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寒PK白烨:网络论战“80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6.2.2008 11:4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寒PK白烨:网络论战“80后”
摘要:2006年初,白烨的始发于《长城》杂志,后搁入其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的一篇名为《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引起了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的强烈反应,接着韩寒便回应了一篇名为《文坛是个屁 谁都别装逼》的千字短文,拉开了其与白烨的论战。

  2006年初,白烨的始发于《长城》杂志,后搁入其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的一篇名为《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文中对于韩寒提出了婉转的批评:“他去年出版的《2004通稿》,我看了之后很吃惊,里面把他在中学所有开设的课程都大贬一通,很极端……这种反叛姿态做得过分了,就带有一种为反叛而反叛的表演性了。他从也许是有道理的起点出发,走向了‘打倒一切’的歧路”。接着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上便回应了一篇名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的千字短文,毫不客气地对白烨进行“炮轰”。从这篇回复中看,他的情绪颇为激动,甚至大暴粗口。文章末韩寒还对自己的这些不雅言辞做了解释: “此文稍‘色’,日后改正。对付迂腐固执的家伙,就得‘行色’。我发表完观点了,不参与任何愚蠢的笔战论战之类。我很忙,我要进入车坛。”拉开了其与白烨的论战。
  随后,白烨在其博客上发表了《我的声明——回应韩寒》一文,表达自己的不满。而韩寒也立即发表了《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和《辞旧迎新》迎战白烨。两人的论战引起了广大学者与网民的关注和讨论,其火热程度决不亚于前一段时间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此时,网上关于这场论战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场论战并不仅仅是纯粹的两人之间的问题,它更反映了正在走上社会主流舞台的80后的一代和上代人的迥异思维。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并去追寻藏在论战背后的两代人的差异与促使两人论战的原因,因为两人绝不是为论战而论战。
  圈内人士看韩白
  对于这次论战,圈内人士看法不一。但大多数还是比较客观与公正的,也是比较清醒的。
  中立
  有的认为作家跟作家也好,作家跟评论家也罢,碰到一起,多半是婆媳关系,暗潮汹涌的多,和平相处的少。
  他们有的认为,无论《三重门》有多少精彩,也不能构成韩寒如此粗俗与傲慢之为的理由。而白烨拿一个没有实质性意义的“80后”作由头大评特评,难免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抛开个人情绪不说,两人争论什么是文学的场面,显得实在是既可爱又可笑。说他们没有资格争论有点霸道,但说他们带有十足的哗众取宠的色彩,许多人都应该比较认同。
  http://column.bokee.com/126002.html
  有的认为白烨关于八十年代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不能成立的命题。问题正如韩寒所说的那样: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我们都可以找出一大群气质类型相似、作品风格相似的人。同样的,在相同的时代,也时刻都存在着千差万别。艺术家和作家中间之所以有很多人讨厌利用年代划分群体,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划分方式抹煞了个人的特质。艺术首先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更不是某个批评家或者文化名人指示一下就可以成功的。
  http://blog.sina.com.cn/u/465cae59010002rt
  王蒙则认为多大的年纪做多大的事,写作作为一种耗费心智的强脑力劳动,不是少年们轻易能“问鼎”名誉的路径,我想学生时代好好学习,正是好好积累知识和文化的时期,如果在写作上花费太多时间、精力,以后一定会后悔不及的.
  上海大学教授、作家葛红兵一直关注80后文学的创作,对于韩寒此次批评白烨一事,他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80后是个中性的概念,没有否定意义,目前文学批评界用这个概念也是权宜之计。“韩寒对80后这个概念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将这些年轻作家概念化不是最好的办法,他们毕竟还有个性。” 他同时表示,白烨认为80后作家还没有进入文坛,“这有些苛刻”。“老一辈作家认为文坛由杂志、评奖、作协等构成,但年轻作家觉得网络、单行本、媒体也构成了一个文坛。在这一点上,双方有分歧,还是存在代沟的。”
  而有的专家就比较诙谐了,他们说韩寒和白烨论战(准确地说是韩寒收拾白烨),他们只看到一个写文章喜欢装逼的“文学评论家”和一个很牛逼、不装逼、有才气并且不掩饰锋芒的作家在讨论问题。认为这是装逼者和不装逼者的冲突,不是文坛两代人的冲突。
  作家古清生幽默地说:“韩寒具体其他俺不管,俺只议及白烨的‘80后’和韩寒的‘文坛是个屁’,要俺说,文坛连个屁都不是,屁还有臭味,文坛那地方,连个臭点的屁都闻不到,有的不过是滔滔不绝的自恋与自颂。”
  http://news.sina.com.cn/o/2006-03-14/07458435881s.shtml
  批韩
  而有的人则对80后提出了批评,如批评家晓华、汪政指出,“为什么时至今日少有对80后的令人信服的研究,可能就在于作为一种文学事实的存在它本身就是可疑的”(《略论当前的青年创作及其批评———兼论文学创作中的80后现象》。
  批评家李敬泽认为:“‘80后’”不是文学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不仅包括‘80后’作家的写作,还包括他们的读者的反应、成人们的反应、社会的反应,这一切加在一块儿,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给“80后”浇盆凉水》)
  青年作家吴晨骏认为:“像韩寒和郭敬明这样的写作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没有任何个人的创造性。”
  诗人沈浩波更坦言:“韩寒是写给中学生看的,我觉得没有什么价值,中学生是盲从的。”
  青年批评家邵燕君《在“玉女忧伤”到“生怪冷酷”》的文章里,不仅明确指出:“许多‘80后’作家都公开表示不做‘职业作家’,文学只是副业。”而且也早就做了这样的预言:“‘80后’是否会完全接受‘文坛’的引导呢?这倒也未必。”的令人信服的研究,可能就在于作为一种文学事实的存在它本身就是可疑的”(《略论当前的青年创作及其批评———兼论文学创作中的80后现象》。
  批白
  还有的对白烨提出批评,认为白烨的学术属于在职研究,并且在公众舆论场所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声音,从中国现行学术框架来看,是代表国家的声音。白烨介入市场,就是挟持国家资源进行个人商务活动,恰恰是破坏市场规范。
  正如“有偿新闻”(收费写吹捧文章)是新闻界最大的腐败一样,“有偿评论”也是最大的学术腐败之一。
  网民的三种态度
  韩寒与白烨的博客“交战”,引来众多网民关注,无论是批评“80后”的白烨,还是“骂人”的韩寒却得到不少人的公开支持。在某“80后”作家这两篇文章的评论中,2000多位发言的网友明显分成了三种态度。
  支持韩寒的人认为白烨的评论太主观臆断,缺乏文学评论家应有的严谨,希望评论家“放下自己的偏见,不要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指指点点一群人”。还有的人认为韩寒“骂得爽”。
  第二种人觉得韩寒的话说得过分了,缺少一个为文者对他人起码的尊重,另外从整体看来,“80后”作家群的作品在文学价值上的确“偏弱”,不少在市场上火爆一时的书过几个月就没了踪影,更多是对生活的简单反射,而缺乏积淀后的理性思考,这恰恰是制约“80后”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一位网友就说其实,某 “80后”作家这篇文章最让人失望的,是他缺乏“尊重”---他缺乏对“对手”起码的尊重,评论家的年纪几乎是“80后”的父辈,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某 “80后”作家在跟比自己年长的人对话时,是否立马就朝“下三路”招呼;他缺乏对文学的尊重?他甚至缺乏对“博客”这个载体的尊重,别以为旁边很多人叫好自己就成了英雄,这跟看猴戏是一个道理。
  第三种态度比较耐人寻味,这些网友同是“韩迷”,但是却对这两篇脏话多的博客有自己的看法。网友“如沐春风2006”说出了这部分“韩迷”的心声:看了你的文章,道理是那道理,可咱能不能换个方式说事?3月3号的文章用词确实有点太激动了,不错的作家再有不错的风度,那就更不错了。
  网友甲:评论家那篇文章的题目是《80后的现状与未来》,标题和内容都不让人惊讶;让人惊讶的是某“80后”作家的回应文章---先是题目:《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再读文章,那种心惊肉跳的感觉从始至终没有消减,脏话粗话只是点缀,比比皆是的是些人体器官和私密生理活动,运用极其娴熟……知道的,明白这是一小青年在发飙,不知道的,以为有人在上生理卫生课!
  网友乙:我真是很佩服某“80后”作家这拨儿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想像力,完全超越了前人,不过他们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轻狂、不宽容、逞文字之快而忽略其他。这是典型的“80后”症状。
  从这里可以看出,圈内人士看法多是冷静的,客观的,俨然是以一种局外人的态度看待这场论战,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学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而网民们的评论则是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看待这场论证,更具有一种人情味,多了爱恨情仇,会有失偏颇,但却也更好看了。他们有时难免会冲动,鲁莽,但却不失坦率,热情,用于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而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而且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的网民已经变得越来越客观冷静。因此这两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相关链接
  白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已出版了《文学观念的新变》等6部文学评论著作。曾先后受聘于“布老虎丛书”编辑部和“新国版信息有限公司”,为前者策划了铁凝的《大浴女》、皮皮的《比如女人》、卫慧的《上海宝贝》等作品,为后者策划了旅加女作家贝拉的《911生死婚礼》等作品。
  韩寒,1999年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同年,韩寒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揭露批判他所受的应试教育。代表作《三重门》,至今销售量已逾190万册。随后又出了《零下一度》,再次引起轰动。不久前,他又推出了赛车日记《就这么漂来漂去》和长篇小说《一座城池》。
  80后作家线上根据地
  韩寒:http://blog.sina.com.cn/m/twocold
  韩寒,1982年生,第一届B组(除高三以外的初高中学生)一等奖。获奖作品《书店》、《求医》。时为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学生,同年留级,遂在报纸上引发关于“留级高才生”的讨论。之后在高中阶段退学,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畅销近100万册。再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发行近60万册。在《三重门》电视剧版权被卖出之后,又推出第二部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首印30万册。还出版有《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长安乱》等作品。
  郭敬明:http://blog.sina.com.cn/m/guojingming
  郭敬明,网名:第四维。新概念第三界第四界一等奖 出版个人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目前在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学理工和艺术结合的奇怪专业。郭敬明被人称为是“韩寒第二”。可能,在现阶段的众多写手中,也只有郭敬明,在作品销售、被吹捧等方面,能够对韩寒形成最强有力的冲击与挑战。但郭敬明和正常的人生与写作状态存在距离。而且,郭敬明也缺少创作思维的独立与大气,而习惯在他人的启发下,虚构类似的故事与情节。
  张悦然:http://blog.sina.com.cn/m/adore
  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出版个人集《葵花消失于1890》《樱桃之远》。
  文字精致唯美, 张悦然对自己创作类型的定位为成长小说。的确,“用自己成长的眼光来记录所有的事情”,张悦然在这方面展示了她的写作天赋,不过,当张悦然试图用她的神来之笔,探索成年〈男〉人的心理与世界时,她失败了。《葵花走失在1890》与《樱桃之远》一样,缺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成熟。
  张佳玮:http://blog.sina.com.cn/u/57fc693b01000129
  张佳玮作者第四届新概念二等奖,苹果树网站(www.pingguoshu.com)创始人之一。被众多写手认为最有前途的写手之一。张佳玮的优势不是完整的书写与流畅,作为保持探索的激情与活力的代价,当然是值得的。他的文章离奇,充满相当程度的生涩与变异。张佳玮的弊病与郭敬明一样,在于思路不够开阔,在构造新的故事的情节方面,存有缺陷。
  周嘉宁:http://www.blogcn.com/User/bosnia/index.html
  周嘉宁在网上被评为很有潜力的少女作家,文字细腻,娓娓道来,触角灵敏,从容不迫,很有聚拢人气的亲和与中性。和韩寒缺少更多创新成分一样,开拓有所不足;但也很少流露出刻意模仿他人的蛛丝马迹。只是文字接近小资,有一种故意制造的矫情与冷漠。
  桃之妖妖:http://www.blogcn.com/blog/?u=taozhiyaoyao
  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获奖作品《2011》、《假期》、《我的小说》。中学就读于上海市三女中,担任学生会主席。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就读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为“80年代后写作者”的代表人物之一。2003年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逃之夭夭》。




[ 本帖最后由 山民甲 于 16.2.2008 11:49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2024 01:5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