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3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德国制造--永恒的留学品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18.2.2008 12:4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lass="contentTable" id="blogContentTable"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tbody>
<tr>
<td style="font-size: 12px;" valign="top">
<div id="blogContainer"><font style="font-size: medium; line-height: 1.3em;" color="#339966">2007年度留德中国学者学生问卷调查由德驿网和21世纪杂志共同主办,得到了广大留德学人的热情支持,参与者遍及德国全部16个联邦州的200多个城市,回收有效问卷1000余份,占全部留德中国学者学生的3.7%。结合2006年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目前中国学生留学德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撰写了《德国制造--永恒的留学品牌》一文,希望能够对广大留德学子,尤其是有意留学德国的国内学生提供一些帮助。</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长久以来,“德国制造”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在这一光环的背后,德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成为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支柱。远涉重洋来到德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们便成为这一体系下最直接的体验者和受益者。</font><wbr>
<br><br><br>
<center><font style="font-size: medium; line-height: 1.3em;" color="#ff0000">留学德国,矛盾中的艰苦抉择</font><wbr></cente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进入21世纪,伴随着自费留学大军的崛起,德国渐渐进入了中国学生的视野。廉价的入学费用、先进的科技水平、传统的欧洲文明和高水平的福利政策,成为德国最吸引人的优势。从2001年起,中国学生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留学德国的小高潮,尽管曾经有过回落,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德国,并在2007
年形成了新的高峰。据统计,目前生活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已经达到27000人左右。</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德语还是英语?</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不像英语那样已经有了大概
10年的学习基础,也不像日语或者韩国语那样靠近我们的生活,德语成了人们选择留学德国时必须首先认真面对的问题。有人说,德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但其实对于有过英语基础的中国人而言,学习德语最大的困难往往在于跨过内心那一道恐惧的门槛。</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规矩”或者“死板”是外界对于德国人一种非常矛盾的评价,不知到底是好还是坏,在德语中其实也是这样。德语的拼写十分的工整,甚至在字典中不需要使用音标来标注读音,所以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发音规则,对于绝大多数的德语词汇来讲,人们可以做到看到就会读、听到就能写。另外,德语的初学者一般都会惊喜的发现,德语字母的发音跟汉语拼音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些优势其实可以让人轻松的开始德语的学习。与此相比,最难的莫过于德语语法了,由于德语有着严格的词格和绝对规范的语法以及句式规定,许多人往往从一开始就纠缠于这些复杂的规矩当中,但是一旦学习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多数人都会发现,其实正是因为这些规范让德语反而变得简单了。</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在如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语言能力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通过留学德国掌握德语,再加上英语和汉语能力,在未来世界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着很强的竞争力。</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Diplom还是Master?</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德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学位体制不同于中国和其它欧美国家。德国高校的学位没有学士和硕士之分,学生们经过长期的学习获得名为Diplom的学位,在国际上通常被人们认证为硕士学位。这样本硕连读的学制极大保证了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动手能力,让德国的毕业生在全世界都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学生们通常需要一次性面临五、六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淘汰率非常高;而且由于与欧美学制在本质上的脱钩,极大妨碍了学生的国际交流。</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1997年以来,德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面向具备本科学历的外国留学生的国际课程,授予Master学位,采用英语或者德语英语双语授课。国际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学制时间短,通常只需要4个学期即可完成全部学习。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国内读完本科之后,直接申请德国的国际课程,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尽管对于学习德国传统Diplom课程的学生而言,可以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凭借中国的本科学历减免一些课程,但是由于语言、课程设置等原因,整体的学习时间并未缩短多少,这时候Master的时间优势便非常明显。与此同时,当学生毕业的时候,Master和Diplom的学生在德国有着几乎等同的竞争力,而对于想要回国发展的学生而言,中国教育部给予这两种学历完全等同的认证效果。所以许多已经在攻读Diplom的中国学生都在抱怨当初没能够申请Master课程,在时间成本上就比他人要多付出许多。尽管这样,许多Master课程的学生也会羡慕Diplom学生的德语水平、知识结构、研究水平和相对长时间留德而获得的多文化能力。</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Master和Diplom的纷争还远不止这些。近些年来,取消传统的Diplom而实施国际通行的Bachelor/Master
学制的呼声在德国越来越高,许多高校甚至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但不管怎样改革,Diplom或者Master之后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将不会改变。</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早去还是晚去?</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如果仅仅是把留学作为体味人生百态、感悟异国风情的游学经历和体验,那么什么时候来德国都不会令人失望。但是如果要作为未来职场规划的重要一步,当你心仪德国的时候,决定何时赴德便有着很大的学问。总结起来,我们把它归纳成一句话:要么早、要么晚、要么Master。</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根据德国高校的规定,中国学生留学德国的最低条件是211院校四年制本科生修完一个学期,或者普通高校四年制本科生修完三个学期,都可以直接进入德国高校学习与国内相同的专业。“要么早”指的便是达到这个最低标准后赴德留学,学生可以在德国高校接受从零开始的正规且完整的德国硕士教育,一般情况下,以这种方式获取Diplom硕士学位与在中国完成硕士学位的时间相比相差无几。而且这类学生的语言水平、学术水平和社会认知程度都比较高。</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另一方面,在国内完成硕士学业后申请德国的博士学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德国的博士学位可以完全用英语完成。相对比国内高校而言,德国博士教育阶段的研究实力和水平也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所在领域相对较高的起点进行研究和学习。相对于本科毕业后留德的情况,博士学习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保障,不论是奖学金或者是作为学校员工享有的政府津贴都可以保证在德国的基本生活。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这些钱往往都是绰绰有余的。这就是“要么晚”。</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对于国内本科毕业的学生,如果选择留学德国,
Master课程是目前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至少可以在现实情况下最大程度的节省时间成本。</font><wbr> <br>
<center><font style="font-size: medium; line-height: 1.3em;" color="#ff0000">学在德国,知识与能力并进</font><wbr></cente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对于绝大多数留学生而言,留学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知识上的提高,通过德国高校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而开拓新的思维模式成为留学大餐的一道美味。与此同时,正是这个从一种到另一种模式和方式的变化给许多留学生带来了实际的困难。克服困难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人们往往惊喜的发现,质的飞跃就蕴藏在这个过程当中。</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没有课本、没有班级、没有年级</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与中国的大学不同,德国大学里没有年级和班级的概念,只有学期数和专业的区分。学校开放所有课程的教学,学生需要自己安排学习进度。只要完成专业内的必修课程和规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以及实验、实习、报告、论文等内容就可以毕业。而所有这些内容都以学分进行量化。相对于早期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而言,现在的留学生可以踏着前辈走过的路顺利的前行,在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进度和积攒学习资料等方面都有经验可循,而不必自己慢慢摸索。</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没有课本,是德国大学的又一个特点。在教学上,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固定的或指定的课本,教授往往只是提供自编的讲义或者提纲,有些课程甚至只有教授的板书可以作为一手资料。于是,借助图书馆进行学习便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好在绝大多数教授都会针对所授课程提供一个参考书清单,能不能在图书馆借到这些书就要靠运气了,所以往往都是先下手为强。相对于在国内教育中只需要通读一本教材即可完成学习不同,德国人强调的是按照教授的授课内容从众多图书中寻找相应的参考资料,这才是真本领。其实在这一点上,德国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念??书,是我们的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往往依靠的就是在书海中寻找知识的能力。</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个人和团队能力同时培养</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在具备优秀的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有着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德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奉行并体现着这样的宗旨。由于没有固定的班级划分,许多学生从入学那一天开始就形成了三五个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交流学习经验。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也尽量突出团队的作用。例如课后作业或者实验操作,常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联合完成,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分工完成、获得统一的成绩。对于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的研讨会课程(Seminar)也往往是把一个大的课题分割为许多小题目交由不同的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研讨会。</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目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属于某个固定的学习小组,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德国学生。除了中国留学生数目较少,相对较难形成学习小组这个客观因素外,许多中国学生不愿意主动加入德国人的小组是主要因素。多数情况下,德国学生不太习惯于与外国人一组,这时候,中国学生的主动性和沟通能力就显得颇为重要。通常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与德国学生在课外话题上的沟通,以及适时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往往是加强与德国学生沟通的三大法宝。</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口试,中国学生的一道坎</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不论在德国学习什么专业,都必然会接触到口试。对于一些不方便通过书面题目直接进行考核的课程,就必须进行口试。口试的时候,一方是教授和一名书记员,另一方则是一名或者多名学生,教授通过与学生对某方面问题进行讨论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大难题。</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除了语言自身的问题之外,心理上的恐惧往往是最大的障碍。独自面对教授,多数人都会有些怯场,毕竟在我们以往的生活中,这种层面的对话经历的太少。有些时候在国内所接受的教育中,老师或教授都给人留下非常严厉的印象,从而令人敬而远之。其实,德国教授多数为人都比较和蔼,很少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中国学生能够在平时多找教授沟通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在考试时不会太过紧张。</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另一方面,口试时中国学生应该格外注意一些沟通的技巧。首先,必须要明确对方的问题。当没有听懂时,考生应该直接请教授再讲一遍,教授会不厌其烦的为你重复阐述,或者换作另一种方法提问。如果考生只是沉默不语或者借由自己的错误理解来进行回答,会让教授误以为你听懂了题目,只是不会或者错误的学习了这个知识点。这是在中国留学生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其次,口试就是一个用语言交流和讨论的过程,即便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不要让自己的嘴巴长时间停下来,例如“这个东西我知道,让我想一下”、“我需要一点点时间”等等,用这些语言来拖延时间,从而避免冷场太长时间让教授中止这个问题。最后,要敢于开口,不必介意语法的对错,也不要介意说错答案;要尝试辅助工具,利用画图表的形式来帮助表达。其实只要你说出一点东西,教授就会根据你所说的来进行讨论,这正是沟通在口试中的最明显的体现。</font><wbr>
<br>
<center><font style="font-size: medium; line-height: 1.3em;" color="#ff0000">生活在德国,经历比什么都宝贵</font><wbr></cente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当两种古老文明相遇的时候,有撞击、有包容,人们在这当中所体味到的就不仅仅是酸甜苦辣的滋味,更多的却是内心所引发的思考,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对于每一个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而言,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拮据的生活却有滋有味</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在德国的大学校园里,中国留学生属于经济上相对节省的一族。大约一半中国留学生的年消费在4000到6000欧元之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在
6000欧元以上。尽管不同城市的消费差距很大,但是相对比德国学生平均每月650欧元的消费而言,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一般德国居民在住房上的支出只占全部支出的四分之一,而对中国留学生来说,这个比例要提高到二分之一,再加上饮食和保险,这三方面的费用占据了所有消费的绝大多数。日子过得相对拮据,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地面对现实,仔细地盘算生活。尤其是刚到德国的时候,当突然发现10钱只能当1块花时,成长的步伐就从此慢慢迈出。</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俗话说,花钱容易挣钱难,尤其是在学生时代通过打工来养活自己,不能不说是留学生涯中的浓重一笔。工厂或餐馆打工是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最经常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通过参与大学或研究单位的助理工作,以及导游翻译等来获取收入。从每小时5欧元,到十几或几十欧元,工资报酬跟工作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可以通过打工完全养活自己,也有近一半的学生靠打工补贴一半以上的生活费用。</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不管是独立安排学习、打工和休息时间,还是精心打算每一分钱的花法,留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含义。手头紧时的烦恼也好、挣钱后的快乐也好,都是生活赋予的考验。经历了这样的磨炼,许多人都会感慨:这样的苦都能挺过来,今后还有什么能打倒我呢?</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是无聊还是悠闲?</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在德国的生活,对于许多中国留学生来讲都是很无聊的,业余时间的空闲往往是大家最烦闷的事情。这里没有街头一家又一家的餐馆,没有数不尽的商店和娱乐场所。每当夜幕降临,德国人安心地呆在家里看书或看电视,仅有的几家商店也在晚上8点统一关门,除了少部分到10点才停业的超市外,你只能在屈指可数的餐馆、酒吧和加油站把你的欧元花掉。而到了周日,除了教堂的钟声和寥寥的汽车,整个德国一片寂静,所有的单位,包括超市、商场、邮局、银行、诊所全部停业,因为那里的工作人员也要享受同等的休息权。</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在这样的空间里,电脑和网络成为许多中国留学生唯一的休闲方式,不论是玩玩游戏、听听音乐、看看小说或者上论坛灌灌水,没有电脑的日子通常让人不知所措。但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总有自己的方式,在家里研究一下烹调、到室外活动一下身体,周末或假期的时候约几个朋友出去旅游……时间长了,大家都会感到,生活变得更加悠闲,内心的平和盖过了无聊的感觉。练得一手做菜的手艺、练就一副硬朗的身板、周游整个欧洲的风情,都是留学德国留下的美好财富。</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融入德国社会,对每个人都是挑战</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在来到德国之前,许多人都对德国人的排外情绪有所耳闻。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中国留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遭遇过种族歧视或者排外的情况,但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学生认为自己遭遇过明显的排外眼神和表情,约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遭遇过不友好的语言攻击以及被剥夺平等竞争的机会。但总的来看,德国人的排外情绪远不像传说中那样恐怖,初到德国的中国人受到陌生人帮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感受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了。而在许多时候,由于中国人和德国人之间的不理解而造成的一些误会,往往会被年轻的留学生们误以为是歧视或者排外。这时候,融入德国社会就成了在德国生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文化的差异和语言水平不足,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认为难以融入德国社会的主要原因。其实,面对这些差异的最好的入手点就是去了解德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通过了解德国人的办事流程,做事习惯,从中就可以体会这个民族的特点,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中国留学生们往往忽略了这些最简单却最实用的东西,难怪有德国大学教授戏言道:看你是否融入德国社会,就是看你能不能跟同学一起讨论在哪里可以买到便宜的MP3。</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融入德国社会的最直接的方法一定是与德国人交往,尽管德国人本身不太热衷于交友,但是在大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中,大家也都是相当活跃的。尽管有80%的中国留学生有德国朋友,但是大约三分之二人的交际圈仍只局限在周围的中国人当中。其实,除了课堂上的同学之外,德国大学的各种学生组织也会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和Party,而每个大学的外国学生组织也会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交流活动促进文化沟通和外国人与德国人的交流。遗憾的是,在这些活动中,中国学生的身影总是寥寥无几。其实,融入社会需要主动与热情,在许多人一味的埋怨德国人死板和排外的同时,是否也在内心考虑过这个问题呢?</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越来越多的德国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留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与更多德国人交流和沟通的大好机会。</font><wbr>
<br><br>
<center><font style="font-size: medium; line-height: 1.3em;" color="#ff0000">德国制造,跨越中欧的成功未来</font><wbr></cente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德国和中国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中心,都是世界经济总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也占据着全球出口前两名的位置,中德或亚欧之间的经济交流已经成为各自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着中德两国背景的人才越发显得炙手可热。目前,除了已在中国取得重大成功的大众、奔驰、宝马,或者德意志银行这样的跨国集团外,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企业也在努力进军中国。不论在德国总部还是在中国的分公司,中国留学生的作用都得到企业的格外重视。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军德国甚至欧洲,优秀的留学生也成为这类企业追求的对象。在基本的专业知识背后,思维模式、沟通水平等多文化背景成为企业最为看重的能力。</font><wbr>
<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  聪明与勤劳是中国人的特点,严谨与专注是德国人的特质。不难想象,二者结合之后所形成的“德国制造”的中国留学生们,必将有着更多的发展实力与潜质。而实现这一切,需要的就是坚持与毅力。</font><wbr>
<br><br><font style="line-height: 1.3em;">(完)</font><wbr></div><img id="paperPicArea1" style="display: none; position: relative;" src="http://imgcache.qq.com/qzone_v4/b.gif"></td></tr></tbody></table>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1#
发表于 21.2.2008 01:2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008 22:0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9.2.2008 12:5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8.2.2008 23:0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8.2.2008 22:5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8.2.2008 12:5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8.2.2008 12:55:50 | 只看该作者
<P>
原帖由 <I>bigshot</I> 于 18.2.2008 12:52 发表 <A href="http://www.kaiyuan.de/forum/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679881&amp;ptid=225874"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可不可以在国内学完来德国工作呢??
</P>
<P>&nbsp;</P>
<P>.......fehlt noch die deutsch kenntnis ...&nbsp;&nbs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8.2.2008 12:54:21 | 只看该作者
<P>
原帖由 <I>落落米</I> 于 18.2.2008 12:53 发表 <A href="http://www.kaiyuan.de/forum/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679882&amp;ptid=225874"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那就是在国内找家德资企业才有机会实现猪头的说法~
</P>
<P>哦噎<IMG alt=""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images/smilies/monkey2/monkey203.gif" border=0 smilieid="528">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8.2.2008 12:53:30 | 只看该作者
那就是在国内找家德资企业才有机会实现猪头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18.2.2008 12:52:10 | 只看该作者
可不可以在国内学完来德国工作呢??<IMG alt=""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images/smilies/monkey2/monkey190.gif" border=0 smilieid="5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5.12.2024 10:3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