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绝非明人所伪托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5.4.2006 10:20:13 | 只看该作者
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绝非明人所伪托<br /><br />陈  非<br />    <br /> [摘 要]  引据《明史》及八十年代的发现,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论定:余嘉锡智者千虑而为所见局限,夏承焘忽视磁州贺兰山对岳飞有特殊意义,提出伪托说而得到附和,并派生出相传说而一起流行,与真作说互不相下。而元明杂剧传奇一致歌颂岳飞,《精忠录》和三块《满江红》词碑相继问世,且1983年发现岳飞1133年秋即有《与祝允哲述怀》,证实现行的《写怀》是岳飞1140年秋由《述怀》改定的。孙述宇既看不见两种风格兼擅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的事实,也不顾及受客观现实制约、内容决定写法的文学创作规律,以它与其《小重山》“格调差得太远”,而认定“什九不是岳飞作的”;徐著新以王越在贺兰山有战功,且能诗文推知为其伪托:两者都根本不能成立。《满江红•写怀》只能是岳飞的作品。<br />[关键词] 伪托说;述怀;王越;贺兰山;写怀<br />        <br />《中国文学》“岳飞”条说: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一首,以“不见于岳飞之孙岳珂的《金陀粹编》中,至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袁纯所编《精忠录》始加收录,故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今人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等文,皆对此词作者、作年提出疑问。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此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实非后人所易伪托”[1]。作为海内外学术界一直争论未决的悬案,“愚者千虑”,坚信其真伪的症结在于:认为是岳飞的杰作的人(真作说),对作者没有确切的论证,对作年其说不一莫衷一是,而对贺兰山的解释又于理未安。一些深信两位大师的疑问,认为是明人拟作的人(伪托说),则忽略了此词经历的坎坷,对贺兰山又未作全面的历史的考察,更提不出有力的佐证。两方既难于自圆其说,也没法说服对方。于是,《辞海》“满江红”条便说“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怒发冲冠’一首,最为有名” [2],《中国通史纲要》讲到南宋的词[3],则称“相传岳飞写的《满江红》也是著名的词 ”(相传说),而“实持两端以观望”了。对于这三种说法,如果沿波讨源,根据八十年代两个重要的发现,以及《明史》的确切记载,那就完全可以断定岳飞《满江红• 写怀》(怒发冲冠)绝非明人所能伪托,而只能是岳飞的作品。<br />智者千虑而为所见局限<br />   人所景仰的国学大师余嘉锡(1884—1955)怀疑岳飞此词为明人所伪托:岳珂《金陀粹编》没有收录,且不见于其他宋元人的记载或题咏跋尾,而赵宽岳坟词碑也未说明来历[4]。愚以为,这是他忽略了此词经历的坎坷,而且也许未能见到《精忠录》所致。<br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5月,浙江提学副使赵宽为杭州西湖岳坟书《满江红》(怒发冲冠)、立“岳武穆王词”碑,没有词题,末句作“朝天阙” [5]。这绝非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赵宽写了《精忠录• 后序》,赞扬岳飞的品德,可“立教化之端,励人臣之节,使忠良知所勤,而乱贼知所惩” [6]。无可争辩,他是为岳飞那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所感动,又有了任浙江提学副使的机会,才毅然决然书词立碑的。而1980年12月,在河南汤阴县城岳王庙(内设岳飞纪念馆)中,发现了一块嵌在墙上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碑,为英宗天顺二年(1458)庠生王熙所书,末句作“朝金阙” [7]。毋庸置疑,这和《精忠录》所收都是来自民间,而且绝非偶然的。两碑分别出现,影响逐渐扩大,并成为珍贵的实证。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大学士徐阶编《岳武穆遗文》(附录于其《岳庙集》后),就据岳坟词碑抄入其中。而在元明杂剧传奇中,诸如《岳飞破虏东窗记》(有题《秦太师东窗事犯》的)、《精忠记》、《精忠旗》、《翻精忠》,凡用此词的末句都作“朝金阙”。其实“金阙”即“天阙”,两者都是对皇帝居住的京城宫殿的美称[8]。而所以出现异文,那就涉及此词的坎坷经历了。<br />在岳飞改定此词刚一年,竟被诬“意欲谋反”而冤死,且词中对赵构、秦桧的投降卖国流露着愤恨。岳飞冤死时,被簿录其家,“奏议文字同遭毁弃”;发还文稿时,“其佚篇盖不可殚数”;“飞之零章断句,后人乃掇拾于蠹蚀灰烬之余” [9]。而岳飞冤死后,奸贼秦桧及其党羽仍窃据相位,“至孝宗始荡涤无余” [10]。是后来理学家朱熹(极少赞许武人)一再说“岳侯识道理”、“亦大段是有见识”,民族英雄文天祥也称颂岳飞“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11],他的诗文才逐渐受到重视并为世人所知的。显然,此词遭遇的不幸正是当时难于流传的根本原因,而终于留存至今也说明了毕竟人心是不可侮的。<br />至于岳珂专为其祖辨诬编纂的《金陀粹编》,作为岳飞传记资料汇编而未能收入此词,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当时尚未发现。尽管他与其父不遗余力,终生搜求,一再补充刊印,终究无法收入。其次,也很可能是遗漏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与同样保存了岳飞手迹的《书简尺牍三章》,岳珂均未能收入(其中收词只有《小重山》)。而1133年,岳飞“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因无人告知岳珂也被遗漏了[12]。时至今日,王瑞来还发现了岳飞《送轸上人之庐山》诗[13]。再其次,此词确有打破作词惯例之处(详后)。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联,“壮志”与“壮怀”微嫌重复,且出句与对句意义相同,是为“合掌”,犯了诗家的大忌。岳珂精通词学,精于鉴赏,因而不愿把其祖有“毛病”的作品选进“粹编”,或许也是未收入的一种可能性。降及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压抑汉族的民族英雄。然而,“公论在野人”。不管蒙古贵族的统治如何残酷,居于正统地位的诗文态度如何,俗文学——杂剧照样歌颂岳飞,此词在民间依旧代代相传。因此,出现异文不仅是难免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充分说明了人民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人,未见于宋、元人的记载或题咏跋尾也就势所必然,而不必奇怪了[14]。 <br />湮没300余年后,形势才出现转机。明正统十四年(1449)8月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蒙古族瓦剌部掳走,扣留一年始归。后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约70年,为明代的中衰时期。延及武宗、世宗时代,其统治进入很腐朽的阶段。皇帝宠信曹吉祥、汪直、李广、刘瑾等宦官,政局常不稳定。蒙古族瓦剌部鞑靼部经常侵袭掳掠,刘通、石龙、侯大苟、蓝廷瑞、刘六、杨虎等领导的流民、矿徒起义此伏彼起,庞大的军费开支,更兼朝廷的穷奢极侈,导致财政危机日益加深[15]。时局与“靖康之难”以后的南宋初年非常相似,动员全国上下奋起抗敌卫国就成了当务之急。时势需要民族英雄了,岳飞才取得了应有的地位。不过,早在岳飞被害后,朱仙镇人民即暗地串连建庙,秘密祭祀,历尽金、元统治时期。到明初(1368年),朱仙镇共有四座岳庙;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朝廷出面建庙,武宗正德四年(1509)又加以扩建[16]。代宗继位后,大学士徐珵(后改有贞)奉命前往汤阴,经查证落实奏准,于1450年在城内修建了岳飞祠,敕赐榜曰“精忠之庙”[17];1458年,王熙为书岳飞《满江红》词碑。在这前后,朝廷又将杭州原祭祀岳飞的“褒忠衍福寺”正式改名“岳王庙”,并赐额“忠烈”;之后,屡有修葺拓展。而宜兴、九江、武昌等地早就修建了岳飞祠庙。祠庙的纷纷修建,一再为岳飞书词立碑,《精忠录》和《遗文》的成编,实为形势发展使然。这一切,能够初步判定《满江红》(怒发冲冠)只能是岳飞作的。不宁唯是,在前述三种可能性中,无论《金陀粹编》属于哪一种,岳珂终于未收也绝不能证明岳飞确实未作。明清出版的《岳忠武王文集》、《宋岳鄂王文集》所收的都比《金陀粹编》的多,并且都有《满江红》(怒发冲冠)。这个颇具说服力的旁证也说明了此词为岳飞所作是确定不移的。因此不能不说,余先生智者千虑而为所见局限,有点疏失也就理所当然了。<br />作者作年不容争辩<br />1983年,在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收集到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从其卷14《诗词歌赋》集中,发现了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赠祝允哲(官居大制参)的《满江红》及祝的和作[18]。现将原词略变格式抄出,并录出流传到今天的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以便对照研究。<br />岳飞《与祝允哲述怀》(调寄《满江红》):“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阒。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br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原调):“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br />岳飞《满江红• 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br />揣情度理,《写怀》应当是岳飞后来在特定环境、特殊心态中,以原作《述怀》为基础(保留41字),吸收和作的一些词语(10字),表达自己轻视过去(已建勋业不足道)、神往未来(赶走金人,收复失地)的尽忠报国的“壮怀”(新增42字),从而写成了这首慷慨激昂、大气磅礴,永远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绝妙好词。而抓紧年富力强的大好时光,为国家为民族洗雪奇耻大辱,则是两首一以贯之的。<br />岳飞这一震古烁今的壮志宏图由来绝非一朝,完全有理由说自他1122年应募从军即已开始萦回脑际。经过抗击女贞贵族入侵军的战斗洗礼,1130年6月,他发誓要“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8月,他向朝廷尚书省陈述个人愿望:逐步收复“故地”,以少快“平生之志”,略尽“臣子”之节;1132年7月,他重申“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是自己的志向;1133年夏,他在平定游寇、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紧张战斗中,仍然念念不忘雪国耻、复金仇;1134年夏,他上奏赵构,正式提出“直捣中原,恢复故疆”的建议[19];1136年夏,他主动率军北进,相继克复了伊、洛、商、虢一带;1140年6月,他大举北伐,计划攻取汴京(今河南开封),北渡黄河,去收复河朔的大片失地。他历经这一切的充实、凝炼、升华,蓄之也久,其发也烈,满腔忠愤喷薄而出,《写怀》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它是岳飞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矢志不渝地拯救沦陷区人民的真挚情感的生动写照,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不朽的光辉篇章。<br />以《中国文学》所收彩图《岳飞&lt;满江红&gt;“怒发冲冠”词石刻》,前书“调寄满江红”、后题姓名盖印章[20],必定拓自汤阴岳庙中另一块“相传为岳飞手书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碑刻[21],均无词题;且尚未发现岳飞此词真正的手迹;因而王力先生说“这首词没有题目” [22]。唐圭璋《全宋词》第二册,《满江红• 写怀》(怒发冲冠)词后注曰:“岳集卷五”;第一册“引用书目”中列有“岳集五卷”,下注曰:“宋岳飞撰,明徐阶编,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23]“岳集五卷”即《岳庙集》,“岳集卷五”即《岳武穆遗文》,《四库提要》是析出分别著录于史部(卷60)和集部(卷158)的。由此证明,词题《写怀》是唐先生据其内容加上去的。以其准确鲜明、合情合理,而为学术界欣然接受了。<br />特定环境,换言之即写作年代。而这,有建炎初年、绍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十年、十一年诸种说法(所据选本论著从略)。愚以为,当是改定于绍兴十年(1140)秋。<br />这年7月,经郾城、颍昌两地的恶战,岳家军击溃了金兵的主力,毙其统军上将夏金吾(兀术之婿)。后又大败之,金兵全线崩溃。中原大震,金人大恐,恢复河山的形势空前大好。两河豪杰李通等帅众归岳飞,金人动息,山川险要,飞皆得其实。中原尽磁、相(今河北磁县、河南安阳)等8州之地,皆期日兴兵与官军会;其所揭旗,以“岳”为号。自燕京(在今北京城西南隅)以南,金人号令不行。兀术欲佥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应者。金将乌陵思谋等8人,或谕部下“待岳家军来即降”,或“密受飞旗榜”,或约定以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上奏高宗:“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而我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24]当他满怀胜利信心、异常兴奋激动,正准备向汴京进军时,赵构、秦桧以“金字牌急递”,命令立即退兵。他愤惋泣下,无可奈何,师还鄂州(今湖北武昌),所复地尽失。他深知“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恢复河山的壮志没法实现了。在无比愤怒、万分沉痛中,他改写《述怀》,因而成就了这首壮怀激烈的千古绝唱。<br />“有比较才能鉴别”。诸种作年中,以主张绍兴六年者居多,也似乎言之成理。然而,还是远不如绍兴十年秋的无可辩驳。那一年,岳家军出奇制胜,攻占了伊洛商虢等地,因受到牵制,孤军无援,钱粮不继,不得已而又把大本营迁回鄂州[25],岳飞是沉痛的。这一年,岳家军以弱胜强,重创金兵,又有“河北忠义四十余万”配合,“力图依靠本部的力量攻取汴京”,但受到赵构、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阴谋破坏,在“金字牌急递”的“高压”下班师[26],岳飞则是万分沉痛、无比愤怒了。而按照“小商桥战后,岳飞得知河北一带形势大好”,“十分激奋”,作词“以明志”的说法[27],人们就有理由要问:为什么词中只有壮志难酬的凄怆,而毫无大胜在望的喜悦呢?!至于绍兴十一年秋所作的认识[28],那就更值得商榷了。“事到艰难意转平”。4月24日,岳飞与韩世忠、张俊一齐被解除了兵权。8月8日,赵构更罢了岳飞枢密副使的官职;他遂到庐山闲居去了。愚以为,在那种处境写词就应该类似其《小重山》(绍兴九年作):委婉含蓄地表达他“不满和议,反对投降”或“曲高和寡,知音难遇”,在舒缓宁静的语气中蕴藏无限的抑郁忧伤,从而两词的格调必然相同。但实际不正相反吗?(再详后)一言以蔽之,岳飞此词改定于绍兴十年秋是颠扑不破的。<br />王 越 伪 托 无 以 为 验<br />   然而,久负盛名的词学大师夏承焘(1900—1986)除了肯定此词的爱国精神和历史作用,赞同余先生的论据以外,又断言“踏破贺兰山缺”,“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词中这样写,“正是作这首词的明代人说当时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29]。于是,“伪托说”除了把作者、作年视为最大的疑点以外,又认为“踏破贺兰山缺”是“全词最可疑的一句”[30]。其实,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已经明确指出,共有三座贺兰山:一在宁夏中部(卷52“陕西名山”),二在河北磁县(卷49“磁州”),三在江西赣州西北(卷88“赣县”)。可是,“真作说”或囿于所见,或失之拘泥,都咬定绵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边境、长达500多里的那一座,并进而曲为之说:“泛指金人占领下的西北一带关山”[31],“北方民族居地之泛称”[32],犹如“用西北、楼兰来说金兵”[33],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两方各持已见而互不相下,小小一座贺兰山遂大大影响着岳飞的著作权,颇为耐人寻味。<br />愚以为,只要对两方所持见解略加辨析,不仅“曲说”既于理未安、也与岳飞的“半生心志”大相径庭是彰明较著的,而且“伪托说”之荒谬也就毕露无遗了。一则正如夏先生所说:唐、宋及明代中叶以贺兰山入诗者,都是实指而非泛指、泛称。二则僻处西北的贺兰山当时属于西夏,宋金并未在那里打过仗,通晓地理形势、洞察金兵行踪的岳飞是绝不会去踏破它的。三则岳飞不是一般习用书本上的典故的词家(详后),而是一心救民于水火的民族英雄。他在下句中沿用“胡虏”、“匈奴”(名异实同)的蔑称、旧称,正如其题记、奏札、申状中的胡虏、金贼[34],都是为了准确地表达其“半生心志”。假若贺兰山犹如西北、楼兰也说金兵,那就既隔靴搔痒,又叠床架屋,更愚不可及了。四则据《明史•鞑靼传》的确切记载,元蒙灭亡后,其贵族退回大草原及东北各地。作为其遗民的鞑靼人对东北、西北的搔扰,从1450年起连年不断,1457年以后愈演愈烈。到1461年即入居宁夏河套,逼近陕、甘、凉;1495年更入据贺兰山后,以与河套相策应。势力更加强大,劫掠更加疯狂。直到弘治十一年(1498)秋,王越才首次击败鞑靼人于贺兰山后。史实清晰地显示了明军和鞑靼人交兵的轨迹。然而,岳飞此词则是从民间沿着元明杂剧传奇、《精忠录》(1455)、岳庙词碑(1458)、岳坟词碑(1502)、《遗文》(1536)的轨迹,历经300余年后,应时势需要而被发现的。两条各不相同的轨迹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交会了,又因为词中贺兰山确实难讲,于是抓住这种奇巧的偶合,也没有任何佐证,对此词的真正作者,就有人“宁信其为后人拟作而不敢遽以为真”了[35],就“不敢‘保证’”“真是岳将军手笔”了[36],就被徐著新怀疑为王越了。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br />以愚管见,徐著新颇具代表性。他佩服孙述宇对此词的“质疑”(详后),并回忆了多次聆听夏先生的教诲之后,“推知”此词“假令不是王越本人所作,也极有可能是幕府中人所代笔,借岳武穆王之名,以鼓舞军中士气焉”。其根据是:王越有战功,取得了贺兰山大捷;王越能诗文,有《王襄敏集》[37]。<br />其根据能证成其推论吗?一、王越不具备写出此词的才力。据《中国文学》,王越并未跻身“明代诗人”行列,但岳飞却荣立“宋代词人”之林[38]。细检《王襄敏集》,殊属平庸。就选入《明诗别裁集》那仅有的一首《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七律)说,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由前后两半合成。“青山”和“黄叶”同在,难道真是“久历边陲”的王越所见?而“雁度西风白草新”也只有在南方才能见到吧[39]!无怪乎《四库提要》说王越:“诗文有河朔激壮之音,而往往伤于粗率。”[40]该集与《遗文》相距不可以道里计。再看汤阴岳庙中王越所题《谒岳王祠》,似抒情言志的小赋,但内容上表现上贫弱拙劣,辞不达理未举,而只剩下了冗长[41]。王越焉能出此绝妙好词?!二、王越生于仁宗洪熙元年(1425。一说宣宗宣德元年,即1426),也实在太迟了。早在南宋绍兴三年(1133),岳飞即有《述怀》一词。至于在王越登进士第(景泰二年,即1451)前后,由于种种可想而知的原因,他作伪的可能性小到没有;而明代任何人即使作伪,也不能一手遮天。因为到这时,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已经在民间流传300余年了!三、王越死得太快了。据《明史》本传记载:成化十一年(1475),王越因奸人韦英勾结势倾中外的宦官汪直,孜孜以求擢升;十九年(1483),“直得罪,言官并劾越。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弘治七年(1494),越屡疏颂冤,诏复左都御史。”“复结中官李广,以中旨召掌都察院事”,被言官“交章论,乃寝”。十年(1497)冬,起用王越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十一年(秋),“越以寇巢贺兰山后,数扰边,乃分兵三路进剿。斩四十三级,获马驼百余”。“会李广得罪死,言官连章劾广党,皆及越。越闻忧恨,其冬卒于甘州(今甘肃张掖)。”[42]王越作伪的最大可能在进剿贺兰山前后,但是,却比《精忠录》成编(1455)晚了40余年!比岳飞由《述怀》改定为《写怀》(1140)晚了350余年!这对王越、对明代任何人来说,有心作伪也无力回天!!四、王越幕僚无暇代笔。“越在时,人多咎其贪功。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王越为人,“既躁于进取,依附攀援”,“与群小关通”,“为朝议所齮”,“为礼法士所疾” [43],又死得极不光彩。而上行下效,其幕僚“早励良规,自求多福”尚且不暇,焉能为他代笔?并且,有识之士以其卑劣可鄙,与岳飞不能望其项背,也不屑于为他代笔!<br />更遗憾的是,徐著新非但推论绝对不能成立,也根本没有提出任何佐证!<br />而且,他既“闇于自见”,还引来《明史• 鞑靼传》的“十五年,吉囊以十万众屯贺兰山,分兵寇凉州”,说“词碑题年”(1502)“正与贺兰山大捷的年份相符合,则此词的作年已可十得八九”[44]。此乃“奇文”,有“疑义”。找书一查,嘉靖十一年(1532),始见吉囊;而二十一年(1542)秋,吉囊死去。徐著新所引误嘉靖为弘治,且实属断章取义。原文相对完整应该是:“(嘉靖)十五年夏,吉囊以十万众屯贺兰山,分兵寇凉州,副总兵王辅御之,斩五十七级。又入庄浪境,总兵姜奭遇之于分水岭,三战三胜之。”[45]当是时,王越已死去38年,“墓木拱矣”!而且,既然“吉囊以十万众屯贺兰山”,战事确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庄浪(今甘肃永登),又哪来什么“贺兰山大捷”?!“弘治十五年”这“词碑题年”与“子虚乌有”那“大捷年份”又怎能符合呢?!可见,“此词的作年”也就难得一二了!<br /> 一句话说到底:王越伪托云云,实属无验而言!<br />踏破贺兰山为的直抵黄龙府<br />究其原委,“贺兰山”既为《祝词》中先用,岳飞改定时才吸收的,那就应该有其深刻的用心。要揭示其遣词造句的深刻用心,就必须对“贺兰山”作全面的历史的考察。而只要联系岳飞的战斗经历,具体分析、实事求是,那么疑云也就荡然无存了。<br />而且,既如上述,用宁夏贺兰山解释此词矛盾百出,那么赣州贺兰山(即郁孤台)又如何呢?绍兴三年(1133)夏天,岳飞受命去虔州、吉州(今江西赣州、吉安)镇压“土寇”(诬蔑农民起义)时,或者曾经登临过。但是,它与其“直抵黄龙府”以“取故地上版图”[46]的“半生心志”相乖悖。岳飞说的“黄龙府”所指何处?《辞源》(1986年版)说即辽国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城);史学界“影响最大的”观点是指“当时的燕京”[47] ;而《辞海》则一“泛指金国大本营”,二“实指上京而言” [48]。愚坚信燕京是确凿不移的。农安即使显赫辽金两朝,对于岳飞既鞭长莫及,也毫无必要。“靖康之难”以后,万里中原尽成“故地”。岳飞“取故地上版图”就是“从头收拾旧山河”,亦即所书“还我河山”的意思。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市南白城乡)既为女真贵族的老巢,就并非汉族生息的“故地”,更不是北宋未收回的“旧山河”。而燕京是金国侵略军的大本营,打下燕京,故地(包括燕云十六州)可复。“方指日渡河”收复汴京时,“恂恂如书生”[49]的岳飞,以黄龙府指燕京,既饱含着诗人词家的幽默风趣,也是他一贯的误会。1122年10月,宋军6000人马攻入燕京城,与辽军巷战时败溃。岳飞时任“敢战士”小队长,到过燕京城下。之后,他就误称它为黄龙府。1136年9月中旬,岳飞撤军途中和部属闲谈时,提起自己早年曾经到过黄龙城下。还说等咱们大军向北挺进,一直打到黄龙城时,定要大大庆贺,和你们痛饮一番。他所说的黄龙府(城),均实指燕京城[50]。再就现实可能性讲,即使“他将(张俊、杨沂中等)不相为援”[51],如果投降派不用“金字牌急递”施以“高压”,攻取汴京之后,岳家军与敌后义军合力奋战,也只能力求打下燕京,根本无法直捣会宁府。既壮志凌云又脚踏实地的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只能是燕京。赣州与燕京分处天南和地北,赣州贺兰山因无须“踏破”而与此词的写作无关,是无可争辩的。<br />因而应该考察坐落在河北磁县城西北30里的贺兰山。它长20里,宽1—5里,西起新坡,东至车骑关,南山为平缓起伏的丘陵,北山稍见高耸。自唐代以来,车骑关就是“貫通南北、往来必经的大道” [52]。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这里自然便成了抗金的战场。靖康元年(1126),宗泽驻守磁州,贺兰山就是他北边的防线。岳飞两次从军及料理父丧,往返都经过贺兰山。建炎元年(1127)8月,岳飞诣河北招讨使张所,说曰:“国家都汴,恃河北以为固。苟凭据要冲,峙列重镇,一城受围,则诸城或挠或救,金人不能窥河南,而京师根本之地固矣。”[53]被待以国士,借补武经郎,充中军统领。岳飞驻军磁州西南35里地(其地后因名岳城镇),贺兰山就是他的练兵场所。这其间,他对磁州的山川形势了如指掌,对贺兰山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就有了充分的认识[54]。由于宗泽、岳飞驻守期间训练了人民,加强了防御工事,后来磁州从1127年11月被围,直到1129年6月才落入金人手中,而成为最后沦陷的河北州郡之一[55]。但是,人民并没有放下武器。绍兴三年冬,经过深思熟虑的岳飞就把“连结河朔”确定为进军中原的战略方针,而十分注意支持、团结、壮大河北、河东、京东的抗金义军。绍兴五年(1135)冬,“梁兴和另外几名忠义首领,率领了上百名骁勇骑士,夺河径渡,一直向着鄂州的岳家军营奔来”[56]。岳飞很快就上奏朝廷,更增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和信心,加紧了进军中原的筹措谋划。宋金和议达成后,岳飞预见到金必败盟南侵,便派出将领李宝渡过黄河,联络磁、相等州义军,做好抗金的准备。绍兴十年(1140)6月岳飞大举北伐时,又派出将领梁兴等过河联络河东、京东抗金义军,约定河朔义军以“岳”字旗为号,牵制金兵,相机杀敌;待到大军过河即群起接应,“掩杀金贼,收复州县”[57]。显然,这一座贺兰山在“连结河朔”中是重要的战略据点,又是“直抵黄龙府”必争之地,对于岳飞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不必为大师讳,忽视这一点则正是夏先生的疏失。<br />但在这同时,还不能不重视另一点:岳、祝的唱和。岳飞出身佃农,为挽救国家危亡,先后四次从军,力求以身报国家。以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到绍兴三年9月,即与大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并列。授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等官职,建帅府于江州(今江西九江),负责直到湖北江陵的沿江防务,方圆达数百里,直联中原腹地[58]。岳飞故乡早已沦陷,深知人民的苦难、父老的呼声,因而他“誓作中兴臣,必殄金贼主”(在战袍上刺绣),转战南北数千里,始终“以恢复为已任”[59]。在升任独当一面的将帅之后,自然对拯救沦陷区人民更有了信心。就在这年秋天,他作词“述怀”,决心“一统士卒捣巢穴”,洗雪奇耻大辱,“依旧奠家邦”,是毋庸置疑的。而岳飞厮杀半生,戎马倥偬,就目前所知,他与人唱和并述及自己抱负的词,对祝允哲实属仅有的一次。由此可见,这时岳即引祝为知已、同道,而彼此心心相印了。所以,祝在和词中反复致意、再三强调的,是殷切热烈地希望岳飞再接再厉,发扬威武勇猛的作风,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闯入贺兰山窟”,活捉兀术,扫荡金兵,迎还二帝,为国家为民族建树万世不朽的勋业,然后“登金銮”朝见高宗。这也是顺理成章、非常自然的。受和词启发,结合自己对磁州贺兰山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绍兴十年秋,岳飞改《述怀》为《写怀》时,就把“踏破金城门阒”改为“踏破贺兰山缺”了。而这一声威震天的短语,理所当然地包含着他要“直抵黄龙府”的深刻用心。同气相求。1141年10月,岳飞被(杨沂中)骗下狱,祝允哲上赵构《乞保良将疏》,甘愿以70口家眷投狱,请让岳飞父子率军上前线破敌[60]。这也证明了岳、祝都是坚决的主战派,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作词唱和是毫无疑义的。因此,争论未休的词中贺兰山只能是磁州贺兰山,而且也只有对它作上述解释才是无可辩驳的。然而,遗憾得很,就愚见所及,只有王素静《历代爱国诗词选》是基本上说对了的;刘振喜《宋代爱国词选》“贺兰山”注,恐怕是得益于它的[61];而对贺兰山仍持旧说者犹层见错出!<br />只 有 岳 飞 才 能 写 得 出 来<br />在有代表性的“伪托说”中,孙述宇认定《满江红》(怒发冲冠)“与《小重山》的格调差得太远”,“什九不是岳飞作的”,且“有艺术上的缺憾”[62]。同声相应,徐著新亦曾佩服其“研析精辟”[63]。但是,愚以为此亦大谬也!诚然,《小重山》系岳飞含蓄委婉地写其抗金报国的“素志”,格调沉郁蕴藉;而此词则是他痛快淋漓地写出誓雪国耻的“壮怀”,格调高昂激烈。可是,就文学史说,两种风格兼擅的作家并不少见。两词“格调大不相同”[64] 非但动摇不了其著作权,反倒证明了此词只有岳飞其人才能写得出来,而且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就的。一方面,客观现实的制约。改写时的特定环境、那个悲剧(对岳飞、对汉族都是悲剧)年代,促成了岳飞独特的感情、特殊的心态。一个娴于权术、猜疑狠毒、宁忘父兄大仇、深怕失去帝位(并不十分合法)的赵构,与一个奸猾残忍、擅长朋比为奸、洞察主子阴私而又主宰着朝政的内奸丞相(南宋相权极重)秦桧合谋,以强权、高压葬送了恢复河山的大好形势。这对于决心雪国耻复金仇,并为之浴血奋战、苦心经营了15个春秋,而秉性“忠愤激烈”[65]、刚直不阿、坚毅执著的岳飞,能不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悲愤欲绝么?!高昂激烈乃时代的烙印。另方面,内容决定写法。岳飞作为矢志恢复故疆的将帅,不采用自己特有的写法,又怎能恰好地表达其独特境遇中的真实感受和铭心刻骨之痛呢?于是,他打破作词的一些惯例,不要“清空”宁要“质实”:不惜带点“行伍气息”[66],使用“自己事迹的典故”[67],甚而直书敌我之间的军国大事。而且,为了表达的需要,他创造性地运用古语,吸收《祝词》中的“贺兰山”、“功名”、“云月”、“朝天阙”,融汇当时的口语和习惯说法,铸炼有自己特色的语言。<br />开篇如火山爆发、突兀而起的“怒发冲冠”,是岳飞据“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68]浓缩而成,表现其内心激起的惊涛骇浪的。“怒”是愤怒、甚而至于愤恨,既因为女真军事贵族的猖狂侵略,也针对赵构、秦桧的屈辱求和。历史上的岳飞是敢怒而敢言的。对仗工稳的千古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从自己的事迹升华而来,表达上准确鲜明生动,无可非议。三十功名:实指自己厮杀半生所建立的勋业。如硬扯上年龄就失之穿凿了。后一句说:立志长征歼灭侵略者,白天黑夜赶了很多很远的路。尽管唐宋诗词中“万里”屡见不鲜,他未用“万里征战”、“万里关山”之类,除了平仄相对的要求以外,应该与唐宋时人也习惯说“八千”有关。韩愈示侄孙湘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蜀中一士阿谀秦桧的“水陆八千里,来归造命之司”,厉德斯送曹泳(秦桧爪牙)的“八千里路新州瘴,归骨中原是几时”[69],都是例证。而这一句被用作影视片名,其内涵(内容)之丰富无须说明,其影响之深广则可见一斑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意思是不要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而要趁年富力强抓紧赶走侵占中原的金兵、拯救沦陷区的人民。否则,到了年纪老大再徒然悲哀,就追悔无及了。非常明显,它由汉乐府相和歌古辞《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创化而成,也正是岳飞“少负气节” 、“尽忠报国”[70]素志的艺术表现。“白了少年头”的“了”和“从头收拾”都是口语[71]。此句一出,许多志士服膺它,用以激励自己上进。直到今天,这些名句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此乃按语法结构标点):驾长车者,驾着战车长驱(北上),并非车长也。“缺”指山的缺口,与“踏”搭配合用为动宾结构。“踏破”与“踏缺”紧密结合,构成“踏破……缺”这种主要用于口语的紧缩句式。这种句式,既可解为摧毁贺兰山的隘口,也可讲作践踏贺兰山使之破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岳飞借鉴古人的“食肉寝皮” 、“茹毛饮血” [72],结合常人的饥则餐渴则饮,自行铸炼的“奇语”[73],表示他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其“笑谈”语本“谈笑”:李白有“为君谈笑静胡沙”,杜甫有“谈笑觅封侯”,苏轼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刘克庄有“谈笑里,定齐鲁”,岳飞以第二字要求是平声字而倒置的。这四句“出奇语,寄壮怀”[74]。这种气吞山河、“震惊胡羯”的警句,植根于岳飞对贺兰山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的充分认识,也就是他誓与凶残的敌人决一死战、“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英雄气概的写照,在词中是不可或缺的。归根结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75];水管里流不出血来,有其人方能有其词。既没有岳飞的壮怀激烈、真实感受,而又无德无行、附庸风雅的伪托者,如徐著新所认定的王越,能铸炼如此精辟美妙的语言么?能写出这等千古不朽的名篇吗?!岳飞这样打破作词的一些惯例,并铸炼出富于个性的语言,恰切地表达了自己真实深刻的感受,绝不是什么“艺术上的缺憾”,正好是在艺术上的一种创新。它以其真情的流露,自然的抒写,慷慨激昂,大气磅礴,而动人心魄,传之久远。<br />愚始终坚信,此词是岳飞的杰作,爱国主义文学的瑰宝。它不但“激励着千古中华民族的爱国心”,而且是“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文学课”[76]。近千年来传诵不衰,它被谱上“古曲”成为“名歌”[77],以“中华魂”著称于世。每当内忧外患频仍,危急存亡的关头,它感召一代代志士仁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反击日本侵略的年代,它感染着全国男女老幼,成为民族抗争的号角。它被采入中学音乐课教材,陶冶广大青少年时刻准备着听从党的召唤,为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1975年8月中旬,毛泽东在接受唐由之对左眼的白内障针拨手术时,就让秘书张玉凤反复播放这首“名歌”,以其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自己的泰然自若、乐观坚强感染医护人员;结果,他们以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手术[78]。而当香港回归普天同庆,在大型文艺晚会《回归颂》的《器乐与雕塑•满江红》板块中,钢琴与琵琶伴奏、吴雁泽演唱的岳飞《满江红•写怀》,那沉雄悲壮而惊天动地的“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庄严呼声,表达了中国人民永远不可战胜的民族自豪感,振奋了一切炎黄子孙的心。它在所有的爱国词中是唯一无二的。它以其强烈的政治影响和艺术感染力必将亿万斯年传诵下去。<br />伪 托 说 相 传 说 应 该 结 束 了<br />综合上述,结论如下:余嘉錫智者千虑而为所见局限,夏承焘忽视磁州贺兰山对岳飞有特殊意义,提出伪托说而得到附和,并派生出相传说而一起流行,与真作说互不相下。孙述宇既看不见两种风格兼擅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的事实,也不顾及受客观现实制约、内容决定写法的文学创作规律,以它与其《小重山》“格调差得太远”,而认定“什九不是岳飞作的”;徐著新以王越在贺兰山有战功,且能诗文“推知”为其伪托。怀疑(附和)者虽多,但直到今天,指明其为王越者绝少,且论据既不能成立,也没有任何佐证。实际上,元明杂剧传奇的一致歌颂岳飞,《精忠录》和《遗文》的成编,岳庙岳坟三块词碑的问世,都是历史的见证。而《祝谱》是深藏初露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为岳飞所作,《写怀》是由《述怀》改定的,均属不争的事实。其年代尽管众说纷纭,同年不同月的也不少,然而,以绍兴十年(秋)那个悲剧年代最为确切。贺兰山绝不能成为疑点,他写的是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坐落在河北磁县的那一座。《写怀》只有岳飞才能写得出来;被压抑,难搜集,历尽坎坷,湮没民间300余年,是时势需要了才被发现的。只要澄清了疑云,驱散了迷雾,注意当时的历史环境,《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就绝非王越、明代任何人所能伪托,而确凿无疑地属于岳飞了!对余、夏两位大师应该谅解、不能苛求:如果天假以年,能见到《精忠录》和《述怀》,其原有的疑问定会涣然冰释的。因此,流行了50年的“伪托说”及其派生的“相传说”,无论如何都应该结束了!<br />最后必须说明:前述虽系就一得之愚略陈管见,但也借鉴了同仁的一些研究成果。为篇幅计,对流传深广的诗文名句引而未注,有的则引其意而变其句。有的加引号只是提请读者注意。在内容上、行文上如有疏漏讹误,尚祈专家学者不吝教正。<br /><br />〔参  考 文 献〕<br /><br /> <br />〔1〕〔20〕〔3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文学,1986,1216,插页第51。<br />〔2〕〔48〕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99,2747,5805。<br />〔3〕(15)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br />〔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23,岳武穆遗文。<br />〔5〕栗斯著宋词故事第1集,图13,工人出版社,1986。<br />〔6〕〔17〕〔21〕〔28〕〔47〕岳飞研究会编,岳飞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2,117、290、289、57-58、六集连续剧满江红、164。<br />〔7〕文汇报1982年10月21日王波清汤阴专讯。<br />〔8〕在唐宋时,老百姓称皇宫内的金銮殿为金銮宝殿,诗人则称皇城中的街道为天街,如韩愈早春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范成大州桥的“州桥南北是天街”都是旁证。<br />〔9〕〔40〕清永瑢等编四库提要,中华书局,1965,卷158岳武穆遗文,卷175王襄敏集。<br />〔10〕〔49〕〔53〕〔59〕〔65〕〔70〕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5,卷473秦桧传,卷365岳飞传,卷380何铸传。<br />〔1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27孝宗朝、高宗朝;文山先生全集,卷6回岳县尉。<br /> (12) 南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卷1:绍兴三年夏天,岳飞率军“道出新淦,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其孙类《家集》,惜未有告之者。”<br />〔13〕人民日报1990年2月15日第八版一首岳飞佚诗;王先生说已共辑出其诗词18首。<br />〔14〕这类事例不少,韦庄秦妇吟作于883年,湮没到1900年从敦煌文库中发现五代人手写本,才得以复传于世,足为显证。<br /> (16) 中国名胜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二版。<br />〔18〕〔32〕〔60〕〔66〕李庄临、毛永国岳飞满江红•写怀新证,南开学报哲社版1986(6)。二人曾函告笔者,祝谱是1983年发现的。<br /> (19) 五岳祠盟记、在宜兴张渚镇张大年客厅写的题记(1130年),乞淮东重难任使申省状(1130年),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1132年),题青泥市萧寺壁诗(1133年),画守襄阳等郡札子(1134年),分见金陀粹编卷19、17、10,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br />〔22〕〔71〕中华函授学校编,诗词选讲,商务印书馆,1981,宋词三首。<br />〔23〕唐圭璋编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br />〔24〕清吴乘权等辑纲鉴易知录,中华书局,1960,第7册,卷81,2216-2217。<br />〔25〕〔50〕(56) 邓广铭岳飞传,人民出版社,1983,13-15、184-186、175。<br />〔26〕〔51〕〔57〕(58) 龚延明岳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60、154、164、143、153。<br />〔27〕(54) 人民铁道报1984年4月8日第四版,王克、李文辉古战场贺兰山。<br />〔29〕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词考辨,浙江日报1962年9月16日第四版。<br />〔30〕〔37〕〔44〕〔63〕徐著新不是岳飞的满江红,香港明报月刊1980年10月号。<br />〔3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br />〔33〕〔36〕〔74〕〔76〕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周汝昌解释岳飞满江红。<br /> (34) (19); 收复赵城获捷奏状(1140年),见粹编卷10。<br />〔35〕吴小如说岳飞小重山,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81(1)。<br />〔39〕清沈德潜、周凖编明诗别裁集卷3,中华书局,1975。<br />〔41〕其碑刻正文是:“自分林泉人,此腰久不折,今谒岳王祠,下拜非谄悦。一拜孝义之堂堂,再拜精忠之烈烈,三拜文武之全才,四拜古今之豪杰。谓金虏之仇必可复,中原之耻必可雪。朱仙镇已逼东京,十二金牌和议决,乏粮不尽莫须有,国体已无公道绝。吁哉五国海天遥,二帝游魂向谁说。我有一管笔,利似林泉铁,可以刳桧之心,截桧之舌,斫桧之头,刺桧之血。万俟卨附势欺君固当粉其骨,张俊之妒贤嫉能也安能逃其责。我诗虽非温厚辞,不平之气聊以泻。风清月白酒酣时,击碎唾壶歌一阕。食君之禄而不流涕者,是无为臣之节。后来文山似武穆,临敌制胜之机,识时务者自能品其优劣。桧之大奸直流至贾似道,万里崖山宋家灭。”<br />〔42〕〔43〕(45)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第15册卷171王越传,第28册卷327鞑靼传。<br />〔46〕五岳祠盟记、在宜兴张渚镇张大年客厅写的题记(1130年6月),见粹编卷19、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br />〔52〕马里千贺兰山和岳飞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1984(3)。<br />〔55〕清毕沅编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第6册,卷100,2636;卷105,2773-2774。<br />〔61〕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br />〔62〕〔64〕〔67〕孙述宇岳飞的满江红?——一个文学的质疑,1980年9月10日台湾中国时报。<br />〔68〕战国策•燕策三。<br />〔69〕清潘永因编宋稗类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卷2谄媚、卷6尤悔。<br />〔72〕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礼记•礼运。<br />〔73〕在明、清的话本、小说中,才出现“饥餐渴饮,夜住晓行”的套话。<br />〔75〕毛诗序;陆机文赋。<br />〔77〕中国名歌222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br />〔78〕据大众健康1992(4)、光明日报1992年4月18日第八版艾笑文综合。<br /><br />                       <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01:1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