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匈奴人西迁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12.2002 21:39:19 | 只看该作者
                         匈奴人西迁的故事<br><br>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当提起“亚洲人”这个字眼儿时,容易想到一种“正 统”的黄种人形象,他们身材中等偏矮,毛发稀疏,肤色浅黄,细长眼睛,眉脊不 很突出,鼻梁比较直但不高。这是一种典型的东北亚人的形象,主要分布在中国北 方、朝鲜和日本。我们认为这才是“纯正的”黄种人。亚洲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是他 们的历史和文化,是他们创造了亚洲,使亚洲具有了“亚洲”的含义。其他亚洲人 则是在体质和文化两个方面被杂化了的。西亚人被印欧人种杂化了,南亚人则被尼 格罗人种杂化了。我们容易把这种正统的亚洲人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精耕细作 的农业,和温和含蓄的性格联系起来。他们身材不健美,肌肉不发达,尽管可能会 有很多高身材的个体类型,但一般并不粗壮。无论在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还是体质 方面,他们都显得过于纤细了,似乎是被一种早熟的文明过于浸染了。亚洲的直观 意象中似乎有阴性的特点。 <br>应该说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或不准确的印象。亚洲的纤细和阴性特点可能来自 于大陆型的气候,以及由之所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事实上真正的北亚人是游牧民 族,他们从来就不是我们这种温和含蓄的、过于文明的和有点阴性的“亚洲人”。 他们是一些骠悍的、好挑衅的、有血性的民族。尽管他们没有发展出精细的农业文 化,但从来就不比我们缺少智慧。普通的西洋人和西方人类学家把亚洲人的代表定 位于蒙古人,这多少令我们这些所谓“正统的”亚洲人不解。如果我们了解一些西 方的历史,就不会对此感到诧异。要知道北亚草原游牧民族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实在 是太深刻了,说刻骨铭心也不为过。他们所说的那种蒙古人无论在是前文明时期, 还是有记载的历史时期,都曾大规模地向西方迁移,或干脆就是侵略和扫荡。北亚 人善于远征,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他们已经广泛地分布于欧亚大陆。西欧的拉普人和 北极的埃斯基摩人,以及芬-乌戈尔语族,欧洲中部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欧亚之 际的土尔其,俄罗斯人的蒙古脸型和文化特质,都是他们活动的结果。 <br><br>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北亚草原民族对西方的军事入侵有过四次。第一次 是匈奴人的西迁;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标志着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历史的滥觞;第四 次则是蒙古人的远征。在这里面,第一次和第四次都与中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最令欧洲人记忆犹新的梦魇是蒙古人对世界的征伐。我们中国人对十三世纪蒙古人 的征战并不陌生。成吉思汗的雄心壮志导致了在中国历史编年表上插入了一个元代, 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汉人的先进的军事技术 和科学使得蒙古人的远征势如破竹,他们对于西方人的军事优势不亚于海湾战争的 美国之于伊拉克。尽管他们的文明启蒙要晚于我们汉人,但蒙古人绝不缺乏智慧。 成吉思汗从来就不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草莽英雄。是蒙古人首开把系统工程的 思想运用于战争的先河。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系统工程的思想,这样庞大 的远征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可靠的后勤保障体系,在当时独一无二的、由汉人指 挥的工程兵部队,先进的军事工具和通信手段,周密的战役计划,再加上他们天生 的勇猛骠悍,以及在物质享受方面的单调与落后,使得他们得以如飓风般驰骋欧亚 大陆。这是一次真正的蒙古飓风,令西方人至今耿耿于怀的“黄祸”。 <br><br>尽管蒙古人的征伐如此规模巨大,我认为在西征欧罗巴的亚洲黄种人里面,当 数匈奴人的西迁最具悲壮的诗意,并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不论西洋人是否 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事实上是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他们把丛林里 的日尔曼蛮子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结束了罗马人的时代。 帝国的历史消失了,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 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最后一个匈奴王阿提拉被罗马人和日尔曼人一致地称为“ 上帝之鞭”,表达了欧洲的恐惧和无奈。然而不要忘了,恰恰是匈奴人挥起了欧洲 历史战车转向的第一鞭,这才是名附其实的上帝之鞭。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 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在欧洲的史命似乎仅是促成历史的转折。 当这个转折完成后,他们的帝国就瓦解了,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化在欧洲的历史和文 化当中,不复出现了。西迁欧洲的匈奴人的故事是极富戏剧性的,这个民族在生命 最辉煌的当口结束了自己,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传说。 <br><br>在西方人的词汇里,匈奴人是极端凶恶的人的代名词。在二战时,希特勒的德 国兵被称为匈奴人。然而,在当年匈奴人曾经统治过的土地上,人们仍然敬仰和怀 念阿提拉的英雄气概。至今在匈牙利和土耳其,阿提拉仍然是男孩子们用的名字, 甚至有人自称是阿提拉的后代。匈奴人还给欧洲留下了另一件东西。阿提拉在征伐 高卢失败(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之后,于次年攻掠意大利的阿奎利亚。一些 农人和渔民(被称为威尼提人)为了躲避战争,来到了亚德里亚海滨的一片充满沼 泽的半岛。历经数百年的经营,他们在这里建立起了一座欧洲最美丽、发达的城邦, 这就是后来的威尼斯共和国。 <br><br>我们中国人对于匈奴人并不陌生,他们是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在历史上也称为胡人。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在殷商时期他 们曾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中国古人认为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是被 殷人驱赶到北方的夏人的后裔。据《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 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则称:犬戎与夏族同祖,皆出于黄帝。从春秋开始, 直到东汉、乃至五胡十六国的时期,匈奴人不断南下骚扰。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 (BC48年),有小部分匈奴人,大约五千户,分裂出来归附了汉朝,他们被称为南 匈奴。留下的大部匈奴人,也就是北匈奴,在东汉帝国的打击下,于AC89年败走西 方。这些西迁的匈奴人为了维持他们的民族的完整,在里海一带的大草原上奋斗了 二百多年,以求寻找新的家园。在四世纪下半叶时(公元360年),他们的势力 骤然爆发了。在一个叫做巴兰姆巴尔(Balambir)的王的领导下,匈奴人进入了阿兰 人的领土,这是一个位于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强大的王国,属于突厥系游牧民族。 匈奴人在顿河沿岸大败阿兰人的联军,杀死了阿兰国王,并通过条约束缚和武力威 胁把阿兰军队纳为自己的同盟。匈奴人紧接着开始继续向西,他们的下一个征伐对 象是东哥特人。从这时开始,这个民族的最辉煌的一幕就拉开了。 <br><br>我不否认我本人十分偏爱这一段历史。当我第一次知道了阿提拉的伟业时,我 就被这些匈奴人迷住了。他们的历史作用,他们那充满戏剧色彩的命运,他们出色 的军事和外交天才,以及他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东方民族──准确地说是炎黄后裔的 一支──在西方世界所留下的影响,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应该说他们唤起了我的一 种情感。如果这种情感能传达给读者,那么我将感到非常满足。本文将要讲述的就 是匈奴人在欧洲的一些事迹。 <br><br>当匈奴人进入欧洲时,他们离开他们传统的家园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而在这以 前,除了中国的史书,关于他们的记载很少,特别是他们从中国北方向西迁徒的经 历更是鲜为人知。大体上我们可以知道,北匈奴西迁途中经过康居、大宛、鄯善等 等西域诸国。这些国家过去曾遭受匈奴的征服和奴役,因而对于他们的过境没有给 予欢迎,反而乘其落魄之际进行报复。匈奴因此不得不继续西迁,寻找新的生存家 园,其间他们在中亚地区停留了大约两百多年的时间。最后一次离开时,匈奴人把 老弱留在当地,选精壮继续西征。 <br><br>一些欧洲的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在文化上甚少成就,他们只是一支生活在马背上 的,有着不寻常的军事天才的游牧民族。在罗马史家马西里那斯笔下他们是一群不 知使用火,不懂欣赏美味,吃任何动物的肉和草根的野人。这显然含有相当的歪曲 和误解的成份。匈奴人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军事部落联盟。他们长于征战,有着极强 的作战机动性。他们善于骑射,善于佯作后退诱惑敌人,然后迂回包抄。他们可以 根据远方马匹奔跑掀起的烟尘,判知敌方人数的多少。据认为有些马具是他们发明 的,比如骑马用的脚蹬子。 <br><br>有人认为他们由于长途的迁徙,所经历的地域和民族也很多,所以在体质上变 化非常大。但是据西方古代史籍对阿提拉形象的描述,可以看出具有典型的黄种人 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匈奴人在西迁途中收编了一些其他的种族作为自己的同 盟。两三百年间这些外族人与匈奴人有不同程度的混血,而后来的匈奴人实际上混 杂了多种不同的成份,但在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心理上都认同自己为匈奴人。 <br><br>匈奴人打败了阿兰人之后,曾暂时安置在顿河草原一带。在匈奴人联盟的西面, 还有两个日尔曼人的部落联盟:一个是第聂伯河以西至德涅斯河以东的东哥特人联 盟(Ostrogoth),另一个是德涅斯河以西至喀尔巴阡山之间的西哥特人( Visigoth) 联盟。在西哥特人联盟的西南方,就是罗马帝国的领土。罗马帝国在征服了高卢之 后,在北方主要是与日尔曼人为邻。最初多是罗马人向日尔曼人地区进行扩张和掠 夺。到三世纪以后,帝国日趋衰落,边防松驰,各日尔曼蛮族部落不断蚕食渗透。 当时的局势有些类似于同时期中国的“五胡乱中华”。这些日尔曼蛮族部落后来向 罗马帝国展开了全线进攻,最终成为帝国的征服者。 <br><br>在罗马帝国的时代,日尔曼人由于文化上的落后而被称为蛮族。当时的日尔曼 人住在森林里,他们基本上以打猎为生,衣兽皮,食兽肉,住草棚,无文字,无礼 仪。他们从来不洗浴,身上奇臭,文明人见了唯恐避之不及,当时的罗马人诅咒说 “不要让我遇见一个日尔曼人”。日尔曼人身材高大,碧目白肤,头发金红,身体 极壮,小孩子象动物一样不加看顾地放敞着养大,妇女常干很重的体力劳动。日尔 曼人的部落组织是原始军事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最高军事长官。日尔曼人部落 间长年打仗,所有男子都是战士。他们的马很矮小,主要用于骑乘而不是打仗。一 旦与敌人对阵时他们就从马上跳下来,用一种短剑与敌人博斗,这时他们的马会很 听话地站立不动。与匈奴人相比,日尔曼人的生存条件要好得多。他们有森林和适 于耕种的土地,而匈奴人则长期生活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北方大草原上。 <br><br>公元375年,匈奴人在他们的老王巴兰姆巴尔的带领下,开始大举向东哥特 人的领地进攻,拉开了中古欧洲史上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民族大迁徒的序幕。东哥特 人从没有见过骑马作战,从没有见过如此迅猛的攻势。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击 下,东哥特王由于无法保住家园而引疚自尽,他的臣民落花流水似地向西逃窜直至 多瑙河边。这些惊恐万状的日尔曼蛮子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沿途打击所经 过的西哥特人部落,把他们连根拔起,驱赶到更向西的地方。西哥特人在逃窜的同 时又打击近邻的各日尔曼部落,这使得恐惧很快也蔓延到了汪达尔人、苏维汇人、 勃艮第人、阿拉曼尼人、法兰克人和萨克森人。这就象一种连锁反应,匈奴人的进 攻几乎把所有的日尔曼部落都给驱动了起来。 <br><br>毫无疑问,匈奴人的军事能力超过了当时所有的日尔曼蛮族和罗马人。罗马史 家对此有生动的描述。匈奴人作战时总要发出混乱的震天呐喊。他们有时会排成规 则的纵列,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作战是毫无规矩的。匈奴人的作战机动性异乎寻常, 他们会时而忽然间四散开来,时而极其迅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松散的阵列。 他们会在原野上风驰电掣般地狂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过敌人的营垒,使敌人 在未得喘息之际就遭到了袭击。匈奴人优良的骑射技能使得他们能够远距离作战。 近距搏斗时,他们根本不顾及自身的安全,而当敌人企图躲避他们的利剑时,他们 就扔出一张网把敌人套住,使其动弹不得。 <br><br>在匈奴人的压力下,所有这些日尔曼人蜂涌逃向西方,以期定居在罗马帝国境 内寻求庇护。西哥特人后来经罗马皇帝瓦伦斯的允许,越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的 色雷斯地方避难。来避难的西哥特人数量非常之多,以至于负责统计人数的罗马官 员根本无法计数,数到二十万以后就失去控制了。如此之多的西哥特人蜂涌而入, 对罗马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安的因素。但管理这些西哥特人的罗马官员却犯了一 个极大的错误。他们趁机肆意役使和侮辱这些日尔曼蛮子,最终迫使他们奋起反抗。 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亚堡大败前来镇压的罗马军队, 皇帝瓦伦斯本人也被打死。以后罗马大将狄奥多西勉强镇压了这次起义,其代价是 允许西哥特人以同盟者的资格居住在巴尔干半岛西部。狄奥多西后来成了罗马皇帝, 临终前将罗马分为东西二部,遗赠给他的两个儿子。这样,自公元395年开始, 就有了两个独立的东西罗马帝国之分。西罗马首都仍然是罗马城,东罗马则建都于 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自公元285年始实行过分治,但在312年又由君士坦丁 大帝恢复了统一)。 <br><br>日尔曼人是一些野性十足、不甘寂寞的蛮子,他们也是真正的战士。象匈奴人 一样,作为一个落后的蛮族,他们除了酗酒对于生活上的享受所知甚少。因此与罗 马人相比,他们花很少的代价就能达到很高的战斗力。日尔曼人被从森林里驱赶出 来以后,不可能再营他们过去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变成了真正的强盗和征服者。他 们肆行于罗马帝国的版图,尤以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为甚。西哥特人一直征战于高 卢、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公元396年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陷雅典,大肆 洗劫而去。公元401年西哥特人入侵意大利,410年焚掠罗马,使这座圣城第 一次被攻陷。汪达尔人于455年再次攻人罗马,大肆洗劫破坏,损失异常惨重, 糟蹋破坏文明成果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在前后只有几十年的时间里,一些日 尔曼人的王国相继在帝国境内建立了起来。西哥特人于416年占领并建国于西班 牙。法兰克人于418年占领了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汪达尔人于429年进入 北非,于439年占领并建都于迦太基。 <br><br>在日尔曼人的这些征战中,匈奴人很少参与其中拌演一个显著的角色。在给予 欧洲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之后,他们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带,以大匈牙利平原(当时 称潘诺尼亚)一带为中心,在中欧地区建立了一个匈奴帝国。东哥特人在这期间被 迫加入了匈奴人的联盟,使其力量得到加强。他们也曾与西哥特人一起讨伐罗马 人。395年他们曾越过多瑙河,在反抗罗马人的战役中凑过热闹;410年攻陷 罗马城的战役中也有他们的份。但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内,他们基本上是作为罗马 人的同盟军而占有他们的位置。作为一种回报,从420年开始,东罗马帝国每年 要供给他们一定的俸禄。到432年狄奥多修斯(Theodosius)一世执政时期,匈奴 人的力量显著地增强了,以至于匈奴王罗阿斯(Roas),又称鲁吉拉斯(Rugilas),迫 使东罗马每年交纳一大笔供俸,这实质上已经变成了纳贡。这种令人尴尬的关系一 直持续到匈奴人多次威胁要直接介入帝国的内部事务时为止。 <br><br>匈奴人力量的决定性的崛起是自阿提拉(Attila,406-453)登基成为匈奴帝国的 王之后。公元433年,27岁的阿提拉与他的兄弟布来达(Bleda) 一同从他们的 叔父罗阿斯手中继承了帝国的王位。436年,阿提拉无情地谋杀了他的胞兄,独 自君临帝国。与他的前辈们相比,阿提拉更具有雄心壮志,更富于侵略性,而且才 智极为超群。在历史上,阿提拉是一个极为突显的角色。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是 匈奴史的最后一章,也是最辉煌的一章。他使罗马人蒙羞,使日尔曼人丧胆,具有 令西人沮丧而无奈的强大力量, 以至于他和他的匈奴铁骑都被称为“上帝之鞭” (Scourge of God)。 <br><br>关于阿提拉本人各方面的记载,西方史书上有过多少有些贬损,但仍不失生动 具体的描写。阿提拉年青时作战勇猛,登基之后则更主要地是依靠他的头脑,而不 是他武功,完成了对北方的征服。他具有勃勃野心和高超的政治外交手腕,而且为 人狡猾、残忍。作为匈奴王的阿提拉,他的步态和举止都显示出了一种其力量可傲 居全人类之上的自负。据传说,他曾自称拥有战神之剑,所以当部下晋见时,如若 正面直视他则必须同时后退,否则会烧坏自己的眼睛。他有一个凶猛地转动眼珠的 习惯,好象他乐于欣赏受他惊吓的人的恐惧。阿提拉在生活上崇尚简朴,却很能容 忍部下的奢侈。他的臣民对他极其敬畏,在他外出巡查的时候,凡见到他必向其欢 呼,以示服从;进出宫殿必有华盖迎送,逢宴会还有专为他谱写的赞歌。他甚至还 有罗马人赠送的私人秘书。阿提拉的长相似乎令人不敢恭维。据记载,他身材矮胖, 双肩很宽,短粗的脖子上长着一个硕大无朋的头颅,有粗硬的黑发和稀疏的胡须, 鼻子扁平,一双黑眼睛锐利而阴鸷。尽管这种描写似乎有些不太恭敬,但有一点毫 无疑问,这肯定是一个东方人的形象。这说明经过三百多年的西迁后,匈奴人并没 有被其他民族混血得失去了原来的体质特征。 <br><br>我们对于阿提拉时代的匈奴人的社会生活所知不多,但仍然能从一些传说中窥 见鳞爪。曾有一个东罗马官员及其随从出使匈奴帝国,他们有幸见到了阿提拉和其 他匈奴将领,甚至参加了阿提拉举行的盛宴。从他关于这段经历的罗里罗嗦的记载 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一些民俗、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情况。 <br><br>这些罗马官员在途中曾遭遇暴雨和洪水,幸得附近村落匈奴人的康慨相助方能 逃生。匈奴人将他们迎进村里烤火取暖,侍以美食,安排他们休息。不仅如此,作 为表示他们的善意的一部分,匈奴人还送来好看的姑娘陪伴客人休息。由此可见, 匈奴人作为一个在当时文化上较为落后的民族,野蛮的习俗与古朴、善良的民风是 并存的。在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匈奴人一般来说是富足的。他们有鲜食美 酒,有好看的发式;贵族衣饰华丽,甚至有巨大的浴室。但他们只有村落,而没有 城市。阿提拉的宫殿不过是一个木结构的建筑,四周围以木桩,顶端饰有尖塔。 <br><br>由于多年征战所涉及的地域极其广阔,匈奴人的部落里人种成份很复杂,匈奴 语、哥特语和拉丁语,或者是这些语言的混合,在这里都能通行。这位东罗马官员 在阿提王宫所在地曾遇见了一个希腊人,并与之交谈。这个希腊人原是一个俘虏, 后因作战勇猛而获得自由,并娶匈奴女子为妻,还成为了贵族的坐上宾。有趣的是 这位希腊人对于匈奴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对比和评价。他说他喜欢在这些野蛮人中生 活,在没有战争时,这里的生活是相当恬静而富足的。反过来,罗马倒应该对很多 战争带来的灾难负责。罗马人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的利益之上,而且在有战事 时,罗马的将领都是些胆小鬼,根本不配领导军队出征。在和平时期,罗马社会分 成了许多阶层,赋税极重,养活了很多不劳而获的人。富人谙熟法律,又有钱,总 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而穷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触犯法律,而且那没完没了的诉讼又 要化很多钱,正义是用钱来购买的。对于这些“谬论”,那位罗马官员的反驳也有 趣且耐人深思。他说当初建立帝国的伟人和智者们为了确保帝国的秩序运转正常, 必须把社会划分成很多阶层,大家各司其职,所以赋税是必要的;就法律而言,诉 讼的复杂是为了确保正义得到伸张。 <br><br>在外交事务方面,明显地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位东罗马官员来匈奴帝 国的目的是为了交还几个匈奴帝国的叛逃者,并在皇帝的授意下与阿提拉就两国的 利益方面的问题进行磋商。在整个过程中,充满着阿提拉对东罗马帝国的傲慢,而 东罗马方面总是不断许诺大量的馈赠。他们在这里还遇见了几位来自西罗马的使者。 这些西罗马人带来了他们的皇帝对于阿提拉的乞求,希望阿提拉放过一位罗马银器 商人,这位商人是一个匈奴人的俘虏的债权人,有大量的黄金在他的手中。阿提拉 先把那俘虏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得知他有黄金在那个银器商手里,就要求西罗马皇 帝把人和赃物都交出来。皇帝请求放过这个商人,并答应交纳同等数量的黄金。阿 提拉对此根本不予理会。 <br><br>阿提拉是匈奴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他不仅建立了最强大的匈奴帝国,而且依 靠自己的头脑以及帝国的军事力量,在当时西欧的政治舞台中占据了一个极其突显 的位置。在他称王尹始(大约435年之后),阿提拉就逼迫东罗马交纳更多的钱。 狄奥多修斯二世皇帝被迫按往年的贡额加倍上贡。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位 新的匈奴王在447年以后,开始把眼光转向西面,把西罗马作为寻找新的机会的 主要地区。自他登基开始十多年以后,在西罗马帝国各种事务的角逐中,阿提拉的 匈奴帝国变成了最强大的外部势力。在他当政时期,匈奴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定居的 民族,而不再是早先的牧马人了。大匈牙利平原不可能象黑海北部的大草原那样, 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放牧马群,因而阿提拉不得不发展步兵团来补充比过去规模小 得多的骑兵力量。实际上,在阿提拉的时代,匈奴人的军队在形式上已经和当时欧 洲其他蛮族相差无几了。不同的是,他的军事力量极为庞大,能够实施包围和攻城 等大型军事行动,而其他的蛮族军队则望尘莫及。 <br><br>公元五世纪四十年代,阿提拉对巴尔干半岛东部实施了一系列致命的打击。其 中有一座位于多瑙河以南一百多英里的尼斯查瓦河畔的城市(441-442), 被匈奴人 摧毁得之彻底,以至于数年后罗马使者前往晋见阿提拉经过此处时,仍可见岸边白 骨累累,城内尸臭熏天。此后,许高卢地区的城市都不能免遭此厄运。 <br><br>匈奴人在比邻东罗马的多瑙河地区确立了一个强大的地位之后,在442年被 著名的东罗马将军阿斯帕尔阻挡在色雷斯地区。447年阿提拉又对巴尔干实施了 一次更大规模的入侵。他们长趋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东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斯 二世乞降。阿提拉不仅收取了所有欠交的贡金,还得到了一个新的价值2100镑黄金 的年贡额,同时又被赠予了多瑙河以南面积可观的领土。这次战役使东罗马受到前 所未有的重创。史家言称,匈奴人所经之地“杀戮无数,血流成河。他们抢劫教堂 和修院,遍杀修士与修女......他们彻底摧毁了色雷斯,使其不可能再恢复过去的 旧貌了。”阿提拉这次对东罗马的狂胜,令他有了足够的回旋余地去实现其突袭西 欧的计划。 <br><br>  到445年时,匈奴帝国的势力达到鼎盛,其疆域大致东起里海,西至波罗的 海和莱因河。东西罗马均被迫向其纳贡,以求免遭蹂躏。在当时,西罗马帝国经过 与各日尔曼蛮族的数十年的战争,边防松弛,军力大为减弱;而各日尔曼蛮族的势 力却在纷纷崛起。在这种天下大乱,群雄四起的角逐中,当数匈奴帝国最为强大, 罗马人与日尔曼人的各派势力都想拉拢匈奴人以制服对方,而阿提拉则利用西方错 综复杂的矛盾巧妙周旋,力图施展自己的政治报负。对于阿提拉来说,打击东罗马 ,焚掠巴尔干不过是一个前奏,而彻底占领高卢则是他实现其野心的第一个目标。 在随后的几年里,阿提拉作了充分的准备,并获得了足够的理由。直到451年再 次大举发兵,阿提拉把对高卢的征服推向了最高潮,同时也为自己掘开了墓穴。 <br><br>所谓高卢地区,主要包括内高卢和外高卢两部分。前者指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 山以南的波河流域地区,公元前三世纪始就己处于罗马帝国治下。后者指阿尔卑斯 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以及荷兰、瑞士的一部分, 公元前51年被恺撒大帝征服。 <br><br>451年阿提拉所侵入的即是外高卢,那场决定性的战争发生在今法国香槟省 境内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史称“沙隆之战”。这是中古欧洲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 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双方投入兵员之多,伤亡之惨重,不仅在那 个时代是空前的,而且堪与现代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形成了欧洲中世纪传说的一部 分。这是一个对性与权力的贪欲,对金钱与土地的渴求的故事,它的主要角色象任 何一个曾经活着的人物一样诩诩如生而且富有色彩。战争的胜负,不仅对于阿提拉 和匈奴帝国的命运是决定性的,而且对于欧洲历史的发展也是决定性的。在阿提拉 的计划中,完成了对高卢的征服之后,下一个目标将是罗马城。也就是说,他的最 后目标是要把整个西罗马帝国纳入自己的版图。然而,他的超群的才智、与生具来 的傲慢,以及极度膨胀的野心结合在一起,不仅把他在征战西欧的生涯中带向了命 运的顶峰,同时也迫使罗马人和日尔曼人联合起来对他形成了强大的对抗。说到这 里,诸位也可以猜出战争的结果了。 <br><br>促使阿提拉实施对高卢的进攻计划的可能有三个因素。首先,是汪达尔国王盖 萨里克挑开了沙隆之战的序幕。大约十年前,盖萨里克的儿子与西哥特王西奥多里 克一世的女儿结了婚。但在442年,西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批准了自己的女儿与 盖萨里克的儿子的婚礼,其结果是可怜的西哥特公主被残忍地割了鼻子耳朵后送了 回来。从此以后汪达尔人与西哥特人之间就结下了深刻的仇恨。盖萨里克因此力主 阿提拉与其联合进攻西面的西哥特人。然而,当阿提拉当真越过了莱茵河,而西哥 特人也加入了阿埃丘斯的联军来对抗匈奴人时,汪达尔人却作壁上观。 <br><br>另两个因素更直接地促使阿提拉下定了入侵高卢的决心。一个因素是东罗马的 停止纳贡。东罗马皇帝迪奥多修斯二世于450年从他的马上掉下来摔死了,他的 儿子马西安继位。马西安在巴尔干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来阻止蛮族的入侵,并且 拒绝向阿提拉交纳贡赋。被惹恼了的阿提拉决定把他的狂怒泻向西罗马,不仅因为 西罗马比东罗马的军力与边防更弱,还因为一个极为特殊的事件给了阿提拉充足的 口实向西罗马宣战。 <br><br>449年,西罗马皇帝的妹妹霍诺莉娅与她的宫廷侍卫的私情被发现,受到其 母干涉。那位不幸的情人被处死了,而霍诺莉娅极可能是由于有了身孕,被送到君 士坦丁堡囚禁起来。此女不知是出于恶做剧还是报复心理,情急之中派人给西哥特 王西奥多里克送了一封信,称若能解救则将许配自身为妻。同时她也给阿提拉送了 一枚戒指和一个口信,表达同样的意思。西奥多里克以此为由,一路连下七十余城, 直杀入东罗马,大肆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被贿以重金后始退。西奥多里克根本没有 理会婚约之事,他深知皇帝女儿不可能下嫁蛮人。再者,他也非常惧怕阿提拉,不 愿意与他争风吃醋。西哥特人走了,君士坦丁堡的恐惧阴影仍没有消除。为了彻底 解决阿提拉的威协,东罗马皇帝令人买通其身边的侍卫,以伺机行刺。这个阴谋很 快就被阿提识破了,但此种小技俩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的野心很大。阿提拉 仍旧派人给东罗马皇帝送去了重礼,并捎口信说:“你我都出身于贵族,但你的行 为使你失去了继续保持这份头衔的资格,而我却以我的功绩保留了荣耀。我们因此 可以分出高下了。”这个信息给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极度的恐慌,堂堂不可一世的皇 帝不得己再次屈辱地向匈奴人交纳大量的黄金,以求苟安。阿提拉至此并未罢休, 他要求把包括高卢在内的一半西罗马割让给他作为嫁妆。当他越过莱茵河时,宣称 这不过是以武力来寻求应得的权利。他要履行婚约,迎娶霍诺莉娅。 <br><br>阿提拉经过充足的准备和精心的策划,于451年初率领数十万大军越过了莱 茵河。在他的联军里,有一只数量可观的东哥特人同盟军和其他日尔曼人杂牌军, 包括一些勃艮第人和阿兰人。法兰克人的一部分也加入了阿提拉的联军。关于匈奴 联军的兵员人数,各种史书记载不一,从三十万到七十万的说法都有,五十万应该 是比较可靠的。匈奴联军越过莱茵河以后,在四月份首先占领了美茨,恐惧很快在 高卢蔓延开来。紧接着,包括莱姆斯、美茵兹、斯特拉斯堡、科隆、沃姆斯和特里 尔在内的一系列欧洲大城市都遭到了抢劫和焚毁。巴黎也险遭劫掠。 <br><br>在扫清了莱茵河流域的通路之后,阿提拉率领他的匈奴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直 杀向高卢的心脏,包围了奥尔良。匈奴人强劲而迅猛的军事行动不仅使西罗马危在 旦夕,而且更直接地威胁着各新建之日尔曼国家的安全。罗马大将阿埃丘斯受命组 织了一只同样强大的联军来迎击阿提拉。阿埃丘斯的联军主要由罗马高卢人组成, 同时西哥特人、阿兰人、勃艮第人也与他们传统的敌人──罗马人联合起来一起保 卫高卢。法兰克国王也被说服加入了进来。尽管联军的所有各方都对匈奴人有一致 的仇恨,但对于阿埃丘斯来说,能够把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效的军事联盟,仍 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阿埃丘斯号称是“最后一个罗马人”,在451年前的很 多年里一直是西罗马最杰出的将军,并一直担任着瓦伦丁三世的首席政治顾问。在 此前的四十多年间,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在强大的外敌面前一个个变得软弱而退缩, 在西罗马更是如此。瓦伦丁三世皇帝为了躲避蛮族骚扰己迁住拉文那。无论与任何 人相比,阿埃丘斯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来保持帝国晚期的强大和繁荣。 <br><br>由于西罗马联军的抵抗,匈奴人对奥尔良的包围没有能够达到即定的目标。阿 提拉没有想到会遇到来自西罗马联军的如此强烈的抵抗。他显得有点聪明过头了, 生怕在奥尔良围墙外面拖陷得太久,所以于6月14日放弃了围攻。阿提拉撤退到 了今天法国香槟地区的开阔平原上,这给了西罗马联军的士气以极大的鼓舞,匈奴 人并非不可战胜。6月20日,在沙隆附近卡太隆尼平原上,一场恶战发生了。最 初,阿提拉显然是被自己的命运的突然转折所震惊,他对能否取胜没有信心,对撤 兵与否亦不能决断,他躲在车阵里直到下午才出来。阿提拉原想拖到天黑以后再开 始战斗,但他最终还是把兵力投入到战役中。 <br><br>在阿提拉的阵列里,右翼是杂牌日尔曼人,左翼是东哥特人,最精锐的匈奴军 队则处于正中位置。阿埃丘斯采取了另一种布阵,他把最不可靠的阿兰军队放在罗 马联军中间,用来对付匈奴人的正面突袭;西哥特人部署于右翼,而他自己的罗马 军队则处于左翼。很明显,阿埃丘斯希望能够有效地打击匈奴人较弱的两侧,然后 对匈奴主力部队来个两面包抄。在战役初期的小规模冲突中,当罗马人在匈奴主力 的右侧占据一处高地后,阿埃丘斯的这种布阵看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从后面 的战况的分析来看,仅管阿提拉自己的匈奴主力在所有这六只军队里是最强的,但 他两翼的日尔曼人同盟军则要明显弱于对手。 <br><br>紧跟着,西方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之一就发生 了。阿提拉与处于罗马联军中心的阿兰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匈奴人把阿兰人压 退时,其右侧的罗马军队发动了突然的进攻。同时,匈奴人向前的运动也把自己另 一侧暴露给了西哥特人的进攻,结果使匈奴人的力量遭受到重创。但实际上战役的 结果并未分出胜负,双方的死伤同样极其惨重。战况的残酷程度是空前的,据称双 方死亡人数估计有16到30万人。西哥特王西奥多里克在混战中一头栽下马来, 被乱兵杀死。阿提拉如果不是于危急之中保持镇定,也难逃厄运。阿提拉撤回到他 的车阵中,一直呆到夜幕降临也不出来,他的弓弩手把罗马人挡在外面。 <br><br>由于匈奴人所遭受的打击,阿提拉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住其精锐兵力,因此无心 恋战,想伺机脱身。恰好西奥多里克的死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西哥特人由于国王 的死去所发生的政局变化,新的继承人不愿再继续参战,急于回国登基,甚至阿埃 丘斯对其确立王位也表示支持。于是,其王兄于半夜时分偷偷跑到匈奴人的营账内, 与阿提拉签定了城下之盟,网开一面地放走了匈奴联军。后者则于凌晨悄悄溜出战 场,从而避免了一场更为惨烈的、流血更多的战役。 <br><br>事实上战役到此时已经结束了。在罗马联军一方有人主张第二天追讨阿提拉, 但阿埃丘斯没有采纳。也许他希望保留着这个虽然遭受了打击,但仍然有相当实力 的匈奴军队,以便保持与日尔曼蛮族之间以罗马名义的联盟。由于阿埃丘斯的放手, 阿提拉得以轻易撤走并越过了莱茵河。很多人谴责阿埃丘斯对匈奴人太便易了。不 用讨论阿埃丘斯的政治动机,仅从军事上说,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实际上罗 马联军损失也是及其惨重的,而阿提拉不过是一只受伤的老虎,他的军事力量仍然 很强大。因此阿埃丘斯的做法应该是明智的,能够把匈奴人驱赶出帝国领土已经是 相当的成功。确实,阿提拉于次年得以有足够的力量入侵意大利,并造成了极大的 灾难。但假如当年匈奴联军在高卢成功地实施了一次有效的反击,那么整个西方的 历史就要重写了。 <br><br>匈奴人对于罗马的威胁,确实没有因为阿埃丘斯在沙隆的胜利而消失。虽然阿 提拉撤过了莱茵河,但他并未知悉自己的劫数。阿提拉于次年(452)率匈奴大 军绕过阿尔卑斯山,从东面进入北意大利,再次发动了一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规模更 大的、令整个西罗马极度恐慌的入侵。位于亚德里亚海岸的阿奎利亚城几乎被从地 面上铲除了,它的逃亡者后来在一处沼泽地带建立了威尼斯新城。许多波河流域地 区的城市,包括米兰、威罗那和巴度阿等等,都遭到了洗劫。匈奴人几乎彻底焚毁 了整个北意大利。阿埃丘斯,这位曾因其在高卢的政治军事运作而功垂史册的罗马 人,这一次却不可能为了保卫意大利,而使西哥特人和阿兰人听命于他了。 <br><br>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看来,罗马城就要成为阿提拉的囊中之物了,然而阿提拉 的雄健的攻势恰在此时开始萎缩。紧接着发生的事极富传奇色彩。由于瓦伦丁三世 早已迁住拉文那,此时的罗马城实际上由教皇管辖。就在阿提拉逼近罗马城时,教 皇利奥一世舍身出城,在北意大利的米西诺河和波河的汇流处面见了阿提拉。他身 着华丽的教皇服饰,以其滔滔雄辩居然把阿提拉说服同意退出意大利。不仅如此, 后面的传说更是邪乎,居然圣保罗和圣彼德同时在阿提拉面前显圣,并下神示说如 若不理会利奥的要求则立即赐死。这个传说在西方中世纪史上非常著名,至今在罗 马梵蒂冈的一座教堂内还有一副以此主题的油画。威尔第曾根据这个传说写了一出 歌剧,其主旨在于表达意大利反抗外国侵略势力决心,和意大利人民必胜的信念。 在歌剧上演时,正置意大利被奥匈帝国所占领。根据这个歌剧,有一个叫做埃兹奥 的罗马将军,作为罗马使者前往阿提拉营账谈判。他许诺将作为内应为阿提拉打开 城门,但条件是事成之后把罗马的一半赠给他。但阿提拉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br><br>实际上以阿提拉的自负和信仰,如果没有远为重要的自身原因,他是根本不会 理会不知深浅的利奥的说项的。真实的情况是,阿提拉的军队给养短缺,整个意大 利在450-51年期间又经历了一场饥荒,而且一场瘟疫开始席卷匈奴人的军队。更令 阿提拉担心的是,东罗马皇帝马西安派遣了一只军队越过多瑙河去进攻匈奴人的老 巢,潘诺尼亚。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阿提拉前一年在沙隆所遭受的损失,促使阿提 拉接受了利奥的劝说,回师潘诺尼亚。 <br><br>阿提拉到底还是放过了罗马。在相继的两年内,先后在沙隆和北意大利,匈奴 人的威胁最终没能使西罗马拜倒在自己的膝下。也许罗马帝国最后的历史作用是在 来自亚洲的匈奴人和日尔曼蛮族之间充当一个缓冲,而后者的命运则奠定了现代西 方民族的中世纪基础。仅管很多意大利人不满意阿埃丘斯没有在沙隆彻底消灭匈奴 人,但恰恰是这位“最后的罗马人”使这个曾经骄横一时的蛮族帝国走向灭亡。战 争和疾病打垮了阿提拉的势力,匈奴帝国元气大伤,它在历史上的最后一页很快就 要翻过去了。[ZZ]<br><br><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2.2025 08:4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