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4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四十》 真正懂得活在人间的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1.2014 04: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四十》 真正懂得活在人间的意义
2011-12-09

    我们在人间,有时候总想对父母亲好一点,但是,有时老觉得父母亲碍事,有时候又觉得,我想对父母亲孝顺一点,但是父母亲有时像凶神恶煞一样的,他们为什么对孩子这么不耐烦、没有耐心呢?孩子想跟父母亲沟通,但是父母亲又不能跟孩子沟通,有时呢,父母亲想跟孩子沟通,孩子又不理他们。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前世的业力所为。因为当一个孩子在16岁之前,或者在12岁之前,或者在8岁之前,这都是他和父母亲的劫。很多人不知道,实际上,一对夫妻也有几个危险期,孩子跟父母亲也有很多的危险期。什么叫危险期?就是他们的业力所报之时。那么,当业力报的时候,孩子看见爸爸妈妈会非常地讨厌,爸爸妈妈看见孩子也会很无奈。人跟人实际上就是这种业力相互牵扯,有时候想还他,还不了,有时候,想还债,又觉得这个债怎么没完没了,这个要追溯到我们的前世。很多人前世和自己的亲人过分地纠结、过分地结怨,他如果这辈子投胎做你的孩子,那他就一辈子跟你结怨。我们念佛的人,首先要明白这些道理,我们才能懂得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怎么样来跟孩子把关系搞好,怎么样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当中积善行德多做一些功德。

    听众朋友们,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多念经,我们的心,不要跟着这个社会上不好的倾向性走,也就是说,不要去追求人家有什么,我也要什么,人家没有什么,我也想要什么。实际上,择心与佛是背道的,因为佛叫我们不要贪瞋痴,叫我们不要去追求人间的一切,人家有好车了,你要比他的更好,人家有大房子了,你要比他的更大,这种人很难修成佛道,他更难得到往生。实际上,劝人修心念经,就是让我们凡夫能够做佛,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做人很难,因为我们在人间,大家都在追求名和利,所以,当名利塞满你的脑子的时候,你会做很多不符合道德之事,你的功德也就没了,那么,你这一生,你要往哪里去往生?你有没有资格回向?一生只有好好念经的人,才能必满所愿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学佛之人,要孝养父母,要奉伺师长,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我们要遵守自己做人的本分,父母要对孩子慈善,孩子对父母要孝顺,兄友要恭敬,夫妻要和睦,所以,每个人如果都能走自己的学佛之路,那么你就必满所愿了。

    我经常跟大家讲,一个人学佛,还没有成佛之前呢,都会有法身的,这个法身,实际上也是依仗着佛的能量,在人间学佛修心、救度众生,但我们是凡尘当中的凡夫呢,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能力来做很多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修心度人成功呢?今天台长教大家念小房子,实际上也是运用着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想一想,我们有什么能量能够把家人超度到天上去?我们一个普通人,有什么能量能够超度鬼魂呢?只是借着佛的力量,才帮着自己超度。所以,自古以来,很多人过世了,只能求出家人帮忙超度,因为我们的确没有这个能力啊。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有能力来超度呢?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超度呢?因为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愿力啊,因为观世音菩萨是有求必应,因为有了小房子,你可以用小房子来借着观世音菩萨的佛量来超度亡人啊。实际上,还是在用观世音菩萨的佛力和法力来做我们人间的事情。

    我们人的一生做过很多错事,我们人的一生有时候非常卑劣,我们的心地非常狭小,我们的嫉妒心非常多,而且我们的语言非常高超,我们就是要骂人,有时候还要让人家听不懂。可想而知,人的业力是多大,而这个业力很多已经转换成孽障了,人的孽障一多,我们人就会越来越糊涂。所以,大家要明白,佛菩萨的力量是何等的大,而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何等的小,这是天壤之别啊。所以,我们学佛修心之人,要化开自己,要懂得怎么样来修心,怎么样来明白道理。我们做人一定要记住,要用佛菩萨的能力来救度众生,这就是为什么台长叫你们在拜佛的时候,在超度的时候,一定要在前面加上,“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帮助我XXX”,而不是你今天张三能够超度,李四能够超度,我们何德何能?我们的业力很深,是我们借助佛菩萨的佛力、法力,来让我们的亲人得到超生了死。

    听众朋友们,我们学佛之人,首先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坏脾气和坏习惯,因为我们只有克己习气,与人方便,也就是说,我们要“克己复礼”。实际上,孔夫子讲的“克己复礼”,并不是说恢复旧时代的那些礼仪,而是讲得深奥,因为孔夫子是圣人,他讲的克己复礼,是克制你自己的劣根性,这是对的,复礼并不是说恢复周朝的礼仪,而是恢复真正由你心中产生的本性。因为只有克己,克己犹如佛法上讲的“守戒”,守戒之后,你才能恢复自己的本性,异曲同工啊。所以,我们学佛,人家虽然跟你有仇,但是你要想到,他对我有仇,是我前世或者今世一定做得不对了,他为什么对人家没有仇呢?为什么单单对你有仇呢?我们如果怨怨相报,我们会仇上加仇,我们就是深仇,有了深仇之后,就会产生大恨,这个恨越来越厉害的时候,就会扎在你的心中,让你久久不能回避,让你为了这个恨,为了这个仇,度过你艰难困苦的一生。

    所以,要学佛,就是大家要懂得一个道理,叫趋吉而避凶。什么叫“趋吉避凶”呢?就是走向越来越吉祥,而避开我们的凶。那么怎么样来避开你的凶呢?首先,你不要记人家的仇。第二,你要越来越趋向吉祥,要明白我们只有离苦才能得乐啊。如果你有仇有恨的话,你的心就很苦,因为你整天想着那些肮脏不堪的事情,整天想着我要报仇,这些就是肮脏的病毒在你的心里。这些肮脏的孽缘、让你整天不开心的东西,在你的心里,住在你的八识田中之后,你怎么样能够离开这个苦难呢?你怎么又能够得到快乐呢?平时我们经常跟人家说,因果啊,报应啊,生死轮回啊,实际上,我们又能够明白多少呢?我们种因的时候,你能够想到否?你今天做这个事情,你这个因种下去,一定会有果报的。你今天骂人了,你一定会有果报的,你今天生出来了,你这个果报就是死,因为有生就有死。所以,轮回永远生生不息啊。

    为什么台长经常跟大家讲,化解、忍辱可以停止人的愤恨心和熄灭这场战争,而一个人恨加上恨,报仇的人,他就生生不息了,因为恶缘相报是没有办法了结的。今天你报复他了,明天他一定会报复你。这辈子报不完了,下辈子还会再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电影,当一个人要被另一个人杀死的时候,他说了,“我下辈子还要来找你算账的”。这就是怨怨相报啊。学佛人要懂因果、懂轮回。我们要懂得了生死之道,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要教育所有的朋友,我们要建立一个基础,那就是善良和慈悲啊。只有善良的人,他才会慈悲啊,只有慈悲的人,他才真正懂得善良的含义。

    大家知道,我们做人讲话,模棱两可,做任何事情,心怀鬼胎,讲话从来不跟人家讲真话,语言模棱两可,心呢,又不是很直的,整天想着占便宜、讨人喜欢,昧着良心做很多的事情,所以,当他到临终的时候受果报,人家要怜悯他,都很难了。因为当一个人坏事做得太多的时候,他的身心都会受到折磨。我们经常说,人到终时,大家都会原谅他,而有些坏人,死到临头,很多人都不能原谅他,这就是人,这就是没有理念的人,这就是不知道因果报应的人。所以,在人间你昧着良心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你就是到了临终,你都没有可怜可悯之象出现,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会可怜你和怜悯你。当一个人真正不懂因果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可怜,当我们学佛之后,我们懂得了这些信、愿、行,我们才是真正地懂得人生,真正地懂得我们到人间的真实意义。

    听众朋友们,我们今天半小时的白话佛法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台长最后要跟大家讲,我们学佛、修心、做人,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什么叫顶天立地?因为所有的动物都是背朝天的,而只有人是头朝着天的,所以,我们做人要像个人样,我们做人要做圣人,我们要克念做圣,就是克服自己的杂念,做一个很好的圣人,而我们现在很多的人,就是不懂这些道理,明明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但在人前说人话,在人后说鬼话。这就违背了做人的道德,我们堂堂正正的一个人,我们弯腰曲膝,看见有钱的人,像狗一样地跟在后面,这些就不是人所应有的品质。所以,我们要正正直直地做人,我们对所有的名利看得淡一点,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学佛就是让你有德,学佛的人必须有福德,如果你没有福德,你学不好佛,而福是靠你的德得来的,德又是由你的福所拥有的。有德的人,一定有福气;而有福气的人,他一定会有德。


---------------------------------------------------------
祝大家学佛精进!福慧双修!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德国心灵法门共修组 合十

德国观音堂地址: Borsigallee 37 ,60388  Frankfurt am Main
联系电话:01786277551、01788168888、1717958168

德国华人佛教文化协会网站:http://www.buddhistische-kultur.de/
德国心灵法门共修会博客:http://xlfmde.blog.163.com/

卢台长博客 : http://lujunhong2or.com/
在线收听台长节目录音和收看法会视频: http://www.dcdbjkj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7.11.2024 01:4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