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7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 默克尔与科尔的关系一言难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8.7.2017 18: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国华商报作者 袁杰博士
【德国内外】特雷莎·梅政治赌局失败之后
【德国内外】德法关系绕不过的一道坎
【德国内外】默克尔的万能武器——Peter Altmaier

在1989年秋季这个历史关键时刻,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成了“德国统一和欧洲联合的开路先锋”(西格玛尔·加布里尔语)。正是在这一历史巨变的推动下,默克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并开始了她的从政生涯。而也正是在科尔的提携下,她在德国政坛平步青云,一路晋升,因而在当时被称为“科尔的女孩”。20世纪90年代末, 科尔陷入政治献金丑闻,且拒绝讲出捐款人姓名。此时,默克尔在《法兰克福总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上撰文,给了他致命一击。科尔随即被迫辞去基民盟名誉主席的职位。其后,虽则默克尔和科尔表面上和解,但实质上两人最终未能言归于好。在科尔逝世后,其遗孀麦珂·科尔-雷希特(Maike Kohl-Richter)为科尔葬礼仪式所作的安排,是对默克尔的一种报复。



默克尔在“科尔的女孩”时代的青涩照片



“科尔的女孩”

历史学家和赫尔穆特·科尔的传记作者汉斯-彼得·施瓦茨(Hans-Peter Schwarz) 曾对科尔的功绩评价道:“从历史角度来看,与作为政党领导人取得的成就相比,份量重得多的是统一总理的功绩。”在1989年秋这个历史关键时刻,科尔正担负着一个德国联邦政府领导人的重任。这确实是科尔生平中的一个政治机遇。历史学出身的科尔凭着该专业人士的直觉,在两德统一的关键时刻,几乎正确地做了该做的一切。当然,他也是较晚才认识到两德完全统一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从当时的国际氛围来讲,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早就认定科尔是可信赖之人,因而对他表示了支持。科尔并很快与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建立了紧密的关系。而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并非真正赞同两德统一。为此,科尔就采取迂回战术,允诺把统一后的德国更坚实地纳入到欧洲框架内,最后甚至以牺牲德国马克来换取两德统一。  

当然,科尔本人否认了后一条举措。在其暮年出版、几乎成了他绝唱的《忧心欧洲: 我的呼吁》(Aus Sorge um Europa: Ein Apell)中,这位德国前总理否认了“一旦我们德国人获得两德统一,我们就放弃德国马克,并引入欧洲共同货币”这种说法,否认了自已曾与密特朗做过一笔用德国马克来换取德国统一的交易这种谣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放弃德国马克这一举措对实现两德统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科尔就把两德统一与欧洲一体化事业结合了起来,并使他继法国人让·莫内之后成了第二个获得“欧洲荣誉公民”称号的人。此后,获得这一称号的还有法国人雅克·德洛尔。而科尔则是至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德国人。

科尔本人深知德国统一和欧洲一体化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他曾表示:“德国统一和欧洲联合是同一事情的两个侧面。”德国外长西格玛尔·加布里尔在科尔去世后撰文指出:“在柏林墙倒塌后的数月中,科尔成了德国统一和欧洲联合的开路先锋。没有他就既不会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不会有欧元。作为和平德国的保证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信任。”正是在这一历史巨变的推动下,原民主德国物理学家默克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并开始了她的从政生涯。在1990年12月举行的德国统一后首次联邦议会选举中,默克尔当选为联邦议会议员。

被誉为“统一总理”的科尔赢得了这场议会选举的胜利。在选举前, 他曾在1990年11月约请默克尔去波恩总理府面谈;选举后,科尔出乎意料地任命她为妇女和青少年部长,默克尔成了科尔新内阁的成员。在此后一届的科尔内阁中,默克尔还担任过环保部长。默克尔是在民主德国成长起来的。在当时的波恩基民盟总部内,她几乎没有什么人脉。默克尔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平步青云,一路晋升,这完全是科尔的一手栽培,她因此而被称作“科尔的女孩”。



科尔当年对这个女孩呵护有加



1998年9月,科尔在连续执政四届后依然无意让位,自己再次出面竞选,最后败北。1998年11月7日, 被称为科尔“王储”的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接替科尔担任基民盟主席, 默克尔随即被任命为基民盟总书记。




1999年12月16日,赫尔穆特·科尔自己从神坛上摔了下来。直到那天,他实际上早已从1998年联邦大选受挫,从而被迫结束自己16年总理生涯这段政治低谷中恢复过来。德国电视二台“政治晴雨表”民调显示,科尔得到了自己在总理任上从未获得过的认可。作为基民盟的名誉主席他又活跃地参与到现实政治中去。这使时任基民盟主席的朔伊布勒、总书记默克尔等党内高层人士倍感烦恼。 但这一切均于1999年12月16日告终。

1992年科尔总理与当时的德国妇女青年部部长默克尔。在科尔的关爱的眼光下当年不到40岁的年轻女部长正在党内崛起

在那天晚上的德国电视二台(ZDF)电视节目“科尔先生,现在怎么办?”中,在谈到数周前揭露出来的基民盟接受政治现金一事时,这位德国前总理主动承认自己曾收受过捐款,并未按德国《政党法》的规定进行申报。科尔表示,他在1993至1998年间接受了“150至200万马克”的捐款,并指出,没有支票,总是现金,且从未为私人所用,总是用于政治活动。但令人气愤的是,科尔断然拒绝讲出他所认定的那些捐款人的姓名。这位德国前总理为此提出的理由是,他已用名誉担保不提此事。科尔声称:“我不打算讲出捐款人,因为我对这些人已作了承诺。”这当然符合科尔对忠诚的理解,但也使他自己在基民盟内“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约阿希姆·施托滕贝格语)。   

此时,时任基民盟总书记的默克尔敢说敢干,走得最远。1999年12月22日,默克尔在《法兰克福总汇报》上撰文,批评科尔拒不透露捐款人姓名的态度,并要求基民盟割断对科尔这类“经验丰富老手”的依赖,走独立的路。科尔拒不讲出捐款人姓名之举损害了基民盟的利益,并导致他与默克尔的关系走向破裂。在默克尔等人的推动下,2000年1月18日,科尔不得不辞去基民盟名誉主席职位。在以后数年中,他便怄气地隐居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默克尔60周岁生日之际,施特凡·黑贝尔(Stephan Hebel) 2014年7月17日在《法兰克福评论》(Frankfurter Rundschau)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一个多面女士》的文章中,曾把她称作是“谋害科尔的‘凶手’”。   

《明镜》周刊在科尔去世后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科尔的眼中,默克尔是他从无名政治新手的**大海中打捞出来,而作为感恩又在捐款丑闻的黑暗时刻把刀刺入他背脊的女士。”此后,朔伊布勒本人也因陷入政治献金丑闻而辞职。2000年4月10日,默克尔接任基民盟主席。2005年9月起,她担任联邦德国总理至今。

虽则基民盟和科尔后来作了和解,为了庆祝科尔75岁的生日,基民盟2005年4月12日还为他在德国首都柏林历史博物馆举办过盛大的仪式,基民盟主席默克尔等人并致了词,但科尔和默克尔的关系也仅限于在公开场合维持和解形象而已。从科尔的至亲好友圈子那里人们可以获悉,默克尔和科尔自后者辞去基民盟名誉主席后从未再言归于好。在过去数年中,科尔和他的第二任夫人麦珂·科尔-雷希特还一再含蓄地表达了他们对默克尔所推行政策的不满。科尔曾表示:“在我本人的党内,我对我曾给了最大帮助的那些人最为生气。”据约阿希姆·施托滕贝格的分析,默克尔和科尔的“王储”朔伊布勒也被科尔认定属于此类人。施托滕贝格认为,科尔之所以对党内对手也不加宽恕,是因为他简朴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对科尔而言,只有朋友和敌人,忠诚和背叛。而按照这位德国前总理的观点,后者是最可恶的。科尔所要求的是“无条件的忠诚”。


2017年6月16日,科尔与世长辞。为了缅怀他对欧洲统一大业作出的贡献,欧盟决定为他举行“欧盟葬礼”。在追悼会上,致词者名单中有欧盟议会主席安东尼奥·塔亚尼、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西班牙前首相费利佩·冈萨雷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韦杰夫、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据《明镜》周刊报道,科尔的遗孀科尔-雷希特原本不愿让默克尔在追悼会上致词。相反,她却要让默克尔难民政策最尖锐的批评者之一、匈牙利总理维克多·奥班作为致词者。后在《图片报》(Bild)前主编凯·迪克曼(Kai Diekmann)等人的劝阻下,她才放弃了这一想法。

在科尔上述《忧心欧洲: 我的呼吁》匈牙利文版开始销售之际,2016年春季,科尔曾在自己位于奥格斯海姆(Oggersheim)的住处热情接待了来访的匈牙利总理奥班。此前,科尔为该书匈文版所写前言已公开发表。在前言中,科尔指出,欧洲不能“成为世界范围内数百万贫困民众的家园”。他认为,解决办法在这些民众的来源地区,而不在欧洲。而这位匈牙利总理也曾将默克尔推行的难民政策指责成“道德帝国主义”。因而,人们可以把科尔当时的这一举措理解成对默克尔难民政策的“抗议照会”。撇开个人恩怨不谈,默克尔所推行的欧洲政策的确不同于科尔。在欧盟近年来所遇到的数次危机中,经常还会听到这一个问题:“假如科尔当政的话,他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人们不时还流露出对这位德国前总理的怀念。

乌尔里希·菲希特纳(Ullrich Fichtner)在《明镜》周刊上撰文指出:默克尔的德国已不再是科尔时期的泛欧强国了。在科尔任上,德国联邦政府和布鲁塞尔的常任代表把自己看成是欧洲中小国家的管理人,德国曾是一个慷慨大方的伙伴,其软实力是强大的。菲希特纳指出,默克尔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建筑在民族国家实力和优势上的,第二位才是合作和持续的磋商”。为此,他提到了三个例子:其一是难民政策,其二是能源转型,其三是声名狼藉的“紧缩政策”。“在这三个事例中,德国的决定对其他国家意义重大。对于科尔来说,这就意味着要让其他国家一起来作准备和安排,他可能甚至还会征得这些国家的同意和允许。”在科尔任上,德国不会依仗自已的强势而采取一国单独行动的做法。这也是人们现在怀念科尔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德国,卓越的国务活动家逝世后,国家通常都为其举行国葬仪式。但科尔是至今仅有的三名“欧洲名誉公民”之一,因而,按照科尔遗孀的想法,不在柏林举行德国国葬仪式,而要在斯特拉斯堡举行“欧盟葬礼”。据科尔周围的人称,举行“欧盟葬礼”也是这位德国前总理本人的意愿,但为此并没有一个由他签署的书面文件。当然,欧盟委员会主席容**调,在斯特拉斯堡举行追悼仪式是科尔明确的愿望。“这一愿望必须得到满足。”

默克尔本人则力求把这一葬礼仪式列入一个德国-欧洲的总体框架之中。她表示:“此后,我们将陪送赫尔穆特·科尔回到德国。”这样就走了一条迂回之路,“从欧洲荣誉公民成了统一总理”。当然,在科尔-雷希特原来设想的葬礼致词人名单中,竟然没有一个德国人,却有匈牙利总理奥班,这的确让这位德国女总理感到匪夷所思。此后,科尔-雷希特曾通过自己的律师对《明镜》周刊有关她最初不愿让默克尔致词的报道作了否认。但《明镜》周刊的报道绝非空穴来风。这从7月1日在斯特拉斯堡为德国前总理科尔举行“欧盟葬礼”仪式的相关安排就可见一斑。虽然这次默克尔最终在该仪式上致了词,但实际上已成了一个边缘角色。在2015年为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举行的国葬仪式上,她扮演的还是主角。而这一安排正是科尔遗孀科尔-雷希特秉承科尔的遗愿对默克尔施行的报复。

《明星》周刊6月28日公布的一项委托福尔萨(Forsa)民意研究所进行的民调结果显示,25%的受访者把科尔评为二战以来最伟大的总理,其后分别是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和赫尔穆特·施密特(各19%)、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 (14%)、安格拉·默克尔(8%)、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4%)、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 )(2%)和库尔特·乔治·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0%)。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有过错和失误,赫尔穆特·科尔仍是一位伟人。今斯人已逝,人们将缅怀这位德国前总理为德国统一和欧洲一体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8.11.2024 15:0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