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教导初入门的是小乘法门,因为他们的根器适合小乘的法教。二转法轮时,佛陀教导的是大乘。大乘的字义是“较大的一乘”,大乘之所以称为“大”乘,是因为它具有很广大的动机、很广大的知见,及很广大的修持方法。 修持大乘道的菩萨具有很广大的心态。首先,菩萨行者具有愿一切众生都能行一切善、离一切恶的心态。小乘行者也具有这种良好的心态,但是他们欲求的是自己的进步与顺境。希望自己一切都顺利有成,是很健康的事,但是如果我们太专注于这一点,并且只试图开展自我的利益,这种态度便有演变成自利心过重,及牺牲他人利益以使自己更胜于人的危险。
行菩萨道的大乘行者关切的不是自己,而是对每一位众生都感到同样的关切。菩萨具有不偏倚的爱心及慈悲心的理由是:当一个人认同某一个团体并专注于它的利益时,伤害这个团体之外的人的危险性就跟着存在。因此,大乘的修持之道,着重于开展完全不偏倚的爱心及慈悲心,平等地关切每一位众生,包括畜生道等的非人众生。
通常,我们不但关爱自己的亲友,甚至可能还会为了帮助他们而与其他人敌对;或者,我们因为关爱自己的种族而和其他的种族或文化为敌;或者,我们因为关爱人类而驯压畜生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在偏倚的想法下的正常作法。
大乘的作法是平等的关爱一切有情众生,也就是任何具有心识的生物。这是因为大乘行者明白,从无始劫以来,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愿望,那就是离苦得乐。就这一点而言,每一位众生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当试图以平等的态度去帮助每一位众生。
四无量心
菩萨希望帮助所有的众生找到快乐,并解除他们一切的痛苦。菩萨不相信只有某些众生希望快乐,其余的则不想得到快乐;菩萨不认为只有某些众生需要解除痛苦,其余的则不需要。菩萨知道所有的众生绝对都需要帮助以获得快乐,所有的众生绝对都需要从痛苦中解脱;所以,菩萨的关切是针对所有的众生及每一位众生。
巴楚仁波切在他的论著中强调,从一开始修持佛法时,就需要做平等舍心的禅修。通常,在做四无量心的禅修时,它们在祈愿文中出现的次序是无量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及无量舍心(平等舍心)。巴楚仁波切强调要先观修平等舍心,因为这可以免除形成不平等的慈心、不平等的慈心、偏倚的慈心及偏倚的悲心的危险。一般而言,在开始做无量慈心的禅修时,我们很容易对我们所喜爱的人产生较强烈的慈心;但对我们不喜爱的人,则另有较微弱的慈心。可是,一旦我们的智慧藉由这种禅修而开展时,真正的慈心就会展现,毫无偏颇的关爱所有的人及每一个人。这是最清净的慈悲心,因为它平等的关爱每一位众生。
在藉由禅修开展平等舍心之后,接下来观修大慈爱心,然后是大悲心,最后是菩提心。第一个无量心(平等舍心)的意思是:不受贪执或嗔恶的影响;大慈爱心的意思是:希望每一位众生都得到快乐;大悲心的意思是:希望除去每一位众生的痛苦;菩提心则比较微妙。一般而言,菩提心是为了帮助众生而成就佛果的意愿,它的本质是慈悲心。菩提心的微妙性在于它隐含智慧(梵文“般若”),若没有智慧,菩萨的慈心与悲心就不圆满。当我们只有不圆满的慈爱心时,纵使想帮助他人,但因为没有圆满的智慧,不但达不到效益,甚至还可能伤害到我们想帮助的人;当我们只有不圆满的悲心时,虽然我们真的想解除他人的痛苦,但却不知道如何使他们免于痛苦。所以,在开展菩提心时,最重要的是:在增长慈心与悲心的同时,也要开展智慧及悟性。这就是菩提心真正的意义,也是菩提心为什么很微妙、很难开展的理由。
例如,当我们发现某个人非常饥饿,但由于没有智慧,或许我们会想:“啊,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我可以教他如何钓鱼。”于是,我们教他怎么钓鱼。在短期内,他的饥饿问题解决了,可以照顾自己了;但是,我们教导了他如何伤害其他众生(注1),所以,这项行为将会造作恶业,将来这个恶业只会带给他麻烦和困境。因此,纵然我们的动机是好的,我们也具有悲心,可是由于无明,我们不但一点都没有帮助他,还使他的情况变得更糟。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以对一切众生有益的方式,来表现我们的爱心及慈悲心,并且考虑到一项行动或行为对未来的影响——这就是菩萨的智慧。
以爱心及慈悲心行事的另一个方法是不伤害他人。这种行为就短期而言是很好,但是它的利益并不是长久不衰。例如,我们可以给予穷人食物或衣服,虽然这项行为的动机是好的,也不会伤害任何人,但它的利益相当小,因为一旦这些食物或衣服用尽之后,问题又回来了。菩萨希求的是非常广大、非常长远的利益。所以,当菩萨在帮助一个人时,他永远都会试着给那个人最好的帮助,也就是让他稳定地走在最好的修行道路上。如果我们能够告诉一个人如何走入最好的修行道路、如何真正地开展及开放自心,那么这种利益便非常的大,而且会永远继续不断地增长。这不会伤害任何人,且能帮助受惠者在每一方面的发展。所以,菩萨的关爱及慈悲心能把每一位众生都引领到法道上,这就是真正的爱心、慈悲心及菩萨行的意义。
菩萨的清净动机极为善巧和有力。例如,帝国主义也有见解或哲学,但传播那种哲学便会涉及庞大的军队、大量的财富及极多的战斗与暴行,且即便有这些军队及军事战备也无法真正说服世人相信帝国主义。相反的,佛陀并没有耗费数百万元去宣传他的理念,或动用浩大的军队及复杂的武器去说服别人他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他只带着一个托钵和法教。但是,由于他强烈及纯净的动机,他的理念便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至今他的法教仍然广为流传。在他住世传法的期间,佛陀以全然没有偏倚的大爱来教导每一位众生。他传法的方式不带任何伤害众生的意念,他以极其清净的慈悲心和智慧传法。经过二千五百年之后,他的法教仍极其完整,并仍继续在流传,广泛地影响着众生。但是,除了此一清净动机的力量之外,这一切都是任运自然的,不需要他刻意的努力。
大乘的菩萨愿力非常宽广、深远,而且极具力量。这种愿力或动机是成就大乘正觉的真正关键。从一开始,大乘行者就必须努力地开展这种极其宽广及有力的态度,也就是要同时开展慈悲心、无偏的智慧及救度一切众生脱离一切苦的真诚愿望。这种修行的方式是菩提心的真正精髓,是成就的主要动力。恰如其反的则是偏私的心,这种自私的态度是修行环境的毒素;相对的,菩提心对自身及其他的一切众生都极为有益。所以,一位具有菩提心的人,不论在何处,他都像是一贴良药或甘露,带来前面讨论过的平静、平和及清凉。
菩萨愿力的功德利益非常大,就像是非常好及有效力的药物。但是,它只是菩提心彰显时自然流露的特质。例如,在传法期间,佛陀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但是一切事情在他周围任运自然地发生。这些源远流长的功德,完全是这种极具疗效的药剂自然流露出来的特质,它们来自佛陀极其清净的动机,这是非常殊胜的功德。相较之下,天主教教会是一个势力强大、如同企业般的组织,有计划地运用许多的力量去传播教义,许多传教士致力于散播天主教的哲理和见解,这一切努力和组织虽然很可观,但是,天主教不见得流传得很广。相对的,佛法是佛陀的菩提心及事业的自然光辉,佛陀极其清净的心,使佛法的意义非常任运自然的由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
佛陀的利生事业有两种主要特质:任运自然及恒常性。从古希腊文明等历代文化的兴衰,我们可以明了世俗的影响力是很短暂的。然而,佛陀的利生事业是不受时间影响的,仍然继续在散播、增长。佛陀的利生事业不但没有中断过,而且在所及之处都极具效益。佛陀的利生事业也永远都很适切、很鲜活。佛陀涅盘后的一百年,他的利生事业仍然非常的适切。纵使再过两千年之后,它仍然非常有意义、非常适切。
大乘法教或菩萨道的修持方法根源于二转法轮,佛陀传法的第二个主要阶段称为法轮的“第二转”,有时候也称为“中间的那一转”。第一转的法教和四圣谛有关,是小乘的基础。在二转法轮时,佛陀宣说的大乘主题是空性(注2)。佛陀指出,宇宙的外在现象及众生内心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的。后来,在三转法轮时,佛陀主要教导的是智慧(梵文“佳那”)。
有一次我在德国时,有一个人说他很喜欢我的开示,但是当我在谈空性时,他觉得很沮丧、很不安。他说,如果我说的是关于事物的存在,而不是它们的不存在的话,他应该会觉得比较好过。为了避免这种不安,我将同时解说空性及相互依存性(藏文“瑱椎”)。
注释
注1:在佛教中,杀取任何众生的生命都会形成恶业。
注2:这些是“孙雅他”的开示。“孙雅他”被翻译为“空性”,因为一切事物的究竟本质都是空性的。但是,空性和虚空并不一样,因为一切现象都起自空性或由空中化现。因此,空性和虚空是不同的。
【观世音.噶玛巴:www.karmapa-chinabbs.com】编辑组摘录自《三乘佛法心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