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与科学——信仰会使道德趋向高尚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8.11.2006 21:55:03 | 只看该作者
佛教与科学——信仰会使道德趋向高尚<br /><br /><br />世界就是这么复杂:?<br /><br />宗教容易同迷信搅在一起,但宗教反对迷信,迷信惧怕科学,而又总想借穿科学的外衣;宗教内部产生过科学家,科学家有的也信奉宗教。<br /><br />有一位研究佛教的青年朋友很苦闷地对我说:“我很热爱我的事业,但我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扰。”<br /><br />“什么问题?”<br /><br />“人家常常问我:‘你是研究佛教的,你真信吗?’”<br /><br />“你怎么回答呢?”<br /><br />“开始时我总笑着说:‘我主要是研究佛教文化’,人家听了似乎很理解。可是现在不行 了。”<br /><br />“为什么?”<br /><br />“我觉得自己确实越来越信,不愿再那样回答了。”<br /><br />“那你就直说呀&#33;”<br /><br />“这样说我又怕人家认为我迷信,把我和只知道烧香求福报的人混为一谈。可是我绝对不迷信,我觉得佛法是很科学的,但和现实中的问题连在一起,我说不清。”……<br /><br />这番话引起了我很多想法。<br /><br />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把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同时又把宗教与迷信混同起来的。<br /><br />一、历史与现实造成的误解<br /><br />在欧洲中世纪时宗教曾经压制、迫害过伽利略等科学家。<br /><br />宗教内不乏盲目信仰的教徒。<br /><br />宗教曾是统治者利用来麻醉人民的工具。<br /><br />这都是人们对宗教产生误解的原因。<br /><br />可是,中世纪时迫害科学家的是宗教组织,不能代表宗教。事实上宗教内部也有不少在科学 上卓具成就的神职人员。如:僧一行,他不仅在天文学上有极高的成就,制定过唐代的天文日历,他对圆周率的演算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而且就宗教组织本身来说,认识也是有发展的。1984年罗马教廷给伽利略昭雪充分说明了这一点。<br /><br />宗教信众中自然有盲目的迷信者,但迷信也并不仅存于宗教之中,宗教本身也是反对迷信的。至于说宗教是统治者麻醉人民的工具,就历史来说,统治者用作工具的不只是宗教,而利用宗教的也不仅是统治者,更何况真能被利用的只是迷信而不是宗教。<br /><br />二、从佛教的教义看佛教与科学<br /><br />我曾听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一位学者说,在编各类词典时学者们最不愿意写“宗教”这一条目,原因是不大容易说准确。但这里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那就是:宗教是一种信仰。<br /><br />信仰是一种需要。自称“什么也不信”的人,信自己,或者信什么也不可相信的“怀疑论”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难以贯穿人的一生,只能是一个阶段)。<br /><br />佛教信佛,佛是人,是觉悟了的人。佛教虽不否认有灵异现象,但不信神。<br /><br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即真理):苦谛(世间的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苦的消灭)、 道谛(灭苦的方法)。佛教说“人生是苦”,这是佛亲自体验证得的。<br /><br />佛把人生的苦概括为:“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小孩生出来就哭,苦啊&#33;)老苦、病苦 、死苦、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相聚会)、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取是烦恼,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种概括我们都有体会,用不着去取证。生、老 、病、死四苦不用说了。我们见到多少人家不听话、不学好的孩子赖在家里出不去——“怨憎会”苦;听话学好的孩子出国深造去了——“爱别离”苦;想办的事办不成,不想办的推不掉——“求不得”苦;生活中的一切色(有形之物质)、受(感觉)、想(思维)、行(行为) 、识(认识)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人,使之兴奋、烦恼,喜、怒、哀、乐难以稍停,这是“五取 蕴”苦。<br /><br />这八苦可以说人人皆有体会,但这是存在于自我心灵中的苦,靠别人去不掉,要解脱这种烦恼与问题,要靠精神力量,当人们面临这类困难时精神力量总比肉体力量大。<br /><br />印度圣哲甘地说:“人类有太多太大的问题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去帮助解决,这种精神支柱 就基督教来说是上帝,印度教叫薄伽梵,佛教叫涅槃,回教叫安拉,有人称科学,科学也是 一种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力量。”<br /><br />这话是有道理的。<br /><br />爱因斯坦说:“人类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关系到要满足迫切的需要和减轻痛苦。”<br /><br />科学如此,宗教也如此。<br /><br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为了满足人类迫切的需要,人类通过科学探求客观真理,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以改造客观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br /><br />除了这一种迫切需要外,人类还有着无尽的烦恼与痛苦。前面所说的“八苦”都是人类有宗教需要的客观原因。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由之带给人们的痛苦也是自然存在的。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既包含着自然因素,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因素。要使这些痛苦减轻,需要心灵的调节。宗教是特殊的心灵活动,信仰可以调节心灵,减轻痛苦。有些人认为科学信仰的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客观事物,宗教信仰的是纯属心灵的虚幻神力, 这仍是一种误解。<br /><br />人的知识来自分析理解与体验,通过分析理解的容易说明白,体验的则非亲自体验不可。每 个人的体验往往不易言传,正因为不易言传,常使人感到似是而非。佛教所说的“八苦”要得到认识、理解、解脱都属于体验范畴,但它是有确实依据的。佛为了使众生解脱苦难,不仅提出了“苦谛”,也说明“集谛”,即苦的原因。佛说世界有无量的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成,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惩罚,更不是运气不好倒霉碰上了的,而是有因缘的。<br /><br />缘起学说是佛教教义中基本的要素,它说明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关系与条件。 有因有缘就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果的关系,能得到瓜豆之结果又离不开土壤、阳 光、水分、照料等等之缘。造成人生的苦是同一道理。<br /><br />如何消灭这些苦呢?只有通过对因缘的认识,这就牵涉到了佛教的宇宙观、世界观。<br /><br />三、佛教的宇宙观、世界观是通过悟证确立的<br /><br />佛讲“万法缘起”,没有造物主、没有第一因。佛法并不单纯研究人心与行为,也观察宇宙万物,事实上人心与行为离不开宇宙万物的规律。<br /><br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大地”。又说宇宙是由成、住、坏、空,又是空、坏、住、成地循环不绝。佛认为时间是无际的存在,在这里面有小千、中千、大千世界。对于微观世界,佛说:“眼前一滴水,八万四千虫。” <br /><br />佛教并不是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理解这些东西的,他主要靠信、解、行、证来参悟。<br /><br />信仰是宗教的出发点,正信的佛教注重信、解、行,并要求证悟。在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信、解、行、证的信,不仅有信仰的含义,更是信任,因对佛信仰、信任而去解(认识)佛的教义,通过“行”(实践),得到“证”(证悟)更进一步加强了信念,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大觉。<br /><br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又说“眼前一滴水,八万四千虫”这在今日都已得到验证,但二千多年前佛是在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证得的。这说明在向外寻求探索、发明仪器扩大人的探测能力的实证科学之外,尚有另外一种从体验出发,通过研究人性本体而认识外部世界的悟证途径。<br /><br />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在科学在极微中已证明组成物质最小的微子乃是无色、无相、无体、无形、无质的。而物质也就是由这无色、相、体、形、质的微子组成,这不正说明了色与空的关系吗?<br /><br />西方的实证科学家把宇宙万物归纳为物质与能两个常存的元素,爱因斯坦将这两个元素统一 起来,说物质也是能的一种形态。如电是能的一种形态,光也是能的一种形态,而能本身是 无形态的,这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不是很相合吗?<br /><br />实证科学家通过的办法是掌握资料,确定范围,分析、分类、思考,在实验中得出结论。这 要求具有可证性。佛教则是通过戒、定、慧三学得到自我验证的。<br /><br />“戒”使人摆脱个人的贪欲,使心地纯净;“定”使人排除杂念,使心力集中;“慧”使人产生智慧,使人得到证悟。这是一种把知识化为智能,使心物合一,达到“无我”的境界,精神与物质平衡发展的修行办法。<br /><br />戒、定、慧三学的修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达到“无我”,认识自己的本性,需要某种仪式来辅助、引导。这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这种验证具有不便言传的特点,故而容易被人误会,容易在流传中变质。这往往表现在对一些法门的形式与仪规的认识上。<br /><br />四、如何看待佛教的仪式?<br /><br />以往我对于念佛法门,总是不大理解,特别是看到一些对佛学毫无认识只知道念佛的信众, 很自然地视之为迷信。一次,看到某法师房中挂着一幅对联:<br /><br />欲免烦恼需念佛<br /><br />知有因缘不羡人<br /><br />觉得很好。不久又看到一本书上有同样一幅对联。只是“念佛”二字改成“无我”了。我立即感到“无我”二字更好。我把这看法和一位老居士谈起,他说:“念佛”与“无我”是一样的,念佛就是为了“无我”。我想了想觉得很对,一个人要做到彻底的“无我”是不容易的,尽管弄清楚了“无我”的理论,但在实在的感觉上仍很难摆脱“我”字。念佛是一种方便法门,通过念佛逐渐达到“无我”的目标,这是仪式。如果一心为“我”,只是念佛以求佑“我”,那才是迷信&#33;<br /><br />我曾参加日本茶道里千家的活动,开始只觉得仪式太烦琐,喝一杯茶真够累的。可是当他们 用一方干净的布细细拭擦茶具时,我忽然有所感悟,此时我听到她们说“这是很干净的,因为我们不光是用布在擦,而是用心在擦。”我明白许多宗教的仪式,并不仅是为了一种形式,其真实的意义在于修行,是要通过仪式使人的心得以清净、安定,从而产生智慧。烧香、拜佛也是为了这一目的,迷信的问题出在只知烧香、拜佛求福报而全不明白真实内涵的烧香人身上。? <br /><br />举个例子说,佛教中有“礼拜六方”之仪式,礼拜东方,代表敬重父母;顶礼南方,象征感念 师恩;膜拜西方,表示夫妻情分;顶礼北方,象征亲友关系;礼拜下方,代表主仆关系;礼 拜上方,表示对圣贤、善知识的敬重。明白这个内涵而礼拜者一定会使本人通过礼拜带来心 灵的变化,得到某种受用。但是许多信众只知这样六方转着拜,却不用心去思索,这种现状 是人们将佛教视为迷信的一种原因。<br /><br />五、正信的宗教对科学的作用<br /><br />佛教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众生皆有情、众生皆有佛性。同时也认识到贪、嗔、痴、慢疑皆 为人类所有之劣根性,因此讲求修行,调节心灵,做到对众生一律平等,无有差别,博爱慈 悲不自私自利。这是认识宇宙博大,个人渺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法缘起的结果。有 这种认识与信仰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我以为都会对人类有大贡献。<br /><br />爱因斯坦说:“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对我来说,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远比应该感谢所有创造性的好奇的头脑的成就要多得多。”<br /><br />正信的佛教尊重科学,反对迷信。<br /><br />真正的科学家尊重佛教。<br /><br />我们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不是保护迷信,而是尊重人民正常的信仰。这种信仰会使人类 道德趋向高尚,使科学发展有更明确的目标。让科学发明都用于和平,使人们生活得更文明,更和谐&#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025 03:5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