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刚经》开示录 (12) 索达吉堪布 传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5.10.2013 16:3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第十二节课


以上讲了四圣者都要断除对果位的执著,接着讲往昔佛陀的授记、器世界、有情世界三方面也无实有。

先讲第一个问题——佛陀的授记无实有: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告诉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往昔在燃灯佛前,是否得到过授记,是否真实有所得之法?”须菩提说:“名言中虽可如是承认,但依胜义谛观察,如来在燃灯佛前并未得到任何法。”

看来须菩提什么都说“不”,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当然,胜义中须菩提说得非常对,但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也曾得过法。《贤劫经》中说,在91劫前,释迦牟尼佛是法云童子时,在燃灯佛面前得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单而言,指对缘起空性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从此不再对空性法门生邪见。],获得八地菩萨的果位,然后燃灯佛给他授记:“在91劫后的贤劫,你将于娑婆世界成佛(第四佛),号释迦牟尼。”所以,名言中释迦牟尼佛确实得过授记,并在燃灯佛面前得过法,获得无生法忍。

但胜义中,这一切是不存在的。嘎玛拉西拉讲过:“没有所得之法,没有能得之人,也没有获得之相,能所本来就是大空性。”世亲论师说:“获得法是一种分别念,理应值得舍弃。”其他经典中讲:“菩萨若有已得授记的念头,这不是真正的授记,而是魔的授记。”法王如意宝也常告诫我们:“假如认为得到本尊授记,从此不用精进也肯定会成就。有了这样的傲慢和执著,就不是真正的授记。”六祖大师认为,佛法广大无边,犹如太阳光般周遍一切,没有能得所得,故无有任何可得。六祖的解释跟前面的略有不同,但究竟意义没什么差别。

总之,从胜义上讲,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没得过授记和法,但名言中必须要承认得过,不然许多经典中的公案讲不通。因此,学《金刚经》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名言谛!

第二个问题——器世界无实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菩萨有没有真实庄严刹土?”“没有,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非胜义中的庄严,而是名言中的庄严。”

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都要建立庄严自己的刹土。如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下五百大愿,将来要住持娑婆世界;阿弥陀佛当法藏比丘时发过四十八愿,将来住持极乐世界;药师佛也曾发了十二大愿,将来住持琉璃世界。依《现观庄严论》的观点,清净三地(八至十地)时,专门要修持清净刹土。故从名言来说,菩萨必须要庄严自己的刹土。

现在有些道友也是如此,一边在五明佛学院求学,一边联系外面的居士和大和尚,希望自己以后有个道场,不然回去没有弘法利生的地方。同样的道理,菩萨将来成佛时,也需要有一个刹土,否则度化众生的誓愿不一定实现。因此,名言中这一切都成立。

但须菩提回答是从胜义来讲的。因为菩萨庄严刹土,从实相上而言,能庄严的没有,所庄严的也没有,庄严的形象也不存在。如果真实存在,必定是以微尘的方式或器世界的方式,但这样的器世界或这样的微尘,用胜义智慧来观察,是根本找不到的。所以,显宗了义经典《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名言中只要心清净,一切的显现必清净,在具髻梵天的眼里,娑婆世界也全是清净刹土。但若进一步观察,胜义中刹土并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都是自性清净而现前的。禅宗有这么一句话:“心的本性是清净道场,除了心清净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净土。”《广幻化网续》云:“若无知性自证慧,佛刹亦见恶趣处;若证胜乘等性义,恶趣亦见密严刹。”

总之,了义经典中的究竟意趣,就是心清净则刹土清净,此外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琉璃世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这些世界在名言的观现世量面前虽可成立,但实相中庄严刹土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即非庄严”的含义。

那么,“是名庄严”是什么意思呢?从名言来说,这些刹土应该是有的。比如在梦境中,自己去一个花园里享受快乐,这是可以承认的。因此,名言中庄严刹土,是梦幻般的存在——菩萨以如幻的发心,庄严如幻的刹土,最后现前如幻的果位,度化如幻的众生,这都是合理的。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所以,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清净心:一切诸法在名言中是五佛和五佛母的本性,烦恼即菩提;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无有四边八戏。],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六祖证悟的就是后面几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前五祖让大家唯一念修《金刚经》,若实在念不来,只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可以代表《金刚经》。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度,智慧度包括了所有的般若经,而般若经又统摄在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中。所以现在汉传佛教仍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一些老年人不识字,净土宗的就念“阿弥陀佛”,禅宗的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菩萨应当发清净心,不要对外境的色法生心,分别“这是白色红色”、“那是长方形三角形”,因为这些全部属于执著。同样,对声香触法生心也是执著,理当一并断除。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现观庄严论》中所说,远离一切所缘和能缘。

以前六祖大师依此而证悟,因为这里面有中观最殊胜的要义。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应无所住”是讲空性方面,万法没有能缘所缘,跟虚空和石女儿无有差别,故应对其断除实执。“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智慧可以在空性中产生。《入中论》中说诸法都是空性,空性中却可以显现。所以,此处抉择了中观最究竟的密要——现空无二。空性方面来讲,与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观点一致;显现方面来讲,与弥勒菩萨《宝性论》的道理无别。心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智慧的妙用不灭,这就是究竟实相。

因此,按照我的理解,“应无所住”是大空性,“而生其心”是大光明;用大圆满来解释,“应无所住”是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任运自成;就显宗而言,“应无所住”是第二转法轮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转法轮的密意。这样的一句话,完全能让人证悟心的本性。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在印证时曾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如此殊胜的金刚语,大家应该好好祈祷。尤其是对《金刚经》有大信心的人,通过这次学习,若能精通其甚深含义,临死前应该有证悟的机会。

第三个问题——有情世界无实有[ 以上三个问题的次第关系是:在名言中,佛陀先得到授记(授记),然后将来住持清净刹土(器世界),度化无量众生(有情世界)。]: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若一个人[ 分析有情世界时,“人”只不过是一种代表而已。]的身体犹如须弥山[ 按《俱舍论》的观点,须弥山高十六万由旬,相当于1068800公里。],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胜义中诸法皆空,不是身体就是最大的身体。”

须菩提答得很好!众生的身体依靠蕴聚而成,乃至蝼蚁以上、须弥山以下,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身体。假使有的身体像须弥山那样大,比如阿修罗王罗睺罗,身体正好与须弥山大小相同。这种身体在名言中虽然大,但在胜义中,一切诸法皆是空性,根本无有大小的差别。

佛陀之所以这样提问,主要是为了破除加古巴外道的实执。他们认为整个器情世界的创造者是一位大尊主,他的身体极为庞大,且坚固不变、永恒存在。在名言中,若真有人的身体是这样,那确实很大,但实际这是不存在的,身体是一种色蕴,仔细去观察时,所谓的“大”是没有的。

现在世界上最高的是一个黑人,有三米多高,尽管他非常高大,但须菩提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没有固定的形体,才是真正的大身。乐行法师在《金刚经释要》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入行论》也抉择身体为空性,胜义中连一个微尘也没有,最后得出结论:“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

真正有智慧的人,决不贪恋梦幻般的身体,毕竟梦中的身体再高大,也不过是迷乱的显现。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色达佛塔那里,曾见过三四层楼那么高的圣尊,但就实相而言,这只是如梦的身体,而是不是真实的身体,因为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均无有真实,正如《龙王请问经》所云:“何法缘生则不生,诸法不生皆空性。”同样,众生的身体也是因缘所生,故必定是空性。

佛陀最究竟的观点,就是身体无有大小,在胜义中都是空性。世亲论师说:“依靠名言谛,如梦的身体是承认的,但依靠胜义谛,身体连微尘许也不存在。”

因此,大家务必要分开二谛。我们没有观察时,身体也有,刹土也有,好像什么都有,但真正通过观察,万法完全是无实空性。若分析一个人的身体不存在,就能推出三界轮回所有众生的身体都不存在,身体不存在的话,依靠身体而产生的做饭、走路等行为哪里会有?所以,待会儿你们回去不用做饭了,因为没有身体之故。(众笑)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0.11.2024 11: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