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赏析] 好文推荐:如何改变“只收藏不阅读”的习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3.1.2014 04: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来源:毒舌来啦

美国副教授现身说法:

看到“只收藏,不阅读”的讨论,恍如回到7年前在台大备考托福时,天天上网找资料的那段日子。我花了大功夫在各大网站上寻找有关托福考试的文章和各种资源,包括词汇复习,阅读训练,作文模板,备考策略啦,等等,想的出来的问题我都去搜,都去整理。收藏这些资料,对我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因为我天生喜欢把东西分门别类。桌上的茶几,必须放在茶杯垫下,而且要放到桌子的一个角落上,否则,被两三岁的我看了,心理就特别扭,手痒痒地要去弄整齐。学会上网之后,发现很多免费电子资源,别人放上来共享的,自然就逐渐迷上了收藏整理资料,这种感觉,应该和那些迷上赌博的人一样,整理出一个文档,就像把别人的钱照单收过来了。发展到后来,我买了25G的移动硬盘来备份这些影视和文本资料,不够用了,又换100G,看着沉甸甸的银盘,也顿觉自己是个皓首穷经的读书人。

说到这里,我是想说,花功夫去收藏或整理一些认为有价值的电子资源,本身并不是问题,不但让人产生成就感,还有很多实际用途。如果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做好索引或者tag,自己用到或者和朋友分享的时候非常方便,几个鼠标点击就出来了。有人喜欢收藏励志类的故事啦,名人警句啦,这些可以时不时翻出来看看,既轻松又有所得。更重要的,做学生的经常要读文献,文献这东西说简单就简单,说难也难,万一哪个时段网路出了问题,或者学校的租用服务过期了,记性不好的人,想找回这些好文章就比较困难,在校外想要找文献,也不是简单差事。所以,我都是找到后马上略读摘要,感觉不错就分类收藏。但非得在移动硬盘上才能找出文献的情况,我目前还没碰到,可是这也不代表我收藏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其实,相比于小品散文类的东西,文献类读起来太吃力了,趣味性也不强,所以我能不读时就不读。读的少,就自然不会依赖移动银盘来储存文献。

回到刚才的例子,我收藏了很多托福备考资料,和我最后的托福考分有正相关吗?我看应该没有。用学习方法举个例子,有的作者强烈建议做托福阅读要先略读全文,有的帖子指出来说,谁读全文谁是傻子,我听谁?最终还不是得自己找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训练。在这个问题上,了解的方法多,不代表谁就有优势,真正的优势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上。如果我当时不花很多的精力去读别人的经验,去收藏别人写的帖子,我就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托福习题,这个结果不会比前者差。读别人的所谓方法,无非是种心理安慰,和中年妇女求神拜佛一个道理,自己对自己的训练,才是真枪实弹的操练。对于这种情形,我还是想引用叔本华广为人知的经验:杜绝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切身体会的经验和想法,才是能加以利用,并提升自己水平的可靠手段。但这不代表收藏电子资源有什么毛病,问题可能出在工具上:电脑。

慢慢地,我体会到我不仅仅在托福考试的准备阶段有这个毛病,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也有这个毛病:总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看别人的经验之谈,自己倒不动手干了,真是很致命。打开电脑就习惯性地先上上各大论坛和Google Reader,然后下载,收藏,忙得不亦乐乎。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他在给研究生的经验中说,“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的能力都大幅下降”,这真是一剑双刃的最好注脚。研读文献的时间多了,自我训练的时间却少了;习惯在论坛上争论不休,口出狂言,却忘了平日里应该多练练汉英语的口才文笔。电脑给我们带来希望,也带来威胁。

几年前,我彻底地和自己谈了一次,我使用电脑,提高学习效率了吗?如何使用电脑,对我的学习是不是关键性的?我犹豫不决,只能列了很多比较条目,看看各自的优缺点到底如何。我最终发现,我使用电脑并没有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没有电脑,我可以用更传统的方式找文献,收藏整理资料,而这对我的学习效果是没有任何影响的。电脑带来的问题不是说我下载的东西没有意义,不好,不是的,这些东西都很好,有的还是别人好心好意拿出来分享的“秘籍”;真正的问题在于,太容易分心。比方说,写文章时好友msn上说几句,就可以一小时一小时地聊;休息时点开sina一看,各种八卦消息,比学术信息有趣多了,而手上要干的事情忘得差不多了。那电脑的好处在哪里呢?在于资源变得更容易获得,我听过一个七十年代读博士的教授,说起他们那会是怎么在图书馆查找文献的,非常辛苦的。如果取长补短,就能让个人电脑在研究中发挥作用,让学习变得更便捷。由于资源的容易获得,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料的过度收藏了,也就是网友说的,“几百几千个收藏”。通过这次思考,我认为电脑可以给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但如果电脑没有给我带来效率,我可以掐断网路连接,少check email或者看娱乐新闻(现在新闻都是娱乐性的)。

但真的有必要收藏很多免费网路资源吗?如果不是出于喜欢收藏的天性,我看也没必要。过渡沉迷于收藏网路资源,至少不算理性的选择。看到很多跟贴里面提到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要“痛改前非”,我看“罪恶感”倒不必这么重。因为分门别类地收藏资料,本身是个好习惯,没人规定收藏的人必须去读这些资料,要不然管采购的图书馆员意见可大了。选择性地不阅读,也不是个坏事,跟研究学习不相干的,当然可以随心所欲点,没必要逼迫自己非看下去不可。我猜很多人有逛论坛的习惯,经常会看到很吸引人的标题,“不可不读”“不看后悔一辈子”“五分钟保证学会”“XX院士教导学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美国大教授生前最后一课”“北大学生生存秘籍”“三分钟教你申请美国名校”,等等。像卖街上老鼠药一样,拿个大喇嘛使劲喊,买的人也很多,但老鼠药可以做到药效很强的,而这种“不看后悔一辈子”的东西不见得非得去看去收藏,不过花时间买心安。

一个经典的例子,我看到一个论坛上说,“数学理论是创新的前提,我这儿打包了700本数学书,大家随便下”,我一个头两个大,别说700本,就是70本也绝对够普通科学工作者看一辈子了。这时候,应该坦然承认自己不是神,因为一目十行也不够用啊,也就没必要去点击下载收藏。如果收藏的很多是这种类型的网路资源,不如大方点仍了,别说没机会看,看了也不会长进,更没必要“痛改前非”。

总结下,爱好收藏电子资源是个好习惯,如果收藏的时候就做好分类和索引的话。有选择性的阅读也是个好习惯,术业有专攻,关注好自己做的领域已经很难了。不要为 “只收藏不阅读”的习惯感到惭愧,爱好收藏的人不是用功的力度不够,而是用功的角度有偏差。同时也不要把问题局限在感情层面上。真正关键的问题在,如何选择自己必须要看的资料,有效得阅读和做摘记。问问自己,给自己最大的独立性时,我要干的是什么事,然后带着目的去阅读,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记住一句谚语:最可怕的敌人是一步也不放松的敌人。下面我从资料的查找和选择,如何带着目的阅读,如何读文献,和坚持四个角度,和同学们分享我的经验。

真正关键的问题在,如何选择自己必须要看的资料,有效得阅读和做摘记。问问自己,给自己最大的独立性时,我要干的是什么事,然后带着目的去阅读,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记住一句谚语:最可怕的敌人是一步也不放松的敌人。下面我从资料的查找和选择,如何带着目的阅读,如何读文献,和坚持四个角度,和同学们分享我的经验。“只收藏不阅读”这个习惯,前文已经把它从情感层面上升到了理性选择的层面,那接下来一些可操作性的措施都是我十多年网路阅读经验的总结,希望有心人能从中得到启发,发展一套自己的阅读习惯,我向你保证,这个过程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1、
资料取舍
电子资源,一个指普通论坛,专业网站,娱乐网站等有价值的资源,我通常称为生活资源;也有可能指跟专业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我通常叫文献资源。

资料取舍部分,我只谈生活资源的取舍问题。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资源比文献资源有吸引力,更有趣,阅读起来也轻松,是工作压力的调剂,结果就更容易在这个方面碰到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网路上沉迷在生活资源中不能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意味着一旦工作压力加大,读者会更倾向于通过阅读网路资源释放压力,而没有完成的工作又反过来加大了工作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我也曾经碰到这个问题,五年前Youtube刚出来,我沉迷于上面的娱乐视频,前面两个月几乎每天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一天睡觉前我仔细想了想,Youtube出来之前,我那些时间是用来干什么呢?sina出来之前,我那些时间是用来干什么呢?msn出来之前,我那些时间又是用来干什么呢?一连三问,让我很快明白这些网站其实和我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把时间花在上面是没有任何成效的,说好听了是浪费时间,往难听了说,属于慢性自杀。但我也不能不娱乐。

于是我制定了一套“数字约束法”,这套方法的前提就是前面的思考:这些网站没有在工作上带给我成效,但让我得到适当放松;读一个帖子可能会是收获,但不会因为没去读哪个帖子,我的生活就要遭受损失。“数字约束法”说白了很简单:因为经常去两三个我有会员身份的论坛,就规定自己每天只看三个论坛帖子,看三段Youtube。如果帖子多看一个,这样惩罚自己:往上面发一个有用的主题贴。Youtube也一样,多看一个,自己要往上面传一段。人都有惰性,要发有用的主题帖,或者传一段视频,相比较读帖子和看视频而言,趣味性显然都低一点。为了避免不被惩罚,我只能尽量严格地遵守规定。而且也带给我一个好处:由于每天只能读五个帖子,在我看的帖子里,我对话题都是非常熟悉和做了一定分析思考的,这样,放松的同时,知识面和思考能力也得到提高,一举两得。“数字约束法”我已经用了五年时间,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上网习惯。如果觉得三这个数字不符合自己的现实,可以在二到五里面自由选取,但不能再往大了选。

2、
阅读的目的性

两个女人在街上走,一个是去菜市场的路上,她目的明确,想好了要买什么菜,买回来之后怎么做,完了等老公孩子回家吃饭。另一个少女却没有目的性,她看到街上的帅小伙真不少,街景也漂亮,彩灯挂起来了,壁橱里新衣服亮出来了,下午出来走到五点钟光景,回家吃晚饭已经来不及了,那就肯德基随便吃点爱尔兰烤鸡翅,晚上霓虹灯广告牌亮了,比白天还有趣呢,那当然得接着逛。她一天的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两个女人的例子是拿来比喻阅读的目的性问题。如果我们带着目的,做起事情来就高效,不觉得枯燥乏味,用很酷的英文说,就是处于flow state。相反,例子里的少女终究有天会悔悟,年少时应该少逛点街,多花点时间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所以说,目的性也是要花时间去思考,不是凭空就有的,更多的情况是,有那么一点点目的性,但不够明确;或许有那么一两点,但没有三四点。于是问题马上就和职业定位和自我期待等等“大问题”联系在一起了,因为人心里没有目标没有期望的时候,总会觉得日子过得多么便宜舒适,没有代价,也就没有目的性。这是个大问题了,其落脚点又在哪呢?处理小问题比处理大问题要简单,我采用“关键词法”来克服这个困惑。具体做法是,一天列三个目标(必须和你的大目标和人生规划有关),写成简短的关键词,它们清晰地规范了我这天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同时,每天列两个关键词,作为上网找资料和读文献的中心词语。

提到的两类关键词,用不同的颜色分别写在摘要片上(我喜欢黑色和蓝色两种),标注好日期;日子长了就有一叠关键词,月末的时候有精力,可以用两张A4白纸分别抄录关键词,这里面就很清晰地看到这个月里注意力是如何转移的,是不是偏离了职业规划或者手头的课题。我往往懒得重新再抄一遍,拿出摘要卡过一遍也大致可以看到这个月里主要做成了什么事情。显然,这些做法又是针对电脑上的注意力分散问题设计的,好处在克服了 “注意力分散”的情绪,让我始终记得当下紧要的还有什么事情,目的性明确,也就不那么容易分心了。

3、
读文献

这里只谈理工科的文献阅读过程,因为和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方法上必然是有局限性。我读的文献主要是三类:两本专业期刊上的文献,用前面提到的关键词法搜索的论文,和团队推荐的论文。阅读方法也是三种:略读摘要,通读全文,精读。注意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文献都有略读过程,而所有精读的文章,都经过前面的略读和通读的。然后呢,就是三种阅读方法在三类文献来源上的应用比例有所不同:专业期刊上,三种方法的应用数量是10:2:0.5;搜索文献上,大致是10:5:1;团队的推荐文献是10:10:10。
这三种阅读方法应该是大家都在用的,每个人在应用效果上可能还有所不同。本质上,三种方法无所谓好坏,都是必须掌握的方法。我不可能所有的文章都去精读,也不会把重要文献拿过来略读,这些都是不合适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以及跟学生交流的经验,大家在通读和精读这两个方法上还是会碰到些问题,我先谈谈精读。技术上讲,精读的过程要把文章的每一个词语都搞清楚,把文章的整体思路也要搞清楚。那这会不会导致阅读压力,导致重新产生“只收藏不阅读”的习惯呢?不会的,因为值得精读的文章其实不多。当发现一篇和自己的研究目标相关的文章,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章,有多学科交叉应用技术的潜在可能的文章时,或者写得特别吸引人的好文献,经过权衡,我才决定是否采用精读,这决定了精读的文章的比例是很小的,其绝对量也是非常少的。精读的文章必须打印下来,便于手写做摘要和笔记。

而通读处于精读和略读之前,其文献量大,其相关性却一般,因此也是挑战性的。我用“slides摘录法”来克服这个问题。先给slides起个标题,由里面内容的关键词决定,再附加一个做笔记的起始时间,比如,“超临界反应应用实例01/01/2010-06/01/2010”。然后选择需要通读的文章来。我自己是个视觉型的读者,所以对文章里的支持性的图表,目录等视觉效果比较敏感,我用pdf reader附带的照相功能截图下来,粘贴到slide上面,然后在记录栏里写好标题,作者,和图表内容;碰到有启发性的语句,我用高亮功能(荧光笔)划上,然后再截图复制到slide;然后,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往里面添加。这样,阅读和整理的过程同步完成,非常高效,也便于将来retrieve。半年下来,slides大约达到三百页,你就可以给整理下slides,写个outline。我这里强力推荐,采用这种方法来缓解“文献数量”和“阅读要求”之间的矛盾。

4、

坚持

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教导别人如何磨刀的人,他自己的刀不见得锋利。这就是说,明白这些方法却不动手去做,是导致我们人生挫败的主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提到的这些方法仍然是徒劳,仍然是不值一文。在习惯的培养中,如果“坚持”这个要素缺失了,坦白地讲,说得再多再精彩,听得再多,读得再多,也都是徒劳无功,不过一种行为艺术而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用这句话和大家共勉,努力攀登人生新的高峰。也把“坚持”这个问题留给读者,看看你有无好方法可以把这些说法变成习惯,然后来和网友们分享你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8.11.2024 11:3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