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3030|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专栏]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贴点随想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4.3.2010 00: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云舞轻影 于 14.3.2010 00:15 编辑

据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好吧,他要笑就笑吧,我就是随便想想,也随便写写。

1.关于写字:


作为喜欢写字的人,我很关注怎样可以写字写的更好。看过一篇文章说,文字如果想要打动大部分读者心中的柔软之处,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说教。

因为最令人感动的往往不是对世事深刻的洞察和超越一定高度的思考,而是对个体人类真挚的痛惜与关爱,当然这种感性的爱需要作者本人价值观和修养的健全作为支撑才不至于变得浅薄。而文字浅薄几乎是女性作者的通病。

但若想使自己的文字更加厚实和深沉,一个作者则需要对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自己本人,或者自己在乎和喜爱的人)的生命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悲悯。

2#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0:15:34 | 只看该作者
2.关于爱情和暧昧
这个世界哪里都是一样,也许只有在某个特定的人的身边,连那些极其平淡的东西都看起来有些可爱。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爱情绝对不是暧昧。
男女间的暧昧常常发生。
其实暧昧并不是常态,而且也绝对不可能是常态。量变总会导致质变,这个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女人的耐心也许是比男人多一些,因为她比较享受暧昧里那种爱情起初阶段的美好,可是也不可能一直这样,更不会暧昧一辈子,因为真的爱一个人,总会包涵了占有欲在里面,也就不会满足于仅仅是暧昧了,不是吗?男人如此,女人也是如此的。没有占有欲的,那其实不是真爱,只不过是类似于爱的一种感情。
也许,爱情一直是一种被我们完全高估了的情感。
人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寂寞和无聊,也许正是因为内心的情感得不到真正的寄托和满足。因为除了亲情之外,我们渴望在这茫茫人海里遇见另一个人,可以向他或她倾诉心声,感觉被了解,被关怀,被需要,被爱,因此,不再孤单,感觉到充实,更因此,人生似乎明亮了很多,路上就算有再多的挫折和打击,都不足为惧。
于是,我们把这个东西称之为爱情,并且赋予了它很高的使命,希望它能拯救我们内心的寂寞,充实我们的人生。
是呀,寂寞,这个东西常常会跳出来捣乱,无论是谁,哪怕你事业成功,哪怕你高朋满座,哪怕你外表光鲜,只要是人,总会有寂寞的时刻。
所以,这才是爱情的本质,最终其实是利己的。我们期待有个人爱自己,类似于父母那样爱自己,其实是希望借此击退自己心里的寂寞,让自己快乐。
这应该也是很正常了,如果理性的分析,道理也是很清楚的。构建这个现代社会体系的基础是货币体制。每一个人都在卖出和得到的关系网里生活着,在社会生活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出售脑力劳动,得到金钱的回报。在家庭或者爱情生活里,因为人是有感情的高等生物,最理想的状态其实是,我们付出的同时也在得到。我们创造了爱情这个东西,虽然它起初的始作甬者无非是荷尔蒙罢了,我们对于爱情的理想常常是:我爱另一个人,为对方付出,希望对方也同样这样对自己,那么彼此都能觉得心灵真正的快乐、幸福和满足。
幸福的原因是:彼此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以经济学的角度看,应该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爱情最理想的状态,是颠峰状态。但是可惜啊,因为人类的劣根性,人是喜新厌旧的,怎样维持帕累托最优是个严肃和难解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如果一方不小心付出的多了,另一方就会感觉到厌烦和疲累。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经济学的确有意思,居然还能用来解释爱情。
自己对对方的感情,还有自己的付出和得到,如果能一直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应该也就比较容易维持帕累托最优状态。可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很难,于是爱情经常是会变质的。变质之后,付出比较多的一方,往往是死缠烂打不肯放手的那一个,也正因为不肯放手,受到的伤害也更深。不肯放手是因为他的爱更深刻么,不是,其实还是因为人性的自私,他可惜的是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对方的回报,于是不忿且不甘。
所以,人会比较倾向于仅仅维持暧昧,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里,一切都还未明朗化,可说是正处于上升状态,远远未达到最优,才是最吸引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0:16:03 | 只看该作者
3.生活
生活象什么呢?象谜。你永远不知道以后和未来会是怎样。
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的,虽然如此,有时候回首望向来时处那些或深或浅的脚印,恍惚的会想起许多不同的时光,不同的人,以及那些不知何时遗忘的过去。
青山白云,明月云涛,仿佛平淡的生活本身,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波折,日复一日过着自己的日子而已。简单而又平淡。
想起来好像人的一生都会这样平淡的过去,平淡的长大,平淡的老去,最后平淡的死去,就像没有潮汐时的大海,浅浪拍岸,却终究也只是拂过去了一层细小的软沙,什么也没有带来,什么都没有带走。
那么,难道说人生只能是平淡,没有意义吗,当然不是。
意义就在于,人生里你都经历了什么,感悟了什么,这些属于一个人精神和灵魂层次的内在的东西,会慢慢积累和沉淀在你的内心。
就好像,大海的海水虽然平静,但你永远无法从表面的平静去揣度海底深处的汹涌澎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0:16:27 | 只看该作者
4. 人生
即便是再平平淡淡的人生,也会有风波起伏的时刻。在人生的每一场风波里,看到的是各种不同的人心。然而,无论是曾经怎样强烈的喜怒悲乐……都会在最后淡淡地一笑而过。
知道什么才能算是人和人之间的彼此了解吗?我不知道。

每一个人,生来在这世界上其实就是孤独的,和另一个人的依赖和信任是互相的,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了解却未必尽然。没有人可以完全地被了解。甚至,自己都未必能真正的百分百的了解自己。人是很复杂的一种高等生物,人是会变的,因为经历过的事情,因为周边的环境,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或许会很不一样。性格的塑造除去天生的部分外,也是和过去的点点滴滴密不可分的。而过去的事情之所以会那样发展,而不是发展成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样子,又是和自己当时的个性息息相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0:16:54 | 只看该作者
5.强者、崇拜

说到崇拜,其实女人是需要先崇拜一个男人,然后就会很容易对他心生爱慕,骨子里面,女人好像总有一种想要臣服于男人的心理,但是这个男人当然必须是优秀的,让她心动的,那她就会心甘情愿的臣服了。

德国非我们的母语环境,一个人来到一个非母语环境,你不可能要求环境改变来迁就你,你只能改变自己去应对环境。

真正的强者,到了哪里都是强者。而对于一向自视很高很骄傲的德国人来说,你只有更强更自信更骄傲,他们才会尊重你。

人类都是一样的。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遵从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法则,所以,人类,向来都只尊重强者。

我相信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和自己的弱点做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战胜自己与生具来的弱点和人性的普遍弱点,我觉得就是成功的。也许这种成功不是世俗意义上以金钱和事业来衡量的成功,但这又怎样呢?人生匆匆几十年而已,赚再多的钱也好,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我看重的是在这几十年里,你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是不是战胜了自我,这才是重要的。

什么是强者呢?一个精神力量足够强大的人,一个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强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0:17:16 | 只看该作者
6. 青春

想起十几岁的时候,青春是热血沸腾和张牙舞爪的代名词,那时候会有很多的梦想,也常常会有很多的困惑,不过不要紧,解决不了的疑惑,便由它隔着,放着,笃定的相信着,和安静的期待着,某一天总会来临。在那一天,你可以用一双真正没有迷惘、没有困惑,成熟而淡定的眼睛去发现人生里所有问题的答案。

可是现在我知道了,真有那么一天,人生所有的解你全部了然于胸的话,那大概是要到白发苍苍的年纪了。

什么时候青春远去了?什么时候现实代替梦想了?

好像是如此的不知不觉中,慢慢的,人都会长大,过了20岁,现实总渐渐的会彻底代替梦想。梦想在哪里?象万里无云的蔚蓝天际,云影彻底敛尽一样,也许你会在记忆最深处找到一丝丝的雪泥鸿爪般的影子,也许连这样飘忽的影子都渺不可寻了,还是苏轼的诗说的好,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既然如此,我们也只有向前看,不回头。

只好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0:17:37 | 只看该作者
7.关于人性

我以前是认为人性本恶的,当然了,不排除有本善的部分,但是善良是相对的,更加突出的则是恶行,而且例子举不胜举。

后来慢慢的,我觉得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都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所归属的人群(民族)。还有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比如在战争状态,就是一种特定环境。人性里的恶会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之下无限放大。人会做出一些十恶不赦的事情,因为在这个特定环境之下,没有任何制约。远的有纳粹之屠犹,日本人之南京大屠杀,近的有印尼的排华,美伊的虐俘。但是就算在这样特定环境之下,你还是可以看到有人性善的一面偶尔在闪光。

所以,人性应该是摇摆在善恶之间的混合体。是善多一点,还是恶多一点,取决于这个人所归属的人群(民族),整个的道德规范,文化和社会行为准则。举个例子,在古代,中国人是善良的民族,因为中国人是从小受孔孟之道,温良谦恭让的教化长大的。

当然,这样说比较抽象,其实骨子里我还是认为人性还是偏恶的,因为具体表现就在于人性的自私上。人,与生俱来就是自私的。

人啊,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就算那个被称为爱情的东西也是逃不掉自私的本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0:18:09 | 只看该作者
8.朋友

在如今这个时代,交往朋友都是流行快餐式的,真正交心的很少,但是如果能遇上,能聊的来的朋友,有时候会是很好的心灵相通的朋友。
对于朋友,应该多一点宽容。
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最简单的例子,漂亮的女人往往愚蠢的偏多,聪明的女人又往往不够美的倾国倾城。才华横溢又倾国倾城的女人,不是没有,是极少数,偏偏还红颜薄命的居多,因为上天的原则就是,世间事,不可有十全十的完美极致,只可八九成,不可十足。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情一旦达到十足之后,离破败也就不远。
所以佛家说,无常。
我还赞同一个观点,人是多面体的人。经常,展现给别人看的,只是自己多个面的其中一个,也许就是十分之一而已。展现给不同的人的,也许是不同的面。
只有一点点的深入接触和了解,才能慢慢发现这个人,他没有展现出的另外多个层面。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莫要忘记,不要有太多苛求,因为没有完美的人。
但,我认为一个人能够正视和了解自己的缺点,本身就是直面人本身的渺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0:18:58 | 只看该作者
9. 快乐

总是听说一个说法,中国人,很难快乐。
读书的时候,被逼着做好学生;毕业了呢,又要做人上人。人活着就是折腾,总是有目标啊压力啊,可就是很难快乐。

我常常想,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真的要追求成功吗,做人上人吗,就算得到那些又怎样呢,如果你不快乐的话。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日出之前。这是一部很经典的爱情电影,里面的台词和对白非常的精彩。有段台词我印象非常深刻。

这段台词是女主角说的,她说,我曾经照顾过一个老人,实际上他并不是非常老,但却暮气沉沉。他说,他的整整一生都是在为事业和工作奋斗,做世俗人们眼里的成功人士,赚钱,买大房子,随大流的娶个老婆,然而老婆爱的只是他的钱,根本不爱他本人,也不关心他。他总是忙于赚钱,也没有时间关心老婆,和关爱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之后对他也极其冷漠和疏远。然后等到他52岁的那年,他突然恍然大悟。他这一生都快要到了尽头,可他的人生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虽然他有钱有大房子,然而没有人爱他关心他。现在,他的钱,房子,在垂垂老矣的他看来,就象个无比讽刺的大笑话。他不明白,自己的这一生,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的呢?他总是让自己身边的其他人觉得满意,可究竟什么时候,他为自己活过呢?关心过自己呢?爱别人,也被别人爱呢?

从来没有过。

他突然觉得非常的悲哀。

好像他这一生,就是个典型的悲剧,从未曾为自己而活的悲剧,而等到他醒悟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迟了。他从此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于是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老人。

看完电影,我若有所思。

我常常觉得,人生有的时候,是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思考一下,我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赚钱,物质享受,大房子,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人生的唯一组成部分。钱是永远赚不完的,如果人生真的仅仅只能由这些东西组成,那么到老的时候,人会加倍的觉得空虚和寂寞,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人类的情感需求,在老的时候会越发的不可收拾。因为物质不过是浮华,也许人只有在老的时候才会看穿这种浮华吧,因为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天伦之乐,买不来另一个人和你手牵手的共看日出日落,买不来那种心心相印的温馨,双手交握的心灵宁静和安心。这是精神层次的东西,属于灵魂的东西,也许人只有在老的时候才会发现:这种精神上的需求,这种依赖感,心灵的宁静,才是人生里最宝贵的东西,也许人活这一辈子,就是为了体验这些。

只有这样,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才会无比满足和平静的离去,因为人生再无遗憾。

更或许,
只有快乐的人生,才是让人真正满足的。

快乐是什么?不是堂而皇之的大道理和说教,不是要达到世俗人眼睛里的一个什么条条框框、标准或者目标,那样也许你并不快乐,因为你为此要付出很多你本不愿意付出的代价。

快乐,其实应该问一下我们的本心。心,会告诉你什么是快乐。

而只有追求快乐,才是人生的本来意义。

因为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个瞬间组成的。
像电影里的老人一样,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曾经觉得了不得的大事件都会在记忆里淡去,只会留下那一个个瞬间。

真正快乐的瞬间。

这些瞬间的时刻,也许并不惊心动魄,但是对于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自我而言,因为它们让我们感觉快乐,所以它们是温暖的,无可取代的,并且,终生难忘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0:19:45 | 只看该作者
10. 信仰

关于信仰问题,中国人普遍是不信教的,其实我也不信教,倒是对佛经还有点兴趣。但也不是佛教徒,仅仅是有点兴趣而已。
虽然不信教,但是佛经还是可以念念的,可以让人本来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其实现代这个社会,人心浮躁已经是通病了,除了佛经以外,我最爱读的是庄子的东东,特别是他的经典,逍遥游。每次读的时候,都会觉得心平气和,烦恼全消。
关于佛经。。。
佛经里经常提到无明。
什么是无明……佛教经典问题……
我承认,这个世界上……无明只存在一处。那就是你自己。因为……
愤怒。迷惑。悲伤。挣扎。痛苦只来源于一处……那就是你自己。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哲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佛经却说,我?这是执着!对自我的执着其实毫无益处。有我?无我?讨论这种问题本质上就是执着。
执着常常会带来过太多的伤害。其实看穿了之后,一切不过是刹那生灭。
最佳的例子还是爱情。
爱情里昔日的温暖情感总会一点点蜕化变质成别的东西。付出越多,越会从热情变成焦虑,慢慢从焦虑变成愤怒,最后,从愤怒变成冷酷,而且没来由的恨意开始萌发。
从前如果有多快乐,现在就有多愤怒。因为那种快乐今日不再。
所以那首名叫昨日重现的英文歌那么好听,那么能打动人心,因为在我们心底,对比今日,往昔都是美好的。
佛教还喜欢说无常。无常,那只是因缘的集合。
所谓无常,就是说缘起缘灭的刹那,缘散则灭。
缘是什么……
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by《缘起经》

可是……
如果万物皆无常,缘起缘灭无常,痛苦和悲伤无常,世间的苦难无常,那么遭受苦痛者也该无常……但是,我只知道我并非转瞬即逝。
因为我记得,我记得很清楚。
我的记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经历过,我苦痛过,我愤怒过……
愤怒和痛苦,或者这的确是无明。可是一点记忆,一个转念,一个思想,一个微笑,一滴眼泪,便叫灵魂有了形状……
这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道理是一样的。
说起来,有空闲的时候,真应该好好看看书了。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4.12.2024 00:1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