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对欧洲一无所知的人也听过水城威尼斯的名字。水城是充满想象力的水城,水城的名字声名远扬,水城的想象散散淡淡,散布在水巷的每一个角落。 晚上上主岛沿S形大运河,也是主运河逛了逛,吃了12欧一份的墨鱼面。
. |$ l9 J- b& l# `% x/ X* a0 a$ n 这样的廊柱,这样的夜晚,一切阐释都显得多余。 威尼斯天票12小时16欧,24小时18欧,36小时23欧,包括了所有的公交船和巴士。 路过一个小店的精致橱窗。 小船在宁静的夜里画出一圈圈的涟漪。 晚上9点,依然忙碌的水上公交,我们就这样告别了水城之夜。 早上10点起床,吃过早饭坐42路船去玻璃岛,路上随拍。 从桑塔露琪亚到圣马可广场有两条路线,一条走大运河,还有一条绕开岛外,注意别搞混了哦。 据说威尼斯建房子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 水边的饭店也要和其他城市一样盖上遮阳棚——是的,意大利在一年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阳光万里,不需要遮雨。 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 连接威尼斯公爵府的审讯室和老监狱的桥,封闭得很严实。相传每个犯人被押送到这里都要叹息一声,所以叫做叹息桥。 白天再逛主岛,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破败景象:斑斑驳驳的房屋外墙,到处裸露随意拉伸的电线,再加上暗淡的色调,第一眼真不能让我喜欢上这个城市。意大利似乎就是这样,要慢慢品味才能发现它的美。于是我们跟随人流来到圣马可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是总督宫了,我觉得建于16世纪中叶的总督宫应该是拍摄圣马可大教堂的最佳场所,可惜我去的时候没有找到入口。 圣马可教堂(Basilica San Marco),圣马可是耶稣的使徒,是《马可福音》的作者。828年威尼斯商人,将圣马可的尸体从埃及亚历山大运回威尼斯。公元829年为此修建了这个教堂,当初只是总督府当中一座临时性的建筑。教堂采用拜占庭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 圣马可大教堂的基本结构和装饰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第十四世纪,一艘来自东方的威尼斯船只返回当地,从一些古代建筑上取下材料,添加到教堂的外部。渐渐地,圣马可大教堂外墙的装饰物包含各种大理石和雕刻,其中一些装饰品的年代远超过建筑物本身。从外表来看,圣马可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范例。前厅内部的装饰非常华丽,天花板镶嵌著旧约圣经的故事。
8 N, c# G9 D6 x( D8 X0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