〉说:如果因为发生了吃饭噎死的事,就要废止天下一切食物,这是荒谬的;如果发生了乘船淹死的事,就废止天下的一切船只,这是荒谬的;如果发生了因战争而亡国的事,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战争,同样也是荒谬的。战争是不可废止的。战争就像水和火一样,善于利用它就会造福于人,不善于利用它就会造成灾祸。正义的战争是治理天下的一副良药哩!<br><br>经过战争减员,山戎人的粮食够吃了,又过上“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了,然而山戎民族的生命周期,也至此进入颓败阶段。2600年后,山戎人的遗迹和尸首,在北京龙庆峡附近还可以看得到,但是值钱的陪葬品都给附近人民偷光了,只有青铜箭镞还在,三棱形,带倒钩,很先进,射人身上,能拔出好几两肉。)<br><br>大有斩获的齐国远征军,把山戎占领区五百里土地,赠给燕庄公。千恩万谢的燕庄公送君送到燕境上,恋恋不舍,象一个可怜巴巴的县委书记,把省城特派员送出很远很远。燕庄公就在寒风里冻红了鼻子,一程又一程地送战友。(北方孤单单的燕城,日子太寂寥,有个来串门的,今天又要走了)<br><br>齐桓说:“燕公哥哥,按照古制,两国诸侯相送,送到边境就可以了,再远送,显得屈尊了。您现在都送到我们齐国境内了,于礼不合啊,我们就此分别吧,并且刚才走过的五十里土地,全部割送给你,就算是你送我送到边境上吧。”<br><br>燕庄公连忙摇手,齐桓为了在小蜜跟前装大款,坚持要割,庄公只好收下,把这块地方叫做燕留,以纪齐德。<br><br>至此,齐桓公北征山戎,救助弱燕,名声雀起,开始得志于诸侯。孔子后来赞叹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戎狄殖民地啦,头发象印地安人那样披散开,衣服绕到左腋下开口(华夏是右腋下)。<br><br>齐桓北征山戎,旷日持久,很难把宝押在就食于敌上。所以此次远征,鲁国输送了好多粮食(小米带壳的时候叫粟,也就是谷子,防虫防潮,贮存几十年不变质)。因为鲁国赞助了粟,所以军功章里有他的一半,老齐遂馈赠了鲁庄公。鲁庄公很领情,鲁国的老学究却不领情,在《春秋》上说:诸侯之间不应该互相献捷,应该献给天子。<br><br>鲁庄公礼尚往来,派出建筑工程队,到官仲的封地,给管仲修了个“大别野”,一贯奢侈的管仲又惊又喜,叫说:这怎么能行!不行!应该批评啊,下不为例吧。<br>
10#
 楼主| 发表于 3.2.2004 21:32:45 | 只看该作者
五<br><br>过了没一年,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死了。<br><br>鲁庄公病死属于自然现象,就象打印机用久了就得换墨盒,鲁国这台老打印机,还得嘎嘎吱吱继续工作下去。但是,谁继续为鲁国喷墨呢,乱子却出来了。<br><br>我们还得从鲁庄公小时侯回忆起。<br><br>鲁庄公十几岁的时候,即位于父亲横死的危难时机,给父亲戴上绿帽子的齐襄公联合自己的妈妈,是压在他头上的两座大山。记得鲁庄公到了十五、六岁时候,就到郊外郎台游玩,从台子顶上,偷偷看见旁边人家的闺女在洗澡,少女活泼美丽的胴体深深地教育了这个精神抑郁的少年。鲁庄公说:“啊,想不到啊,野百合也有春天&#33;”<br><br>于是,鲁庄公就去引诱这个郊外的野百合,她的名字叫孟任(不是姓孟,孟是老大的意思)。至于鲁庄公怎么娶到孟任,也许是抢婚。古代有权有势的王老五,遇上漂亮妹妹,明媒正娶就会降低自己的身份,所以干脆抢婚。“婚”字从“昏”,表示晚上行动。侯宝林说相声,“嘣嘣嘣”连放三箭,冲着新娘子,即是古代抢婚风俗的遗迹也(欧洲亦有如此)。<br><br>鲁庄公把孟任小姐从野百合的村庄弄到自己的宫殿,high过以后,想立她为正夫人。然而他的母亲,风骚女人文姜女士(此时30岁出头,风韵犹存)却打死也不同意儿子的申请。<br><br>文姜女士由于失去老公,提前进入了更年期,所以对待儿子的婚事有点儿象王母娘娘那么专横,非要鲁庄公娶齐国的女孩儿不可,也就是那个才1岁的齐国囡囡(齐襄公的女儿,齐桓公的侄女)。<br><br>鲁庄公只好尊命,继续耐心等待,等齐国囡囡长大,到了16岁以后好嫁。孟任小姐,只好认做了妾,与鲁庄公同居(古代并不讲先来后到。第一个来的,并不就是大媳妇,反倒小妾居多,等两人生活得有经验了,再吹吹打打娶进个正夫人。好比贾宝玉,先把袭人收在房里热身。)<br><br>不久,母亲文姜又出事了。因为没有太太口服液,文姜的提早来到的更年期就非常得不爽,经常半夜咳嗽,于是请莒国的郎中来看病,一来二去,病没正经地看,却把这个郎中给当药用了。两人干柴烈火地烧起来,从咳嗽变成了半夜嗷嗷叫,搞得鲁国人、莒国人上下都知道。没过半年,文姜,这位春秋第一酷女,香销玉殒,找她害死的老公或她心爱的齐襄公哥哥去了。<br><br>多年之后,鲁庄公迎娶了齐国囡囡,遵照母亲遣命,聘齐国囡囡为大媳妇,而“野百合”孟任小姐虽然“我比她先到”,却屈居小妾地位。孟小姐怀着沉重的忧愁,在迎娶新人的日子里结束了自己的春天。她死时,留给了鲁庄公一个纪念,就是他俩联合生产的儿子——公子般。<br><br>公子般又重演了爸爸年青时的荒唐事,偷偷摸摸跟梁家闺女私尝了禁果,而公子般的马夫也看上了梁家闺女,还唱流氓歌曲挑逗人家,歌词是:“桃之夭夭,桃之夭夭,凌冬益芸,……”<br><br>公子般知道了,气得半死,心说:“好你个马夫,敢抢我的马子!”于是把这马夫按住,狠狠地捧了一顿。<br><br>有人提醒公子般,说您这马夫是个狠人,您打了他,就不要再用他在身边了。但公子般不以为意,结果被他暗杀了。(张飞张翼德也是这么死的。)<br><br>具体暗杀过程是这样的,鲁庄公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庆父,庆父是妾生的,却比鲁庄公年长(可见,鲁庄公的爹,也是先娶个妾练手)。哥哥庆父出身低下,看弟弟鲁庄公当国君吃香喝辣,心里又自卑又自狂,总想把鲁庄公的儿子们赶尽杀绝,好轮自己接班。<br><br>于是庆父收买了那个唱流氓曲而遭打的马夫,趁月黑风高,把鲁庄公和孟任小姐生下的公子般,杀了。从史书上看,鲁庄公拿此亦没有办法。<br><br>庆父是老大,嗾使马夫杀了二弟弟鲁庄公的儿子(公子般)。庆父觉得,不但二弟弟不配当国君,不配有儿子,甚至不配娶齐国囡囡这样的少女。于是庆父花大力气泡齐国囡囡。俩人从相慕到幽会,从幽会到动真格的,终于把鲁庄公气得胡子上翘,说你们齐国女孩怎么都这么浪。<br><br>鲁庄公从此特别同情死去的老爹鲁桓公(后者也被齐国嫁来的女孩(文姜)戴了绿帽子),为了弥补他老人家生前的不幸,鲁庄公叫人重新装修了父亲的宗庙。把柱子刷漆,把椽子刻上好看的花,让爸爸死后住的房子更体面、更阔气些,以抵消生前的晦气。<br><br>那时候的油漆都是纯天然的,拿个小管插在树皮上,半天才流出一小碗,用来涂个箱子柜还可以(即是漆器,去日本饭馆可以看见漆器木碗),但用漆来刷房子,就太奢侈了。负责基建的主管进来劝谏:“我听说,俭朴,是德性,奢侈,是万恶之首。先君勤捡节约,而您铺张浪费,这么做,恐怕是给后代留下了不好的榜样。”<br><br>鲁庄公不听,说:“我这是爱我爸爸。”<br><br>不久,鲁庄公结束了他抑郁的人生,变成宗庙牌位上的一个新名字。鲁庄公从政三十几年,磕磕绊绊,打了两三次大仗,娶了四五个老婆,带了一顶帽子,性格是有懦弱,但还不至庸碌,“长勺之战”他还很露脸哩。但他终于是在公元前662年死了。<br>庆父看见异母弟弟鲁庄公死了,欢天喜地,蠢蠢欲动,在鲁庄公几个儿子里边,暂挑了一个最小的公子启,立为鲁闵公。<br><br>八岁已经不尿床了的鲁闵公登上大典,庆父又后悔了这个决定。他想,让小孩当国君,固然便于控制,但是年幼国君活得也长,等他死了我再接班不知要到哪辈子。<br>庆父做了许多加法、减法计算以后(那时侯已经有了“小九九”),终于决定要杀死这个挡道的孩子。<br><br>这个孩子(大号“鲁闵公”),有多动症,兼有夜游症,他喜欢半夜跑到宫外偷吃夜宵。于是庆父派凶手把这个无辜的孩子宰了。孩子死的时候,最后一口心爱的点心还没咽光。<br><br>鲁闵公,以及上一个公子般,都是鲁庄公的儿,都被庆父先后杀了。鲁国的国人对此接二连三的暴行表现出举国若狂的愤怒,群众宣布罢市,上千手握碎石瓦块的国人,砍死了杀人凶手,又聚过来围击庆父。<br><br>庆父一看众怒难犯,就带着情妇“齐国囡囡”卷了行李,逃奔莒国去了。(不知道为何去莒国。我去年有一次开车从上海回北京去,夜半在山东的荒野里跑乱了,居然也撞进了莒县县城。那里静悄悄的,几盏歪歪斜斜路灯光,象梦一样,只有店铺的牌子读出莒县的名字。2600年前,给文姜女士治疗妇科病的郎中,也是莒国人,后来此人当了药引子。)<br><br>庆父被赶到莒国,这是“国人”在鲁国的政治生活中又露了一小手,民意大申。同时期的古希腊城邦,也时兴“民主共和”,也是很牛的。只不过古希腊是通过民众投票选举,或者“陶片放逐法”等等一系列法律程序,来干预政府,而周朝的国人则是扔石头闹事罢了。人们总说,东方专制,其实无论如何,我们在春秋时代的诸侯,还是有民主的,虽然是扔石头。<br><br>鲁国国人撵走了弑君份子“庆父”,国君之位空虚,国际宪兵齐桓公当然不能坐视,准备积极干涉别国内政。<br><br>齐国维和部队遂开进鲁国曲阜。<br><br>管仲命令:“如果鲁国众公子中,有贤能仁义之材,就立为国君,如果没有,就并吞鲁国,一统山东。”<br><br>在这危机时刻,鲁庄公另一个小妾生的儿子(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几个小妾),谒见了齐国维和部队的司令。该公子说话有条有理,神气无喜无怒(跟现代领导干部差不多)。齐司令觉得无隙可乘,只好确立此人为鲁僖公。(鲁僖公是个很圆滑的长命国君)。<br>后面的事情该怎么办,管仲还找来了鲁庄公的亲弟弟“季友”,听取季友对鲁国形势的分析判断。季友说出了那个掷地有声的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己!”<br><br>庆父躲在莒国,听到国际形式明显对自己不利,为了保命,就大力贿赂莒国领导人。<br>季友也努力拉拢莒国,往莒国送去更重磅的糖衣炮弹,要求莒国驱逐庆父。莒国领导人乐了,比较了一下炮弹的重量,决定对庆父下驱逐令。庆父只好往齐国跑(他准是疯了!)<br><br>果然庆父在齐国边境碰了大钉子。<br><br>没有获得入境签证的庆父,遑遑如丧家之犬,带着老小,在泰山南面的汶水河畔,齐鲁交境上,临时安家,住下。<br><br>庆父属于那种有贼心也有贼胆但是没有贼路子的那种,这时候穷途末路的他,请人带话回鲁国,向鲁僖公求情饶命。<br><br>鲁僖公耳根比较软,准备饶庆父一命。季友说,不惩办庆父,将来就无法引以为戒。如果庆父肯自杀,我们还可以保留他儿子的贵族地位。<br><br>使者返回边境,不好意思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狼狈不堪的庆父,就站门外号啕大哭。庆父听见了,全明白了,于是找了个树杈,上吊自杀了。<br><br>庆父一死,鲁国自然也就没“难”了。鉴于庆父下场也够可怜的,以及有承诺在先,庆父的儿子不但免死,还承袭了贵族封号。庆父的三弟叔牙,被指为庆父的同谋,遭鸩酒毒死,下毒手的是这次内乱中力挽狂澜的“季友”先生。<br><br>庆父行大,所以他受封的儿子称“孟孙氏”,“孟”表示老大。<br><br>倒霉的喝耗子药死了的叔牙,行三,他儿子也受封了(以示体恤),称为“叔孙氏”,“叔”表示老三。<br><br>大功臣季友先生,行四,儿子封为“季孙氏”,“季”表示老四。<br><br>因为他们仨都是鲁桓公的后代(跟鲁庄公是同父异母的哥们,参见上图),故此三氏——孟孙、季孙、叔孙,亦号称“三桓”。<br><br>“三桓”,代表新兴家族,后来成为鲁国的三大私门,渐渐爪分国家权力,使鲁国君成了周天子一样名存实亡的东西,这是后话。<br><br>孔子在一百多年后,描述庆父弑君凶杀案,尽量使用中性字眼,不责备庆父,所谓“讳莫如深”,这是给他的鲁国遮丑,同时也反映了鲁国的仁义,恐怖份子庆父就因为是公室亲戚,虽然有罪,子孙照样袭得爵号、土地。这换在别的国家,绝对难逃灭族厄运。<br><br>关于庆父的情妇兼同谋者齐国囡囡,齐桓公经过与管仲争论,不得已,最终把她诱回齐国,责令自尽,尸体送回鲁国后被枭首。这个齐囡囡死得让鲁国人心情沉重,于是管她叫“哀姜”,表示对她的哀怜。<br><br>在这一轮鲁庄公父子政权交接的斗争中,齐桓公派兵制止了一场内乱,存鲁有功,并且大义灭亲,又露了一脸。<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7:4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