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洲人自豪地向全世界展示200多年近代工业文明的火花时,中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城市,颤颤巍巍,吞吐了十三个朝代的沧海桑田,它的名字叫洛阳。从商丘开封郑州一路走来都符合我想象中的河南——贫穷落后而又拿着祖先遗产不修缮,只是无止尽地开发旅游当摇钱树,相比之下的洛阳,虽说保护文物也做得不够,却还能有些许现代化的气息。
使用道具 举报
经历了近代洋枪洋炮的洗礼,中国人已经充分意识到西洋文化的重要性,国学也就慢慢地被淡忘,可是走进天子驾六博物馆的那一幕却令我非常感动,博物馆义务讲解员潘景修正带领一群年轻的学生讲解周王朝的礼制,而围观的群众越聚越多。潘老师是中铁十五局的退休干部,也是文物爱好者,多年来只要他一有时间就往博物馆跑,给年轻的学生讲解文化知识。
周礼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渗透到社会的细胞—家庭。《逸礼》记载说:“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但是历史上有过不同的看法,甚至引起过大规模的论战,直到几十年前考古成果出台,这个结论方才板上钉钉。
葬品的规模极其壮观,在3000年前就能有这样的国力,确实令每一个炎黄子孙由衷赞叹。
东汉明帝曾夜梦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自西方飞来。大臣认为这是西方的佛,皇帝于是“感梦求法”,令一班使臣等十余人于赴天竺国求佛法。这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事。
使臣们遇见了两位印度高僧,来到当时的京城洛阳。为了给两位高僧一个居住和译《四十二章经》的地方,汉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建造了一组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便将这组建筑命名为“白马寺”。天王殿在明代之前是白马寺的山门。
白马寺自建立后,便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摄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翻译出了第一部汉语佛经《四十二章经》,后来另一位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历朝历代也有许多西域和其他国家的僧侣来此览经求法。
汉朝烟雨毕竟太过于久远,如今保存下来的三世佛夹纻干漆造像基本上都是元代文物。
文物本就脆弱,文化革命一来,辽代泥塑十八罗汉、东汉时印度高僧带来的贝叶经、稀世珍宝玉马在内的所有佛像、经卷、文物都被破坏,寺庙也差点被烧掉。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殿也是明代建筑。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站点信息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4.1.2025 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